文/夢瞻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一個「社交至上」的時代,而有社交的地方,就一定有言語交流。會不會說話,也就成了評判一個人情商高低的重要標準。
俗話說「禍從口出」,我們在生活中看到或遇到的一些「社交事故」,往往就是因為沒把話說好。小到情侶之間的拌嘴、冷戰,大到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都在秉承一個原則:話在精不在多。
雄雞一聲天下白
《論語·衛靈公》說:「辭達而已矣」。孔子的意思是說:「言辭只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也就是說,我們說話要點到為止,只要表明了自己的意圖即可,不要喋喋不休。
史書記載,墨子曾經對學生子禽說:「一個人話說多了是沒什麼好處的。就像池塘裡的青蛙一樣,每天呱呱亂叫,只會惹人厭煩。但雄雞就不一樣了,雄雞隻在天亮之前叫幾聲,人們聽到雞鳴就知道天要亮了,於是就會起床開始一天的工作。」
雄雞一聲天下白。墨子的這個比喻,非常形象地闡明了一個道理:我們說話要合乎時宜,那些不分場合,動不動就聒噪不停的人,只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孔子尚禮
我們都知道,聖人孔子崇尚周禮,曾經專門到東周的都城洛陽考察禮儀制度。當孔子在參觀東周的太廟時,他看到臺階旁佇立著一個金屬鑄造的人,嘴上被扎了三道封條。孔子還發現這個金人的背面刻著這樣一句銘文:「這是古代一位說話極其謹慎的人。後人一定要小心啊!不要多說話,話說得多,壞的事也多。」
直到今天,我們也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生活中那些話多的人,往往說多錯多。職場上話太多,會把自己的弱點暴露給競爭對手;感情上話太多,會消磨掉愛人的激情和耐心。
我們不會因為某些人話多就稱讚他們會說話,反而是那些言簡意賅的人,更招人喜歡,他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做事上,更容易把事做好。
如何變得會說話
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說:「我們用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生來學會閉嘴。」說話這項能力,幾乎人人都會,但適時沉默,卻不是人人都能。俗話說「沉默是金」,為什麼沉默如此重要?
首先,要會說話,必須要會聽話。你只有通過傾聽,才能了解到坐在你對面的人是什麼身份、喜歡什麼、想要什麼。這樣一來,你說的話才有機會說進他的心裡。懂得傾聽,是會說話的先決條件。
第二,說話之前要先閉嘴,思考自己說出那句話的目的。每個人說的每句話都是有目的的——要麼想要得到利益,要麼想要獲得情感共鳴。話說出去能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該用什麼言辭、什麼語氣?說話之前需要事先進行邏輯思考。
就拿伴侶關係來舉例:有的女生說起美妝,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一點沒發現另一半已經哈欠連天;而有的男生說起遊戲,長篇大論、喋喋不休,絲毫不管另一半是否有興趣……
往往是這些人,自己倒是說爽了、過足了嘴癮,但聽的人極其痛苦。長此以往,不僅會招致伴侶的反感,甚至還會為感情埋下隱患。
結語
話在精不在多。那些不會說話的人,很多時候就是那些最頻繁說話的人。俗話說「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會說話的人,總是言簡意賅,總能一語中的。因為他們在開口之前,已經知道了對方想聽到什麼,也知道自己開口之後會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樣的人,想情商不高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