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社交時代,請做一個「不會說話」的人

2020-11-17 騰訊網

文/夢瞻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一個「社交至上」的時代,而有社交的地方,就一定有言語交流。會不會說話,也就成了評判一個人情商高低的重要標準。

俗話說「禍從口出」,我們在生活中看到或遇到的一些「社交事故」,往往就是因為沒把話說好。小到情侶之間的拌嘴、冷戰,大到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都在秉承一個原則:話在精不在多。

雄雞一聲天下白

《論語·衛靈公》說:「辭達而已矣」。孔子的意思是說:「言辭只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也就是說,我們說話要點到為止,只要表明了自己的意圖即可,不要喋喋不休。

史書記載,墨子曾經對學生子禽說:「一個人話說多了是沒什麼好處的。就像池塘裡的青蛙一樣,每天呱呱亂叫,只會惹人厭煩。但雄雞就不一樣了,雄雞隻在天亮之前叫幾聲,人們聽到雞鳴就知道天要亮了,於是就會起床開始一天的工作。」

雄雞一聲天下白。墨子的這個比喻,非常形象地闡明了一個道理:我們說話要合乎時宜,那些不分場合,動不動就聒噪不停的人,只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孔子尚禮

我們都知道,聖人孔子崇尚周禮,曾經專門到東周的都城洛陽考察禮儀制度。當孔子在參觀東周的太廟時,他看到臺階旁佇立著一個金屬鑄造的人,嘴上被扎了三道封條。孔子還發現這個金人的背面刻著這樣一句銘文:「這是古代一位說話極其謹慎的人。後人一定要小心啊!不要多說話,話說得多,壞的事也多。」

直到今天,我們也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生活中那些話多的人,往往說多錯多。職場上話太多,會把自己的弱點暴露給競爭對手;感情上話太多,會消磨掉愛人的激情和耐心。

我們不會因為某些人話多就稱讚他們會說話,反而是那些言簡意賅的人,更招人喜歡,他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做事上,更容易把事做好。

如何變得會說話

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說:「我們用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生來學會閉嘴。」說話這項能力,幾乎人人都會,但適時沉默,卻不是人人都能。俗話說「沉默是金」,為什麼沉默如此重要?

首先,要會說話,必須要會聽話。你只有通過傾聽,才能了解到坐在你對面的人是什麼身份、喜歡什麼、想要什麼。這樣一來,你說的話才有機會說進他的心裡。懂得傾聽,是會說話的先決條件。

第二,說話之前要先閉嘴,思考自己說出那句話的目的。每個人說的每句話都是有目的的——要麼想要得到利益,要麼想要獲得情感共鳴。話說出去能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該用什麼言辭、什麼語氣?說話之前需要事先進行邏輯思考。

就拿伴侶關係來舉例:有的女生說起美妝,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一點沒發現另一半已經哈欠連天;而有的男生說起遊戲,長篇大論、喋喋不休,絲毫不管另一半是否有興趣……

往往是這些人,自己倒是說爽了、過足了嘴癮,但聽的人極其痛苦。長此以往,不僅會招致伴侶的反感,甚至還會為感情埋下隱患。

結語

話在精不在多。那些不會說話的人,很多時候就是那些最頻繁說話的人。俗話說「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會說話的人,總是言簡意賅,總能一語中的。因為他們在開口之前,已經知道了對方想聽到什麼,也知道自己開口之後會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樣的人,想情商不高都難。

相關焦點

  • 和一個懂你的人說話
    作者:哲學君和一個懂你的人說話,是釋放,和一個不懂你的人說話,是壓抑。和一個懂你的人說話,是快樂,和一個不懂你的人說話,是痛苦。垃圾社交,不如獨處人最大的孤獨不是一個人,而是你身處眾人之中,卻找不出一個懂你的人。一幫年輕人來蘑菇屋做客,何炅在前面招呼著他們,和他們說說笑笑,黃磊則是一直待在廚房裡,沒怎麼出來。晚飯過後,他這樣說道:「因為我跟你們不熟,我也沒必要和不熟的人瞎掰扯。所以你們進來和我打招呼,我也沒那麼熱情。
  • 管住嘴巴,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努力做一個仁者!孔子的處世之道
    :如何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做一個仁者!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動蕩的時代。他說的許多話,多是針對當時特定的歷史事件,特定的時代而說的。  我們在研讀《論語》的時候,這一點不能不明白。  《八佾》中說: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運用樂呢?」這是孔子針對季氏說的。孔子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孔子智慧|會說話才有好人緣,跟孔子學說話,讓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說話是一門藝術,把話說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能發聲音,有一張嘴就能說話,但不一定會說話。說話得不得當,效果截然不同。有的人說話能說到人的心坎上,人們就愛聽;有些人說話刺耳,人就不想聽,即使說話的內容不錯,說得不得當,也會適得其反。表達能力強的人,會比別人得到更多的機會和人脈,他們一開口,就贏了。
  • 餘生,找一個懂你說話的人
    和一個懂你的人說話,是釋放,和一個不懂你的人說話,是壓抑。和一個懂你的人說話,是快樂,和一個不懂你的人說話,是痛苦。楊絳曾說:「一個人愛你,但是不懂你,這是一種遺憾,所謂的懂你的人,並不是對你的信息了如指掌,而是當所有人都以為你快樂的時候,只有他知道你,笑容背後的感傷與堅強。」
  • 論語五分鐘 駟不及舌,孔子的「說話」智慧
    講授人: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長、秘書長  王大千
  • 一個「綠色口罩的熟悉人」引發的思考:孩子的社交焦慮如何破?
    我小時候也是特別不喜歡在人前表現自己,總覺得這是一件特別丟臉的事情,做不好別人會責怪、指責,會用另類的眼光看我。有研究表明,如果父親或母親有一個人患有社交焦慮症,那麼孩子患病的概率就會提高三倍以上。這麼回想著,我想大概是我的社交焦慮遺傳給了她吧。其實社會焦慮除了內在的遺傳基因以外,外在的因素也很有可能導致孩子的社交焦慮。
  • 孔子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要人做一個八面玲瓏的人嗎?
    孔子的中庸之道旨在告誡人們「過猶不及」,這裡的「中」是適中的意思。同時,孔子的中庸之道也並非叫人做八面玲瓏的人。八面玲瓏之人雖然人人都喜歡,但是孔子卻認為這種人是「德之賊」。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看孔子中庸之道的具體含義。
  • 孔子的說話之道:開口前先看這三件事
    他不是真的不會說話,而是刻意低調。在外面,你可能有權有勢、受人景仰,但在家裡就只是家庭的一份子,或許是父母的兒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親……家庭是講親情的地方,不是顯擺自己學問或權勢的地方。 而孔子在宗廟朝堂時,有話便說,出口成章,只是言語謹慎。
  • 孔子的「君子之道」
    孔子時代之前,君子曾經是上層社會貴族之流的稱謂,而孔子給君子重新定義,只要你符合君子之道,符合仁、德之標準,各階層的人,乃至平民也是可以擁有君子稱謂。孔子自己說到做到,嚴以修身,到處興教辦學,想通過「有教無類」來培養君子,為社會輸送君子。
  • 孔子識人智慧:「巧言令色鮮矣仁」,好聽的話可能有「毒」
    孔子一生,並不能說太順利,相反,孔子周遊列國,屢戰屢敗的經歷,不僅讓他堅定了後面開辦學堂的想法,也讓他大抵看透了些許人心。孔子將思想道德境界達到極高水平的人稱為「仁人」,但是在《論語》一書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孔子對「不仁之人」在性格上表現出的特色之總結。
  • 孔子的五十知天命:應領略時代的使命
    原標題:孔子的五十知天命:應領略時代的使命  「天命」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用得最多的語彙之一。孔子說 「五十知天命」。對於天命一詞,多數人認為是上天賦予人的使命。但孔子的天命觀蘊含著更豐富的內涵。   《詩經》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即歌頌天命深遠不息,文王也勤於天命不息。
  • 南懷瑾老師:不會說話很難成事,能夠做到這樣才會善於講話
    尤其是古代帝王時代,一個好的建議或一個批評,講的時候要準備有被殺頭的後果。話講對了,也許只是「片言」,卻可能立刻晉入卿相之位;拿現在的話說,就是幾句話就可以入閣,甚至當部長以上的官,所以說話很難。溫庭筠同現在的年輕人一樣,不會說話,假使他學過道家,一定會答覆宰相說,這個不知道是不是《莊子》裡的一句話?我也記不得了。再不然就裝作不知道,再偷偷遞給他一個條子,宰相一看自己就知道了,那更好,大概會給他升官了。可是他不會說話啊!直言那是《莊子》裡面的話,好像你身為宰相,連一二三加起來等於多少都答不出來,這不是讓宰相難堪嗎?!從此,前途沒有了。
  • 孔子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之人嗎?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這裡的食讀si,第四聲,做動詞用。意為「留子路過夜,殺雞做飯請子路吃飯。」見其二子焉:這裡的見讀xian,第四聲。意為「讓他的兩個兒子出來見子路」。明日,子路行,以告:第二天,子路告辭了丈人,把昨天發生的事告訴了孔子。
  • 為什麼現在人反對孔子仁義禮智那一套?
    於是那個時代的大臣都以寫一筆小楷字為豪,以寫了一篇道德文章為驕傲。孔子主張仁義禮智,可是自己卻做不到。當年孔子被魯國國君重用,任用為大司寇。可是孔子自己卻搞了一出文字獄,處死少正卯。少正卯也是和孔子一樣,都是講學為生的人,可以說是孔子的同行。但是少正卯這個人對講學有天賦,而且講的也好,許多人都去聽課,也包括孔子的學生。
  • 從好好說話開始,做一個沉默寡言,心裡卻有一片海的人
    席慕蓉在《無怨的青春》裡有這樣一句詩歌:在你年輕的時候,如果愛上一個人,請你一定要溫柔的對待她,不管你們相愛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我有一個朋友,她說她的單位有一位姑娘,總是喜歡禹禹獨行,不愛合群,不喜社交。每天就喜歡靜靜地坐在窗前看一片片落葉落下。
  • 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孔子和平獎」
    在這個無釐頭的時代,隔三岔五總會有那麼一兩條新聞能帶給我們無窮的樂趣。前兩天才有教授建議可以幾個人「合娶」一個老婆,今天又碰上一個更搞笑的。話說已經九十歲高齡的辛巴威總統穆加貝今天獲得了2015年的「孔子和平獎」,注意,別看錯了,諾貝爾和平獎已經發過了,這個是咱們孔夫子傳人(發起人之一為北大某孔姓教授)頒發的東方「和平獎」。
  • 「不會說話」,再優秀的人也毀了
    但是就因為他不會說話,經常在節目中貶低別人,抬高自己,讓好人緣的謝娜都不再提起。最近參加的《演員請就位2》又被頻繁吐槽,他飾演了《我和我的祖國》中的科研人員。導演爾冬陞評價他:一上車就好像是一個小偷。但就是因為他的不會說話,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敗壞了一身路人緣。還惹得兩位導演嫌棄。可見再優秀的人,如果不會說話,表達能力有缺陷,也會讓人想要遠離他。《荀子.非十二子》中有這麼一句話:「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說到恰當,是明智的表現;沉默的恰當,也是明智的表現。不會說話,即使能力很優秀,那也是白搭。
  • 不會說話怎麼辦,好尷尬!
    你會說話嗎?在與人溝通時,會容易遇到表達障礙嗎?
  • 讀《史記·孔子世家》(三)
    當然這些話誰也不會直接說,總之晉國找了各式各樣的理由,根本不見魯昭公。魯昭公還到楚國見過楚靈王。章華臺落成,楚靈王請諸侯來觀禮,別的國家都不推託,只有魯昭公千裡迢迢去了。雖然說是楚靈王威脅他去的,但魯昭公也想和楚國接洽一下,看有沒有利用楚國幫自己的可能。當然一見楚靈王就知道了,這人完全不靠譜。然後魯昭公做過一件被認為非常失禮的事,娶了吳國女人。
  • 孔子的憂傷
    兩個年過半百的學生,子路和曾點,一個虎背熊腰,目光炯炯,一個低眉順眼,彈著琴瑟。人到中年的冉求,眼珠子轉得飛快,顯然他對於孔子一直嘮叨的仁啊禮啊,不怎麼感興趣。少年阿赤像個老夫子,垂手而立,認真到令人擔憂這孩子會不會明天就老了。       回憶一生,孔子無限感慨,列國貪婪殘暴昏庸,無一人用他。是啊,豈不是一條喪家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