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的好「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孔子的主張好不好?不是學者說了算,也不是肉食者說了算,也不是孔子說了算,也不是孔子的追隨者說了算,而是有人民群眾說了算。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民,都不是孔子。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清朝的時候從皇帝到大臣,從朝堂到江湖都認為孔子的主張是完美無缺的,不需要改變。於是那個時代的大臣都以寫一筆小楷字為豪,以寫了一篇道德文章為驕傲。
可是兩次鴉片戰爭中,那些尊敬孔子的大臣,連洋人什麼樣都不知道,也不會親自去了解。結果戰敗了,割地賠款,教訓深厚。他們將槍炮技術視之為奇技淫巧,平日裡認為不要學,一旦戰爭打起來了,又認為是神奇怪物,不能學。
中國士大夫沉浸於章句小楷之積習,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細心,以致所用非所學。無事則嗤外國利器為奇技淫巧,以為不必學;有事則驚外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不知洋人視火器為身心性命之學者已數百年。」
到最後清朝在對外戰爭,一敗再敗,這就是清朝尊重孔子仁義禮智那一套腐朽沒落思想帶來的後果。
而且孔子是階層固化的總代表,是等級社會的代言人,是走保守路線的總頭頭。其認為階層固化有理,階層固化無比神聖,等級制度超級完美的。
孔夫子主張的仁義禮智是給貴族服務的,他主張恢復西周等級社會,可是西周就是典型的階層固化的王朝,但是西周這種等級森嚴的階層固化的王朝只有二百年時間就分崩離析了。
孔子本身就是沒落貴族出身,雖然其家庭已經沒落了,也不是貴族了,只是個平民,但是他對貴族階層無比嚮往。
他十七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他正在守孝。而魯國的權臣三桓之一的季氏擺了酒席,邀請魯國的士去赴宴。孔子自以為是的也去赴宴了,結果季氏的家臣陽虎就阻止孔子赴宴。而且當面斥責孔子「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看來孔子的麵皮有點厚,沒有收到邀請就去赴宴,結果被人羞辱。
《史記·卷四十七》:孔子要絰,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得到羞辱,但其還是對貴族階層念念不忘,將貴族階層的想法寄托在政治理想上,就是主張恢復西周的制度,一個勁的吹西周制度非常完美,井田制最好。導致孔子後世的崇拜者王莽不辨良莠,搞井田制,不切實際,天下大亂。
春秋戰國時期,技術進步,西周那一套搞不下去不是沒有原因的,孔子周遊列國推廣階層固化的結果就是四處吃癟。沒有那個國君聽從他的,春秋戰國就是大爭之世,誰有能力帶領軍隊,誰有本事將國家變強,就用誰。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而不是誰是貴族就用誰,平民沒有晉升之路。歷史的車輪是滾滾向前的,沒有後退一說。
孔子自己主張的仁義禮智自己都做不到,還要求別人去做到,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孔子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孔子主張仁義禮智,可是自己卻做不到。當年孔子被魯國國君重用,任用為大司寇。可是孔子自己卻搞了一出文字獄,處死少正卯。
少正卯也是和孔子一樣,都是講學為生的人,可以說是孔子的同行。但是少正卯這個人對講學有天賦,而且講的也好,許多人都去聽課,也包括孔子的學生。
這孔子很受傷害,一旦自己得志,就立馬處置少正卯。而且給少正卯安了一個言論「亂政」的罪的名頭就加以殺害。孔子公報私仇,這件事連其學生子貢都看不下去了。於是來質問孔子少正卯犯了什麼法,什麼過錯要處死他?
孔子支支吾吾,說了少正卯通曉世事而用心險惡, 行為邪僻而不知悔改,強詞奪理且善於狡辯,刻意關注社會的陰暗面,順著非正統甚至違背道德之引導思想如同江河泛濫般散播四方,犯了這五條罪狀就該殺。
《荀子·宥坐》:「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傑雄也,不可不誅也。」
這就是孔子的仁義禮智,嘴裡天天都是仁義道德,可是實際上卻胡亂平湊罪名殺害他人,殺少正卯的時候怎麼不講仁義道德呢!
孔子將仁義道德誰也比不過他,可是要論言行一致,世界上大多數比他強多了。孔子看不上道德敗壞的人,可是他自己周遊列國的時候,為了做官,什麼仁義道德都拋諸腦後。
孔子到了衛國,當時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名聲很差,但是很受衛靈公寵愛,可以左右衛國的國政,也可以幫助孔子獲得高官厚祿。
於是孔子就去見了南子,希望獲得一官半職,結果南子看不上孔子。孔子卑躬屈膝,無恥下流,結果毛都沒有得到。而後連子路都對孔子見南子不高興了。
《論語·壅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要先進開放文明,還是要落後保守倒退。「落後就要挨打」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
而恰恰孔子思想是保守落後倒退的代名詞,在我國幾千年專制帝國歷史中,孔子思想被奉為正統思想,結果是春秋戰國鐵器時代後,幾千年來技術沒有進步過,種地是二牛抬槓,至於蒸汽機這些就不要談了。
科學技術為什麼沒有出現在擁有四大發明的中國,這也是需要考慮的。而只有儒家思想才會對技術嗤之以鼻,將做官奉為圭臬。
孔子的學生曾經向孔子請教種地,孔子當然不會種地,只好說自己在種地上不如農民,學生又請教種菜,結果孔子說自己不如菜農。
而這個學生走後,孔子開始在背後議論,嚼舌根,說這個學生是小人。而且還說只要做官了就不愁吃喝,還需要學種地嗎?
《論語》: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由此可見孔子的仁義禮智那一套早就行不通了。現代社會法律是約束人行為的準繩,有法律何必要仁義禮智,而且仁義禮智的標準是什麼,沒有評判標準,這就導致別人可以隨意決定,不靠譜。
不論是孔子的仁義禮智,還是法家的法術勢,還是民主自由,還是法治文明。在現代社會,只有尊重人民選擇,才能行得通。不尊重人民的選擇,固定就要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