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秦篇三:秦國變法革新,為什麼會選擇了法家?

2020-12-22 小w看世界鴨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雄,百家爭鳴,形成了多元化的政治文化格局。當時,儒、道、法、墨、陰陽、縱橫等各派思想的代表人物,往往周遊列國,到處推銷自己的學說。而各諸侯國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愛好,接納賢士,或委以治國重任,或任為學官,讓他們專門研究和講學。這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文化雙向選擇現象。

地處關中西部的秦國,為什麼選擇了法家?這不是簡單的偶合,而是歷史的必然。

任何一個民族、國家、群體或個人, 在進行文化選擇時都不是「白板」,他們原先所具有的文化基礎,會對新的文化選擇產生很大影響。這裡講的「文化」,是廣義的,包括經濟、政治體制、觀念、習俗等表現為顯性和隱性兩種形態的文化。

秦國有兩大特點,一是重耕, 二是文化落後。

從炎帝神農氏到西周始祖后稷都是農耕文化的代表。西秦這片土地非常適合農業生產,秦人有著長期的耕作經驗,把農業視為神聖的職業。從對炎帝和后稷的崇拜中即可看出這一點。周平王東遷以後,關中由政治中心變為西部邊境, 與戎族的戰爭持續了幾百年, 戰爭成了秦人生存發展過程中僅次於農耕的大事。與戎族的戰爭產生了兩個結果,一是炎帝和后稷的後裔與戎族的一部分實現民族融合,使秦人具有了一些狩獵民族的血統。二是秦人在長期的戰爭中形成剛強尚武的風氣。這兩點導致秦人既善於農耕,又勇敢善戰。重耕戰便成為秦人的特點。

西周初期, 秦人還沒有取得諸侯的地位, 東周初才獲封侯。當東方的齊、魯、晉及南方的楚國早已奠定較雄厚的經濟基礎,開始重視文化發展時,秦還在為求得穩定的生存空間而與戎族苦戰,發展經濟與增強軍事力量是他們生死攸關的大事,根本無暇顧及文化教育等問題。春秋戰國是中國思想史上最為活躍的時期,齊國有稷下學宮,培養出了許多學者。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管仲、晏嬰,軍事家孫武、孫臏皆為齊人。魯國有儒家創始人孔子、孟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歷史學家左丘明等。趙國有慎到、公孫龍、荀子,韓國有申不害、韓非。楚國有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及著名文學家屈原、宋玉等。宋國有另一道家代表人物莊子。而這一切都與秦國無緣。在東方各國眼中,秦人是野蠻落後的,與夷狄無異。不但秦國沒有一個文化名人,而且文化名人的足跡也很少印在秦地。「孔子西行不到秦」便說明在孔子看來,秦是不值得去的,與野蠻人談仁義禮智,不等於對牛彈琴嗎?

然而, 正是這一個野蠻落後的秦國, 卻被法家看中, 想在這裡一試身手。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透過野蠻的外表, 看到秦人強大的原始生命力。秦人文化落後, 受仁義禮智那一套儒家思想的束縛少, 恰好可以實施以耕戰為本、以法治國的政治主張。於是, 商鞅、荀子、李斯、韓非先後入秦。商鞅成功地進行了變法革新, 奠定了秦統一中國的基礎, 也創造了兩千年中央集權統治的模式。雖然商鞅、韓非、李斯均死於非命, 但他們開創的事業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秦人選擇法家, 有兩個層面的原因。

其一是下層百姓, 有重農尚武的風氣。《詩經·秦風》中的《豈曰無衣》, 是秦人慷慨激昂的戰歌。朱熹解釋這首詩時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於詩如此。……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質直,無鄭衛驕墮浮靡之習」;「以猛驅之,則其強毅果敢之資,亦足以強兵力農而成富強之業,非山東諸國所及也。」這話講得很有道理。厚重質直的秦人, 既不會鍾情於楚人的浪漫主義文學,也不會接受齊魯哲人的道德理想主義, 而法家以耕戰為本,以利益驅動、法律制衡為主要手段的治國思路恰合他們的需要。

其二是上層統治者急功近利,想使落後的秦國儘快增強經濟和軍事實力, 達到富國強兵, 統一天下的目的。儒家的仁義, 道家的無為, 墨家的兼愛, 都被視為遠水不解近渴的迂闊之談, 獨有法家的學說正中下懷。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 商鞅初見求賢若渴的秦孝公, 做了一些試探。先對他講王道, 孝公昏昏欲睡, 聽不進去。最後講到霸道, 孝公就特別有興致, 幾天都聽不夠。按商鞅的說法, 「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 而君曰:`久遠, 吾不能待, 且賢君者, 各及其身顯名天下, 安得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 君大悅之耳。」商鞅先講的不外儒家那一套理想政治, 秦孝公等不及。後講的強國之術, 即法家的一套, 實施起來立竿見影, 見效快。秦國想由一個落後的諸侯國很快成為強大的國家, 當然首先是抓經濟。法家重耕戰的一套無疑深深打動了孝公。另外, 法家還有一種理論, 「民愚則知可以王, 世知則力可以王。」「故神農教耕而王天下, 師其知也;湯武致強而徵諸侯, 服其力也。」文化落後的秦國要對付文化先進的山東諸國, 只能以其力而不能以其智。由於以上各種原因, 秦人勢必選擇法家, 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政治大舞臺, 演出了一幕轟轟烈烈、有聲有色的悲喜劇。

戰國時期, 法家曾在其他國家搞變法革新, 也取得過暫時的局部的成功, 如吳起在楚國的變法, 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只有秦國的變法是徹底的、成功的。為什麼會如此呢?大約秦國的社會土壤是最適宜推行法家治國理論的。另一方面, 法家的成功有其理論自身的原因。法家的理論雖然顯得冷酷片面、不高尚, 但有其無可否認的合理性和務實性。以下以法家的民眾觀為例, 試作分析。

首先, 民眾的本性是什麼?這也就是當時爭論不休的人性問題。孟子認為人性善, 荀子認為人性惡, 告子則說人性無善無惡。法家突破性善性惡的簡單化、絕對化道德判斷, 認為求利求名才是人的本性。《商君書》中對民之性是這樣論述的:「民之性, 飢而求食, 勞而求佚, 苦則索樂, 辱則求榮, 此民之情也」。「故民, 生則計利, 死則慮名。」「民之生, 度而取長, 稱而取重, 權而取利。」「民之於利也, 若水之於下也, 四交無擇也。」「民之欲富貴也, 共闔棺而後止。」「古之民樸以厚, 今之民巧以偽。」

嚴格說來, 這不是講籠統的人性, 而是專指處於被統治地位的老百姓, 即民眾的本性。法家往往把自己看成超人, 把民眾視為工具或群氓, 不屑一顧。《商君書》一開始就明確表示了這種觀點;「有高人之行者, 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 必見訾於民。」「民不可與慮始, 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 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總之, 民眾是治國者引導、駕馭的對象, 而不具有參政的能力和權利。治國者要弄清民眾的欲望、好惡, 用賞罰作為統治民眾的主要手段。「夫人情好爵祿而惡刑罰, 人君設二者以御民之志, 而立所欲也。夫民力盡而爵隨之, 功立而賞隨之, 人君能使其民信於此如明日月, 則兵無敵矣。」 (《商君書·錯法》) 「民勇則賞之以其所欲, 民怯則殺之以其所惡。故怯民使之以刑則勇, 勇民使之以賞則死。」 (《商君書·說民》) 法家相信, 以刑罰和獎賞作為槓桿, 可以驅使民眾去為統治者賣命,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怯者變勇, 勇者敢拼命。戰爭本來是人所厭惡的, 但如果「富貴之門, 必出於兵」, 就會使民眾「聞戰而相賀也, 起居飲食所歌謠者, 戰也」。甚至發展到「民之見戰也, 如餓狼之見肉」這樣的程度。送士兵上戰場時, 父親對兒子, 兄對弟, 妻對夫的臨行贈言都是「不打勝仗就別回來」。

法家教化百姓的準則是:「民之欲利者, 非耕不得;避害者, 非戰不免。境內之民, 莫不先務耕戰。而後得其所樂。」 (《商君書·慎法》) 而且他們的信條是, 以法治國, 不能把民眾想得太好。「以良民治, 必亂至削;以奸民治, 必治至強。」制定法律的時候, 要設想人人都有犯罪的可能。執法要嚴, 處罰要重, 所謂「嚴刑峻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實踐證明, 這種民眾觀指導下的改革措施, 確實可以在短期內起到富國強兵的作用。

秦人重耕戰的傳統與法家的主張不謀而合。經過商鞅變法更加強化了這一傳統, 並加以制度化。這次文化選擇的結果, 是秦人以耕戰立國, 以耕戰取天下。從而, 耕戰又作為一種觀念文化深深紮根於秦人心中, 幾千年不變, 成為秦人在中國歷史上興衰沉浮的潛在原因。幸與不幸, 難言也。

說秦篇一:丞相呂不韋為什麼進繆毐獻給趙太后?說秦篇二:毛遂真是《大秦賦》中所說被郭開帶人殺害的嗎?

相關焦點

  • 呂不韋對秦國法家的反抗
    公元前257年,呂不韋帶著異人(嬴政父親)入秦,此時長平之戰已去3年,秦國又來圍攻邯鄲,試圖一舉滅掉趙國。秦國國君是秦昭襄王,已在位50年,是「奮六世之餘烈」的第四位國君,商鞅變法已實施整整100年。秦昭襄王打遍六國無敵手,統一六國成為秦國很現實的目標。秦國戰功赫赫,但依然是文化上的蠻夷之國,從孔子就存在的「儒者不入秦」,存續至今,並無變化。
  • 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7國中最弱的秦國一下變成了強國?
    在中國歷史上,「商鞅變法」是一場十分有影響力的改革,認為這場改革影響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也是不為過的。那麼,商鞅的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戰國七雄裡實力最弱的秦,一躍成為最強悍的國家?其實站在歷史高度會發現,或許秦人和晉人真的是宿敵,春秋時代阻擋秦人的是晉,戰國時代,阻擋秦人的,先是魏,後是趙,秦二世時代,秦在東方戰場的翻車,也是發生在新趙國境內。戰國初年,魏不斷對秦進行蠶食,到了秦孝公在位時期,秦已經面臨亡國的危機,如果魏繼續這樣蠶食下去,要不了多久,秦的國號就會被從地圖上抹掉。
  • 商鞅變法是秦國強大的具體措施
    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衡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他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 戰國時期,為何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其他國家的變法相繼夭折?
    因此,各諸侯國相繼在本國實行變法,力圖實現富國強兵。在戰國七雄的變法中,秦國是後期進行變法的國家,為何山東諸國率先變法,最後都相繼夭折,唯獨秦國變法最為徹底,而且能夠長久堅持,一直到大秦一統天下,這與秦國國家本身各方面有優勢的原因。
  • 申不害一心與商鞅較量變法,為什麼韓昭侯死後選擇自殺?
    兩千多年前的申不害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在選擇變法的國家時,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韓國,要與在秦國變法的商鞅一決高下。申不害曾是鄭國小吏,因為韓國吞併了鄭國,他被列為「舊國賤臣」被罷黜歸家耕田。父母憂憤而死,申不害沒有了牽掛,索性一把火燒了祖居老屋,到列國遊學去了。申不害是個奇人,遊遍列國,廣讀博學,自修自研,從來不拜老師。
  • 商鞅的變法是怎麼發起的呢?是他推動了歷史進程上了嗎?
    商鞅的變法是怎麼發起的呢 ?我們看看秦國的那些官僚裡面代表人物甘龍。雖然他是極度的不同意變法,但是他們沒有辦法解決秦國面臨的社會問題啊。如果他們選擇很不明智的明面對抗,君王可能就會手起刀落直接殺了他們的,畢竟當時的君王可是沒有法律和文化的強力約束的,而面對國家滅亡的困境你們竟然還敢直接反對那就是對國家不負責任了。況且還有一個衛國變法,君王和申不害的做法簡直廣泛傳播搞得人人都可以做準備。而秦孝公的偉大之處就是不斷做好準備,準備時間都花了一年時間。那些大臣想準備都不知道要準備什麼。
  • 唯才是舉:聊聊秦國的客卿制度,及客卿對秦的貢獻有哪些
    起先為魏大臣公叔痊家臣,公叔痊去世後,他仍不被魏惠王重用,後來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商鞍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戰國時期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不僅有力地推動了秦國的發展,而且推動了宗法制向中央集權制轉型,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史記·商君列傳》中有如下記載:「(商鞍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富有才華,但在魏國卻不受重用,而秦國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孝公嬴渠梁為了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便發布了歷史上著名的《求賢令》。秦獻公為了強大秦國,開始廣招賢士,為此也給了衛鞅施展才華、報復的一個平臺。衛國人衛鞅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離開了魏國,帶著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衛鞅見到了秦孝公後,便用帝道、王道之術、霸道之術等遊說。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原因在於商鞅自身
    秦獻公為了強大秦國,開始廣招賢士,為此也給了衛鞅施展才華、報復的一個平臺。衛國人衛鞅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離開了魏國,帶著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衛鞅見到了秦孝公後,便用帝道、王道之術、霸道之術等遊說。衛鞅幾次所說之法,並未讓秦孝公感興趣,衛鞅最終說到「富國強兵」之法,秦孝公深感興趣,最終秦孝公決定在國內進行變法,為此展開了商鞅變法。
  • 法家思想花開三晉,果結秦國
    齊法家在一定範圍內吸收儒家學說提出了厲行法制要與禮義教化並舉這一重要主張,三晉法家反對並排斥儒家主張治國不用禮義教化只強調嚴刑厲法「以刑去刑」(即輕罪重刑)對工商業,齊法家主張「務本飭末則富」(《管子幼官》。),「以農為主以商為輔」, 三晉法家是「重農輕商」。三晉法家思想花開三晉,卻果結秦國  晉材秦用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大局勢,法家如何走向政治舞臺?
    而法家在其中最為耀眼。在連續不斷的戰爭中,各種學派紛紛興起,各抒己見,並與其它的學派進行較量。在當時周王室的衰弱,全國各地的諸侯都開始紛紛崛起的契機。而一直處於底層,飽受壓抑的士階層,開始在政治一展風採。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 歷史:為何是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史記》司馬遷說:「鞅少好刑名之學」 意思大概是,商鞅從小就喜歡學習名家的法律、法家思想。 戰國時期,法家紛紛成為了各國變法的主導者,因為各國都想變法圖強,稱霸一方。 史書記載,商鞅曾經做過魏國相國公叔座的門客。商鞅得到公叔座的賞識,但是還沒有得到展露拳腳的機會,公叔座就重病不起。 公叔座病重以後,魏惠王去探望,問:先生現在病重,要是你去了,將來誰接替你。
  •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什麼不得善終
    商鞅是協助秦孝公推行變法的人。一般認為,秦國真正的強大,就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而新法的制定和具體組織實施,則都是出於商鞅。秦國能夠掃平六國,一統天下,正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奠定了基礎,所以,秦國統一全國,應該是開始於秦孝公,完成於秦始皇。商鞅是一個變法的人,這毫無異議。然而,不管商鞅有多麼大的能耐,他只不過是一個官員,是一個辦事的人,不是主人,主人是國君,也就是秦孝公。
  • 商鞅對秦國多重要?秦始皇一統天下離不開他,秦孝公變法最大功臣
    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史記》也就是說具體的變法措施,全都在這本書裡面。所以這不是什麼秘密,而是公開的知識點,可以說是各國諸侯們的必考點。
  • 如果秦國不實行商鞅變法,秦國國祚豈不是延續更久?
    誠然從短期內來看,秦國是整個戰國時代的最終勝利者。但從長遠來看,秦國卻是敗得最慘的,僅享有十幾年一統天下,即王朝覆滅、宗室被屠、陵寢被毀。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假如當初秦國沒有實行商鞅變法,秦國雖說未必能統一天下,但秦國的國祚起碼還可以多延續幾百年甚至更久。那麼商鞅變法為何會害人終害己呢?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文|飛魚說史昔商君相秦也,內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餘、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動而地割,兵休而國富,功如丘山,名傳後世。——桑弘羊《鹽鐵論》說春秋戰國的歷史,就無法繞過秦國。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往往還講究一個名正言順。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戰爭則是更加殘酷和頻繁了。
  • 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戰國後期,燕將樂毅率燕、秦、趙、魏、韓五國聯軍滅齊,齊國衰弱。在此時,只有趙國能和秦國爭雄。商鞅變法是歷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沒有之一。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統一中國的基礎,奠定了以後中國兩千多年的郡縣制度、戶口制度、土地私有制度、平民階層向上晉升制度。變法的最重要的內容是:第一,土地私有化。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第二,貴族平民化。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
  • 商鞅是當時秦國二號人物,為何不逃走而被車裂?其中原因令人敬佩
    其實,他是在委婉地表達自己對商鞅的不滿,說他是不肖者,是貪位貪名者;說他把秦國治理得「天怒人怨」,為什麼不早些退位讓賢呢?司馬遷說商鞅聽過趙良這番驚天動地的話語後,「弗從」。看來商鞅為著秦國,為著法家,似乎已抱著必死的信念了。商鞅不接納趙良的勸諭,將軍政大權交出,將法家改革撤回,是商鞅的執著,也是法家的堅持。也就因為商鞅的執著和堅持,法家才在秦國這塊土地上建構起配搭周密和架構相當完整的法家文化。
  • 秦的大國崛起之路:重讀商鞅變法
    軍事上的強大和經濟上的富足,這些表明國家強盛的元素,並沒有為秦國贏得比以前稍好的國際形象。相反,東方諸侯從輕看秦國變成了仇視秦國。秦國的國際形象比以前更差了。至於生活在商鞅時期的秦國民眾,他們對商鞅這個一心幫助自己祖國崛起的外國人,更無好感可言。三商鞅的政治主張和變法精神,集中展示在後人為他編纂的《商君書》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