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是秦國強大的具體措施

2020-12-22 雲霧彩虹島

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併,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衡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他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商鞅第一次變法在秦孝公六年,把秦獻公時實行的什伍制變成相互監督糾發的連坐制。商鞅的法律規定什伍間要"相牧司連坐",把老百姓給組織了起來。十家一什,五家一伍,一家犯罪,五家十家都受到牽連,即一家有罪而九家相揭發。若不揭發,則十家連坐,這就叫做連坐。商鞅制定的法律規定:不揭發檢舉的"腰斬",檢舉揭發的同斬敵人首級一樣受到賞賜,窩藏有罪的人與投降敵人同罪。降敵罪的懲罰是本人斬首,全家罰為刑徒作苦役。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中國古代人分四等,士農工商,商居四民之末。當時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的關鍵原因還是生產力水平太低了。有道是「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農者,天下之大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重農抑商是跟當時生產力水平是相適應的,政策上必須得重農。另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與百姓的生活無關,要來也沒用,搜羅一打翡翠瑪瑙都不一定能換幾串麻辣燙。直到中唐以後,民生用品才逐漸多起來,但再往後,比如到了清朝,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發展,還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那就阻礙經濟的發展了。

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行按軍功受賞的二十等爵制。高官授爵在此之前是世襲世祿制,生下來就有俸祿,從商鞅變法開始改變了這種情況,獎勵軍功,按功受爵。秦國把爵位從一級到二十級,愈高享受的待遇、特權愈優厚。如升到第十級"五大夫"時,賞賜給300戶人家的稅地。爵位在五大夫以上,除享有600戶人家的租稅供他食用外,還有權收養賓客。有爵位的人,犯了法,還可以減免,"爵自二級以上,有刑罪則貶,爵自一級以下,有刑罪則已。"貶是指降低爵位,"已"是取消爵位。秦國的這種激勵制度使得秦軍在戰場上非常的驍勇善戰,割頭不倦,一般被人稱做虎狼之師就是這個原因。

廢分封,行縣制。以前的分封制留下太多隱患,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的力量。造成天子和諸侯的脫節,商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全國設31個縣,由國君委任縣令。後來縣上又設郡,郡守和縣令都由國家來任命,從根本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的作用。統一度量衡,度是長度,量是容積,衡是重量。度量衡不一樣的話,會給各地的交流帶來很多麻煩。燔詩書而明法令。這就是後來的焚書坑儒,可見商鞅是典型的法家代表,強調法治,要求大家服從命令聽指揮。

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剷平,也種上莊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歸誰所有。土地可以買賣。商鞅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土地私有。改變了之前大家心照不宣,國家變相默認土地私有的狀態。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什麼不得善終
    商鞅是協助秦孝公推行變法的人。一般認為,秦國真正的強大,就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而新法的制定和具體組織實施,則都是出於商鞅。秦國能夠掃平六國,一統天下,正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奠定了基礎,所以,秦國統一全國,應該是開始於秦孝公,完成於秦始皇。商鞅是一個變法的人,這毫無異議。然而,不管商鞅有多麼大的能耐,他只不過是一個官員,是一個辦事的人,不是主人,主人是國君,也就是秦孝公。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在變法推行後,秦國國力自此逐漸增強,商鞅對秦國是有大功也,商鞅因此在秦國也是位高權重,但變法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而商鞅也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落得一個「五馬分屍」慘死結局。衛鞅對秦國展開了變法雖強大了秦國,強大了秦王,但苦了的確實秦國的各個階層,衛鞅能在秦國順利展開變法,其最大支持者還是秦國當時的國君秦孝公,而其它各個階層對新法並不支持,然國君的大力支持,故而商鞅變法得以開展,變法中觸碰了秦國貴族的利益只是其一,這也是商鞅之死禍根起因。商鞅推行的變法首先對秦國的百姓造成了很大影響。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原因在於商鞅自身
    秦獻公為了強大秦國,開始廣招賢士,為此也給了衛鞅施展才華、報復的一個平臺。衛國人衛鞅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離開了魏國,帶著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衛鞅見到了秦孝公後,便用帝道、王道之術、霸道之術等遊說。衛鞅幾次所說之法,並未讓秦孝公感興趣,衛鞅最終說到「富國強兵」之法,秦孝公深感興趣,最終秦孝公決定在國內進行變法,為此展開了商鞅變法。
  • 商鞅對秦國多重要?秦始皇一統天下離不開他,秦孝公變法最大功臣
    商鞅在秦國變法成功以後,秦國收回了河西五百裡之地,大敗了強大的魏國,逼迫魏國東遷大梁。01改變秦國命運的人,就是商鞅。可能是上天覺得秦國太不容易,為他們送來了天使商鞅。商鞅真的是秦國的天使,因為商鞅到來前的秦國,幾乎就是被諸國欺負的對象。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桑弘羊《鹽鐵論》說春秋戰國的歷史,就無法繞過秦國。從西部蠻夷的落後諸侯,到最後一統定江山的帝國,秦國的崛起之路,可謂是可圈可點。說起秦國的統一,很多人會想到奮六世之餘烈,而說起秦國的強大,不少人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商鞅變法,那麼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呢,是制度。
  • 如果秦國不實行商鞅變法,秦國國祚豈不是延續更久?
    誠然從短期內來看,秦國是整個戰國時代的最終勝利者。但從長遠來看,秦國卻是敗得最慘的,僅享有十幾年一統天下,即王朝覆滅、宗室被屠、陵寢被毀。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假如當初秦國沒有實行商鞅變法,秦國雖說未必能統一天下,但秦國的國祚起碼還可以多延續幾百年甚至更久。那麼商鞅變法為何會害人終害己呢?
  • 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長平之戰後,趙國一蹶不振,秦國一家獨大,隨後一統江湖。秦國的強大,是歷代君主不懈努力的結果。但沒有商鞅,就沒有強大的秦國。不可否認,這個世上有天才存在。有的人,天生就有大局觀,年紀輕輕,看天下如撥雲見日。商鞅就是。那時候,他叫衛鞅。後封商地,就叫商鞅。魏國重臣公叔痤病重時,曾囑咐魏惠王:「願王舉國而聽之。如不用,當殺之。」
  • 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強盛,但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這就產生了變法的直接需求,商鞅之所以變法,並不是他一拍腦袋之下產生的偶然決定,而是敏銳的察覺到了社會的需求。 於是,「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國」,在商鞅的言語之中,秦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
  • 歷史:為何是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公叔座就向魏惠王推薦了商鞅,魏惠王聽後卻只是搪塞過去了。公叔座便向魏惠王進言,若不重用商鞅,那麼就殺了商鞅。後來,魏惠王也沒有採納公叔座的建議。 後秦孝公頒布「求賢令」,商鞅進去秦國開始變法之旅。
  • 秦國的真正強大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不是秦孝公,也不是商鞅變法
    前文說的這些東西,看似與秦國沒有關係,實則與秦國的盛衰強弱有著必然關係。從史書看,中原諸國卑秦國楚國,雖說與二者地處位置距中原太遠、距蠻夷戎狄很近的因素,更多是對秦楚兩國文化上的不認同。活人殉葬一事便是如此,中原諸國逐漸脫離奴隸社會、開始步入封建社會,活人殉葬一事能免則免,不能免就找些家奴來殉葬,秦國則是直接將前代國君的能臣重臣大部分殺死陪葬。
  • 秦的大國崛起之路:重讀商鞅變法
    其三:「人民弱勢,國家就強大,人民強大,國家就弱勢,所以治理有方的國家一定要使人民處於弱勢。」(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凡此種種,在《商君書》的不同篇章裡,都以大同小異的表述出現過,它們無疑就是商鞅變法的核心理念。--他的理念就是將國家與人民對立起來,有國家的強大就沒有人民的幸福,有人民的幸福就沒有國家的強大。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倘若要說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那當屬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地非常徹底的改革運動,改革涉及經濟、政治、軍事三大方面,大力推動了秦朝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了綜合國力,為秦國取得最終的勝利打造了堅定的基礎。今天本文將簡單概述一下商鞅變法能取得最終成功的幾個原因。
  • 大秦發家史:商鞅變法,貧弱小國的崛起之路
    上期說到商鞅與秦孝公一拍即合,決定在秦國實行變法,來謀求秦國的崛起,以便在諸侯爭霸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其實在那個時代,最先採取變法強國措施的並不是秦國,然而雖然其他國家變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於改革得不徹底,所以大都以失敗告終。
  • 項目經理訪談錄7:從秦國商鞅變法看項目管理中的需求管理之道
    我最近看了大秦帝國這本書,對商鞅變法整個故事有了從頭到尾的了解,結合商鞅變法,想談談對項目管理軟實力的一些淺薄的認識。 戰國時期不光秦國變法,前後有魏國李悝變法,齊國鄒忌改革,韓國申不害變法,最終都失敗了,或者說只是取得了一小步成績,最終並未真正的強大齊國。
  • 商鞅變法後,只有這三位名將曾兩次擊敗過秦國
    戰國初期,秦孝公即位之初,鑑於秦國的衰落,所以求賢若渴,希望可以變法圖強。之後,商鞅來到秦國後,秦孝公力排眾議,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最後卻被施以極刑
    商鞅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大概就是變法了。其本是衛國人,因為衛國君主昏庸無能得不到重用,於是去到了魏國。上文《史記》中記載,他魏國只在丞相公叔座麾下下做過文案,雖然公叔座也舉薦過商鞅,但是魏王也沒有重視起來,恰好趕上秦國秦孝公即位,向天下頒發求賢令,於是商鞅得以進入秦國,向秦孝公諫言強國之道,陳說變法圖強的計劃,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被封為左庶長,這才被委以重任。
  • 知識點 | 從李狗蛋看商鞅變法
    人說「寒門難有貴子」,但這一切都因為一個人改變了,對,就是商鞅。年輕的李狗蛋望著父輩曾經仰望的那輪明月,那顆澎湃的心在胸中激蕩著。商君「立木為信」已經過去好幾年了,特別是在商鞅進行一系列變法之後,李狗蛋對這位「左庶長」的敬仰之情猶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似乎從這位大人身上看到了希望。
  • 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7國中最弱的秦國一下變成了強國?
    在中國歷史上,「商鞅變法」是一場十分有影響力的改革,認為這場改革影響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也是不為過的。那麼,商鞅的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戰國七雄裡實力最弱的秦,一躍成為最強悍的國家?圖片:秦國的旗幟劇照二、商鞅變法秦孝公不願意當亡國之君,並且很清楚一個現實,對於秦來說,即便是秦能在對魏國的反擊戰裡面獲勝,那麼,秦的勝利也只是暫時的。
  • 終於明白秦國為什麼在商鞅變法前那麼窮了,原來還有這一原因!
    如果不是商鞅變法,秦國還會一直窮下去,其實整個同時代的諸侯國君主都一樣的窘迫,同一樣的受這個原因困擾,直到秦國統一才得以解脫。 在大秦帝國第一季中,秦孝公繼位以來,一直處於隨時被山東六國吞併消滅的環境當中。雖然傾盡國力通過賄賂得到了一時片刻的喘息時間,但是誰也不知道,國破家亡的災難隨時降臨,唯有通過自己的強大,才能避免成為別國的盤中餐。
  • 商鞅的歷史功績,不在於使秦國強大,而在於這兩方面
    公元前三世紀,隨著一個叫嬴政的少年天子的登基,戰刀一揮,秦國戰車碾碎了其他六國的疆界,天下之大,六合八荒,竟為秦國收入囊中,800年的春秋戰國落下了帷幕,天下自此統一,一個史上空前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橫空出世。歷史總要論功行賞的。在歷史學家的眼中,秦國的興起,一個叫商鞅的政治家總是金牌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