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明白秦國為什麼在商鞅變法前那麼窮了,原來還有這一原因!

2021-01-07 騰訊網

秦國在秦孝公接手時有多窮,上一篇內容已經說過,這篇內容就不再贅述。如果不是商鞅變法,秦國還會一直窮下去,其實整個同時代的諸侯國君主都一樣的窘迫,同一樣的受這個原因困擾,直到秦國統一才得以解脫。

在大秦帝國第一季中,秦孝公繼位以來,一直處於隨時被山東六國吞併消滅的環境當中。雖然傾盡國力通過賄賂得到了一時片刻的喘息時間,但是誰也不知道,國破家亡的災難隨時降臨,唯有通過自己的強大,才能避免成為別國的盤中餐。秦孝公自斷兩指,以自己的鮮血染紅國恥碑上的國恥二字,但僅僅樹立了堅定的信念並不能得到實質性的推動,還必須請到不世之材,可以力挽狂瀾,拯救秦國於覆滅之中。

天可憐見,秦孝公終於等到了商鞅,兩個人由相互試探到互訴心聲,通過了三天三夜廢寢忘食的商談秦國的富國強兵之策。一邊商鞅落實法律條文,一邊秦孝公也在落實職位分配,最終確定商鞅以左庶長的身份開府議國事。剛剛頒布新法律條文,並且徙木立法樹立威信,沒想到就遇到了幾百年都沒有辦法解決的大事,正是私鬥問題。因為新法以及新勢力的出現,嚴重影響到老氏族的利益,在老氏族孟、西、白三族的策劃下,發生了大規模的私鬥,而且死傷慘烈。

秦國是以戰立國,秦人更是在戰爭的環境當中生活,所以私鬥風氣比別的諸侯國更加嚴重,每年都要因為死鬥死不少人,多的時候死亡人數超過兩萬,還有無數的傷殘,這給本已經非常嚴峻的秦國,更是雪上加霜。商鞅通過三個月遍訪秦國山野鄉村,深深的明白私鬥問題的嚴重性。在接到秦孝公的猶豫信號時,商鞅立即親自回去找秦孝公,真理越辯越明,通過這一次的危機,加強了秦孝公和商鞅的信念,也堅定了兩位的變法決心,更加深厚了兩位的情誼。

其中有一幕是參與私鬥的氏族因為族長被關押,所以有人帶著豐厚的禮品去找商鞅求情。從商鞅和景監的對話當中了解到,原來這些大氏族手裡握有非常多的財富,在國家戰爭的時候,卻個個守著自己的財富,不願意為國家做出任何奉獻。之前秦孝公為了停止與魏國的戰爭,不惜割讓大量的土地給魏國,但是那些老氏族捨不得掏出一點點自己的土地,最後只能用國君的土地置換,而且是以一換二才得以平息老氏族的逼迫壓力。

說到底這都是分封制度帶來的後果,國君的土地、人口、財富越來越少,權利和勢力也越來越薄弱,直到被下面的分封主取而代之,或者是國破家亡。周天下就是因為分封制,最後被取而代之;曾經的春秋一代霸主晉國,也是被下面的分封主分成了魏、趙、韓三個諸侯國,還有號稱「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的楚國也因為下面的「屈、景、昭」三家各自為政不能齊心,最後被秦國按在地上蹂躪。

分封制是根本原因,私鬥是體現的一個表象,你們覺得呢?

相關焦點

  •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什麼不得善終
    商鞅是協助秦孝公推行變法的人。一般認為,秦國真正的強大,就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而新法的制定和具體組織實施,則都是出於商鞅。秦國能夠掃平六國,一統天下,正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奠定了基礎,所以,秦國統一全國,應該是開始於秦孝公,完成於秦始皇。商鞅是一個變法的人,這毫無異議。然而,不管商鞅有多麼大的能耐,他只不過是一個官員,是一個辦事的人,不是主人,主人是國君,也就是秦孝公。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原因在於商鞅自身
    變法初見成效後,秦孝公任命衛鞅為「大良造」繼續推行變法,商鞅也被秦孝公封為「商君」。在變法推行後,秦國國力自此逐漸增強,商鞅對秦國是有大功也,商鞅因此在秦國也是位高權重,但變法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而商鞅也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落得一個「五馬分屍」慘死結局。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倘若要說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那當屬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地非常徹底的改革運動,改革涉及經濟、政治、軍事三大方面,大力推動了秦朝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了綜合國力,為秦國取得最終的勝利打造了堅定的基礎。今天本文將簡單概述一下商鞅變法能取得最終成功的幾個原因。
  • 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意思是,要麼重用商鞅,要麼殺掉。但魏惠王不是伯樂,也很愚蠢,不用商鞅,也沒殺他。於是,商鞅跑到秦國,見到了秦孝公。秦孝公能識千裡馬,還有絕對的權力,更有狂大的野心。在平平淡淡的日子裡,一般都是奴才領導人才,人才懷才不遇、鬱鬱寡歡。大部分國君,只有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才會想起起用一流人才。現如今,大國企也是一樣呀。
  • 商鞅對秦國多重要?秦始皇一統天下離不開他,秦孝公變法最大功臣
    商鞅在秦國變法成功以後,秦國收回了河西五百裡之地,大敗了強大的魏國,逼迫魏國東遷大梁。01改變秦國命運的人,就是商鞅。可能是上天覺得秦國太不容易,為他們送來了天使商鞅。商鞅真的是秦國的天使,因為商鞅到來前的秦國,幾乎就是被諸國欺負的對象。
  • 商鞅變法是秦國強大的具體措施
    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衡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他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 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強盛,但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一場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的大變革,在這一場激烈的大變革的舞臺上,作為主角的就是商鞅、吳起等變革者,他們如同是錢塘江潮來臨時翹首以盼的弄潮兒一樣,在時代浪潮的浪峰上舞蹈著。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這一時期之前,由於大夥沒有趁手的工具,大家種地都是集體勞作,因為一個人種地力有不及。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在變法推行後,秦國國力自此逐漸增強,商鞅對秦國是有大功也,商鞅因此在秦國也是位高權重,但變法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而商鞅也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落得一個「五馬分屍」慘死結局。商鞅,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在衛國內可稱為「公孫鞅」,因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為表明商鞅擁有衛國國君的血統,也可稱為「衛鞅」,之後去往秦國,為秦國推行變法因功被秦國國君秦孝公賜予十五個邑的封地,封號為「商君」,後史稱為「商鞅」,這就是商鞅名字的由來。商鞅所在的衛國是周朝時期的姬姓諸侯國,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存在最久的諸侯國,也是最後滅亡的。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桑弘羊《鹽鐵論》說春秋戰國的歷史,就無法繞過秦國。從西部蠻夷的落後諸侯,到最後一統定江山的帝國,秦國的崛起之路,可謂是可圈可點。說起秦國的統一,很多人會想到奮六世之餘烈,而說起秦國的強大,不少人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商鞅變法,那麼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呢,是制度。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最後卻被施以極刑
    商鞅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大概就是變法了。其本是衛國人,因為衛國君主昏庸無能得不到重用,於是去到了魏國。上文《史記》中記載,他魏國只在丞相公叔座麾下下做過文案,雖然公叔座也舉薦過商鞅,但是魏王也沒有重視起來,恰好趕上秦國秦孝公即位,向天下頒發求賢令,於是商鞅得以進入秦國,向秦孝公諫言強國之道,陳說變法圖強的計劃,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被封為左庶長,這才被委以重任。
  • 如果秦國不實行商鞅變法,秦國國祚豈不是延續更久?
    誠然從短期內來看,秦國是整個戰國時代的最終勝利者。但從長遠來看,秦國卻是敗得最慘的,僅享有十幾年一統天下,即王朝覆滅、宗室被屠、陵寢被毀。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假如當初秦國沒有實行商鞅變法,秦國雖說未必能統一天下,但秦國的國祚起碼還可以多延續幾百年甚至更久。那麼商鞅變法為何會害人終害己呢?
  • 《鬼谷子的局》對秦國有大功的商鞅,為什麼被秦惠文王車裂了
    可以說,商鞅的變法,奠定了秦國的經濟與軍事基礎,為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做了準備。就是這樣一個對秦國有不世之功,是秦國臣大功臣的人,卻在秦孝公死後,被秦惠文王以叛國罪車裂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些制度都是在動了世族利益的基礎上進行了,以太師甘龍為首的杜摯、公孫賈等世族反對變法,但是遭到了秦孝公的強力打壓。本來甘龍、杜摯、公孫賈等人都是秦國重臣,因為反對商鞅變法都被解職,成為閒散人員,家族利益也受到了侵害,那麼這些世族就把矛頭指向了商鞅,時刻準備著置商鞅於死地。
  • 歷史:為何是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公叔座就向魏惠王推薦了商鞅,魏惠王聽後卻只是搪塞過去了。公叔座便向魏惠王進言,若不重用商鞅,那麼就殺了商鞅。後來,魏惠王也沒有採納公叔座的建議。 後秦孝公頒布「求賢令」,商鞅進去秦國開始變法之旅。
  • 秦的大國崛起之路:重讀商鞅變法
    一會兒工夫,政府又加價了:還是這根木棍,還是從南門扛到北門,賞五十金。好半天,終於有個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這根並不沉重的木棍扛到了北門。--他果然「意外」地得到了高達五十金的獎賞。這起小概率事件的幕後推手有兩個,一個是秦國最高統治者秦孝公,一個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工作的商鞅。
  • 商鞅變法後,只有這三位名將曾兩次擊敗過秦國
    戰國初期,秦孝公即位之初,鑑於秦國的衰落,所以求賢若渴,希望可以變法圖強。之後,商鞅來到秦國後,秦孝公力排眾議,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
  • 大秦發家史:商鞅變法,貧弱小國的崛起之路
    上期說到商鞅與秦孝公一拍即合,決定在秦國實行變法,來謀求秦國的崛起,以便在諸侯爭霸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其實在那個時代,最先採取變法強國措施的並不是秦國,然而雖然其他國家變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於改革得不徹底,所以大都以失敗告終。
  • 甘龍為什麼反對商鞅變法?甘龍是個怎麼樣的人?
    期間任勞任怨,為秦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比方說秦獻公的一道主要國策,廢除人殉制,就是甘龍提出的。甘龍在獻公時期做了很大的貢獻秦孝公上位後,重用商鞅進行變法,甘龍作為太師,被高高掛起。從商鞅主持政務開始,甘龍就開始反對,原因有三:一是,甘龍信奉儒家學說,與商鞅的法家學說產生了衝突;二是,甘龍被晾起來了,從以前的國家重臣到現在的佛爺,心態不平衡;三是,甘龍是老世族的代表,商鞅變法侵害了他們實實在在的利益。基於以上三個原因,甘龍一直在蟄伏,等待有利時機,置商鞅於死地。
  • 商鞅:他死了,秦國卻越來越強打,最終一掃六合
    商鞅拋出霸道,強國之術,秦孝公眼前一亮。 商鞅滔滔不絕,秦孝公身子不斷往商鞅身邊湊。秦孝公和商鞅語數日不厭,秦孝公對商鞅口中的藍圖激動不已。什麼是金風玉露一相逢勝卻人間無數,秦孝公和商鞅就是。 變法的消息讓秦國朝堂瞬間炸開了鍋,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秦國老士族一片反對之聲。變法,變個錘子。
  • 都是秦國功臣,商鞅為何慘遭車裂,張儀卻能逃過一劫?
    而當時的秦孝公看見商鞅確實有才華,所以留下商鞅變法強秦,商鞅主持變法以後,秦國日漸強大。從此之後,秦國開始異軍突起,漸漸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為強大的力量。而這一切不僅歸功於商鞅,還要歸功於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張儀,他們兩個人,一個是為秦國改變了秦朝法律,而另一個則是為秦國以連橫之勢破解合縱之術。
  • 項目經理訪談錄7:從秦國商鞅變法看項目管理中的需求管理之道
    我最近看了大秦帝國這本書,對商鞅變法整個故事有了從頭到尾的了解,結合商鞅變法,想談談對項目管理軟實力的一些淺薄的認識。 戰國時期不光秦國變法,前後有魏國李悝變法,齊國鄒忌改革,韓國申不害變法,最終都失敗了,或者說只是取得了一小步成績,最終並未真正的強大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