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在秦孝公接手時有多窮,上一篇內容已經說過,這篇內容就不再贅述。如果不是商鞅變法,秦國還會一直窮下去,其實整個同時代的諸侯國君主都一樣的窘迫,同一樣的受這個原因困擾,直到秦國統一才得以解脫。
在大秦帝國第一季中,秦孝公繼位以來,一直處於隨時被山東六國吞併消滅的環境當中。雖然傾盡國力通過賄賂得到了一時片刻的喘息時間,但是誰也不知道,國破家亡的災難隨時降臨,唯有通過自己的強大,才能避免成為別國的盤中餐。秦孝公自斷兩指,以自己的鮮血染紅國恥碑上的國恥二字,但僅僅樹立了堅定的信念並不能得到實質性的推動,還必須請到不世之材,可以力挽狂瀾,拯救秦國於覆滅之中。
天可憐見,秦孝公終於等到了商鞅,兩個人由相互試探到互訴心聲,通過了三天三夜廢寢忘食的商談秦國的富國強兵之策。一邊商鞅落實法律條文,一邊秦孝公也在落實職位分配,最終確定商鞅以左庶長的身份開府議國事。剛剛頒布新法律條文,並且徙木立法樹立威信,沒想到就遇到了幾百年都沒有辦法解決的大事,正是私鬥問題。因為新法以及新勢力的出現,嚴重影響到老氏族的利益,在老氏族孟、西、白三族的策劃下,發生了大規模的私鬥,而且死傷慘烈。
秦國是以戰立國,秦人更是在戰爭的環境當中生活,所以私鬥風氣比別的諸侯國更加嚴重,每年都要因為死鬥死不少人,多的時候死亡人數超過兩萬,還有無數的傷殘,這給本已經非常嚴峻的秦國,更是雪上加霜。商鞅通過三個月遍訪秦國山野鄉村,深深的明白私鬥問題的嚴重性。在接到秦孝公的猶豫信號時,商鞅立即親自回去找秦孝公,真理越辯越明,通過這一次的危機,加強了秦孝公和商鞅的信念,也堅定了兩位的變法決心,更加深厚了兩位的情誼。
其中有一幕是參與私鬥的氏族因為族長被關押,所以有人帶著豐厚的禮品去找商鞅求情。從商鞅和景監的對話當中了解到,原來這些大氏族手裡握有非常多的財富,在國家戰爭的時候,卻個個守著自己的財富,不願意為國家做出任何奉獻。之前秦孝公為了停止與魏國的戰爭,不惜割讓大量的土地給魏國,但是那些老氏族捨不得掏出一點點自己的土地,最後只能用國君的土地置換,而且是以一換二才得以平息老氏族的逼迫壓力。
說到底這都是分封制度帶來的後果,國君的土地、人口、財富越來越少,權利和勢力也越來越薄弱,直到被下面的分封主取而代之,或者是國破家亡。周天下就是因為分封制,最後被取而代之;曾經的春秋一代霸主晉國,也是被下面的分封主分成了魏、趙、韓三個諸侯國,還有號稱「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的楚國也因為下面的「屈、景、昭」三家各自為政不能齊心,最後被秦國按在地上蹂躪。
分封制是根本原因,私鬥是體現的一個表象,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