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對秦國多重要?秦始皇一統天下離不開他,秦孝公變法最大功臣

2020-12-22 歷史鑑賞者

導語:

商鞅是衛國人,衛國是魏國的附屬國,魏國和秦國是死對頭。魏文侯和魏武侯時期,秦國是被魏國摁在地上摩擦的角色。魏惠王初期,秦國更是割讓五百裡土地給魏國,以此避免亡國之禍。

那麼我們就能理解,商鞅對秦國到底有多麼重要了。商鞅在秦國變法成功以後,秦國收回了河西五百裡之地,大敗了強大的魏國,逼迫魏國東遷大梁。

01改變秦國命運的人,就是商鞅。

可能是上天覺得秦國太不容易,為他們送來了天使商鞅。商鞅真的是秦國的天使,因為商鞅到來前的秦國,幾乎就是被諸國欺負的對象。

他們不得不將地盤割讓給其他諸侯國,將自己的勢力範圍退回到函谷關以內。而秦國在函谷關內還要面對其他對手,比如說強大的義渠國和匈奴。

對秦國來說,在夾縫中能夠生存下去,已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秦孝公之前的任何一個君主,都沒有想過戰勝其他諸侯國,只希望能夠延續他們的貴族生涯罷了。商鞅來了以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秦孝公表示,自己唯一能幫助商鞅的,就是全心全意地信任商鞅,支持商鞅。商鞅非常感動,開始在秦國實行變法。變法的成功,其實不是個例。其實早在魏文侯時期,李悝就已經在魏國實行變法,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後吳起在楚國也開實行變法,使得楚國逐漸有了跟魏國相抗衡的能力。在這之後,楚國與趙國聯合,擊敗了強大的魏國。

所以說商鞅的變法不是首創,不過對秦國來說,並沒有這方面人才。所以商鞅的到來,對秦孝公來說,是非常激動的。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史記》

商鞅對變法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為他能夠完全按照法令來治理秦國,所以秦國的百姓都比較服氣。等到商鞅去世以後,秦惠文王上臺以後,秦國終於具備了和魏國一較高下的能力。

此後秦國可謂是蒸蒸日上,越來越強大。從過去一直被諸侯們欺負,到後來被六國諸侯聯合堤防,這樣的變化,其實就是從商鞅變法以後開始的。

02商鞅只是操盤手,秦孝公才是秦國最大恩人。

商鞅變法有什麼比較新奇的事務嗎?其實並沒有。李悝在變法完成後,曾經寫下了一本書叫《法經》。這本書裡面詳細地講解了他的變法過程和內容。

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史記》

也就是說具體的變法措施,全都在這本書裡面。所以這不是什麼秘密,而是公開的知識點,可以說是各國諸侯們的必考點。

既然如此,為什麼秦國一直都沒有主動去變法呢?人家都把知識點畫好了讓你背誦了,為什麼你還是無動於衷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變法的關鍵,不在於變法之人有多厲害,而在於君主是否完全支持變法。如果秦國的君主一直不肯支持變法,那麼就算變法的真相公之於眾,也不會有任何人去實行。殘酷的現實擺在面前,秦國如果不奮發圖強的話,只有被消滅的厄運。秦孝公在預見到這些以後,打算實行變法。而變法需要相應的人才,所以商鞅找到了秦孝公,這才有了這麼一段君臣際遇的佳話。可以說,如果沒有下定決心的秦孝公,商鞅變法是不可能實行下去的。為什麼秦國變法如此艱難呢?因為貴族力量太強大,他們是變法的受害者,所以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自然是要阻撓變法。

阻撓變法傷害的是國家利益,又不是他們個人的利益,更不是他們家族的利益,所以他們才不會在乎。

這就是最殘酷的現實,所以秦孝公能夠說服秦國那麼多貴族支持變法,這才是最難的事情。商鞅要做的,只是實行變法的過程,而秦孝公要做的,是創造變法的條件。這兩者缺一不可。

03商鞅之死,不會影響商鞅變法流傳千古。

變法得不到支持,從而被趕下臺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說宋朝的王安石,打算實行變法的時候,卻得不到宋神宗的完全支持,結果兩度浮沉後,心灰意冷。而不久之後北宋王朝滅亡。

商鞅變法其實也遇到了比較棘手的情況,那就是秦惠文王對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的哥哥嬴虔對商鞅也是恨之入骨。

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史記》

秦孝公去世以後,秦惠文王和嬴虔聯手,將商鞅逼入了死胡同。無奈之下的商鞅只能選擇起兵反抗,最終被殺死。

商鞅的悲劇是變法遺留下的問題,變法切實地傷害到了秦國貴族的利益,這也就算了,居然連王族子弟的利益,商鞅也觸碰到了。

秦孝公活著的時候,他們還算老實,不敢收拾商鞅。可是秦孝公去世以後,這幫王室子弟怎麼可能饒得了商鞅呢?因為少年時期的秦惠文王犯了錯誤,誤殺了不少百姓,商鞅按照變法的章程,必須要處置秦惠文王。太子是無法處以墨刑的,只能懲罰他的老師。作為秦惠文王的老師,嬴虔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結果秦惠文王被秦孝公幽禁,而嬴虔更是被商鞅殘忍地割掉了鼻子。得罪了這兩個人商鞅是活不成了,那麼商鞅變法呢?其實並沒有收到損傷。秦惠文王明白,商鞅變法是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所以並沒有廢除他所實行的法令。商鞅之死,純粹是因為他得罪了人,秦惠文王這麼做純粹是為了公報私仇罷了。

總結:沒有商鞅,就沒有一統六國的秦國。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從而成為一統天下的政權。那麼這這六位君主是從哪兒開始的呢?其實就是秦孝公開始的。

秦國真正強盛的開始,就是從秦孝公開始的。而秦孝公時期秦國之所以強盛,主要就是因為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好日子算是到來了,士兵們一個個都有了鬥志,百姓們也都有了生產生活的積極性。到了秦昭襄王時期,其實秦國就已經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而秦始皇更是繼承了所有秦國的資源,完成了這一壯舉。

由此可見,商鞅對秦國的確是功不可沒的,沒有商鞅,我們壓根就看不到秦始皇一統六國的局面。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焦點

  • 秦國是陝西人的驕傲,秦始皇和秦孝公,誰是秦國最大的驕傲?
    排名和比較永遠是難事,就像秦孝公和秦始皇兩人,都是秦國歷史上傑出的國君。他的主要貢獻不同,所以也很難分出高低。秦孝公之貢獻秦孝公對於秦國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堅定不移地支持商鞅施行變法,在當時,秦國守舊派的勢力十分強大。
  • 為何秦國時代,七位傑出大王,秦孝公功勞最大,秦始皇成就最高?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這七人中,要說誰的成就最大當屬秦始皇,畢竟天下一統,但他的一統卻又建立在前六位身上,而其中最大的功勞當屬秦孝公,為何這樣講?下面帶大家解析下。
  • 戰國時期,秦國從秦孝公到秦始皇七代君主的簡述
    到了戰國初期,秦國也經歷了百年的衰弱時期。秦孝公即位後,他任用商鞅在全國進行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秦孝公去世後,經過歷代秦王的勵精圖治,秦國最終橫掃六國,一統天下。下面就簡單的來介紹一下從秦孝公到秦始皇這七位君主。1、秦孝公贏渠梁自秦厲共公以來,秦國經歷了幾代君位的動蕩,國力大不如以前。魏國趁機奪取了河西之地。
  •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什麼不得善終
    商鞅是協助秦孝公推行變法的人。一般認為,秦國真正的強大,就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而新法的制定和具體組織實施,則都是出於商鞅。秦國能夠掃平六國,一統天下,正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奠定了基礎,所以,秦國統一全國,應該是開始於秦孝公,完成於秦始皇。商鞅是一個變法的人,這毫無異議。然而,不管商鞅有多麼大的能耐,他只不過是一個官員,是一個辦事的人,不是主人,主人是國君,也就是秦孝公。
  • 都是秦國功臣,商鞅為何慘遭車裂,張儀卻能逃過一劫?
    而當時的秦孝公看見商鞅確實有才華,所以留下商鞅變法強秦,商鞅主持變法以後,秦國日漸強大。從此之後,秦國開始異軍突起,漸漸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為強大的力量。而這一切不僅歸功於商鞅,還要歸功於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張儀,他們兩個人,一個是為秦國改變了秦朝法律,而另一個則是為秦國以連橫之勢破解合縱之術。
  • 秦孝公重用商鞅、扭轉國運,為何諡號卻「平」平無奇,「配」不上嗎?
    徙木立信,商君變法「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附」。商鞅是一個有著大抱負之人,他一直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一個國家的現狀。俗話說「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在秦國,他終於遇見了自己的伯樂也就是秦孝公。
  • 《鬼谷子的局》對秦國有大功的商鞅,為什麼被秦惠文王車裂了
    可以說,商鞅的變法,奠定了秦國的經濟與軍事基礎,為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做了準備。就是這樣一個對秦國有不世之功,是秦國臣大功臣的人,卻在秦孝公死後,被秦惠文王以叛國罪車裂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第二個原因,依然是商鞅變法引起的,當時太子贏駟(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帶頭反對新法,商鞅為了新法能夠順利推行,必須殺雞儆猴,而贏駟就是那隻最大的雞,也是最有效果的雞。贏駟作為秦國太子,商鞅不能懲罰,於是改為懲罰太子的師傅贏虔,秦孝公的大哥,就割了贏虔的鼻子。
  • 秦孝公:讓秦國再次崛起
    戰國時期的變法可以用「狂潮」一詞來形容,通過變法一些國家確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魏國的李悝變法,倡導「法治」(當然,那時的法治具有很強的局限性),改革經濟,使魏國國力大增。又比如楚國的吳起變法,精簡官吏,開拓荒地,訓練新軍,使楚國成為頂尖強國。然而,最為徹底的還屬秦國的商鞅變法。秦孝公和商鞅相互選擇了彼此。
  • 商鞅其實早就意識到了自己的結局,只因秦孝公臨終前說了這句話
    前言:公元前361年,法家巨子商鞅入秦,在國君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展開了十餘年的變法運動,自此,秦國的命運被完全改變。可以說,秦國最後能夠一統天下,與商鞅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但就是這樣一位改變國運的大功臣,最終卻被處以極刑而死。
  • 秦國的真正強大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不是秦孝公,也不是商鞅變法
    《墨子·節葬》記:「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儒家是很反對這事的,因此在漢代及之後,極少殺人或活人殉葬的,最多是死後陪葬,以示恩寵。孔子反對活人殉葬,這與他提倡和堅持的理念截然不同。前文說的這些東西,看似與秦國沒有關係,實則與秦國的盛衰強弱有著必然關係。
  •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對比,誰的成就最大呢?
    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最終一統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政權。清朝時李鴻章曾經說過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秦國能夠從一個邊陲小國成就如此偉業,確實是歷代先祖共同努力的結果。秦孝文王正式繼位三天就死了,他的成就肯定是最小的。
  • 秦孝公臨終遺言真的是託秦國於商鞅嗎?錯,根本不是,是要他死
    還有那些軍中將領,真的都能跟著商鞅造反,估計也就山甲這樣的底層人民,那些世族、貴族子弟能一心一意跟他?這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商鞅變法,雖然得人心,但是得的都是底層人民,世族、貴族可都是想要他死的。老百姓要的是日子好過,溫飽富足,商鞅變法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他們感謝商鞅,但是要跟著他造反,老百姓有這想法,有這意識嗎?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衛鞅幾次所說之法,並未讓秦孝公感興趣,衛鞅最終說到「富國強兵」之法,秦孝公深感興趣,最終秦孝公決定在國內進行變法,為此展開了商鞅變法。變法初見成效後,秦孝公任命衛鞅為「大良造」繼續推行變法,商鞅也被秦孝公封為「商君」。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倘若要說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那當屬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地非常徹底的改革運動,改革涉及經濟、政治、軍事三大方面,大力推動了秦朝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了綜合國力,為秦國取得最終的勝利打造了堅定的基礎。今天本文將簡單概述一下商鞅變法能取得最終成功的幾個原因。
  • 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意思是,要麼重用商鞅,要麼殺掉。但魏惠王不是伯樂,也很愚蠢,不用商鞅,也沒殺他。於是,商鞅跑到秦國,見到了秦孝公。秦孝公能識千裡馬,還有絕對的權力,更有狂大的野心。在平平淡淡的日子裡,一般都是奴才領導人才,人才懷才不遇、鬱鬱寡歡。大部分國君,只有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才會想起起用一流人才。現如今,大國企也是一樣呀。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原因在於商鞅自身
    秦獻公為了強大秦國,開始廣招賢士,為此也給了衛鞅施展才華、報復的一個平臺。衛國人衛鞅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離開了魏國,帶著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衛鞅見到了秦孝公後,便用帝道、王道之術、霸道之術等遊說。衛鞅幾次所說之法,並未讓秦孝公感興趣,衛鞅最終說到「富國強兵」之法,秦孝公深感興趣,最終秦孝公決定在國內進行變法,為此展開了商鞅變法。
  • 商鞅變法改變秦朝命運,可為何他的結局卻如此悲慘?
    而這一切的出現,都要歸功於秦國的秦孝公在和楚國的角逐中獲得了勝利。但如果不是商鞅的幫助,孝公稱霸天下、建立封建王朝的夢想可能根本都無法實現。商鞅本命公孫鞅,又稱衛鞅,"商"這個姓氏是秦國的統治者念在商鞅改革有功而賜予他的,無論是這個姓氏還是這種禮遇在當時非常尊貴的,近乎史無前例。
  • 作為大秦的功臣,商鞅的變法對老百姓而言真的有利無弊嗎?
    商鞅雖然是歷史進程的功臣,但他對於秦國百姓而言,在改革中對人性的殘忍管控是我們永遠無法接受的,但是這種弊端卻被後人的認可中被掩蓋住了。歷史上總有很多人是毀譽參半,哪怕是推進歷史進程的商鞅也不例外。他的能力和創作的歷史功績是不能否認的,但是我們從普通老百姓的立場上來看,商鞅在變法改革上對於管理底層百姓的變法理念是值得我們拷問的。這就回歸到題主問的問題,商鞅變法對秦國發展是有利的,那對於老百姓而言也是有利的嗎?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最後卻被施以極刑
    商鞅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大概就是變法了。其本是衛國人,因為衛國君主昏庸無能得不到重用,於是去到了魏國。上文《史記》中記載,他魏國只在丞相公叔座麾下下做過文案,雖然公叔座也舉薦過商鞅,但是魏王也沒有重視起來,恰好趕上秦國秦孝公即位,向天下頒發求賢令,於是商鞅得以進入秦國,向秦孝公諫言強國之道,陳說變法圖強的計劃,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被封為左庶長,這才被委以重任。
  • 《大秦帝國》系列的七代秦國君主,究竟哪一代功績最大?
    看過前幾部的都知道,嬴政統治下的秦國,之所以能夠最終統一中國,並不能說只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而是秦國多代國君共同努力的結果,也就是後世稱之為的「奮六世之餘烈」。 這「奮六世之餘烈」中的六世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一共六代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