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最後卻被施以極刑

2020-11-17 騰訊網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商君書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

——史記《商君列傳》

今天我們來說說商鞅變法這段兒故事。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出生,戰國時期衛國人,其本姓公孫,商鞅是後常叫的名稱,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大概就是變法了。其本是衛國人,因為衛國君主昏庸無能得不到重用,於是去到了魏國。上文《史記》中記載,他魏國只在丞相公叔座麾下下做過文案,雖然公叔座也舉薦過商鞅,但是魏王也沒有重視起來,恰好趕上秦國秦孝公即位,向天下頒發求賢令,於是商鞅得以進入秦國,向秦孝公諫言強國之道,陳說變法圖強的計劃,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被封為左庶長,這才被委以重任。於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三年),逐步開始自己的變法之路。

商鞅變法分兩次進行。第一次變法內容重點在民治上面,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 實行編戶制和連坐制。

「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書·境內》

這道法令的主要內容是,人出生就要登記戶口,死後註銷戶口,方便控制農戶和賦稅的徵收,以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的方式編制,採用互相告發和連坐的制度,一個人如果犯了罪,同族人不檢舉的要和犯人同罪,且對舉報者實行獎勵。

戶籍制度從源頭上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沿用。

· 廢除舊的貴族世襲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行軍打仗按士兵軍功的多少來分配爵位,王室貴族如在軍功上無建樹的,一律消除其貴籍。

這項改革,很大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打擊了當時的既得利益者——舊貴族,因此,舊貴族階層對其懷恨在心,也是後來商鞅下場慘烈的主要原因。

·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商鞅認為農業是國家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是國家富裕的保障。所以這項法例規定,對生產糧食和布匹多的人免除勞役、賦稅;反過來對於商人呢,放棄勞動生產去經商的人要被貶為奴隸。

這項內容,是為了防止經商的多了,會耽誤農業生產,影響國家休養生息。

關於變法還有個有趣的小故事。

話說新法令制定完畢後,商鞅怕百姓不相信,就暫沒公布。先玩了個小計謀:找了根長三丈的木棍豎在國都南門,對百姓們說,誰能把木棍搬到北門,獎勵十金。民眾們覺得奇怪沒人行動。過了幾天商鞅說:誰把木棍搬到北門的,賞金變成五十金。有個人將信將疑把木棍扛到了北門,官方當即就兌現承諾,賞給他五十金。商鞅此舉是在向百姓們證明,變法的事言出必行,絕不無半點虛假。然後趁機頒布了新法令。

徙木立信

這是第一次按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1.0版本」上線後,秦國百姓安居樂業,短短數年內秦國的經濟、政治、軍事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原本秦國在七國中實力弱小,改革幾年後隱隱有第一強國的趨勢。

1.0版本上線七年後,公元前352年(秦孝公十年),商鞅因變法的效果明顯被升為相當於後世丞相一職的官職。又過了兩年,商鞅開始籌劃第二次變法,這次變法的重點不在民,而在吏治。細分起來也可以歸納為三點:

· 廢井田,開阡陌,承認私有,允許土地買賣。這項法令衝破了以前的井田制對封建經濟的阻礙,更加刺激了百姓發展生產的積極性。

· 廢除分封,設立縣治。將秦國的鄉邑重新設立為縣,由國家直接分派官吏管理。以前分封下去的諸王不再有實權,把地方的政權、兵權統一收回到了中央手裡。

· 統一度量衡,頒布度量衡的標準。這一點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提供了的基礎和標準,也可以說是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1.0版本」。

這是商鞅變法的「2.0版本」,如果說第一次變法是發展經濟,那麼這次變法就是提升了秦國的政治、軍事力量。使秦國經濟、軍事基礎都空前強盛,凌駕於六國之上。

商鞅舌戰群臣

前文說到,商鞅變法雖使秦國國力強盛了起來,但是始終是以犧牲舊貴族階層的利益為代價的,秦國的舊貴族們把商鞅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斷其骨,食其肉。有一個舊貴族叫公子虔的,因為不服商鞅,就故意犯罪刁難商鞅。如日中天的商鞅毫不留情的對其實行了「劓刑」,更加激化了舊貴族對他的仇恨。

公元前343年,齊魏馬陵之戰,也就是孫臏在馬陵道伏擊龐涓,「龐涓止於此樹」的這場戰役,魏軍失利,商鞅乘機出兵伐魏,獲得了魏國河西之地(今山西、陝西兩省之間的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商鞅因此被賜予於、商等十五個邑,稱為商君,這就是「商鞅」這個名字的由來。

商鞅在秦國的兩次變法,對當時的秦國和對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後世的保甲制度就是根據商鞅的編戶制和仕伍制演變而來;其郡縣制也被後來兩千多年的歷朝歷代所沿用。

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變法伴隨著舊勢力利益的削弱,秦國的舊貴族對商鞅仇恨隨著時間推移日漸加深。商鞅推舉的法令雖利治國,很多刑罰卻過於嚴苛。因此,在秦孝公去世之後,舊貴族們對失去了保護傘的商鞅展開了強力的報復。趙良曾經勸說商鞅,趁事端未起今早放棄功名利祿離開秦國,歸隱山林,或者逃奔他國或許還能安享晚年:

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

商鞅沒有採納,秦惠文王繼位後,前文提到的被商鞅施以疈刑的公子虔為報私仇,陷害商鞅謀反。商鞅逃到秦國邊境,要暫住一晚,因為沒出示身份證明,店家害怕連坐而被店家舉報,又想逃到魏國,魏國人因其曾帶兵落井下石也不願意收留。百因必有果,商鞅逃亡路上所有的阻礙都是自己當時一手造成的,成語「作法自斃」就是從這裡來的。後來商鞅回到自己的領地,出兵徵伐鄭國,秦國又討伐商鞅之,被秦軍殺死在了鄭國。死後仍不消停,被秦惠王施以「車裂之刑」並滅族。

商鞅變法雖然是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但他最後的十分悲慘的,死於自己變法時制定的法律,死後又被五馬分屍。商鞅之死在於,其對統治者抱有太大的幻想,封建統治者鞏固自己的地位,是不會在意犧牲掉個別的人才的。

相關焦點

  • 商鞅:影響華夏大一統的變法名臣
    秦王掃六合 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七百多年的春秋戰國亂世被秦王嬴政成功終結而秦王嬴政也因此被稱為千古一帝不過在說千古一帝之前秦國歷史上有一個人物是無論何時都邁不過去他就是商鞅商鞅是戰國時期秦國歷史上最關鍵的一個人物因為他率先在秦國主持變法使得原本積貧積弱的秦國徹底脫胎換骨在數代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最終為秦王嬴政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基礎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倘若要說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那當屬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地非常徹底的改革運動,改革涉及經濟、政治、軍事三大方面,大力推動了秦朝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了綜合國力,為秦國取得最終的勝利打造了堅定的基礎。今天本文將簡單概述一下商鞅變法能取得最終成功的幾個原因。
  • 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長平之戰後,趙國一蹶不振,秦國一家獨大,隨後一統江湖。秦國的強大,是歷代君主不懈努力的結果。但沒有商鞅,就沒有強大的秦國。不可否認,這個世上有天才存在。有的人,天生就有大局觀,年紀輕輕,看天下如撥雲見日。商鞅就是。那時候,他叫衛鞅。後封商地,就叫商鞅。魏國重臣公叔痤病重時,曾囑咐魏惠王:「願王舉國而聽之。如不用,當殺之。」
  • 歷史上商鞅被處以車裂極刑是變法的成功還是失敗?
    變法之路起初,在秦國,百姓有功不賞,世族有過不罰!民不信官府,官府下達的指令無法實施!於是,商鞅有了徙木立信之舉!》其八《官制論》其九《齊俗論》三大事件埋下商鞅必死的伏筆一:朝廷變法新勢力取代老世族成為秦國肱股之臣變法組成:商鞅官拜左庶長,景監任左庶長領書,車英任左庶長將軍,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桑弘羊《鹽鐵論》說春秋戰國的歷史,就無法繞過秦國。從西部蠻夷的落後諸侯,到最後一統定江山的帝國,秦國的崛起之路,可謂是可圈可點。說起秦國的統一,很多人會想到奮六世之餘烈,而說起秦國的強大,不少人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商鞅變法,那麼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呢,是制度。
  • 商鞅變法是秦國強大的具體措施
    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衡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他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 歷史:為何是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商鞅是何許人也? 什麼是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歷史功績有多大? 首先商鞅是何許人也: 根據史書記載,商鞅原名;公孫鞅,是原衛國某位國君的後代。因為是衛國人,也被稱為衛鞅。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在變法推行後,秦國國力自此逐漸增強,商鞅對秦國是有大功也,商鞅因此在秦國也是位高權重,但變法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而商鞅也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落得一個「五馬分屍」慘死結局。商鞅,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在衛國內可稱為「公孫鞅」,因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為表明商鞅擁有衛國國君的血統,也可稱為「衛鞅」,之後去往秦國,為秦國推行變法因功被秦國國君秦孝公賜予十五個邑的封地,封號為「商君」,後史稱為「商鞅」,這就是商鞅名字的由來。商鞅所在的衛國是周朝時期的姬姓諸侯國,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存在最久的諸侯國,也是最後滅亡的。
  • 商鞅變法的一條內容,被後世沿用兩千年,定下了後來中國的國運
    商鞅變法的知名度很高,但是如果問起細節,商鞅變法變了哪些內容,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了,所以大部分的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為看了一部電視劇,所以對這方面的內容很感興趣,所以有去專門看了一些書籍,更加的敬佩商鞅和秦孝公,商鞅變法其中的一條變法內容,被後世沿用兩千年,甚至不斷加深,它的影響已經深入到中國的骨髓。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原因在於商鞅自身
    變法初見成效後,秦孝公任命衛鞅為「大良造」繼續推行變法,商鞅也被秦孝公封為「商君」。在變法推行後,秦國國力自此逐漸增強,商鞅對秦國是有大功也,商鞅因此在秦國也是位高權重,但變法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而商鞅也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落得一個「五馬分屍」慘死結局。
  •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什麼不得善終
    商鞅是協助秦孝公推行變法的人。一般認為,秦國真正的強大,就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而新法的制定和具體組織實施,則都是出於商鞅。秦國能夠掃平六國,一統天下,正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奠定了基礎,所以,秦國統一全國,應該是開始於秦孝公,完成於秦始皇。商鞅是一個變法的人,這毫無異議。然而,不管商鞅有多麼大的能耐,他只不過是一個官員,是一個辦事的人,不是主人,主人是國君,也就是秦孝公。
  • 被車裂而死的商鞅
    商鞅初到秦國的時候,秦國地位低下,被中原各國瞧不起,六國卑秦,不與之盟,其他國家都不屑與秦國結盟,在這種情況下,商鞅與想改變蠻夷之名的秦孝公一拍即合,受到重用,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秦國的政治、經濟、軍事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國力大增,秦軍一躍成為虎狼之師。
  • 商鞅變法之後,在某種意義上,秦國已經變成了一個戰爭機器
    先說結論,秦朝亡於沒有在制度上適時轉變。商鞅變法之後,某種意義上秦國已經變成了一個戰爭機器,有點兒軍國體制的意思。但是秦統一後,環境變了,這個制度其實已經不適應了。商鞅變法的核心舉措--軍功爵祿制,這是維繫秦軍強大戰鬥力的根源所在,但這個舉措的前提是戰爭,不斷的戰爭,但現在只有局部戰爭,已經沒有大規模戰爭了。此時整個國家的體制應當來一次徹底轉變,但是問題在於,秦始皇還沒來得及做轉變就死了。這個情況其實可以參考史達林統治下的前蘇聯,他留下了一個強大的蘇聯,也留下了很多問題。
  • 大秦發家史:商鞅變法,貧弱小國的崛起之路
    上期說到商鞅與秦孝公一拍即合,決定在秦國實行變法,來謀求秦國的崛起,以便在諸侯爭霸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其實在那個時代,最先採取變法強國措施的並不是秦國,然而雖然其他國家變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於改革得不徹底,所以大都以失敗告終。
  • 戰國時期,魏國是如何變化的,於秦國的商鞅變法有什麼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文明達到了空前文明的程度,諸子百家出,人人有才皆可施,晉國也在王室爭奪中被瓜分為趙國,魏國,韓國,並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既然分了家,難免不會再有爭鬥,為了各自的富強,三晉都開始自己的努力治國。
  • 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商鞅為什麼必死不可?嬴駟這麼做是對是錯
    那麼,為秦國做出如此大貢獻的商鞅,受萬民敬仰,國之柱石,本應該受到國家最高規格的待遇,享榮華富貴,卻為何在秦孝公剛剛死去,就被新即位的秦王嬴駟處以極刑?商鞅被處以極刑眾所周知,秦惠文王嬴駟,是一位知人善用、開明有為的君主,他為何要這麼做呢?
  • 終於明白秦國為什麼在商鞅變法前那麼窮了,原來還有這一原因!
    如果不是商鞅變法,秦國還會一直窮下去,其實整個同時代的諸侯國君主都一樣的窘迫,同一樣的受這個原因困擾,直到秦國統一才得以解脫。 在大秦帝國第一季中,秦孝公繼位以來,一直處於隨時被山東六國吞併消滅的環境當中。雖然傾盡國力通過賄賂得到了一時片刻的喘息時間,但是誰也不知道,國破家亡的災難隨時降臨,唯有通過自己的強大,才能避免成為別國的盤中餐。
  • 《鬼谷子的局》對秦國有大功的商鞅,為什麼被秦惠文王車裂了
    商鞅是衛國人,原名公孫鞅,公孫鞅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來到秦國,說服秦孝公進行變法,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可以說,商鞅的變法,奠定了秦國的經濟與軍事基礎,為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做了準備。就是這樣一個對秦國有不世之功,是秦國臣大功臣的人,卻在秦孝公死後,被秦惠文王以叛國罪車裂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是秦國,開創了中國二千餘年的大一統封建王朝
    此前,秦國名將王翦率領秦國軍隊連下韓、趙兩國,到達燕、趙邊界。為了保全燕國,燕太子丹決意鋌而走險,派人刺殺秦王,試圖以一己之力阻止秦國進攻。得知此計劃的荊軻自告奮勇,決定為國獻身。臨行前,太子丹身著一襲白衣親自到易水河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隊伍中有荊軻多年的好友、琴師高漸離。高漸離擊起了隨身攜帶的「築」(戰國時期樂器)。
  • 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強盛,但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實際上,這一時期和其他的平常時期的重要差別在於,這一時期的生產力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臨界點。整個社會看似平靜,但實際上已經猶如將要噴發的火山,表面上不動聲色,底下卻暗流湧動,一點點火星子就會轟然引爆一場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