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魏國是如何變化的,於秦國的商鞅變法有什麼不同?

2020-12-22 豔夜讀錦書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文明達到了空前文明的程度,諸子百家出,人人有才皆可施,晉國也在王室爭奪中被瓜分為趙國,魏國,韓國,並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既然分了家,難免不會再有爭鬥,為了各自的富強,三晉都開始自己的努力治國。

我們首先先來了解第一個進行大改革,大變法的魏國;魏文侯分晉建魏後,他沒有享受君侯之樂,因為魏國地勢不好,魏國是中原的腹地,魏國的東面是齊國,西面是秦國,南面是楚國,北面是趙國,夾在中間的魏國,在地利上處於劣勢。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魏文侯的緊迫感比這個嚴重極了,畢竟連被子也是別人,所以魏文侯決定進行大變革,大變法,是戰國七雄中,率先變法的國家。

魏文侯任用吳起訓練職業化士兵,在軍事上成就了當時七國皆怕的魏武卒方陣,也是在吳起在軍事上的變革(非吳起變法,吳起變法在楚國}),魏國有了變法的底氣和時間,但是當時卻沒有尋找到變法的大才,在不斷地尋找中,魏文侯發現了魏國的郡守李悝(kuī)有變法的大才,於是賞識重用他,李悝廢除奴隸制時代的世襲制度,根據能力來選拔官吏,取消舊貴族原本享受的世襲俸祿,用來招募賢才,發展生產,並鼓勵老百姓墾荒,廢除原土地界限,允許土地私有買賣。同時,對國家境內的所有土地進行測評,估算國家的土地產量,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貧瘠標準,分配給農民土地,鼓勵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實行法治,建立完備的魏國法律《法經》,對於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的升遷獎懲、軍功的獎勵,都做了最完備的規定。商鞅變法的大體也是根據《法經》而來。

魏文侯為了籠絡各個地方的人才,決定拜子夏為師,這也就把儒家的地方提到了最高,文侯死後,魏武王依然重用軍事幹才吳起進行軍事變法,並開始涿鹿中原,在魏武王和吳起的努力下,魏國東徵西討,連連獲勝,使得魏國國土大增,國家財富積聚豐厚並爭霸中原,到了魏惠王的時候,魏國已經在中原稱霸了近百年,後來魏惠王率領所有諸侯朝見周天子,正式標誌魏國為中原一代霸主。

可是上天越要滅誰必先使其瘋狂,魏惠王重用龐涓和公叔痤兩人輔國,這兩人都有才幹,就是都那麼小心眼,公叔痤心眼太小,擠走了吳起,並且到將要死了才推薦商鞅為魏國相,龐涓心眼也是真的小,排擠了孫臏,也排擠掉了商鞅,結果就在這樣魏國經歷了兩場大戰,傷到了元氣,也就從此無法振作了,從此落入了二流國家,其實魏惠王也是一個小心眼,這三個小心眼湊在一起,估計也是上天安排的了。

從魏惠王后,魏國經常被挨揍,加上他地處中原腹地,國家就像一張樹葉一樣,慢慢被蠶食變小。

相關焦點

  • 商鞅變法之前,魏國是如何崛起並且成為戰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家
    戰國時期是我國文化軍事走向強盛的時期,這個時期的起始原因是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春秋霸主晉國,從此華夏大地陷入了七個諸侯之間的相互徵伐之中。而魏國作為夾在列國之間的一個諸侯國,是如何完成率先稱王的大業的呢?當時魏文侯在國內大舉招攬有才能的人,作為戰國時期著名的人才產出地,吳起、李悝相繼被挖掘出來。李悝同魏文侯講述自己的想法,李悝的變法思想讓魏文侯非常贊同,於是,魏文侯不顧舊王族勢力的阻撓支持李悝變法,李悝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戰國第一次變法。
  • 戰國時期,為何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其他國家的變法相繼夭折?
    文/貝勒說史 春秋與戰國時期,天下割據五百年,三晉分家,標誌著進入戰國時期。進入戰國後,隨著兼併戰爭的越來越頻繁。大國兼併小國,各大國之間戰爭攻伐戰爭也非常頻繁。春秋時期,各諸侯之間的戰爭多數局限於展示武力,達到稱霸讓他國臣服的目的。
  • 席捲戰國的變法熱潮:魏國獨霸中原,秦國一統天下,創新才是動力
    戰國時代,各大諸侯國都從變法中受益秦國有著法型的商鞅變法,通過這一場變法,秦國從原來的王道統治變成了法治的霸道統治,成為了戰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國家;趙國有著軍事類型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通過軍事變法,趙國的軍事實力突飛猛進,成為了唯一能夠與秦國相提並論的國家。
  • 簡述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與改革,你有什麼看法?
    從春秋末年以來,隨著社會的急劇變化。儒、法、道、墨等各種思想流派也相繼產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而在當時這樣的一個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生存與發展,都在尋找各種辦法,並先後進行了各自的變法與改革。魏國的李悝變法魏國的變法是中國的變法之始,其影響十分深遠,並對當時各諸侯的觸動都很大。三家分晉後,魏國作為戰國時期的新國家,在軍事與經濟等方面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和困難。魏文侯為了使魏國的實力變強,任命李悝為相推行變法。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富有才華,但在魏國卻不受重用,而秦國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孝公嬴渠梁為了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便發布了歷史上著名的《求賢令》。秦獻公為了強大秦國,開始廣招賢士,為此也給了衛鞅施展才華、報復的一個平臺。衛國人衛鞅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離開了魏國,帶著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衛鞅見到了秦孝公後,便用帝道、王道之術、霸道之術等遊說。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原因在於商鞅自身
    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富有才華,但在魏國卻不受重用,而秦國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孝公嬴渠梁為了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便發布了歷史上著名的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戰國時期不僅僅是一個戰爭頻發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思想百花齊放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裡很多國家未了變強,為了在戰國風雲中稱雄稱霸各國都採取了變法,例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但是這些變法雖然多多少少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總的來說用處並不大。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桑弘羊《鹽鐵論》說春秋戰國的歷史,就無法繞過秦國。從西部蠻夷的落後諸侯,到最後一統定江山的帝國,秦國的崛起之路,可謂是可圈可點。說起秦國的統一,很多人會想到奮六世之餘烈,而說起秦國的強大,不少人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商鞅變法,那麼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呢,是制度。
  • 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戰國初期,魏國是最強大的封國。戰國中期,齊國把魏國從霸主的位置上打了下了,開始稱霸。
  • 商鞅變法是秦國強大的具體措施
    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併,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
  • 商鞅、範雎這些人才在魏國得不到重用,為何到秦國卻很受重用
    一個是商鞅,一個是張儀,一個是範雎。(商鞅劇照)商鞅通過成功的變法,讓秦國走上了不同於六國的獨特成長之路。這是秦國與六國的一個分水嶺,也預示著將來秦國越來越強,六國則毫無章法一團亂麻,陷入被秦國逼迫打擊的局面。張儀是一個縱橫家,他對秦國最重要的功績,不是他騙了魏國多少城,或者騙死了楚王,而是他先騙過蜀國,又和司馬錯一起,滅了蜀國巴國苴國。
  •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什麼不得善終
    商鞅是協助秦孝公推行變法的人。一般認為,秦國真正的強大,就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而新法的制定和具體組織實施,則都是出於商鞅。秦國能夠掃平六國,一統天下,正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奠定了基礎,所以,秦國統一全國,應該是開始於秦孝公,完成於秦始皇。商鞅是一個變法的人,這毫無異議。然而,不管商鞅有多麼大的能耐,他只不過是一個官員,是一個辦事的人,不是主人,主人是國君,也就是秦孝公。
  • 歷史:為何是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商鞅是何許人也? 什麼是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歷史功績有多大? 首先商鞅是何許人也: 根據史書記載,商鞅原名;公孫鞅,是原衛國某位國君的後代。因為是衛國人,也被稱為衛鞅。
  • 商鞅對秦國多重要?秦始皇一統天下離不開他,秦孝公變法最大功臣
    導語:商鞅是衛國人,衛國是魏國的附屬國,魏國和秦國是死對頭。魏文侯和魏武侯時期,秦國是被魏國摁在地上摩擦的角色。魏惠王初期,秦國更是割讓五百裡土地給魏國,以此避免亡國之禍。那麼我們就能理解,商鞅對秦國到底有多麼重要了。
  • 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強盛,但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很多學者都指出,戰國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尤其是秦孝公在位前後的這一段時間,那麼,這一時期的特殊之處在什麼地方呢?但在戰國這一時期,情況發生了改變,鐵質工具漸漸走向成熟,牛耕之類的新事物的出現,這讓大家耕種的能力極大的提高了,原來需要十幾個人一同勞作才能完成耕作任務,現在一家一戶就能完成。這就和原本井田制的生產方式產生了矛盾。不耕種公田,轉而自己開荒私田的人越來越多。 除了在農業生產方面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當時各個國家的各個方面都悄然發生著劇變。
  • 商鞅變法後,只有這三位名將曾兩次擊敗過秦國
    戰國初期,秦孝公即位之初,鑑於秦國的衰落,所以求賢若渴,希望可以變法圖強。之後,商鞅來到秦國後,秦孝公力排眾議,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
  • 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7國中最弱的秦國一下變成了強國?
    在中國歷史上,「商鞅變法」是一場十分有影響力的改革,認為這場改革影響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也是不為過的。那麼,商鞅的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戰國七雄裡實力最弱的秦,一躍成為最強悍的國家?到了春秋後期,才是真正意義的兼併戰,戰國時期,這種兼併戰到了登峰造極的狀態,秦也面臨著空前的危機。
  • 《資治通鑑》如何介紹戰國前中期的各國變法?
    魏國自「三家分晉」之後,雖然稱得上是戰國七雄之一,但卻由於自身西有秦韓,南有楚,北有趙,東有齊,地處中央,易攻難守,隨時都有被滅國的危險,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魏文侯作為魏國開國君主,在位 50 載,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尤其是最後十年的李悝變法直接影響了魏國的發展軌跡並夯實了其大國崛起的基礎。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最後卻被施以極刑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出生,戰國時期衛國人,其本姓公孫,商鞅是後常叫的名稱,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商鞅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大概就是變法了。其本是衛國人,因為衛國君主昏庸無能得不到重用,於是去到了魏國。上文《史記》中記載,他魏國只在丞相公叔座麾下下做過文案,雖然公叔座也舉薦過商鞅,但是魏王也沒有重視起來,恰好趕上秦國秦孝公即位,向天下頒發求賢令,於是商鞅得以進入秦國,向秦孝公諫言強國之道,陳說變法圖強的計劃,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被封為左庶長,這才被委以重任。
  • 如果秦國不實行商鞅變法,秦國國祚豈不是延續更久?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而使得國力強盛,這是人所共知的。賈誼在其《過秦論》中即寫道: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