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天下文明達到了空前文明的程度,諸子百家出,人人有才皆可施,晉國也在王室爭奪中被瓜分為趙國,魏國,韓國,並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既然分了家,難免不會再有爭鬥,為了各自的富強,三晉都開始自己的努力治國。
我們首先先來了解第一個進行大改革,大變法的魏國;魏文侯分晉建魏後,他沒有享受君侯之樂,因為魏國地勢不好,魏國是中原的腹地,魏國的東面是齊國,西面是秦國,南面是楚國,北面是趙國,夾在中間的魏國,在地利上處於劣勢。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魏文侯的緊迫感比這個嚴重極了,畢竟連被子也是別人,所以魏文侯決定進行大變革,大變法,是戰國七雄中,率先變法的國家。
魏文侯任用吳起訓練職業化士兵,在軍事上成就了當時七國皆怕的魏武卒方陣,也是在吳起在軍事上的變革(非吳起變法,吳起變法在楚國}),魏國有了變法的底氣和時間,但是當時卻沒有尋找到變法的大才,在不斷地尋找中,魏文侯發現了魏國的郡守李悝(kuī)有變法的大才,於是賞識重用他,李悝廢除奴隸制時代的世襲制度,根據能力來選拔官吏,取消舊貴族原本享受的世襲俸祿,用來招募賢才,發展生產,並鼓勵老百姓墾荒,廢除原土地界限,允許土地私有買賣。同時,對國家境內的所有土地進行測評,估算國家的土地產量,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貧瘠標準,分配給農民土地,鼓勵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實行法治,建立完備的魏國法律《法經》,對於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的升遷獎懲、軍功的獎勵,都做了最完備的規定。商鞅變法的大體也是根據《法經》而來。
魏文侯為了籠絡各個地方的人才,決定拜子夏為師,這也就把儒家的地方提到了最高,文侯死後,魏武王依然重用軍事幹才吳起進行軍事變法,並開始涿鹿中原,在魏武王和吳起的努力下,魏國東徵西討,連連獲勝,使得魏國國土大增,國家財富積聚豐厚並爭霸中原,到了魏惠王的時候,魏國已經在中原稱霸了近百年,後來魏惠王率領所有諸侯朝見周天子,正式標誌魏國為中原一代霸主。
可是上天越要滅誰必先使其瘋狂,魏惠王重用龐涓和公叔痤兩人輔國,這兩人都有才幹,就是都那麼小心眼,公叔痤心眼太小,擠走了吳起,並且到將要死了才推薦商鞅為魏國相,龐涓心眼也是真的小,排擠了孫臏,也排擠掉了商鞅,結果就在這樣魏國經歷了兩場大戰,傷到了元氣,也就從此無法振作了,從此落入了二流國家,其實魏惠王也是一個小心眼,這三個小心眼湊在一起,估計也是上天安排的了。
從魏惠王后,魏國經常被挨揍,加上他地處中原腹地,國家就像一張樹葉一樣,慢慢被蠶食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