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商鞅變法」是一場十分有影響力的改革,認為這場改革影響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也是不為過的。那麼,商鞅的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戰國七雄裡實力最弱的秦,一躍成為最強悍的國家?
圖片:實力最弱的秦劇照
一、秦國危機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春秋和戰國的局勢差不多,其實這個認知存在謬誤,春秋時代雖然也存在滅國戰爭,但是由於周天子所代表的秩序多少還管用,因此大國滅了小國以後,有時候考慮「輿情」問題,還會給小國復國,當然,這復國也是傀儡國家。
到了春秋後期,才是真正意義的兼併戰,戰國時期,這種兼併戰到了登峰造極的狀態,秦也面臨著空前的危機。
圖片:春秋時期士兵上戰場劇照
1、邊疆危機
在春秋時代,秦和晉緊鄰,並且秦穆公在世的時候,多次準備東徵晉國、稱霸中原,但每次東徵,都被晉國打得狼狽不堪,戰國時代,晉雖然不復存在,但是晉的後繼者韓趙魏三國,卻依舊是難以對付的敵手。
其實站在歷史高度會發現,或許秦人和晉人真的是宿敵,春秋時代阻擋秦人的是晉,戰國時代,阻擋秦人的,先是魏,後是趙,秦二世時代,秦在東方戰場的翻車,也是發生在新趙國境內。
戰國初年,魏不斷對秦進行蠶食,到了秦孝公在位時期,秦已經面臨亡國的危機,如果魏繼續這樣蠶食下去,要不了多久,秦的國號就會被從地圖上抹掉。
圖片:魏國對秦發起進攻劇照
2、人才危機
當然,更讓秦感到難以翻身的,是秦的人才危機,在中原諸侯眼裡,秦其實是個蠻夷國家,和匈奴、東胡這些蠻夷相比,僅僅是好一點點而已。
雖然楚也被視為蠻夷,但楚好歹有楚辭這樣的文化產物,孔子周遊列國,也選擇去楚國進行考察,至於秦,孔子壓根沒瞧得起,後世秦始皇和儒生結了梁子,其實這種矛盾,還真不是一兩代人積累起來的。
在這樣的氛圍下,外來的人才不願意去秦國,而秦本身也因為蠻荒而無法孕育人才,沒有人才,秦哪有未來可言?
圖片:秦國的旗幟劇照
二、商鞅變法
秦孝公不願意當亡國之君,並且很清楚一個現實,對於秦來說,即便是秦能在對魏國的反擊戰裡面獲勝,那麼,秦的勝利也只是暫時的。
因為沒有人才,秦國即便像以往秦穆公在位時候那樣,實現國力井噴,但隨著秦穆公一死,秦肯定也得人亡政息。因此,秦孝公選擇推行一項大工程:百年樹人,為秦招攬人才,在這個背景下,法家出身的商鞅,進入了秦國。
圖片:秦國發布求賢令劇照
1、法家尷尬
在戰國時代,法家是一個比較尷尬的派別,具體體現在不討喜上。首先,法家的思想得罪別的流派,比如法家學派認為,在法家構建的理想社會裡面,儒生、商人和墨家子弟都是不該存在的,這就導致法家一下子得罪了有話語權的儒生,有錢的商人以及代表底層的墨家,可謂人人喊打。
並且,諸侯國君主對法家也不感冒,因為法家的主張是改革,把諸侯國打造成法家社會,而改革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一下子要得罪很多人,諸侯王當然不會給自己找這樣的麻煩,並且法家改革的好處,也並非立竿見影,這導致諸侯國對法家更加不待見。
商鞅作為法家學者,可想而知,在山東六國幾乎找不到什麼市場。
圖片:商鞅與秦孝公商討變法內容劇照
2、秦孝公的決心
秦的蠻荒,導致山東六國的讀書人都不願意去秦國發展,而法家在山東六國也不受待見,秦國與法家之間的關係,可以用同病相憐來形容,秦孝公招賢納士,遇到商鞅這樣的人,當然也是情理之中了。
對於秦孝公來說,此時的秦國有必要折騰一番,從成本角度來說,秦孝公如果不折騰,肯定要成為亡國之君,而折騰的話,最壞的結果也就是被趕下臺。既然如此,秦孝公有什麼不敢折騰的?這便是所謂的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於是,秦孝公表示願意接受商鞅的變法。
圖片:秦孝公劇照
3、變法內容
其實,法家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不虛偽,敢於面對人性,這是儒家和墨家這些顯赫一時的學派所做不到的,孔孟未必不知道人心險惡,但是孔孟還是到處宣傳仁義道德,這也是法家認為儒家虛偽的原因之一。
商鞅洞察人性,針對人性的特點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來改變秦國。首先,在當時,幾乎各國都奉行世卿世祿的政策,貴族出身的,不用努力就可以一輩子幸福,窮人子弟再努力,上升空間也非常有限。
這無疑對人的積極性構成了打壓,商鞅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廢除這些規矩,在秦國,不論你什麼出身,只要軍功大,就可以有爵位。相反,如果沒有軍功,那對不起,你祖宗留下的爵位也保不住。
並且,商鞅還制定了一系列的公式:包括敵人的人頭數量,可以兌換成宅院、土地等財富,這讓秦軍的戰鬥意志爆棚,畢竟,殺敵好處這麼多,想要逆襲,只要敵人借給自己幾個人頭就足夠了。
圖片:秦軍劇照
此外,商鞅在秦全境推行郡縣制,讓秦的王廷可以通過行政手段來調動全國的資源,做到集中力量辦大事。尤其是在秦和外敵交戰的過程中,王廷通過高度組織化對社會徵集的財富,最大化支援前線的戰爭,畢竟自古以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而且,商鞅還改變了秦的土地所有制,奉行土地私有化,這個政策帶動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同時也對農業的生產力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增強了秦的社會財富,讓秦有本錢長期對外發動戰爭。
當然,商鞅還制定了一套人口管理模式,控制秦的人口流動,保證秦的勞動力充足,進而為戰爭提供大量的後備力量和人力資源。
圖片:調動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劇照
在這一系列改革下,秦的國力實現了爆棚。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