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7國中最弱的秦國一下變成了強國?

2020-12-25 大咖說史

在中國歷史上,「商鞅變法」是一場十分有影響力的改革,認為這場改革影響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也是不為過的。那麼,商鞅的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戰國七雄裡實力最弱的秦,一躍成為最強悍的國家?

圖片:實力最弱的秦劇照

一、秦國危機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春秋和戰國的局勢差不多,其實這個認知存在謬誤,春秋時代雖然也存在滅國戰爭,但是由於周天子所代表的秩序多少還管用,因此大國滅了小國以後,有時候考慮「輿情」問題,還會給小國復國,當然,這復國也是傀儡國家。

到了春秋後期,才是真正意義的兼併戰,戰國時期,這種兼併戰到了登峰造極的狀態,秦也面臨著空前的危機。

圖片:春秋時期士兵上戰場劇照

1、邊疆危機

在春秋時代,秦和晉緊鄰,並且秦穆公在世的時候,多次準備東徵晉國、稱霸中原,但每次東徵,都被晉國打得狼狽不堪,戰國時代,晉雖然不復存在,但是晉的後繼者韓趙魏三國,卻依舊是難以對付的敵手。

其實站在歷史高度會發現,或許秦人和晉人真的是宿敵,春秋時代阻擋秦人的是晉,戰國時代,阻擋秦人的,先是魏,後是趙,秦二世時代,秦在東方戰場的翻車,也是發生在新趙國境內。

戰國初年,魏不斷對秦進行蠶食,到了秦孝公在位時期,秦已經面臨亡國的危機,如果魏繼續這樣蠶食下去,要不了多久,秦的國號就會被從地圖上抹掉。

圖片:魏國對秦發起進攻劇照

2、人才危機

當然,更讓秦感到難以翻身的,是秦的人才危機,在中原諸侯眼裡,秦其實是個蠻夷國家,和匈奴、東胡這些蠻夷相比,僅僅是好一點點而已。

雖然楚也被視為蠻夷,但楚好歹有楚辭這樣的文化產物,孔子周遊列國,也選擇去楚國進行考察,至於秦,孔子壓根沒瞧得起,後世秦始皇和儒生結了梁子,其實這種矛盾,還真不是一兩代人積累起來的。

在這樣的氛圍下,外來的人才不願意去秦國,而秦本身也因為蠻荒而無法孕育人才,沒有人才,秦哪有未來可言?

圖片:秦國的旗幟劇照

二、商鞅變法

秦孝公不願意當亡國之君,並且很清楚一個現實,對於秦來說,即便是秦能在對魏國的反擊戰裡面獲勝,那麼,秦的勝利也只是暫時的。

因為沒有人才,秦國即便像以往秦穆公在位時候那樣,實現國力井噴,但隨著秦穆公一死,秦肯定也得人亡政息。因此,秦孝公選擇推行一項大工程:百年樹人,為秦招攬人才,在這個背景下,法家出身的商鞅,進入了秦國。

圖片:秦國發布求賢令劇照

1、法家尷尬

在戰國時代,法家是一個比較尷尬的派別,具體體現在不討喜上。首先,法家的思想得罪別的流派,比如法家學派認為,在法家構建的理想社會裡面,儒生、商人和墨家子弟都是不該存在的,這就導致法家一下子得罪了有話語權的儒生,有錢的商人以及代表底層的墨家,可謂人人喊打。

並且,諸侯國君主對法家也不感冒,因為法家的主張是改革,把諸侯國打造成法家社會,而改革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一下子要得罪很多人,諸侯王當然不會給自己找這樣的麻煩,並且法家改革的好處,也並非立竿見影,這導致諸侯國對法家更加不待見。

商鞅作為法家學者,可想而知,在山東六國幾乎找不到什麼市場。

圖片:商鞅與秦孝公商討變法內容劇照

2、秦孝公的決心

秦的蠻荒,導致山東六國的讀書人都不願意去秦國發展,而法家在山東六國也不受待見,秦國與法家之間的關係,可以用同病相憐來形容,秦孝公招賢納士,遇到商鞅這樣的人,當然也是情理之中了。

對於秦孝公來說,此時的秦國有必要折騰一番,從成本角度來說,秦孝公如果不折騰,肯定要成為亡國之君,而折騰的話,最壞的結果也就是被趕下臺。既然如此,秦孝公有什麼不敢折騰的?這便是所謂的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於是,秦孝公表示願意接受商鞅的變法。

圖片:秦孝公劇照

3、變法內容

其實,法家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不虛偽,敢於面對人性,這是儒家和墨家這些顯赫一時的學派所做不到的,孔孟未必不知道人心險惡,但是孔孟還是到處宣傳仁義道德,這也是法家認為儒家虛偽的原因之一。

商鞅洞察人性,針對人性的特點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來改變秦國。首先,在當時,幾乎各國都奉行世卿世祿的政策,貴族出身的,不用努力就可以一輩子幸福,窮人子弟再努力,上升空間也非常有限。

這無疑對人的積極性構成了打壓,商鞅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廢除這些規矩,在秦國,不論你什麼出身,只要軍功大,就可以有爵位。相反,如果沒有軍功,那對不起,你祖宗留下的爵位也保不住。

並且,商鞅還制定了一系列的公式:包括敵人的人頭數量,可以兌換成宅院、土地等財富,這讓秦軍的戰鬥意志爆棚,畢竟,殺敵好處這麼多,想要逆襲,只要敵人借給自己幾個人頭就足夠了。

圖片:秦軍劇照

此外,商鞅在秦全境推行郡縣制,讓秦的王廷可以通過行政手段來調動全國的資源,做到集中力量辦大事。尤其是在秦和外敵交戰的過程中,王廷通過高度組織化對社會徵集的財富,最大化支援前線的戰爭,畢竟自古以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而且,商鞅還改變了秦的土地所有制,奉行土地私有化,這個政策帶動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同時也對農業的生產力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增強了秦的社會財富,讓秦有本錢長期對外發動戰爭。

當然,商鞅還制定了一套人口管理模式,控制秦的人口流動,保證秦的勞動力充足,進而為戰爭提供大量的後備力量和人力資源。

圖片:調動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劇照

在這一系列改革下,秦的國力實現了爆棚。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強盛,但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這就產生了變法的直接需求,商鞅之所以變法,並不是他一拍腦袋之下產生的偶然決定,而是敏銳的察覺到了社會的需求。 於是,「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國」,在商鞅的言語之中,秦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倘若要說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那當屬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地非常徹底的改革運動,改革涉及經濟、政治、軍事三大方面,大力推動了秦朝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了綜合國力,為秦國取得最終的勝利打造了堅定的基礎。今天本文將簡單概述一下商鞅變法能取得最終成功的幾個原因。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商鞅,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在衛國內可稱為「公孫鞅」,因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為表明商鞅擁有衛國國君的血統,也可稱為「衛鞅」,之後去往秦國,為秦國推行變法因功被秦國國君秦孝公賜予十五個邑的封地,封號為「商君」,後史稱為「商鞅」,這就是商鞅名字的由來。商鞅所在的衛國是周朝時期的姬姓諸侯國,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存在最久的諸侯國,也是最後滅亡的。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原因在於商鞅自身
    商鞅,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在衛國內可稱為「公孫鞅」,因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為表明商鞅擁有衛國國君的血統,也可稱為「衛鞅」,之後去往秦國,為秦國推行變法因功被秦國國君秦孝公賜予十五個邑的封地,封號為「商君」,後史稱為「商鞅」,這就是商鞅名字的由來。商鞅所在的衛國是周朝時期的姬姓諸侯國,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存在最久的諸侯國,也是最後滅亡的。
  • 商鞅變法是秦國強大的具體措施
    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併,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
  • 項目經理訪談錄7:從秦國商鞅變法看項目管理中的需求管理之道
    我最近看了大秦帝國這本書,對商鞅變法整個故事有了從頭到尾的了解,結合商鞅變法,想談談對項目管理軟實力的一些淺薄的認識。 戰國時期不光秦國變法,前後有魏國李悝變法,齊國鄒忌改革,韓國申不害變法,最終都失敗了,或者說只是取得了一小步成績,最終並未真正的強大齊國。
  • 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戰國初期,魏國是最強大的封國。戰國中期,齊國把魏國從霸主的位置上打了下了,開始稱霸。
  •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什麼不得善終
    商鞅是協助秦孝公推行變法的人。一般認為,秦國真正的強大,就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而新法的制定和具體組織實施,則都是出於商鞅。秦國能夠掃平六國,一統天下,正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奠定了基礎,所以,秦國統一全國,應該是開始於秦孝公,完成於秦始皇。商鞅是一個變法的人,這毫無異議。然而,不管商鞅有多麼大的能耐,他只不過是一個官員,是一個辦事的人,不是主人,主人是國君,也就是秦孝公。
  • 秦的大國崛起之路:重讀商鞅變法
    第二次,商鞅向秦孝公講解王道,也就是儒家提出的仁義治天下的主張。這個還是沒能提起秦孝公的興趣。第三次,商鞅試著給秦孝公分析霸道,也就是用法令和武力治理國家。這一回,秦孝公來勁了。事後,他告訴景監,你那個朋友還不錯,我還想和他談談。第四次,商鞅終於知道秦孝公要的是什麼了,給他頭頭是道地講解強國之道。秦孝公沒有耐心去做什麼三代的聖君,他要的東西非常實際,就是如何讓秦國以最快的方式做大做強。
  • 大秦發家史:商鞅變法,貧弱小國的崛起之路
    上期說到商鞅與秦孝公一拍即合,決定在秦國實行變法,來謀求秦國的崛起,以便在諸侯爭霸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其實在那個時代,最先採取變法強國措施的並不是秦國,然而雖然其他國家變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於改革得不徹底,所以大都以失敗告終。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最後卻被施以極刑
    商鞅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大概就是變法了。其本是衛國人,因為衛國君主昏庸無能得不到重用,於是去到了魏國。上文《史記》中記載,他魏國只在丞相公叔座麾下下做過文案,雖然公叔座也舉薦過商鞅,但是魏王也沒有重視起來,恰好趕上秦國秦孝公即位,向天下頒發求賢令,於是商鞅得以進入秦國,向秦孝公諫言強國之道,陳說變法圖強的計劃,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被封為左庶長,這才被委以重任。
  • 歷史:為何是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商鞅是何許人也? 什麼是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歷史功績有多大? 首先商鞅是何許人也: 根據史書記載,商鞅原名;公孫鞅,是原衛國某位國君的後代。因為是衛國人,也被稱為衛鞅。
  • 商鞅變法之後,在某種意義上,秦國已經變成了一個戰爭機器
    商鞅變法之後,某種意義上秦國已經變成了一個戰爭機器,有點兒軍國體制的意思。但是秦統一後,環境變了,這個制度其實已經不適應了。商鞅變法的核心舉措--軍功爵祿制,這是維繫秦軍強大戰鬥力的根源所在,但這個舉措的前提是戰爭,不斷的戰爭,但現在只有局部戰爭,已經沒有大規模戰爭了。此時整個國家的體制應當來一次徹底轉變,但是問題在於,秦始皇還沒來得及做轉變就死了。
  • 商鞅變法的一條內容,被後世沿用兩千年,定下了後來中國的國運
    我國古代有很多的朝代,但是讓小編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而在這個時期小編最喜歡的國家就是秦國,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秦孝公時期的秦國,內憂外患,在積貧積弱的年代,秦孝公嬴渠梁接受了他的公父留下的爛攤子,成為秦國國君。
  • 秦孝公和商鞅這對完美君臣為了打造一個強大秦國,都犧牲了自己的愛情
    歷史上最完美的君臣模式,就是明君強臣,而秦孝公和商鞅就是這樣的一對完美君臣。他們兩個聯手把一個又貧又弱的秦國,利用二十年時間,打造成一個戰國時期一流強國,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歷史基石。2就是這樣一個府庫僅有5000金,可戰之兵只有5萬的秦國,秦孝公和商鞅聯手變法,利用二十年時間,把秦國打造成了一個一流強國,河西一戰改變了戰國格局。首先是經濟上,秦國從櫟陽遷都鹹陽,鹹陽的規模可容納三十萬人,與當時齊國的臨淄、魏國的大梁不相上下。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一場非常成功的變法。在商鞅變法後,秦國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並因此一統天下。那麼,問題來了,幾乎同時期的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為何秦國強大?韓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呢?一首先,申不害,原為鄭國京(今河南滎陽東南)人,戰國中期法家著名代表人物。
  • 商鞅對秦國多重要?秦始皇一統天下離不開他,秦孝公變法最大功臣
    導語:商鞅是衛國人,衛國是魏國的附屬國,魏國和秦國是死對頭。魏文侯和魏武侯時期,秦國是被魏國摁在地上摩擦的角色。魏惠王初期,秦國更是割讓五百裡土地給魏國,以此避免亡國之禍。那麼我們就能理解,商鞅對秦國到底有多麼重要了。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桑弘羊《鹽鐵論》說春秋戰國的歷史,就無法繞過秦國。從西部蠻夷的落後諸侯,到最後一統定江山的帝國,秦國的崛起之路,可謂是可圈可點。說起秦國的統一,很多人會想到奮六世之餘烈,而說起秦國的強大,不少人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商鞅變法,那麼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呢,是制度。
  • 如果秦國不實行商鞅變法,秦國國祚豈不是延續更久?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而使得國力強盛,這是人所共知的。賈誼在其《過秦論》中即寫道: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 百家爭鳴:打造無敵秦國的奠基者——悲情商鞅
    醞釀變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 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