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2021-03-03 深夜歷史

戰國初期,魏國是最強大的封國。

戰國中期,齊國把魏國從霸主的位置上打了下了,開始稱霸。西陲弱國秦因商鞅變法發生了驚天地的改變,牛逼得不得了,開始東進。

戰國後期,燕將樂毅率燕、秦、趙、魏、韓五國聯軍滅齊,齊國衰弱。在此時,只有趙國能和秦國爭雄。長平之戰後,趙國一蹶不振,秦國一家獨大,隨後一統江湖。

秦國的強大,是歷代君主不懈努力的結果。但沒有商鞅,就沒有強大的秦國。

不可否認,這個世上有天才存在。

有的人,天生就有大局觀,年紀輕輕,看天下如撥雲見日。

商鞅就是。那時候,他叫衛鞅。後封商地,就叫商鞅。

魏國重臣公叔痤病重時,曾囑咐魏惠王:「願王舉國而聽之。如不用,當殺之。」

意思是,要麼重用商鞅,要麼殺掉。

但魏惠王不是伯樂,也很愚蠢,不用商鞅,也沒殺他。

於是,商鞅跑到秦國,見到了秦孝公。秦孝公能識千裡馬,還有絕對的權力,更有狂大的野心。

在平平淡淡的日子裡,一般都是奴才領導人才,人才懷才不遇、鬱鬱寡歡。大部分國君,只有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才會想起起用一流人才。現如今,大國企也是一樣呀。

商鞅通過行賄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秦孝公。

當時,商鞅29歲,秦孝公22歲。

第一次見面,商鞅還弄不清秦孝公的想法。他試探性地從三皇五帝講起,還沒說完,秦孝公已經打起了瞌睡。

事後,秦孝公怒斥景監:「你推薦的什麼朋友,就知道誇誇其談。」

景監將秦孝公的話轉述給商鞅,並責備商鞅,商鞅反而高興了:「原來秦公的志向不在帝道。」

第二次見面,他又從王道仁義講起,秦孝公的興致比前一次好點了,但還是覺得不著邊際,哈欠連天。

商鞅明白了:「秦公志不在王道。」要求景監第三次引見,並保證這次一定能說服秦孝公。

於是,第三次見面,商鞅劈頭就問:「當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難道不想開疆拓土,成就霸業麼?」

秦孝公立刻精神了,他要的就是霸業!聽著聽著,秦孝公不再矜持,握住商鞅的手:「請先生教我。」

拉關係、行賄、甚至獻身,是進入官場的必要手段。但如果,得到權力之後為了施展抱負、為了成就大業,那之前的汙點,我看可以忽略。英雄也是凡人,也有貪婪、也有欲望、也有猶豫、也有掙扎。

商鞅變法是歷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沒有之一。

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統一中國的基礎,奠定了以後中國兩千多年的郡縣制度、戶口制度、土地私有制度、平民階層向上晉升制度。

變法的最重要的內容是:

第一,土地私有化。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第二,貴族平民化。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沒現世軍功的,就是屌絲一個。只要有軍功,每個人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第三,連坐法。互相監視,互相揭發,一人有罪,五人連坐。

第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第五,推行縣制,廢除分封制,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商鞅變法的目的是制民。

政治上,設郡縣、鄉裡,讓政治權力無障礙地插到帝國底層;經濟上,抑制民間財富,不使人民經濟過於強大;思想上,焚書、統一思想、愚民;社會上,用嚴格的戶籍來管制人身自由,並限制遷移;法律上,實行「以刑制民」,用連坐和重刑來控制百姓。

今日之中國,依舊是郡縣制、依舊是戶口限制遷徙、依舊是愚民不讓你思考……所以說,商鞅變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商鞅言於秦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與眾。」

商鞅知道,變法秦國貴族一定不爽。所以,他向秦孝公建議,要成大功就別和庸眾商量,甚至解釋。

我定、你們執行,沒商量,效率奇高。

商鞅變法歷經18年,是歷史上最高效的變法。

商鞅之後被車裂也說明,最快成事的捷徑,也常常是成事者最快倒黴的路徑。

秦國曾經頗有仁義古風。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開始成為「虎狼之國」。

商鞅變法,重刑也重賞。於是,秦人趨向於極端功利主義。

而連坐制度,因恐懼連坐而互相揭發,敗壞了樸實善良的民風、讓人壞起來沒有底線。人生活在恐懼之中,即使倉廩實,也難祥和快樂。

直到今天,商鞅的連坐制度還在這個國家陰魂不散。

商鞅自己,也死於自定的法律。

秦孝公死去,太子即位,太子老師公子虔告發商鞅意欲謀反,秦惠王下令派人逮捕商鞅。

商鞅本是魏國人,就潛逃到邊境,天黑了想在旅館裡住下。旅館老闆拒絕他說:「對不起,商鞅定下了法律,入住客人沒有身份證明,要連旅館老闆一起治罪。」

商鞅哀嘆道:「天啊,苛法的害處竟然厲害到這種程度!」他不敢住店,連夜逃到魏國。然而魏國因為他曾經背信棄義,又是秦國的通緝要犯,拒絕接納他。

商鞅逃回自己的封邑,糾集一幫人馬進攻秦惠王。秦惠王調動大兵討伐,將商鞅兵擊破。

商鞅又向東逃亡,路上被擒獲殺死。秦王下令將商鞅屍體車裂,商鞅家族滅族。

歷史上,對商鞅褒貶不一。司馬光認為商鞅「刻薄少恩」。

顯然,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商鞅不是什麼好人。

讓時間回到那一天,回到商鞅到秦國之前。

那一天,秦軍大敗。

那一天,魏國朝廷為了是否滅秦而爭執不休。

這時侯,如果你是秦孝公,你會怎麼辦?

這時候,如果你是即將面見秦王的商君,你會說什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衛鞅幾次所說之法,並未讓秦孝公感興趣,衛鞅最終說到「富國強兵」之法,秦孝公深感興趣,最終秦孝公決定在國內進行變法,為此展開了商鞅變法。變法初見成效後,秦孝公任命衛鞅為「大良造」繼續推行變法,商鞅也被秦孝公封為「商君」。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原因在於商鞅自身
    變法初見成效後,秦孝公任命衛鞅為「大良造」繼續推行變法,商鞅也被秦孝公封為「商君」。在變法推行後,秦國國力自此逐漸增強,商鞅對秦國是有大功也,商鞅因此在秦國也是位高權重,但變法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而商鞅也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落得一個「五馬分屍」慘死結局。
  • 如果秦國不實行商鞅變法,秦國國祚豈不是延續更久?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而使得國力強盛,這是人所共知的。賈誼在其《過秦論》中即寫道: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 歷史:為何是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公叔座就向魏惠王推薦了商鞅,魏惠王聽後卻只是搪塞過去了。公叔座便向魏惠王進言,若不重用商鞅,那麼就殺了商鞅。後來,魏惠王也沒有採納公叔座的建議。 後秦孝公頒布「求賢令」,商鞅進去秦國開始變法之旅。
  • 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強盛,但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這就產生了變法的直接需求,商鞅之所以變法,並不是他一拍腦袋之下產生的偶然決定,而是敏銳的察覺到了社會的需求。 於是,「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國」,在商鞅的言語之中,秦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倘若要說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那當屬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地非常徹底的改革運動,改革涉及經濟、政治、軍事三大方面,大力推動了秦朝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了綜合國力,為秦國取得最終的勝利打造了堅定的基礎。今天本文將簡單概述一下商鞅變法能取得最終成功的幾個原因。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桑弘羊《鹽鐵論》說春秋戰國的歷史,就無法繞過秦國。從西部蠻夷的落後諸侯,到最後一統定江山的帝國,秦國的崛起之路,可謂是可圈可點。說起秦國的統一,很多人會想到奮六世之餘烈,而說起秦國的強大,不少人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商鞅變法,那麼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呢,是制度。
  • 商鞅對秦國多重要?秦始皇一統天下離不開他,秦孝公變法最大功臣
    商鞅在秦國變法成功以後,秦國收回了河西五百裡之地,大敗了強大的魏國,逼迫魏國東遷大梁。01改變秦國命運的人,就是商鞅。可能是上天覺得秦國太不容易,為他們送來了天使商鞅。商鞅真的是秦國的天使,因為商鞅到來前的秦國,幾乎就是被諸國欺負的對象。
  • 《大秦賦》中的秦國依賴商鞅變法強盛,是社會進步還是社會退步?
    基本論點是認為秦法苛烈,商鞅變法並非是社會的進步,反而是倒退,用「國家奴隸制」來形成戰鬥力,滅亡了六國的「先進民主」。要不說所有的古代史,其實都是現代史呢,這種論調究竟何意,不言自明了。商鞅變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先進性是毋庸置疑的,當然這種變法絕非完美,甚至簡單粗暴。
  •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什麼不得善終
    商鞅是協助秦孝公推行變法的人。一般認為,秦國真正的強大,就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而新法的制定和具體組織實施,則都是出於商鞅。秦國能夠掃平六國,一統天下,正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奠定了基礎,所以,秦國統一全國,應該是開始於秦孝公,完成於秦始皇。商鞅是一個變法的人,這毫無異議。然而,不管商鞅有多麼大的能耐,他只不過是一個官員,是一個辦事的人,不是主人,主人是國君,也就是秦孝公。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最後卻被施以極刑
    商鞅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大概就是變法了。其本是衛國人,因為衛國君主昏庸無能得不到重用,於是去到了魏國。上文《史記》中記載,他魏國只在丞相公叔座麾下下做過文案,雖然公叔座也舉薦過商鞅,但是魏王也沒有重視起來,恰好趕上秦國秦孝公即位,向天下頒發求賢令,於是商鞅得以進入秦國,向秦孝公諫言強國之道,陳說變法圖強的計劃,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被封為左庶長,這才被委以重任。
  • 商鞅變法是秦國強大的具體措施
    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衡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他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 吳起封官拜相 商鞅變法對後世影響深遠 卻為何都落得慘澹收場?
    採取這些措施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斥退那些馳騁遊說的人,使兵力強盛。這樣一來,楚國的國勢大增,向西出兵討伐秦國,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吞併了陳、蔡,擊退了三晉軍隊。楚國的強盛使諸侯各國都感到不安。    新法推行幾年後,秦國百姓安居樂業,無一私鬥。秦國的經濟、政治、軍事都有了空前的發展,使原來落後的秦國一躍成了當時的第一強國。公元前352年(秦孝公十年),商鞅因變法業績顯著而升為大良造,相當於宰相地位。
  • 戰國時期,為何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其他國家的變法相繼夭折?
    因此,各諸侯國相繼在本國實行變法,力圖實現富國強兵。在戰國七雄的變法中,秦國是後期進行變法的國家,為何山東諸國率先變法,最後都相繼夭折,唯獨秦國變法最為徹底,而且能夠長久堅持,一直到大秦一統天下,這與秦國國家本身各方面有優勢的原因。
  • 大秦發家史:商鞅變法,貧弱小國的崛起之路
    上期說到商鞅與秦孝公一拍即合,決定在秦國實行變法,來謀求秦國的崛起,以便在諸侯爭霸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其實在那個時代,最先採取變法強國措施的並不是秦國,然而雖然其他國家變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於改革得不徹底,所以大都以失敗告終。
  • 秦國的真正強大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不是秦孝公,也不是商鞅變法
    前文說的這些東西,看似與秦國沒有關係,實則與秦國的盛衰強弱有著必然關係。從史書看,中原諸國卑秦國楚國,雖說與二者地處位置距中原太遠、距蠻夷戎狄很近的因素,更多是對秦楚兩國文化上的不認同。活人殉葬一事便是如此,中原諸國逐漸脫離奴隸社會、開始步入封建社會,活人殉葬一事能免則免,不能免就找些家奴來殉葬,秦國則是直接將前代國君的能臣重臣大部分殺死陪葬。
  • 商鞅:他死了,秦國卻越來越強打,最終一掃六合
    什麼是金風玉露一相逢勝卻人間無數,秦孝公和商鞅就是。 變法的消息讓秦國朝堂瞬間炸開了鍋,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秦國老士族一片反對之聲。變法,變個錘子。 商鞅卻只是對秦孝公一句,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秦孝公以商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 商鞅變法後,只有這三位名將曾兩次擊敗過秦國
    戰國初期,秦孝公即位之初,鑑於秦國的衰落,所以求賢若渴,希望可以變法圖強。之後,商鞅來到秦國後,秦孝公力排眾議,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
  • 項目經理訪談錄7:從秦國商鞅變法看項目管理中的需求管理之道
    我最近看了大秦帝國這本書,對商鞅變法整個故事有了從頭到尾的了解,結合商鞅變法,想談談對項目管理軟實力的一些淺薄的認識。 戰國時期不光秦國變法,前後有魏國李悝變法,齊國鄒忌改革,韓國申不害變法,最終都失敗了,或者說只是取得了一小步成績,最終並未真正的強大齊國。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誅殺商鞅,秦惠文王的這個舉動,讓秦國的舊貴族們乃至其他六國的人都覺得:秦孝公的去世可能就意味著,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面臨人亡政息的局面。尤其是秦國的舊貴族們都以為,自己復位的機會肯定來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這其中到底都有哪些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