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為何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其他國家的變法相繼夭折?

2020-12-22 騰訊網

文/貝勒說史

春秋與戰國時期,天下割據五百年,三晉分家,標誌著進入戰國時期。進入戰國後,隨著兼併戰爭的越來越頻繁。大國兼併小國,各大國之間戰爭攻伐戰爭也非常頻繁。春秋時期,各諸侯之間的戰爭多數局限於展示武力,達到稱霸讓他國臣服的目的。進入戰國時期,戰爭的趨勢倒向與佔領他國土地、掠奪人口、甚至滅國為目標。因此,各諸侯國相繼在本國實行變法,力圖實現富國強兵。在戰國七雄的變法中,秦國是後期進行變法的國家,為何山東諸國率先變法,最後都相繼夭折,唯獨秦國變法最為徹底,而且能夠長久堅持,一直到大秦一統天下,這與秦國國家本身各方面有優勢的原因。

戰國時期

秦國變法歷史背景。

熟悉《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的朋友,對於秦國變法到統一天下,想必有一定的了解。在秦孝公即位之前,秦國經過數代的昏君,秦獻公即位之後,雖然對本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秦獻公連年的戰爭,早已經拖垮簡單的新政改革。

秦獻公

秦孝公即位之後,面對積弱積貧的秦國,對外面臨山東諸國瓜分秦國的危險,對內面臨經濟衰敗、民不聊生的。

秦孝公在解除外部危險之後,勵志下決心進行變法,發布了著名的求賢令。尋求富國強兵之策。衛國人商鞅在公孫痤去世後,聽聞秦孝公發布的求賢令。於是商鞅帶上《法經》投奔秦國,在經過引薦之後,商鞅向秦孝公暢談法家的富國強兵,孝公聽後大喜,兩人暢談幾日後毫無倦意。之後啟用商鞅在秦國開始進行變法。

秦孝公

秦孝公的強硬支持,商鞅的嚴苛峻法;秦國代代明君。

秦孝公啟用商鞅在秦國進行變法。商鞅變法的內容觸犯了秦國舊貴族階級的利益。商鞅在秦國剛剛提出變法,就遭到秦國以甘龍、杜摯為首的舊貴族代表的反對。

他們認為變法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則針鋒相對提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秦國舊貴族反對變法

商鞅在秦國剛提出變法,就面臨巨大的阻力,最後在秦孝公的強硬支持下,秦孝公力排眾議。為此,不僅撤銷了自己大哥公子虔的兵權,而且當太子贏駟觸犯新法時期,也受到懲罰。贏駟的老師被割掉鼻子,贏駟被廢除太子之位,對於死者贏駟還要親自披麻戴孝安葬死者,補償死者家屬一切費用。嬴駟也被發配流落民間,嘗遍人生百態。

在秦孝公的強硬支持,商鞅的鐵血刑法下,改變了刑不上大夫觀點。因此,商鞅變法在秦國可以得以展開,而且秦孝公在位二十多年,商鞅變法得以能夠貫穿落實執行。商鞅在秦國主持變法二十餘年,新法已經深入秦國百姓內心。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以謀反罪誅殺商鞅。商鞅雖死,但是商鞅之法已經深入秦國骨髓,而且秦國後繼之君得以代代明君,一直貫徹落實執行商鞅變法。

相反,山東六國的變法,不是沒有進行深刻徹底的變法,就是變法沒有被貫徹落實的執行,中道而卒。

魏國是進入戰國初期,率先進行變法的國家。魏文侯即位之後,重用吳起進行變法,在吳起的變法下,魏國鍛造了一支能徵善戰的魏武卒。在戰國初期,魏國憑藉魏武卒稱霸百年。魏文侯去世後,吳起在魏國受到排擠,之後出走楚國。吳起在魏國變法是不徹底的一次變法。

魏武卒

吳起逃到楚國後,在楚悼王主持下,進行變法,但是吳起在楚國變法得罪守舊貴族,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吳起慘遭楚國舊貴族殺害。楚悼王去世後,楚國廢除吳起的新法。

韓國的申不害變法,齊威王時期鄒忌進行政治改革,都是局面的變法,並沒有進行徹底的變法。而且山東諸國後繼之君多數昏君。沒有像秦國一樣代代明君輩出。

秦國受封建利益少,改革遇到阻力小,山東諸國則相反。

秦國長期以來,佔據西陲,長期與西戎少數民族雜居生活,民風彪悍、純樸,生活相對落後原始,自然受到中原的等級嚴格禮儀制度限制少。秦國因此常常被中原各國所摒棄。

相反,中原各國當時是中華文化最繁榮的中心。自然受到等級嚴格禮儀制度,因此中原各國想要在本國進行變法,必然會遭到各種勢力的阻撓。

相比較秦國,秦國除了面對舊貴族的反對以外,秦國百姓本來就飽受連年的戰爭苦難,百姓基本都是食不果腹,生活極度困難。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底層百姓,在戰場再多的軍功,也沒有晉升的可能。到頭來還是老兵頭一個。秦國的土地兼併嚴重,土地多數掌握在舊貴族手中。因此,秦國百姓很多青年都逃難他國。

商鞅考察秦國百姓生活

然而商鞅變法,以軍功爵與耕戰政策,不僅讓多數秦國奴隸、百姓等稱為新國人,還可以通過戰場殺敵或者獲得土地耕種晉升,改變自己乃至家族的地位。這自然受到秦國底層百姓歡迎。

貝勒說:商鞅在秦國變法,之所以能夠最徹底,除了秦國本身優勢之外。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商君列傳》、《商君書》等。

(本文系貝勒原創作品,抄襲必究,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屢次失敗,為何還會有人組織變法?
    在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最為動蕩的年代,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動蕩的年代中,卻有許多新生的事物出現,比如筆者今天要說的變法運動,它給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大一統,大崛起的希望。筆者先帶大家看看商鞅變法,我們都知道在商鞅開展變法之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國家所推行的政治制度以及統治手段,幾乎都是西周時期留下來的,每個國家的統治方法都大同小異,國家實力的強弱只能依靠地理位置優勢和固有經濟基礎決定。但是在商鞅變法之後,一切都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
  • 戰國時期各國都開始變法強國,為何卻從未聽到過周天子變法強國?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講,東周在戰國末年,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前就滅亡了,但是這並不重要。本文這裡要講的,主要就是戰國時期。眾所周知,戰國時期的一大特色就是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魏國有李悝變法等等。
  • 席捲戰國的變法熱潮:魏國獨霸中原,秦國一統天下,創新才是動力
    導語: 席捲戰國的變法熱潮:魏國獨霸中原,秦國一統天下,韓國卻曇花一現,創新才是動力戰國風雲,周室衰微,戰爭四起,風起雲湧,各諸侯國為增強實力,紛紛變法圖強,尋找強國途徑,因而戰國時期成為我國歷史上,變法改革最為頻繁的時代,並且在整個戰國時代所涉及的變法形式也是繁多的。
  • 商鞅變法之前,魏國是如何崛起並且成為戰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家
    當時魏文侯在國內大舉招攬有才能的人,作為戰國時期著名的人才產出地,吳起、李悝相繼被挖掘出來。李悝同魏文侯講述自己的想法,李悝的變法思想讓魏文侯非常贊同,於是,魏文侯不顧舊王族勢力的阻撓支持李悝變法,李悝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戰國第一次變法。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戰國時期不僅僅是一個戰爭頻發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思想百花齊放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裡很多國家未了變強,為了在戰國風雲中稱雄稱霸各國都採取了變法,例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但是這些變法雖然多多少少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總的來說用處並不大。
  • 戰國時代的變法為何如此之多?原因何在?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 商君書·更法》 說起變法,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確實,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歷史社會發展進程中變法改革的黃金時段,在那一歷史時期,幾乎每一個諸侯國都曾經進行過變法。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往往還講究一個名正言順。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戰爭則是更加殘酷和頻繁了。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桑弘羊《鹽鐵論》說春秋戰國的歷史,就無法繞過秦國。從西部蠻夷的落後諸侯,到最後一統定江山的帝國,秦國的崛起之路,可謂是可圈可點。說起秦國的統一,很多人會想到奮六世之餘烈,而說起秦國的強大,不少人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商鞅變法,那麼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呢,是制度。
  • 簡述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與改革,你有什麼看法?
    儒、法、道、墨等各種思想流派也相繼產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而在當時這樣的一個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生存與發展,都在尋找各種辦法,並先後進行了各自的變法與改革。魏國的李悝變法魏國的變法是中國的變法之始,其影響十分深遠,並對當時各諸侯的觸動都很大。
  • 《資治通鑑》如何介紹戰國前中期的各國變法?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鄭國秦國楚國政變,忙於兼併的諸侯國在春期末期相繼陷入了內亂泥潭,老舊的制度無法適應快速上升的國家實力,卿大夫勢力順利上位。這些熟稔謀略的卿大夫不敢再把權利簡單地下放給他人,他們都在尋找更為妥當的治國方略。
  • 戰國時期,魏國是如何變化的,於秦國的商鞅變法有什麼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文明達到了空前文明的程度,諸子百家出,人人有才皆可施,晉國也在王室爭奪中被瓜分為趙國,魏國,韓國,並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既然分了家,難免不會再有爭鬥,為了各自的富強,三晉都開始自己的努力治國。
  • 如果秦國不實行商鞅變法,秦國國祚豈不是延續更久?
    誠然從短期內來看,秦國是整個戰國時代的最終勝利者。但從長遠來看,秦國卻是敗得最慘的,僅享有十幾年一統天下,即王朝覆滅、宗室被屠、陵寢被毀。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假如當初秦國沒有實行商鞅變法,秦國雖說未必能統一天下,但秦國的國祚起碼還可以多延續幾百年甚至更久。那麼商鞅變法為何會害人終害己呢?
  • 為何古代變法多以失敗告終?
    古代的變法多以失敗告終,這僅僅是在古代中國,其他文明國度則不同。古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變法事件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南北朝的劉裕改革和孝文帝改革、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的一條鞭法、清朝的戊戌變法等。
  • 商鞅變法是秦國強大的具體措施
    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併,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
  • 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戰國初期,魏國是最強大的封國。戰國中期,齊國把魏國從霸主的位置上打了下了,開始稱霸。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富有才華,但在魏國卻不受重用,而秦國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孝公嬴渠梁為了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便發布了歷史上著名的《求賢令》。秦獻公為了強大秦國,開始廣招賢士,為此也給了衛鞅施展才華、報復的一個平臺。衛國人衛鞅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離開了魏國,帶著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衛鞅見到了秦孝公後,便用帝道、王道之術、霸道之術等遊說。
  • 春秋戰國時商鞍變法,何以不得善終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各雄割據,天下年年紛戰。秦國,秦孝公繼位,年輕氣盛,誓要做出一番偉業。公孫鞅認為若要強秦,必須要進行變法和改革。公孫鞅提出首先要依法治國,講究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其次講求耕戰,給百姓功勞,讓百姓樂於耕戰。很顯然公孫鞅的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從此開啟了強國之路。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原因在於商鞅自身
    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富有才華,但在魏國卻不受重用,而秦國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孝公嬴渠梁為了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便發布了歷史上著名的
  • 商鞅變法後,只有這三位名將曾兩次擊敗過秦國
    戰國初期,秦孝公即位之初,鑑於秦國的衰落,所以求賢若渴,希望可以變法圖強。之後,商鞅來到秦國後,秦孝公力排眾議,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
  • 歷史:為何是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戰國時期,法家紛紛成為了各國變法的主導者,因為各國都想變法圖強,稱霸一方。 史書記載,商鞅曾經做過魏國相國公叔座的門客。商鞅得到公叔座的賞識,但是還沒有得到展露拳腳的機會,公叔座就重病不起。 公叔座病重以後,魏惠王去探望,問:先生現在病重,要是你去了,將來誰接替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