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各國都開始變法強國,為何卻從未聽到過周天子變法強國?

2020-12-22 雲軒談史

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西周末年,周幽王先是昏庸無道,又在立儲問題上違背了嫡長子繼承制,終於引起了諸侯的不滿。最終,申侯夥同犬戎攻破鎬京,將周幽王殺死在驪山之下,西周由此滅亡。

隨後,其子周平王東遷,延續了周王室的血脈,史稱「東周」。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講,東周在戰國末年,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前就滅亡了,但是這並不重要。

本文這裡要講的,主要就是戰國時期。

眾所周知,戰國時期的一大特色就是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魏國有李悝變法等等。各國諸侯都如此熱衷於變法,都是因為變法能夠壯大自己的國家,並藉此開疆擴土。

視線回到周王室這裡。

周王室從西周時期的各國共主,到戰國時期的各國傀儡,其衰敗已經是註定了。但是螻蟻尚且苟且偷生,作為曾經的天下共主,為何卻從未聽過周天子進行過變法呢?

要知道,變法可能是周王室扭轉乾坤最好的辦法了。

一、正因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他才無法進行變法

戰國時期,有很多國家都有過吞併周王室的心思。秦國、齊國、魏國都是如此。可惜,除了秦國外,其他國家的下場都很慘。

戰國初期的魏國,是諸侯共敵,被齊國馬陵之戰打敗以後就再也未能崛起,而齊國欲並周王室,更是遭到了五國伐齊,差點被滅國。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皆是因為周天子是曾經的天下共主,更是身份的象徵,且只有一個。

誰不想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呢?

因此,率先發難的國家必然會被其他國家所敵視。

這也就意味著,周王室吸引了全天下的目光。而在諸侯們眼裡,周天子只是一個身份的象徵,或者說周王室是一個隨時可以消滅的國家,只不過諸侯們還沒角逐出老大,這才讓周王室存活至今。

可是一旦周天子開始反擊,想要脫離諸侯們的掌控了,那麼不好意思,群雄擊之。而變法無疑就是那種反擊。

因此,周天子不敢。

二、周王室的領土範圍太尷尬

周天子就算施行了變法,其目的也是為了開疆擴土,沒有土地,周天子無論如何都無法崛起。可偏偏,戰國時期周王室的領土範圍十分尷尬。

眾所周知,西周之時的周王室有兩個都城,西都鎬京和東都洛邑。一開始,周王室是居住在鎬京的,直到周幽王身死都是如此。

這也就意味著,周王室的底蘊很多都在鎬京。

然而,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身死,鎬京被洗劫一空,連帶著周王室的底蘊也被消耗了一大截。

最重要的是,周幽王的兒子繼承王位以後,選擇了東遷洛邑,並將鎬京之地賜給了秦國。

前者問題不大,後者問題就很大了。

因為這代表著周王室再無開疆擴土的可能。鎬京位於邊疆,是能夠向外拓展的,而洛邑固然繁榮,可問題是它被三晉包圍了。

戰國時期,周天子就算實行變法,也無法向外擴張,因為三晉將其牢牢地圍住了。周王室想要向外擴張,就得擊敗三晉,而周王室想要擊敗三晉,就得先變強。

千古難題,無解。

結束語

戰國時期,阻礙周天子變法的因素也許不止這兩個,但是此時的局勢早已不是周天子能夠改變的了。對此,我只能說,周王室大勢已去。

相關焦點

  • 簡述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與改革,你有什麼看法?
    而在當時這樣的一個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生存與發展,都在尋找各種辦法,並先後進行了各自的變法與改革。魏國的李悝變法魏國的變法是中國的變法之始,其影響十分深遠,並對當時各諸侯的觸動都很大。三家分晉後,魏國作為戰國時期的新國家,在軍事與經濟等方面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和困難。魏文侯為了使魏國的實力變強,任命李悝為相推行變法。
  • 《資治通鑑》如何介紹戰國前中期的各國變法?
    這些熟稔謀略的卿大夫不敢再把權利簡單地下放給他人,他們都在尋找更為妥當的治國方略。亂世之中,富國強兵成為了各國孜孜追求的目標,強兵是為了增強上層的掌控力,富國是為了增強下層的信任度,於是一批有志之士走進了諸侯國君的視野,他們根於諸子百家,手握強國之策,奔走在各國之間,渴望尋求明主,實現自身價值。
  • 戰國時期,為何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其他國家的變法相繼夭折?
    文/貝勒說史 春秋與戰國時期,天下割據五百年,三晉分家,標誌著進入戰國時期。進入戰國後,隨著兼併戰爭的越來越頻繁。大國兼併小國,各大國之間戰爭攻伐戰爭也非常頻繁。春秋時期,各諸侯之間的戰爭多數局限於展示武力,達到稱霸讓他國臣服的目的。
  • 席捲戰國的變法熱潮:魏國獨霸中原,秦國一統天下,創新才是動力
    導語: 席捲戰國的變法熱潮:魏國獨霸中原,秦國一統天下,韓國卻曇花一現,創新才是動力戰國風雲,周室衰微,戰爭四起,風起雲湧,各諸侯國為增強實力,紛紛變法圖強,尋找強國途徑,因而戰國時期成為我國歷史上,變法改革最為頻繁的時代,並且在整個戰國時代所涉及的變法形式也是繁多的。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於是,為了適應戰國時期的特點,戰國七雄都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變法,以此增強自己在戰國時期的競爭力。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一場非常成功的變法。在商鞅變法後,秦國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並因此一統天下。那麼,問題來了,幾乎同時期的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為何秦國強大?韓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呢?
  • 為何古代變法多以失敗告終?
    上述所有的變法強國運動,只有商鞅變法取得成功,變法最為徹底,從而使得貧弱秦國逐漸強大起來,並且完成了一統六國的大業。而其他變法,有的就是一場鬧劇,如清朝的戊戌變法。有的或許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並沒有達成強國目的,如宋朝的王安石變法。至於其他的變法,或是改革,或是新政,或是運動,都以失敗而告終,最後被廢除了。
  • 商鞅變法之前,魏國是如何崛起並且成為戰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家
    戰國時期是我國文化軍事走向強盛的時期,這個時期的起始原因是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春秋霸主晉國,從此華夏大地陷入了七個諸侯之間的相互徵伐之中。而魏國作為夾在列國之間的一個諸侯國,是如何完成率先稱王的大業的呢?說到底還是魏國變法比較早,魏國在分得晉國的土地之後,在北面是趙國、東面是齊國、南面是楚國、西面是韓國和秦國的情況下,無論向哪個方向發展,對於剛剛誕生的魏國來說自己都不是別人的對手。無奈之下,為了增強自己的國力,更為了自保,魏文侯決意進行變法。
  • 戰國時全程打醬油的韓國,根本不算強國,為何能夠並列戰國七雄?
    論戰國七雄的實力,各有各的輝煌,各有各的鋒芒,只有韓國時時被打的喊娘!自趙魏韓三家分晉開始,掀開戰國的序幕,魏文侯變法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超級大國,所向無敵,還曾經吊打秦國。魏國衰弱之後,逐漸形成秦、齊、楚三國橫強的局面,在秦昭襄王十九年的時候,秦齊還並稱「東西二帝」。
  • 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屢次失敗,為何還會有人組織變法?
    還有,吳起為了讓國家儘快強大起來,也開始主張變法運動,但是也沒有取得成功,而且最終也賠上了自己的性命……可以看得出來,在這一時期主張變法的政治家或者軍事家,幾乎沒有一個好下場的,但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算有人為了變法運動付出了生命代價,但卻依舊有人前僕後繼,推動變法運動的開展,這是為什麼呢?
  • 春秋戰國時商鞍變法,何以不得善終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各雄割據,天下年年紛戰。秦國,秦孝公繼位,年輕氣盛,誓要做出一番偉業。公孫鞅認為若要強秦,必須要進行變法和改革。公孫鞅提出首先要依法治國,講究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其次講求耕戰,給百姓功勞,讓百姓樂於耕戰。很顯然公孫鞅的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從此開啟了強國之路。
  • 中國變法第一人的思想傳承至今
    中國變法第一人的思想傳承至今中國變法第一人是戰國時期魏國國相李悝,他在魏國推行的改革變法,開創了戰國改革變法之先河。至今約2500餘年了。李悝(前455—前395年),又名李克,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這一政策的實施,使得一些出身於一般地主階層的人,可因戰功或因其才能而躋身政界,極大地調動了軍隊的戰鬥力,從而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之一。李悝「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的影響極大。某種意義上說,商鞅變法的實質性政策,大多是繼承了李悝的衣缽。李悝的變法使魏國走上富民強國的道路。
  • 戰國時代的變法為何如此之多?原因何在?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 商君書·更法》 說起變法,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確實,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歷史社會發展進程中變法改革的黃金時段,在那一歷史時期,幾乎每一個諸侯國都曾經進行過變法。
  • 歷史:為何是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什麼是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歷史功績有多大? 首先商鞅是何許人也: 根據史書記載,商鞅原名;公孫鞅,是原衛國某位國君的後代。因為是衛國人,也被稱為衛鞅。後面被秦孝公封王商君,後又被稱為商鞅。
  • 戰國時期,魏國是如何變化的,於秦國的商鞅變法有什麼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文明達到了空前文明的程度,諸子百家出,人人有才皆可施,晉國也在王室爭奪中被瓜分為趙國,魏國,韓國,並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既然分了家,難免不會再有爭鬥,為了各自的富強,三晉都開始自己的努力治國。
  • 他曾是一名亡國小吏,翻身之後成了變法英雄
    戰國時期,各路諸侯拉開了激烈的爭霸賽,都想壯大自己實力,擴大自己的地盤,避免落後挨打的局面。 當時的魏國原本國力比較弱小,但因變法取得成功,實力逐步壯大,登上了富國排行榜,開始邁向欺負弱國小國的道路。
  • 戰國七雄並立,為何卻只出現了「四公子」,而沒有「七公子」?
    自平王東遷後,周王室權威日益衰微,禮樂徵伐本是「自天子出」,而後一步一步地演變成為了「自諸侯出」,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只能龜縮在周王畿,保持著最後的一絲威嚴。在失去了「周禮」的約束後,各個諸侯國之間大打出手,戰爭仿佛成為了那個時期的常態,進入了戰國時期之後,天下漸漸形成了秦、楚、燕、齊、趙、魏、韓這七個強國並立的局面。
  • 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7國中最弱的秦國一下變成了強國?
    在中國歷史上,「商鞅變法」是一場十分有影響力的改革,認為這場改革影響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也是不為過的。那麼,商鞅的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戰國七雄裡實力最弱的秦,一躍成為最強悍的國家?圖片:實力最弱的秦劇照一、秦國危機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春秋和戰國的局勢差不多,其實這個認知存在謬誤,春秋時代雖然也存在滅國戰爭,但是由於周天子所代表的秩序多少還管用,因此大國滅了小國以後,有時候考慮「輿情」問題,還會給小國復國,當然,這復國也是傀儡國家。
  • 魏國滅亡之責不怪魏惠王,魏斯理應擔責,「李悝變法」為禍端?
    在戰國七雄中,開局最強的你知道是哪個諸侯國嗎?不是佔地面積最大的楚國,也不是公認最富有的齊國,而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魏國。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冊封韓趙魏三國國君為諸侯。至此,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戰國時期不僅僅是一個戰爭頻發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思想百花齊放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裡很多國家未了變強,為了在戰國風雲中稱雄稱霸各國都採取了變法,例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但是這些變法雖然多多少少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總的來說用處並不大。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周天子,死後為何沒錢安葬?
    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智氏家族後,三家分晉,各諸侯相互徵伐,稱為戰國時代。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有弒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經大不如前,周朝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