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變法第一人的思想傳承至今
中國變法第一人是戰國時期魏國國相李悝,他在魏國推行的改革變法,開創了戰國改革變法之先河。至今約2500餘年了。
李悝(前455—前395年),又名李克,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漢書》之《食貨志》記載,李悝在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平糴法」的政策。所謂的「盡地力」,就是把全國的土地統一分配給農民耕種,鼓勵農民精耕細作,提高糧食產量。所謂的「平糴法」,就是國家在豐年的時候以平價購買餘糧並儲存起來,發生饑荒時以平價賣給農民。這種辦法的核心是:取有餘以補不足。同時,還起到了平抑糧價的作用,以防豐年時糧價太低,傷害農民的積極性,或荒年時糧價過高而使農民買不起糧食。極大地保護了農民從事家業生產的積極性。繼而保持了社會的安全穩定。
「盡地力」和「平糴法」的政策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
政治上實行法治,他極力推行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並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的主張。有功才授,無功不能授,有賞有罰,唯才是用。同時,他還把那些無功而食祿的人稱為淫民,要「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要把這些人的食剝奪,用以獎賞對國家有功的人。這一政策的實施,使得一些出身於一般地主階層的人,可因戰功或因其才能而躋身政界,極大地調動了軍隊的戰鬥力,從而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之一。
李悝「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的影響極大。某種意義上說,商鞅變法的實質性政策,大多是繼承了李悝的衣缽。
李悝的變法使魏國走上富民強國的道路。隨後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都是在李悝變法的基礎上,依照各國的不同情況,相對變通而實施的。
李悝的注重農業生產,保護農民積極性,以及獎勵有功人員的政策,使得魏國強大起來。
時至今日,我們仍在沿用並更加注視。不能不說我們老祖先的英明與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