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七雄中,開局最強的你知道是哪個諸侯國嗎?不是佔地面積最大的楚國,也不是公認最富有的齊國,而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魏國。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冊封韓趙魏三國國君為諸侯。至此,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但是在人才濟濟的戰國七雄中,最先稱霸的竟然就是名不見經傳的魏國,這是為何?
魏國的先祖名叫畢萬,畢萬是畢姓始祖畢公高的後人,畢公高則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但後來因家道中落,畢萬逃難到晉國。因在晉獻公身邊作戰有功,畢萬便被封在魏地,且改稱為魏氏。
魏氏開始崛起
魏氏開始崛起於畢萬的後代魏犨之時。魏犨究竟是畢萬的兒子還是孫子,在《史記》和《左傳》中各有定義。魏犨雖為一介武夫,但他跟對了人。他跟著晉國公子重耳流亡他國十九年後,隨著重耳返回晉國成為晉文公,魏犨也因此得勢成為晉國大夫。至此開始,魏氏逐漸走向了歷史政治舞臺。
到了魏犨的孫子魏絳時,已經正式進入了晉國核心領導圈。據《春秋左氏傳》記載,公元573年,魏絳被封為司馬,魏絳不僅是一位善於領兵作戰的將領,還是晉悼公的著名賢臣。此外,他首次提出了和戎之策,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漢族同少數民族爭取團結的先河。
魏氏逐漸強大
到了魏絳的孫子魏舒這輩時,已經完全確立了魏氏在晉國的強大地位。晉昭公時期,晉國的實力已經逐漸衰弱,開始走向了下坡路。晉昭公去世後,晉頃公繼位,此時的晉國已經名存實亡,被六卿瓜分控制。公元514年,韓宣子退休,魏舒繼位,魏氏從此成為晉國最強大的家族。
「三家分晉」後,魏氏四面受敵
再後來,就是「三家分晉」了。趙氏、韓氏、魏氏瓜分了晉國的土地。趙氏被分在北部,韓氏佔了最南端,魏氏則被分在了中間。此時的魏家雖然實力更加強大,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四面受敵,這令魏家的發展受到了阻礙。
魏斯成魏家家主,推行「李悝變法」
說到這裡,就需要請出我們今天的主角魏斯了。公元前445年,魏斯正式成為魏家家主,面對魏國所處的狀況,他決心通過變法來強國。於是,魏斯開始啟用李悝實施變法。在實施變法前,魏斯發現舊貴族的勢力已經逐漸不受控制,為了遏制他們的實力發展,魏文侯開始重用布衣英才,比如我們所熟悉的翟璜,樂羊,吳起等等都是在這時登上歷史舞臺的。
而事實證明,這次變法非常有效。魏國通過變法,成為首個稱霸的諸侯國,並稱霸了戰國初期的百餘年。當時的魏國,可謂打遍天下無敵手。
「李悝變法」埋下魏國亡國隱患
但其實,魏國的稱霸也僅僅堅持了兩代人而已。到了魏斯的孫子魏惠王時期,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裡,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公元前225年,魏國被秦所滅。很多人將亡國的責任全部推到了魏惠王頭上。但鮮為人知的是,魏國的亡國威脅其實早在魏斯變法時,就已經埋下隱患。為何這麼說?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正所謂「驕兵必敗」,隨著魏國的國力日漸強盛起來,魏國開始尋求國土擴張,並將進攻目標錯誤的定為了秦國。最後,魏秦兩國開始了漫長的河西之戰,最終以魏敗秦勝,秦國收復了河西收尾。更慘的是,魏國的膨脹最終給自己帶來了苦果,公元前225年,魏國最後一任國君魏王假被殺,魏國被秦國所滅。
第二,魏文侯被儒家思想所束縛,影響了其政治決策。據《戰國策》記載,樂羊率兵攻打中山國時,因吃了自己兒子的肉,遭到其他儒家大臣的指責:「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誰不食」。魏文侯因此收回了樂羊的兵權,並「賞其功而疑其心」。
第三,魏文侯後來又扶持舊貴族實力,將魏成立為宰相,恢復了貴族特權政治。但此舉,又為後世帶來了更深重的災難。之後,魏國因此流失了大量的人才,比如商鞅、張儀等人。可以說,這些恢復的貴族政治,不僅將這些人才驅逐出魏國,也間接斷送了魏國繼續稱霸戰國的野心。
客觀來說,歷史的選擇總是具有兩面性,儒家思想能給魏國帶來更好的思想發展,也能約束魏斯的政治思想;李悝變法讓魏國得以稱霸於戰國,卻也能讓魏國流失大量人才。如此來看,魏國成也魏斯,敗也魏斯,可謂令人唏噓不已。對此,你如何認為呢?
參考文獻:《戰國策》、《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