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滅亡之責不怪魏惠王,魏斯理應擔責,「李悝變法」為禍端?

2020-12-22 歷史象

在戰國七雄中,開局最強的你知道是哪個諸侯國嗎?不是佔地面積最大的楚國,也不是公認最富有的齊國,而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魏國。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冊封韓趙魏三國國君為諸侯。至此,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但是在人才濟濟的戰國七雄中,最先稱霸的竟然就是名不見經傳的魏國,這是為何?

「三家分晉」局勢圖

魏國的先祖名叫畢萬,畢萬是畢姓始祖畢公高的後人,畢公高則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但後來因家道中落,畢萬逃難到晉國。因在晉獻公身邊作戰有功,畢萬便被封在魏地,且改稱為魏氏。

魏氏開始崛起

魏氏開始崛起於畢萬的後代魏犨之時。魏犨究竟是畢萬的兒子還是孫子,在《史記》《左傳》中各有定義。魏犨雖為一介武夫,但他跟對了人。他跟著晉國公子重耳流亡他國十九年後,隨著重耳返回晉國成為晉文公,魏犨也因此得勢成為晉國大夫。至此開始,魏氏逐漸走向了歷史政治舞臺。

《史記》

到了魏犨的孫子魏絳時,已經正式進入了晉國核心領導圈。據《春秋左氏傳》記載,公元573年,魏絳被封為司馬,魏絳不僅是一位善於領兵作戰的將領,還是晉悼公的著名賢臣。此外,他首次提出了和戎之策,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漢族同少數民族爭取團結的先河。

京劇《趙氏孤兒》中的魏絳扮演者

魏氏逐漸強大

到了魏絳的孫子魏舒這輩時,已經完全確立了魏氏在晉國的強大地位。晉昭公時期,晉國的實力已經逐漸衰弱,開始走向了下坡路。晉昭公去世後,晉頃公繼位,此時的晉國已經名存實亡,被六卿瓜分控制。公元514年,韓宣子退休,魏舒繼位,魏氏從此成為晉國最強大的家族。

晉國六卿分布圖

「三家分晉」後,魏氏四面受敵

再後來,就是「三家分晉」了。趙氏、韓氏、魏氏瓜分了晉國的土地。趙氏被分在北部,韓氏佔了最南端,魏氏則被分在了中間。此時的魏家雖然實力更加強大,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四面受敵,這令魏家的發展受到了阻礙。

魏斯成魏家家主,推行「李悝變法」

說到這裡,就需要請出我們今天的主角魏斯了。公元前445年,魏斯正式成為魏家家主,面對魏國所處的狀況,他決心通過變法來強國。於是,魏斯開始啟用李悝實施變法。在實施變法前,魏斯發現舊貴族的勢力已經逐漸不受控制,為了遏制他們的實力發展,魏文侯開始重用布衣英才,比如我們所熟悉的翟璜,樂羊,吳起等等都是在這時登上歷史舞臺的。

魏斯招賢納士漫畫圖

而事實證明,這次變法非常有效。魏國通過變法,成為首個稱霸的諸侯國,並稱霸了戰國初期的百餘年。當時的魏國,可謂打遍天下無敵手。

「李悝變法」埋下魏國亡國隱患

但其實,魏國的稱霸也僅僅堅持了兩代人而已。到了魏斯的孫子魏惠王時期,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裡,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公元前225年,魏國被秦所滅。很多人將亡國的責任全部推到了魏惠王頭上。但鮮為人知的是,魏國的亡國威脅其實早在魏斯變法時,就已經埋下隱患。為何這麼說?原因有以下三點:

秦兵滅魏漫畫圖

第一,正所謂「驕兵必敗」,隨著魏國的國力日漸強盛起來,魏國開始尋求國土擴張,並將進攻目標錯誤的定為了秦國。最後,魏秦兩國開始了漫長的河西之戰,最終以魏敗秦勝,秦國收復了河西收尾。更慘的是,魏國的膨脹最終給自己帶來了苦果,公元前225年,魏國最後一任國君魏王假被殺,魏國被秦國所滅。

秦國滅亡魏國路線圖

第二,魏文侯被儒家思想所束縛,影響了其政治決策。據《戰國策》記載,樂羊率兵攻打中山國時,因吃了自己兒子的肉,遭到其他儒家大臣的指責:「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誰不食」。魏文侯因此收回了樂羊的兵權,並「賞其功而疑其心」。

《戰國策》

第三,魏文侯後來又扶持舊貴族實力,將魏成立為宰相,恢復了貴族特權政治。但此舉,又為後世帶來了更深重的災難。之後,魏國因此流失了大量的人才,比如商鞅、張儀等人。可以說,這些恢復的貴族政治,不僅將這些人才驅逐出魏國,也間接斷送了魏國繼續稱霸戰國的野心。

儒家思想

客觀來說,歷史的選擇總是具有兩面性,儒家思想能給魏國帶來更好的思想發展,也能約束魏斯的政治思想;李悝變法讓魏國得以稱霸於戰國,卻也能讓魏國流失大量人才。如此來看,魏國成也魏斯,敗也魏斯,可謂令人唏噓不已。對此,你如何認為呢?

參考文獻:《戰國策》、《史記》

相關焦點

  • 戰國魏國能成為首強,在魏文侯領導下的「李悝變法」功不可沒
    魏國的改革,是在魏文侯領導下,由眾多謀士參與決策和實踐的一項整體工程。許多內容,或是魏文侯合眾人之謀而作出的決策,或是地方根據中央基本要求所進行的發揮,很難具體歸結為一人之功或一時之事。不過,在李悝任宰相期間推行的幾項新政,皆為李悝倡議,魏文侯首肯,在時間和內容上都比較集中,而且對六國產生的影響也較大,故後人常以「李悝變法」作為魏國改革的代稱。
  • 魏惠王在位52年,魏國從中原霸主淪為頹弱小國,堪稱「敗家子」
    然而魏惠王繼位後,魏國政壇開始破壞李悝變法帶來的結果,李悝變法的本意乃是擴充國家選拔官吏的渠道,唯才是舉,曾經的魏國可謂是天下士子之燈塔,各國人才在大梁驛站中絡繹不絕。 魏惠王並沒有讓龐涓等待太久,公元前343年,同為三晉的韓國開戰申不害變法,深知變法之利的魏國擔心自己的後方會出現一個強國,為了保障後方安全,魏惠王決定將韓國變法扼殺在搖籃之中,於是他命上將軍龐涓領兵伐韓,韓國乃是小國,兵力軍械皆不如強魏,很快敗下陣來,一時竟有亡國之危。
  • 同樣是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與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有何差別
    #歷史#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對魏國國家實力的增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時,吳起因為受到魏國當局的排擠,來到了楚國。這時楚國的國君是楚悼王,他對吳起的才幹非常賞識,在了解到魏國因為變法而政治清明,國富民強之後,他便一心改革,想要通過改革來改變此時楚國陷入的困境。於是,他便任命吳起為令尹,主持楚國的變法事宜。
  • 戰國時期,魏國是如何變化的,於秦國的商鞅變法有什麼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文明達到了空前文明的程度,諸子百家出,人人有才皆可施,晉國也在王室爭奪中被瓜分為趙國,魏國,韓國,並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既然分了家,難免不會再有爭鬥,為了各自的富強,三晉都開始自己的努力治國。
  • 商鞅變法之前,魏國是如何崛起並且成為戰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家
    當時魏文侯在國內大舉招攬有才能的人,作為戰國時期著名的人才產出地,吳起、李悝相繼被挖掘出來。李悝同魏文侯講述自己的想法,李悝的變法思想讓魏文侯非常贊同,於是,魏文侯不顧舊王族勢力的阻撓支持李悝變法,李悝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戰國第一次變法。
  • 商鞅:影響華夏大一統的變法名臣
    ——魏國自然也能吸引很多天下名士而商鞅就是其中最璀璨的那個那時候他叫衛鞅或者公孫鞅商鞅之名是後來衛鞅在秦國變法大成打敗魏國收復河西之地後被秦孝公封於商於之地所以又名商鞅而商鞅那時候的爵位是君所以又被稱為商君他起先棲身於魏國並投身於當時魏國丞相公叔痤麾下職位是中庶子(官職很小,戰國時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之臣)在這一時期商鞅飽覽群書廣泛涉獵百家經典對刑法相關的知識尤為感興趣並有著自己十分獨特的見解他對李悝在魏國實行變法的各種書籍也非常感興趣並深受李悝
  • 為什麼桂陵之戰不是魏國霸業的終結點,而馬陵之戰才是呢?
    在公元前403年前後,魏文侯魏斯身邊已經聚集了一群如李悝、吳起、翟璜、西門豹一般的賢才,在他們的悉心輔佐之下,魏文侯很快便在魏國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變法,史稱「李悝變法」。在這場變法之後,魏國迅速強國,並且化解了韓趙兩國的矛盾,三家齊頭並進,西敗秦國、北滅中山、東破齊國、南擊楚國,使得魏國一躍成為了天下間僅有的一流強國,穩定天下霸主的神壇。
  • 戰國之世:七大戰國崛起與滅亡概況
    這個時期,韓非子法家思想大成,多次請求在韓國變法,這個韓桓惠王熱衷於御下的「術」,於變法卻一點也不上心,失去了最後的變法機會(長平大戰之後,秦國陷入了疲軟時期,加上秦昭襄王暮年,採取守勢,之後又是兩代短命秦王,應該說韓非子的看法是非常透徹的,最後的變法機會。)。韓非子絕望,自請去了秦國,出軍事「疲秦」之計,建議秦國先滅楚趙,以圖存韓。
  • 魏國的魏武卒到底有多強?
    三家分晉之後,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初期,韓、魏、趙三家瓜分了最為強盛的晉國,魏國只佔了原來晉國的三分之一國力,且魏國屬於四戰之地,按理說很難強盛,就像韓國,從頭弱到底。
  • 逢澤之會:魏國率先稱王,結果被齊、秦、趙三國圍攻!
    不過,魏惠王率先稱王卻遭到了周邊諸侯國的圍攻。一定程度上,雖然稱王是魏國實力的體現,但是,在稱王之後,魏國辛苦建立的霸業,最終蕩然無存了。一首先,對於魏國君主魏惠王來說,是在逢澤之會上正式稱王的。逢澤之會,是戰國時期魏惠王所召集的一次諸侯盟會。三家分晉之後,魏文侯作為魏國第一位君主,率先推行了「李悝變法」。
  • 他曾是一名亡國小吏,翻身之後成了變法英雄
    亡國小吏申不害 變法行業在戰國時期的流行,為一些有思想的人才打開了一個新的市場,其中的一位亡國小吏,也在這種流行趨勢下,得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這名亡國小吏名為申不害,又稱申子,鄭國京邑人,在入韓國變法前,出身低微的他只是一名小吏,官級非常的低微。
  • 衛鞅為什麼沒有被魏惠王重用?
    公叔痤嫉賢妒能公叔痤在魏武侯時期就是重臣,魏武侯死後,魏惠王在公叔痤的輔助下擊敗了自己得兄弟魏緩,所以公叔痤在魏惠王心中的分量還是很重的,在公叔痤被秦軍俘虜後,魏王也沒有殺他,病重時還去看望他。公叔痤在魏武侯時期因為嫉賢妒能設計趕跑了吳起,現在知曉了衛鞅的才能,但為了保住相位,他沒有推薦衛鞅,直至自己病入膏肓才向魏王推薦,但魏王因為當時的衛鞅地位低下,再加上公叔痤病重,以為公叔痤病的太厲害才會讓自己把國家大事交給一個籍籍無名之輩,並沒有採信,而衛鞅此後也沒有機會再出現在魏惠王的視野中,直到去往秦國。
  • 席捲戰國的變法熱潮:魏國獨霸中原,秦國一統天下,創新才是動力
    齊國有著類型的變法;燕國有著偏向王道類型的燕昭王變法,韓國也有著術類型的申不害變法;魏國更是有著讓它在戰國前期迅速崛起的李悝變法,就連因分治制度而造成國家發展阻礙的楚國也有著半次吳起變法。戰國時代,變法為何頻繁,各諸侯國究竟得到哪些好處?
  • 戰國第一霸主魏國是如何產生的?
    大秦帝國少梁之戰劇照當時魏國和秦國的大老闆分別是魏惠王和秦獻公。而當時少梁之戰兩軍主帥分別是公叔痤和秦獻公。秦國歷來就有但凡戰事國君皆會御駕親徵的傳統。縱觀秦國崛起的歷史,國君親徵並不是秦獻公獨一份,早在秦國立國之初就有好幾位國君親徵,而且都是戰死了的。秦國本就尚武,就和楚國一樣立國立在戎狄蠻夷之地,想要生存下去不戰不行呀!
  • 秦始皇一統天下離不開他,秦孝公變法最大功臣
    導語:商鞅是衛國人,衛國是魏國的附屬國,魏國和秦國是死對頭。魏文侯和魏武侯時期,秦國是被魏國摁在地上摩擦的角色。魏惠王初期,秦國更是割讓五百裡土地給魏國,以此避免亡國之禍。那麼我們就能理解,商鞅對秦國到底有多麼重要了。
  • 歷代變法為何舉步維艱?改革所面臨的對手是誰?難怪變法屈指可數
    ---《史記》李悝變法之所以名氣沒有商鞅變法大,主要原因是李悝所支持的魏國,沒有一統天下。而商鞅支持的秦國是一統天下的主角。其實從內容上來說,兩者並沒有太大區別,而且商鞅是帶著李悝的《法經》作為教義前往秦國的,他屬於李悝的傳承人。
  • 戰國時代的變法為何如此之多?原因何在?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 商君書·更法》 說起變法,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確實,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歷史社會發展進程中變法改革的黃金時段,在那一歷史時期,幾乎每一個諸侯國都曾經進行過變法。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富有才華,但在魏國卻不受重用,而秦國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孝公嬴渠梁為了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便發布了歷史上著名的《求賢令》。秦獻公為了強大秦國,開始廣招賢士,為此也給了衛鞅施展才華、報復的一個平臺。衛國人衛鞅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離開了魏國,帶著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衛鞅見到了秦孝公後,便用帝道、王道之術、霸道之術等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