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桂陵之戰不是魏國霸業的終結點,而馬陵之戰才是呢?

2020-12-23 古今興衰多少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見晉室大勢已去,便不再維護晉室統治,而是選擇將晉國卿族趙魏韓三家的首領魏斯、趙籍、韓虔三人分封為諸侯,趙、魏、韓三國由此建立。

這一事件在《資治通鑑》之中被司馬光列為了春秋戰國的分界點,在這一事件之前,周王室雖然已然衰微,但是在晉國的支持,以及魯、燕、宋等國的保護之下,齊、楚等國皆不敢窺伺周王室,想要稱霸也只能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可是,在這一事件之後,作為周王室重要諸侯國的晉國風流雲散,周王室因此少了一座大靠山,再加上周王室在這一事件中表現出來首鼠兩端,更是使得天下各國寒心,自此再無諸侯國盡心盡力地維護周王權威,拱衛周王室。

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升級到了以滅國為目的的兼併戰爭,各國爭先登上天下霸主的神壇,取代周王室,號召天下。第一個登上神壇的便就是魏國……

公元前445年,魏斯從祖父魏桓子手中接過了魏氏的重擔,當時趙魏韓三家經歷了晉陽之戰,瓜分晉國已成事實,相比於北邊的趙氏和南邊的韓氏,魏氏地塊分散,並不能形成有效地集權統治,而且軍事實力也要比趙氏弱,當時韓趙兩家還時常產生摩擦,大戰小戰接連不斷,魏斯深感魏國強國的必要,遂開始禮賢下士,廣納賢才。

在公元前403年前後,魏文侯魏斯身邊已經聚集了一群如李悝、吳起、翟璜、西門豹一般的賢才,在他們的悉心輔佐之下,魏文侯很快便在魏國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變法,史稱「李悝變法」。在這場變法之後,魏國迅速強國,並且化解了韓趙兩國的矛盾,三家齊頭並進,西敗秦國、北滅中山、東破齊國、南擊楚國,使得魏國一躍成為了天下間僅有的一流強國,穩定天下霸主的神壇。

我們都知道,象徵著魏國霸業終結的標誌便就是發生在公元前343年的那場馬陵之戰,可是,為什麼馬陵之戰才是魏國衰敗,而桂陵之戰卻沒有成為魏國跌落天下霸主的神壇的標誌呢?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桂陵之戰的歷史。

公元前354年,因趙國此前與齊、宋等國展開會盟,而後又大舉進攻魏國的保護國衛國,挑戰魏國霸業,魏惠王一怒之下調集魏軍主力,命上將軍龐涓掛帥直撲趙國國都邯鄲城。趙成侯趙語見大事不妙,遂遣使向齊國求援。

此時齊國國君正是那位頗有才幹的齊威王,齊威王早已想要挑戰魏國霸業,但奈何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時機,魏國精銳盡出大舉進攻趙國,這便讓齊威王看到了擊敗魏國的機會,於是便採納了大臣段幹朋的建議,兵分兩路,一路進攻魏國重鎮襄陵,另一路則是由田忌、孫臏等人統率,救援趙國。

孫臏針對魏國國內空虛的情況,建議田忌率軍直奔魏國國都大梁,以解邯鄲之圍,這便就是「圍魏救趙」典故的由來。面對曾經的手下敗將如此挑釁,囂張了半輩子的魏惠王自然是不能忍,大筆一揮,連下數道詔書,命已然攻佔邯鄲的魏國上將軍龐涓回師救援大梁,全殲來犯之敵,卻不曾想,龐涓因輕敵冒進在桂陵兵敗被俘,魏軍先鋒全軍覆沒。

在桂陵之戰後,因魏軍主力仍舊滯留衛國境內,隨時都能突入齊國境內,切斷田忌所部大軍的退路,齊威王不敢冒險,遂命田忌率軍轉攻魏國重鎮襄陵,迫使魏軍主力回師。

隨著齊軍主力的到達,襄陵魏軍的防守壓力劇增,魏惠王連忙命魏軍主力南下,馳援重鎮襄陵,於是乎,那場在戰國歷史上極為重要,但是卻鮮為人知的「襄陵之戰」拉開了序幕。

隨著魏軍主力的抵達,「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的場景再度重演,齊軍連戰連敗,不得不收攏兵力,開始與魏國展開對峙。

魏惠王已經吸取了桂陵之戰的教訓,不再想要單靠魏國力抗齊、衛、宋聯軍,轉而誘惑隔岸觀火的韓昭侯介入襄陵之戰,加入魏國的陣營。韓昭侯見齊軍不敵魏武卒,認為魏國已然立於不敗之地,遂調集韓軍突襲聯軍側後,使得聯軍陣腳大亂,魏軍趁勢發起了全線進攻,三國聯軍慘敗,齊威王不得不重新向魏國示好。

次年,魏惠王又逼迫趙成侯籤下了屈辱的《漳水之盟》,宋、魯等十二國再度朝拜魏國,公元前350年,魏國又轉而攻秦,逼迫秦國退出了在桂陵之戰、襄陵之戰期間侵佔的魏國土地,秦孝公被迫前往彤地與魏惠王會盟。自此,在此後數年的時間裡,天下再無一國膽敢挑戰魏國,魏國得以挽回了在桂陵之戰中的損失,並且重新鞏固了天下霸主的地位……

相關焦點

  • 馬陵之戰也是假的麼?來看看真正的馬陵之戰和魏國衰落的原因
    這些說法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都位於戰國時齊國或越國境內、位於魏國大梁的東北方(或東方),它們以為的馬陵之戰都是齊軍從魏國向後撤退,利用歸途上某個地方的馬陵道的天然險峻條件設伏。比如下圖馬陵之戰示意圖,便是絕多數人熟知的馬陵之戰的大致過程。
  • 春秋戰國著名戰役之桂陵、馬陵之戰
    魏國國君魏惠王遷都大梁後,與齊國爭雄中原。齊威王竭力拉攏韓、趙兩國,與魏國對抗。桂陵之戰是戰國時期一次著名的截擊戰。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二、馬陵之戰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師及鄭孔夜戰於梁、赫,鄭師敗逋。」魏國派遣襄疵攻打韓國汝南的梁、赫,韓國派將軍孔應戰,韓國戰敗,後求救於齊,於是就用了司馬遷筆下,齊國在韓國五戰全敗後才出兵救援的記載。
  •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孫臏兩次力克龐涓 活用兵法圍魏救趙、韓
    今天講講戰國時期齊、魏兩次對戰,兩戰兩勝,使得齊國威望大大提高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次戰爭不僅僅是齊、魏之間的對決,更是兩國將領孫臏和龐涓之間的對戰,雙方兵法對決,同樣讓孫臏的成為了名滿千古的兵法家。
  • 首尾難顧,眾矢之的的魏國霸權終止之戰——馬陵之戰
    前面我們說到,由於秦國慫恿魏國,支持魏國稱王,進而減輕魏國對秦國的軍事壓力,憑藉著魏國最後的實力,魏惠王發起稱王,並得到十多個小弟的支持,儼然如同春秋之霸主一般,想帶著小弟打天下,而第一個被打的是不來參加魏國稱王的韓國。
  • 龐涓在桂陵之戰被計謀「圍魏救趙」打敗,為何馬陵之戰還中此招?
    龐涓和孫臏本身是鬼谷子門下的師兄弟,但他們出來之後,並沒有相約共事,而是成為了仇家,這點就要從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說起了。而在兩人爭鬥中,龐涓曾經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敗給了孫臏,孫臏兩次都用了「圍魏救趙」的計謀,龐涓第一次中招就算了,為何第二次還中招?最終落得身死的下場。
  • 龐涓死於馬陵之戰?司馬遷記載混亂,新證據表明:龐涓十年前已死
    以上是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裡面對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記載。這個記載,在時間上出現了明顯的錯誤。這個錯誤,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已經指出:王劭:紀年雲「梁惠王十七年,齊田忌敗梁於桂陵,至二十七年十二月,齊田朌敗梁於馬陵」,計相去無十三歲。即桂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53 年,而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3 年,二者之間相距十年,不是十三年。
  • 逢澤之會:魏國率先稱王,結果被齊、秦、趙三國圍攻!
    一定程度上,雖然稱王是魏國實力的體現,但是,在稱王之後,魏國辛苦建立的霸業,最終蕩然無存了。一首先,對於魏國君主魏惠王來說,是在逢澤之會上正式稱王的。逢澤之會,是戰國時期魏惠王所召集的一次諸侯盟會。三家分晉之後,魏文侯作為魏國第一位君主,率先推行了「李悝變法」。
  • 馬陵之戰
    (以下為音頻文稿,不愛聽聲音的朋友請移駕閱讀)要說馬陵之戰就不能不提桂陵之戰。桂陵之戰中龐涓就是中了孫臏的計,大敗而歸。敗是敗,但是魏國沒有傷元氣。稍作休整以後,不甘寂寞的魏惠王又開始折騰。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出兵攻打韓國。這個韓國還是三晉那個韓國,不是思密達韓國,所以魏國派出的還是陸軍,不是海軍。韓國人嚇壞了,派使者向齊國求救。
  • 龐涓和孫臏的馬陵之戰,突顯出人生在世,謹慎的重要性
    歷史上使用「關門捉賊」這個計策成功的戰例有很多,例如戰國時期的馬陵之戰,使用的就是這個計策。馬陵之戰算得上是中國戰爭歷史上,設有埋伏以此來殲滅敵人的經典案例了。關門捉賊在馬陵之戰之前,還有一個桂陵之戰。桂陵之戰是魏國和齊國兩個國家第一次的交鋒,而而馬陵之戰是兩個國家矛盾的爆發點。
  • 馬陵之戰後,魏國為何實力衰落那麼快?再沒有崛起的機會了?
    馬陵之戰是古代戰爭中較為著名的戰役,魏國也是因為在這場戰役失敗後,就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那麼馬陵之戰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的開始的呢?原本強大的魏國,又為何會在這一戰後,實力開始迅速下滑呢?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這個時期的秦國因為發展落後,因此屢次受到當時實力較為雄厚的魏國進攻,魏國還藉此佔領了秦國的很多地方。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下,秦孝公尋求變革,於是沒過多久,就頒布招賢令廣招天下賢能之士。希望借這些賢能之士,能夠輔助自己發展並壯大秦國。
  • 春秋戰國時期馬陵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其對歷史的影響有哪些呢?
    春秋時期魏國和齊國發生的另一次著名的戰爭——馬陵之戰。在這次戰爭中田忌再次採用孫臏的計策,大敗魏軍,迫使魏國大將龐涓自殺。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然戰敗,但經過了幾年的休養生息之後,魏國又逐漸恢復了對外擴張的腳步。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澤(今河南開封南)舉行會盟。
  • 馬陵之戰,一場著名的伏殲戰
    【簡介】馬陵之戰發生於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又用「減灶示弱」的方法,將魏軍10萬人殺得潰不成軍,並俘虜了魏太子申。
  • 魏惠王的迷茫與昏招——馬陵之戰的前因
    前面我們說到桂陵之戰,魏國最終靠魏武卒扳回一局。但魏國這一趟損失也大,且在和趙齊大打出手時候,被背後的的秦國打了一下河西,並被佔領了舊都安邑,但空出手來的魏國馬上回擊秦國,也就是11月8日我們講的第四次河西之戰(公元前352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看這一篇文章。
  • 馬陵之戰,孫龐鬥智,這麼好看的歷史故事,居然會是假的麼?
    比如我接下來要說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個經典戰例,可是著名軍事家孫臏的代表作,也是世人極度熟悉的「孫龐鬥智」的歷史故事。據說,孫臏和龐涓是同門師兄弟,就因為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比自己厲害,所以把孫臏請到了魏國,通過陷害等下作手段,導致孫臏被去掉了膝蓋骨乃至砍掉雙腳,成為了廢人。
  • 馬陵之戰「郯城說」可信度較高
    馬陵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是戰國時期魏國由盛轉衰、齊國進入強盛的重要標誌。但一直以來,關於馬陵之戰的地點存在諸多爭議,聚訟紛紜。影響較大的有元城說(今河北大名)、鄄城說(今山東鄄城、河南範縣、山東莘縣一帶)、郯城說(今山東郯城)。元城說。
  • 魏國如果馬陵之戰得勝,能否回軍吞併韓國,用韓魏兩地統一諸國
    馬陵之戰發生在周顯王二十八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無力抵擋魏國武卒,丟失大片領土,都城旦夕可下,立即向齊國求救。齊國答應出兵救援,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隨後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10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魏國從此走向沒落。馬陵之戰對魏國十分重要,這是魏國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如果馬陵之戰得勝,魏國又會怎樣呢?
  • 【文史論壇】馬陵之戰戰址之爭
    張守節是唐朝人,唐朝有濮州,而晉朝並無濮州,晉朝鄄城東北六十裡亦無馬陵,地形也不是「澗谷深峻」,所以鄄城說從一開始就不能成立。後因鄄城一帶區劃變遷頻繁,遂又衍生出範縣說、濮縣說、莘縣說,皆以虞喜、張守節之說為祖本。與鄄城說長期並存的是元城說,其始作俑者為晉劉宋人徐廣。徐廣在《史記音義》中說:「馬陵,在魏州元城縣東南一裡。」徐廣的說法源於晉杜預《春秋左傳註疏》。
  • 魏國為何被稱為人才輸出基地,它都向外輸送了哪些大才?(上)
    魏國是戰國初期諸侯中最為強大的國家,其霸主地位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直到秦國商鞅變法後,尤其是經過的桂陵、馬陵兩場戰役魏國大敗於齊國後,魏國便逐漸走向衰弱,直到最後被秦始皇所滅。在此期間,魏國湧現出大量的人才,也流失了不少的大才,這其中包括本身就是魏國人以及在魏國待過一段時間後因各種原因離開魏國的人,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願意去魏國效力,魏國又為什麼沒留住這些人才呢?人才的湧現要歸功於魏文侯。
  • 孫皓暉的《大秦帝國之黑色裂變》:第一部戰役看點
    看點戰役1.桂陵之戰桂陵之戰如果可以用對壘一詞來闡述這樣的關係,無不是多少個兵家之事。馬陵道大戰繼魏國桂陵之戰的兩三年後,魏國也漸漸從元氣大傷中恢復了過來。轉而,太子申,公子卬兩人提出了滅韓震齊。魏軍以為吸取了上次桂陵之戰失利的教訓,卻沒有想到孫臏故伎重施。齊軍先以減灶迷惑龐涓,在以田忌精銳鐵騎誘敵深入崎嶇的馬陵道之內,而後以地勢之利,用以強弓硬弩火攻之,以至於十萬魏軍被殲滅於馬陵道,龐涓兵敗自殺。至此,魏國失去了大國地位。3.河西之戰
  • 戰國時期魏國為何要遷都大梁,是因為害怕秦國嗎?對此你怎麼看?
    另一方面秦國綜合國力比不上魏國,而且魏軍主力在其他方向。從遷都時間上看,據記載魏國遷都到大梁應該是在公元前361年的時候,這個時候秦獻公去世,秦孝公繼位,商鞅入秦。此時正值更換國君,又準備變法,正是時局動蕩的時期,根本無力威脅魏國。魏國也未經歷馬陵之戰與桂陵之戰,不僅國力雄厚,軍隊也極為強盛。所以魏國遷都如果說是懼怕秦國,理由靠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