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說到,由於秦國慫恿魏國,支持魏國稱王,進而減輕魏國對秦國的軍事壓力,憑藉著魏國最後的實力,魏惠王發起稱王,並得到十多個小弟的支持,儼然如同春秋之霸主一般,想帶著小弟打天下,而第一個被打的是不來參加魏國稱王的韓國。
戰國車兵
韓國經過申不害變法後,實力開始強大,這也是其開始對魏國不順從的資本,歸根到底,打來打去,你這老大魏國都沒討好,我憑啥還和你混。
魏惠王很生氣,後果比較嚴重,馬上派大將襄疵率軍隊攻擊韓國,韓國變法沒有魏國徹底,且變法剛實行不久,雖然有餘勇,但五戰五敗,連國都新鄭都被魏國包圍。同時韓國多次請求齊國出兵相救,齊國也是狠,只是口頭支持,軍隊卻遲遲未動。估計是想韓魏打得差不多在上,同時削弱兩個國家。
終於,在韓國五戰五敗,快支撐不住的時候,齊國出手了。齊軍迅速進入魏國腹地,要再次圍魏救趙。魏國也是生氣,每次都是齊國壞我好事,直接派太子申作為統帥,龐涓作為副帥,帶著從韓國撤下來的全部魏武卒全力與韓軍一戰。
馬陵之戰示意圖
龐涓有著軍人固有的榮譽感,對上一次的桂陵之戰耿耿於懷,勢必要殺孫臏、田盼,一雪前恥。這種急功近利,最後也導致齊國一步一步佯裝退敗中,加上減灶計,龐涓認為勝利在望,而敵人在逃亡之中,慢慢進入齊國的包圍圈,最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龐涓中伏被圍,再也無顏面見魏王,自刎而亡,魏國太子申則被齊國人俘獲,最後受辱自殺。而大名鼎鼎的魏武卒在此戰消亡殆盡,縱使魏國國力如何,此戰後再難恢復這隻戰國第一強兵特種部隊魏武卒。
龐涓自刎
魏王通過此次喪師喪將喪子之後,一蹶不振,再也無往日之雄心,魏國從第一序列開始掉入第二第三序列,再也無力和東方齊國爭奪,也無力和西方秦國爭奪,僅能自保。
這次馬陵之戰改變的不僅僅是魏國,大贏家齊國也開始翻天覆地改變,下一期我們將繼續講解齊國在馬陵之戰後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