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尾難顧,眾矢之的的魏國霸權終止之戰——馬陵之戰

2020-12-23 阿布的共享

前面我們說到,由於秦國慫恿魏國,支持魏國稱王,進而減輕魏國對秦國的軍事壓力,憑藉著魏國最後的實力,魏惠王發起稱王,並得到十多個小弟的支持,儼然如同春秋之霸主一般,想帶著小弟打天下,而第一個被打的是不來參加魏國稱王的韓國。

戰國車兵

韓國經過申不害變法後,實力開始強大,這也是其開始對魏國不順從的資本,歸根到底,打來打去,你這老大魏國都沒討好,我憑啥還和你混。

魏惠王很生氣,後果比較嚴重,馬上派大將襄疵率軍隊攻擊韓國,韓國變法沒有魏國徹底,且變法剛實行不久,雖然有餘勇,但五戰五敗,連國都新鄭都被魏國包圍。同時韓國多次請求齊國出兵相救,齊國也是狠,只是口頭支持,軍隊卻遲遲未動。估計是想韓魏打得差不多在上,同時削弱兩個國家。

終於,在韓國五戰五敗,快支撐不住的時候,齊國出手了。齊軍迅速進入魏國腹地,要再次圍魏救趙。魏國也是生氣,每次都是齊國壞我好事,直接派太子申作為統帥,龐涓作為副帥,帶著從韓國撤下來的全部魏武卒全力與韓軍一戰。

馬陵之戰示意圖

馬陵之戰示意圖

龐涓有著軍人固有的榮譽感,對上一次的桂陵之戰耿耿於懷,勢必要殺孫臏、田盼,一雪前恥。這種急功近利,最後也導致齊國一步一步佯裝退敗中,加上減灶計,龐涓認為勝利在望,而敵人在逃亡之中,慢慢進入齊國的包圍圈,最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龐涓中伏被圍,再也無顏面見魏王,自刎而亡,魏國太子申則被齊國人俘獲,最後受辱自殺。而大名鼎鼎的魏武卒在此戰消亡殆盡,縱使魏國國力如何,此戰後再難恢復這隻戰國第一強兵特種部隊魏武卒。

龐涓自刎

魏王通過此次喪師喪將喪子之後,一蹶不振,再也無往日之雄心,魏國從第一序列開始掉入第二第三序列,再也無力和東方齊國爭奪,也無力和西方秦國爭奪,僅能自保。

這次馬陵之戰改變的不僅僅是魏國,大贏家齊國也開始翻天覆地改變,下一期我們將繼續講解齊國在馬陵之戰後的改變。

相關焦點

  • 馬陵之戰也是假的麼?來看看真正的馬陵之戰和魏國衰落的原因
    這些說法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都位於戰國時齊國或越國境內、位於魏國大梁的東北方(或東方),它們以為的馬陵之戰都是齊軍從魏國向後撤退,利用歸途上某個地方的馬陵道的天然險峻條件設伏。比如下圖馬陵之戰示意圖,便是絕多數人熟知的馬陵之戰的大致過程。
  • 春秋戰國著名戰役之桂陵、馬陵之戰
    龐涓到魏國後很快就被魏王看中,並接孫臏到了魏國。但他非常清楚孫臏的才能,擔心孫臏搶了自己的地位,一心要陷害孫臏。他利用孫臏的思鄉之情,在魏王面前說孫臏不忠,想要回齊國效力,當孫臏向魏王提出要回鄉省親時,魏王大怒,令人用尖刀剜下孫臏的兩個膝蓋骨,並在他疼的昏迷之後,用墨在孫臏臉上刺上「私通敵國」四字。後來是田忌將孫臏從魏國救回齊國,並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
  • 魏國如果馬陵之戰得勝,能否回軍吞併韓國,用韓魏兩地統一諸國
    馬陵之戰發生在周顯王二十八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無力抵擋魏國武卒,丟失大片領土,都城旦夕可下,立即向齊國求救。齊國答應出兵救援,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隨後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10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魏國從此走向沒落。馬陵之戰對魏國十分重要,這是魏國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如果馬陵之戰得勝,魏國又會怎樣呢?
  • 為什麼桂陵之戰不是魏國霸業的終結點,而馬陵之戰才是呢?
    第一個登上神壇的便就是魏國……公元前445年,魏斯從祖父魏桓子手中接過了魏氏的重擔,當時趙魏韓三家經歷了晉陽之戰,瓜分晉國已成事實,相比於北邊的趙氏和南邊的韓氏,魏氏地塊分散,並不能形成有效地集權統治,而且軍事實力也要比趙氏弱,當時韓趙兩家還時常產生摩擦,大戰小戰接連不斷,魏斯深感魏國強國的必要,遂開始禮賢下士,廣納賢才。
  • 馬陵之戰
    (以下為音頻文稿,不愛聽聲音的朋友請移駕閱讀)要說馬陵之戰就不能不提桂陵之戰。桂陵之戰中龐涓就是中了孫臏的計,大敗而歸。敗是敗,但是魏國沒有傷元氣。稍作休整以後,不甘寂寞的魏惠王又開始折騰。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出兵攻打韓國。這個韓國還是三晉那個韓國,不是思密達韓國,所以魏國派出的還是陸軍,不是海軍。韓國人嚇壞了,派使者向齊國求救。
  • 馬陵之戰,一場著名的伏殲戰
    【簡介】馬陵之戰發生於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又用「減灶示弱」的方法,將魏軍10萬人殺得潰不成軍,並俘虜了魏太子申。
  • 馬陵之戰「郯城說」可信度較高
    馬陵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是戰國時期魏國由盛轉衰、齊國進入強盛的重要標誌。但一直以來,關於馬陵之戰的地點存在諸多爭議,聚訟紛紜。影響較大的有元城說(今河北大名)、鄄城說(今山東鄄城、河南範縣、山東莘縣一帶)、郯城說(今山東郯城)。元城說。
  • 龐涓和孫臏的馬陵之戰,突顯出人生在世,謹慎的重要性
    歷史上使用「關門捉賊」這個計策成功的戰例有很多,例如戰國時期的馬陵之戰,使用的就是這個計策。馬陵之戰算得上是中國戰爭歷史上,設有埋伏以此來殲滅敵人的經典案例了。關門捉賊在馬陵之戰之前,還有一個桂陵之戰。桂陵之戰是魏國和齊國兩個國家第一次的交鋒,而而馬陵之戰是兩個國家矛盾的爆發點。
  •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孫臏兩次力克龐涓 活用兵法圍魏救趙、韓
    今天講講戰國時期齊、魏兩次對戰,兩戰兩勝,使得齊國威望大大提高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次戰爭不僅僅是齊、魏之間的對決,更是兩國將領孫臏和龐涓之間的對戰,雙方兵法對決,同樣讓孫臏的成為了名滿千古的兵法家。
  • 龐涓在桂陵之戰被計謀「圍魏救趙」打敗,為何馬陵之戰還中此招?
    而在兩人爭鬥中,龐涓曾經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敗給了孫臏,孫臏兩次都用了「圍魏救趙」的計謀,龐涓第一次中招就算了,為何第二次還中招?最終落得身死的下場。關於這點,就要從龐涓出師開始說起。但紙是包不住火的,孫臏很快就知道龐涓就是個奸詐之人,他設逃到了齊國,兩人間的爭鬥,就從齊國和魏國兩者爭鬥中展現。而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就是最好的體現。別看孫臏已經是無法行走之人,但論起運籌帷幄,孫臏真的是完爆了龐涓。
  • 魏惠王的迷茫與昏招——馬陵之戰的前因
    前面我們說到桂陵之戰,魏國最終靠魏武卒扳回一局。但魏國這一趟損失也大,且在和趙齊大打出手時候,被背後的的秦國打了一下河西,並被佔領了舊都安邑,但空出手來的魏國馬上回擊秦國,也就是11月8日我們講的第四次河西之戰(公元前352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看這一篇文章。
  • 【文史論壇】馬陵之戰戰址之爭
    孫龐鬥智的故事兩千年來流傳不衰,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然而馬陵戰址究竟在何處卻一直是眾說紛紜,至今尚存爭論。應當承認,馬陵戰址的確認、馬陵之疑的破解是歷史遺留的一大難題。究其原因是史籍記載的疏略,史料的不足,使我們很難直接找到明確的答案;而後人的種種猜測、臆斷,又頻添了重重迷霧。然而,人們總想探求歷史的真相,愈是難解之謎便愈有吸引力,這是人的求知慾使然。
  • 龐涓死於馬陵之戰?司馬遷記載混亂,新證據表明:龐涓十年前已死
    以上是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裡面對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記載。這個記載,在時間上出現了明顯的錯誤。這個錯誤,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已經指出:王劭:紀年雲「梁惠王十七年,齊田忌敗梁於桂陵,至二十七年十二月,齊田朌敗梁於馬陵」,計相去無十三歲。即桂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53 年,而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3 年,二者之間相距十年,不是十三年。
  • 春秋戰國時期馬陵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其對歷史的影響有哪些呢?
    春秋時期魏國和齊國發生的另一次著名的戰爭——馬陵之戰。在這次戰爭中田忌再次採用孫臏的計策,大敗魏軍,迫使魏國大將龐涓自殺。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然戰敗,但經過了幾年的休養生息之後,魏國又逐漸恢復了對外擴張的腳步。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澤(今河南開封南)舉行會盟。
  • 馬陵之戰後,魏國為何實力衰落那麼快?再沒有崛起的機會了?
    馬陵之戰是古代戰爭中較為著名的戰役,魏國也是因為在這場戰役失敗後,就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那麼馬陵之戰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的開始的呢?原本強大的魏國,又為何會在這一戰後,實力開始迅速下滑呢?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這個時期的秦國因為發展落後,因此屢次受到當時實力較為雄厚的魏國進攻,魏國還藉此佔領了秦國的很多地方。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下,秦孝公尋求變革,於是沒過多久,就頒布招賢令廣招天下賢能之士。希望借這些賢能之士,能夠輔助自己發展並壯大秦國。
  • 馬陵之戰,孫龐鬥智,這麼好看的歷史故事,居然會是假的麼?
    比如我接下來要說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個經典戰例,可是著名軍事家孫臏的代表作,也是世人極度熟悉的「孫龐鬥智」的歷史故事。據說,孫臏和龐涓是同門師兄弟,就因為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比自己厲害,所以把孫臏請到了魏國,通過陷害等下作手段,導致孫臏被去掉了膝蓋骨乃至砍掉雙腳,成為了廢人。
  • 江蘇一市,是馬陵之戰發生地,窯灣古鎮存1300年,有美食叫卷朝牌
    文/史間一壺酒歷史上有一次著名的戰爭叫「馬陵之戰」,說的是公元前341年,魏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重施「圍魏救趙」的戰法,直驅魏都大梁。龐涓聞訊回兵追趕,孫臏採用「退兵減灶」之計,將魏軍誘入馬陵古道設伏,在樹幹上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最終大敗魏軍主力,龐涓憤愧自殺。這次齊魏的「馬陵之戰」發生地就在馬陵山的群山峻岭之中。同樣在這裡,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也曾轉戰馬陵山。馬陵山古稱司吾山、司鎮山、吾山。
  • 逢澤之會:魏國率先稱王,結果被齊、秦、趙三國圍攻!
    一定程度上,雖然稱王是魏國實力的體現,但是,在稱王之後,魏國辛苦建立的霸業,最終蕩然無存了。一首先,對於魏國君主魏惠王來說,是在逢澤之會上正式稱王的。逢澤之會,是戰國時期魏惠王所召集的一次諸侯盟會。三家分晉之後,魏文侯作為魏國第一位君主,率先推行了「李悝變法」。
  • 以一當十,魏武卒的巔峰之戰,陰晉之戰
    三家分晉後,魏國獲得的土地在陝西東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區,地處中原,四面強國環伺,身處四戰之地,立國之處魏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魏文侯魏斯執政期間,大力提拔賢臣名將,以李悝組織變法,提升國力,以吳起進攻秦國,奪取河西之地,以樂羊為將滅中山國,聯合趙韓敗齊擊楚,一舉奠定了戰國初期魏國的霸主地位。
  • 魏武卒:魏國獨霸中原的基石,五萬武卒就能大破五十萬秦軍
    此戰過後魏國國際地位直線上升,新興魏國如同一座大山壓得其他國家喘不過來氣。人們對戰爭也有了新的認識,更認識了什麼叫魏武卒!魏武卒是魏國獨霸中原的基石,是吳起所向披靡的神器。自古至今史學家對魏武卒的評價都非常高,認為魏武卒是戰國時期最精銳、最彪悍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