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

2021-03-05 瘋宇瘋言

閒話少敘,開嘮!

(以下為音頻文稿,不愛聽聲音的朋友請移駕閱讀)

要說馬陵之戰就不能不提桂陵之戰。桂陵之戰中龐涓就是中了孫臏的計,大敗而歸。敗是敗,但是魏國沒有傷元氣。稍作休整以後,不甘寂寞的魏惠王又開始折騰。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出兵攻打韓國。這個韓國還是三晉那個韓國,不是思密達韓國,所以魏國派出的還是陸軍,不是海軍。韓國人嚇壞了,派使者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看完韓國的求救信以後,立即召集文武商量,是立即出兵援救啊還是等等再救呢?齊威王一發問,他的首席智囊丞相鄒忌就說:「早救、晚救都不如不救。只要是出兵就勞民傷財,救了韓國還得罪魏國,不划算。」他這個建議說完,旁邊的大將軍田忌直搖頭,他說:「不能不救,不救,韓國就會被魏國吞併了。所以,應該立即出兵解韓國之圍。」

了解戰國時期地理的朋友應該知道,韓國和齊國中間隔著魏國,齊國和韓國要是一起打魏國,魏國就是腹背受敵,但要是魏國先滅了韓國,再打齊國的話就沒有後顧之憂了。因為在打韓國之前,魏國以中原霸主的身份組織了一次逢澤會盟,別的諸侯都去了,就韓國和齊國沒去,意思就是不承認魏國的霸主地位。所以魏國要打韓國,打完韓國下一個打誰,可想而知。所以田忌主張幫韓國,是有道理的。

齊威王聽完田忌的話,皺著眉頭半晌無言,下不了決心,就用眼睛掃視其他的大臣,最終目光落在了一個人身上。誰呢?軍師孫臏。孫臏一直沒吱聲,這時候發現齊威王瞄他,就一拱手坐直了身體。有人說孫臏派頭夠大啊,別人都是一拱手站起了身,他怎麼還坐著啊?嗨,他倒是想站,站不起來啊,能站起來就不坐輪椅了!

孫臏說:「大王,魏國還沒開始打韓國,咱們就出兵的話,那就是替韓國承受了魏國攻擊,那樣我們必將損失慘重。咱實力受損以後,不僅得不到韓國的感謝,反而還要不得不受制於韓國。所以,我們不能出兵太早。而魏國氣勢洶洶的,一看就知道是要滅了韓國,他們滅了韓國以後,下一步一定就要打咱們齊國,所以也不能不救。」說到這孫臏看了一眼更加迷惑的齊威王說:「咱們呢應該一方面讓韓國人對咱們感激涕零、聽命於我們,另一方面儘量減少損失,要既得到好的名聲,又要爭取利益的最大化。」

孫臏沒說到底啥時候救援韓國,就說不能不救也不能早救,但是聰明的齊威王聽明白了。他立即答應韓國的使臣一定出兵救援,就把他打發回去了。然後呢?未發一兵一卒。

再說韓國和魏國這邊,魏國大軍直逼韓國邊境。韓國呢得到了齊國的空頭支票以後,全軍振奮,奮力抗擊魏軍,跟魏軍打了五仗,五仗全敗。實在是打不過啊!把韓國國君打得跟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候的玉皇大帝一樣,趴桌子底下喊:「快去請如來佛祖!」於是韓國再次派使者去抱齊國的大腿。但這次去,可就不是求救那麼簡單了,那是去拜山頭的,正式表態,從此以後韓國甘心做齊國的小弟。這回,齊國終於發兵了。

魏軍這邊正準備一鼓作氣滅掉韓國呢,探視馬來報,說齊國以田忌、田嬰、田盼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魏國,直逼國都。魏惠王一聽,怎麼著?齊國又來平事兒了?圍魏救趙還不夠,這次還想圍魏救韓?少來!於是立即撤回了圍困韓國的軍隊,重整旗鼓,派太子魏申率軍前去阻截齊軍。此令剛下只聽帳下一人大喝一聲「且慢!」魏惠王抬眼一看,說話的是大將龐涓。龐涓上次在桂陵之戰中被老同學孫臏擺了一道,心裡這股火就一直沒壓下去。今天一聽見「孫臏」這倆字兒,眼睛都快瞪出血來了,這叫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就算沒見眼睛也眼紅。於是他閃身出班扣請魏王:「大王,末將願同太子一同出徵,甘做馬前先鋒,殺田忌,擒孫臏,一雪前恥!」好傢夥,魏王一看龐涓這架勢,也不敢拒絕啊,他怕拒絕了龐涓,龐涓再把眼睛瞪瞎了,於是立即表態:「有你輔佐,甚好甚好!」就這麼著,太子魏申和龐涓點將出兵,直撲齊軍。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且說齊軍這邊,孫臏聽說魏軍來了,就跟田忌商量,他說:「魏國的軍隊向來瞧不起咱們齊國的軍隊,齊國的軍隊在外面名聲也不好,是出了名的慫。」

孫臏為啥說魏軍瞧不起齊軍呢?其實啊,魏軍誰也瞧不起。因為當時魏國推行的是當年吳起在魏國的時候開創「武卒」的軍事制度,最早的武卒都是吳起訓練出來的。武卒有多厲害呢?咱從他們的選拔和訓練過程上就可見一斑。能夠成為武卒的士兵,得能拉得開十二石也就是一百二十斤的硬弩,身上披上三重(chónɡ)甲就是重(zhònɡ)甲,頭戴鐵盔,手執長戟,腰懸利劍,背上硬弩和五十支弩箭,再帶上三天的糧食,然後在這種全副武裝的情況下,用半天兒的時間,以急行軍的速度行進一百裡。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哪是普通的步兵啊,這都是特種兵啊。吳起當年率領武卒南徵北戰,創造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不分勝負的豐功偉績,還在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中,以五萬魏軍大敗五十萬秦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神話。所以魏國是戰國時代唯一不用戰車只用步兵打仗的國家。就衝這戰鬥力,您說魏軍還怕誰?

但是孫臏並不認為這是魏軍的優點,也不是齊軍的弱點。他說:「善於打仗的人得是能夠利用形勢,使形勢向有利於自己的方面發展。兵法裡說,軍隊如果為了奪取百裡以外的勝利,採取急行軍的方式,到地方了主帥都有可能被敵軍幹掉;即便是急行軍五十裡,也要因此損失一半的戰鬥力。」就是說,再厲害的軍隊,經歷了急行軍以後,戰鬥力也要受損。這一點可想而知,背著那麼重的裝備,能跑下來一百裡是一碼事,能以最好的狀態作戰是另一碼事。所以孫臏和田忌決定將計就計,引誘魏軍急速行軍,再打他個措手不及。

怎麼引誘魏軍急行軍呢?孫臏給田忌出了一個主意。孫臏讓田忌下令,進入魏國領土安營紮寨的部隊,第一天設立十萬個爐灶,第二天呢留五萬個,第三天就留兩萬個。這是幹啥呢?因為按照常理來分析,有多少個爐灶就說明有多少人吃飯,爐灶減少了就說明吃飯的人少了。由此按常理推算,就說明齊軍的人越來越少。這是給誰看的啊?給魏軍的探視馬。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要是打仗雙方就都得弄清彼此的情況。現在是用軍事衛星了,古代的時候兩軍作戰,雙方都要安排人去監視對方的動向。可能有人還是沒明白,還沒開打齊國的人怎麼會越來越少呢?因為咱前面說了啊,齊國人出了名的慫啊,所以沒開打就逃跑很合理啊。而且逃跑這個事在前線上傳染性是非常強的,有一個就會有十個,有十個就會有一百個。因為大家都是同鄉、鄰居、同學、發小,跑一個能帶走一幫。所以前線部隊要是抓住逃跑的士兵一定要公開處決,以正軍心。

果不其然,龐涓先生得到探視馬的情報以後,妥妥的進套兒了。他聽完匯報笑得差點背過氣去,他說:「我就知道齊軍向來慫得要命,來魏國沒到三天就跑了一半!那我還帶那麼多人去幹嘛啊?咱們魏軍打仗個個能以一當十啊!」於是下令,魏軍留下一半精銳繼續跑,剩下的回家睡覺!然後催動這精銳部隊加速行軍,準備去撿漏。

龐涓在這樂得都迷糊了,孫臏可沒迷糊。他推算魏軍傍晚的時候能夠行軍到馬陵道。馬陵道這裡是兩山夾一谷,路況崎嶇狹窄,軍隊行進到這裡必然是進退兩難,非常適合打伏擊戰。於是就派人在馬陵道當中,找了一棵大樹,把樹皮扒了一大塊,然後在上面寫上一句話:「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還畫一個小愛心。然後點齊一萬名弓弩手在馬陵道兩邊山坡上埋伏,下令傍晚的時候,只要是看見山谷中有火把點起,立即萬箭齊發。

齊國的士兵們聽著孫臏這安排都懵了。咱這是軍師啊還是法師啊?在樹上寫句話就能把龐涓咒死?連個鬼影都沒有,讓我們在山坡上趴著幹嘛?還叫我們看山谷裡點火把,火把那得是天黑了才有人點啊,傍晚的時候能看清路誰點火把啊!得,讓咱幹啥就幹啥吧,誰叫人家是軍師呢。

再說魏軍,跑了一天了,天色將晚。龐涓正準備找個平坦的地方安營紮寨,卻發現部隊行進的速度降下來了,就問傳令兵怎麼回事。傳令兵說,行軍至馬陵道,路況狹窄崎嶇,況且士兵整日急行,已是人困馬乏走不動了。龐涓心說這哪行啊,就算是休息也不能在這啊!他正要催促前方部隊,只見又一個傳令兵飛奔而來大叫一聲「將軍」說:「前方有情況!」龐涓是滿腹狐疑,於是催馬向前。只見前面有一堆人圍著一棵大樹正在交頭接耳。龐涓下了馬走到切近,發現那棵樹的樹皮沒了一塊,被剝掉了皮的地方上好像寫了一句話,下邊還有一個黑點。這時候天色是越來越暗了,龐涓有點看不清寫的是啥,就命身邊的人取來了火把。火把點著了這麼一照,龐涓才看清上面寫的是「龐涓死於此樹之下」,下邊還有一愛心。龐涓心裡當時就一涼,還沒等他喊出聲,只聽漫天遍野傳來了嗖嗖嗖的聲音,遮雲蔽月的弩箭就像下雨一般向馬陵道中的魏軍蓋了過來。

這時候山上的齊軍可開了鍋了。那些齊國的弓弩手一邊射箭還一邊喊「軍師神算!軍師神算!」山下的龐涓一邊撥打著箭枝,一邊看著自己的士兵紛紛倒下,心裡明白,這回他是又輸給孫臏了,而且是再無生還之望。於是他仰天長嘯一聲:「唉!孫臏!匹夫!我這就來成就你的大名!」說罷,手起劍落,自刎而亡。山坡上輪椅中的孫臏,眼看著山谷裡大樹旁火光中的人影倒下,眼中卻是無盡的感傷。

好可憐那魏軍精銳,跑了一天沒等來一碗熱粥,卻等來了齊國的弓弩。好可憐名將龐涓,心懷大志,一身本領,卻急功近利,亡於自傲。

之後呢齊軍是一鼓作氣,追擊掩殺,魏軍部隊是死的死,降的降,幾乎全軍覆沒,太子魏申也被俘虜了。

馬陵之戰之後,魏國武卒精銳幾近覆滅,魏國也元氣大傷,再也沒有了往日的霸氣,之後不久魏惠王就將中原霸主的地位拱手相讓,魏國從此走上了亡國的高速公路。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今天咱們不講道理只講故事,因為道理,就在故事當中。

如果大家喜歡,請留言轉發,萬一您的朋友也喜歡呢!謝謝大家!下期咱們再聊!

相關焦點

  • 【文史論壇】馬陵之戰戰址之爭
    清代編史修志之風大盛,一些在歷史上與齊魏戰事相關的地方自然對馬陵之戰舊事重提。地方志涵蓋面廣,記歷史、記大事、記名人、記古蹟、記傳聞軼事,很多方面都涉及到馬陵之戰。由於地方志編纂時間短、內容龐雜,修志者也不可能深入研究馬陵之戰的所有方面,他們只是盡力搜尋當地有關資料,再與史書記述進行整合,將馬陵戰事寫入志書。清代有多部地方志記載馬陵之戰在本地,因此就有多處孫臏射殺龐涓的地點。
  • 馬陵之戰「郯城說」可信度較高
    馬陵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是戰國時期魏國由盛轉衰、齊國進入強盛的重要標誌。但一直以來,關於馬陵之戰的地點存在諸多爭議,聚訟紛紜。影響較大的有元城說(今河北大名)、鄄城說(今山東鄄城、河南範縣、山東莘縣一帶)、郯城說(今山東郯城)。元城說。
  • 馬陵之戰也是假的麼?來看看真正的馬陵之戰和魏國衰落的原因
    這些說法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都位於戰國時齊國或越國境內、位於魏國大梁的東北方(或東方),它們以為的馬陵之戰都是齊軍從魏國向後撤退,利用歸途上某個地方的馬陵道的天然險峻條件設伏。比如下圖馬陵之戰示意圖,便是絕多數人熟知的馬陵之戰的大致過程。
  • 首尾難顧,眾矢之的的魏國霸權終止之戰——馬陵之戰
    前面我們說到,由於秦國慫恿魏國,支持魏國稱王,進而減輕魏國對秦國的軍事壓力,憑藉著魏國最後的實力,魏惠王發起稱王,並得到十多個小弟的支持,儼然如同春秋之霸主一般,想帶著小弟打天下,而第一個被打的是不來參加魏國稱王的韓國。
  • 馬陵之戰,一場著名的伏殲戰
    【簡介】馬陵之戰發生於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又用「減灶示弱」的方法,將魏軍10萬人殺得潰不成軍,並俘虜了魏太子申。
  • 春秋戰國著名戰役之桂陵、馬陵之戰
    相傳,鬼谷子精通百家學問,常年隱居雲夢山鬼谷,在山中靜修,深諳自然之規律,天道之奧妙,被後人稱為「王禪老祖」。他的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等。魏國國君魏惠王遷都大梁後,與齊國爭雄中原。齊威王竭力拉攏韓、趙兩國,與魏國對抗。
  • 龐涓和孫臏的馬陵之戰,突顯出人生在世,謹慎的重要性
    歷史上使用「關門捉賊」這個計策成功的戰例有很多,例如戰國時期的馬陵之戰,使用的就是這個計策。馬陵之戰算得上是中國戰爭歷史上,設有埋伏以此來殲滅敵人的經典案例了。關門捉賊在馬陵之戰之前,還有一個桂陵之戰。桂陵之戰是魏國和齊國兩個國家第一次的交鋒,而而馬陵之戰是兩個國家矛盾的爆發點。
  • 馬陵之戰,孫龐鬥智,這麼好看的歷史故事,居然會是假的麼?
    這些且放下,回到齊國後的孫臏,通過著名的「田忌賽馬」獲得了大將田忌和當時齊國國君齊威王的重用,因此得以在後來的桂陵之戰尤其是馬陵之戰兩次重大戰役中復仇。且來看看馬陵之戰最後的那個復仇的「高潮」場景吧——孫臏早已算定了一切,坐著輪椅在馬陵道上親自動手(或者是讓士兵操作……)刮掉一棵大樹的樹皮,刻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
  • 龐涓死於馬陵之戰?司馬遷記載混亂,新證據表明:龐涓十年前已死
    以上是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裡面對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記載。這個記載,在時間上出現了明顯的錯誤。這個錯誤,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已經指出:王劭:紀年雲「梁惠王十七年,齊田忌敗梁於桂陵,至二十七年十二月,齊田朌敗梁於馬陵」,計相去無十三歲。即桂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53 年,而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3 年,二者之間相距十年,不是十三年。
  •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孫臏兩次力克龐涓 活用兵法圍魏救趙、韓
    今天講講戰國時期齊、魏兩次對戰,兩戰兩勝,使得齊國威望大大提高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次戰爭不僅僅是齊、魏之間的對決,更是兩國將領孫臏和龐涓之間的對戰,雙方兵法對決,同樣讓孫臏的成為了名滿千古的兵法家。
  • 魏國如果馬陵之戰得勝,能否回軍吞併韓國,用韓魏兩地統一諸國
    馬陵之戰發生在周顯王二十八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無力抵擋魏國武卒,丟失大片領土,都城旦夕可下,立即向齊國求救。齊國答應出兵救援,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馬陵之戰對魏國十分重要,這是魏國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如果馬陵之戰得勝,魏國又會怎樣呢?
  • 龐涓在桂陵之戰被計謀「圍魏救趙」打敗,為何馬陵之戰還中此招?
    而在兩人爭鬥中,龐涓曾經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敗給了孫臏,孫臏兩次都用了「圍魏救趙」的計謀,龐涓第一次中招就算了,為何第二次還中招?最終落得身死的下場。關於這點,就要從龐涓出師開始說起。但紙是包不住火的,孫臏很快就知道龐涓就是個奸詐之人,他設逃到了齊國,兩人間的爭鬥,就從齊國和魏國兩者爭鬥中展現。而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就是最好的體現。別看孫臏已經是無法行走之人,但論起運籌帷幄,孫臏真的是完爆了龐涓。
  • 春秋戰國時期馬陵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其對歷史的影響有哪些呢?
    春秋時期魏國和齊國發生的另一次著名的戰爭——馬陵之戰。在這次戰爭中田忌再次採用孫臏的計策,大敗魏軍,迫使魏國大將龐涓自殺。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然戰敗,但經過了幾年的休養生息之後,魏國又逐漸恢復了對外擴張的腳步。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澤(今河南開封南)舉行會盟。
  • 魏惠王的迷茫與昏招——馬陵之戰的前因
    前面我們說到桂陵之戰,魏國最終靠魏武卒扳回一局。但魏國這一趟損失也大,且在和趙齊大打出手時候,被背後的的秦國打了一下河西,並被佔領了舊都安邑,但空出手來的魏國馬上回擊秦國,也就是11月8日我們講的第四次河西之戰(公元前352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看這一篇文章。
  • 為什麼桂陵之戰不是魏國霸業的終結點,而馬陵之戰才是呢?
    我們都知道,象徵著魏國霸業終結的標誌便就是發生在公元前343年的那場馬陵之戰,可是,為什麼馬陵之戰才是魏國衰敗,而桂陵之戰卻沒有成為魏國跌落天下霸主的神壇的標誌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桂陵之戰的歷史。在桂陵之戰後,因魏軍主力仍舊滯留衛國境內,隨時都能突入齊國境內,切斷田忌所部大軍的退路,齊威王不敢冒險,遂命田忌率軍轉攻魏國重鎮襄陵,迫使魏軍主力回師。隨著齊軍主力的到達,襄陵魏軍的防守壓力劇增,魏惠王連忙命魏軍主力南下,馳援重鎮襄陵,於是乎,那場在戰國歷史上極為重要,但是卻鮮為人知的「襄陵之戰」拉開了序幕。
  • 為何「馬陵之戰」之勝將,會如此短視和愚昧?沽名釣譽-靖郭君
    引言公元前341年,爆發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設伏殲敵」的戰例——馬陵之戰。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雖然這次戰役的主導作用是孫臏,但是田嬰作為參與者肯定也是功不可沒。齊威王末期,田嬰更是身居齊相。殊不知,歷史上真正的田嬰卻是一個善於諂媚、目光短淺以至於最後被滅族的篡位之臣。
  • 江蘇一市,是馬陵之戰發生地,窯灣古鎮存1300年,有美食叫卷朝牌
    文/史間一壺酒歷史上有一次著名的戰爭叫「馬陵之戰」,說的是公元前341年,魏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重施「圍魏救趙」的戰法,直驅魏都大梁。龐涓聞訊回兵追趕,孫臏採用「退兵減灶」之計,將魏軍誘入馬陵古道設伏,在樹幹上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最終大敗魏軍主力,龐涓憤愧自殺。這次齊魏的「馬陵之戰」發生地就在馬陵山的群山峻岭之中。同樣在這裡,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也曾轉戰馬陵山。馬陵山古稱司吾山、司鎮山、吾山。
  • 馬陵之戰後,魏國為何實力衰落那麼快?再沒有崛起的機會了?
    馬陵之戰是古代戰爭中較為著名的戰役,魏國也是因為在這場戰役失敗後,就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那麼馬陵之戰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的開始的呢?原本強大的魏國,又為何會在這一戰後,實力開始迅速下滑呢?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下,秦孝公尋求變革,於是沒過多久,就頒布招賢令廣招天下賢能之士。希望借這些賢能之士,能夠輔助自己發展並壯大秦國。招賢令發出之後,各國的人才蜂擁而至,不過在這些人才中,有一個經常穿著白衣的士子格外的引人注意,這個人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商鞅,商鞅原本的名字叫衛鞅,因為他是衛國人。
  • 郯城首屆跨越馬陵「川越體育杯」冬季越野活動圓滿成功
    信息聯播網山東訊(王俊敏) 1月9日上午,由郯城縣泉源鎮人民政府主辦、泉源初級中學和山東川越體育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跨越馬陵「川越體育杯」冬季越野活動,在山東彰皓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中華保險郯城分公司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在郯城縣馬陵山風景區鳴槍開跑,並獲得圓滿成功。
  • 西安城牆下的是下馬陵怎麼來的
    和平門內有條巷子叫做下馬陵,長這樣的這個名字乍一看好像也沒什麼,不知道琵琶女大家有沒有聽過?紛紛半醉綠槐道,躞蹀花驄驕不勝」可以看出來在唐代,下馬陵應該是一個繁華熱鬧之地。其實在最具權威性的工具書《辭海》裡,將「下馬陵」定位在和平門裡一所院內,而如今人們常說的「下馬陵」是指西安南城牆和平門至文昌門之間一條延伸800餘米的街道。從字面上看,"陵",此處應該與墓葬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