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發生在周顯王二十八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無力抵擋魏國武卒,丟失大片領土,都城旦夕可下,立即向齊國求救。齊國答應出兵救援,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
齊軍採用孫臏先前「圍魏救趙」的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魏軍被迫回救都城,解了韓國之圍。魏國見齊國屢次侵犯魏國,決定先放過韓國,轉將兵鋒指向齊軍,魏惠王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
孫臏針對魏兵輕視齊軍的實際情況,在認真研究戰場地形之後,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魏軍主將龐涓沒有識破孫臏的計謀,率領魏軍晝夜兼程追趕齊軍,在馬陵被孫臏殲滅。
隨後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10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魏國從此走向沒落。
馬陵之戰對魏國十分重要,這是魏國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如果馬陵之戰得勝,魏國又會怎樣呢?
在馬陵之戰前,魏國已經與韓國進行了殊死的戰爭,韓國已經無力再戰,轉而求救齊國。齊國不允許中原地區出現一個強大的國家,所以迅速派兵,這就有了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如果取勝,就相當於擊敗了齊國,而此時的韓國,軍隊早已不堪再戰,魏國挾得勝之威,可以一舉佔領韓國。
韓國的疆域面積雖然不大,但基本上都是平原,耕地面積遼闊,人口眾多、經濟也發達。成功吞併了韓國之後,魏國能徹底的將兩邊連接在一起,並且人口數量還能進一步增長。當時韓國擁有天下儲量最大的鐵礦,並且冶煉技術也是十分先進的。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之說。
但是魏、韓之地皆處中原,是四戰之地,東面有齊、南面有楚、西面有秦、北面有趙,魏國可能遭受來自任意方向的進攻,處於四戰之地的魏國,四周沒有山川險阻,這樣的地緣下是很容易被擊破。
魏國初代國君魏文侯為了打破這種劣勢,只好不斷強國,他一方面在魏國內部推行變法改革、加強軍隊戰鬥力、強化政治管理,憑藉強大的國力壓制對手;與此同時在外交關係上魏文侯終堅持和趙、韓組成三晉聯盟,而在當時天下,沒有任何一國的力量,可以與三晉抗衡。
魏國吞併韓國之後,三晉同盟就會徹底破裂,各諸侯國必然會聯合討伐魏國,魏國可會能像五國伐齊一樣,國家破滅,領土喪失,韓國也會復國。
可見魏國即使吞併了韓國,也很難生存下來,只有魏國打敗各諸侯國的聯軍,魏國才有一絲喘息之機,可是處於四戰之地的魏國,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進攻,也是很難守住的,這是由魏國的地緣格局所決定的。只有向西攻打相對弱小的秦國,與秦國連成一片,魏國才有可能成功統一各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