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如果馬陵之戰得勝,能否回軍吞併韓國,用韓魏兩地統一諸國

2020-12-23 古今人文

馬陵之戰發生在周顯王二十八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無力抵擋魏國武卒,丟失大片領土,都城旦夕可下,立即向齊國求救。齊國答應出兵救援,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

齊軍採用孫臏先前「圍魏救趙」的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魏軍被迫回救都城,解了韓國之圍。魏國見齊國屢次侵犯魏國,決定先放過韓國,轉將兵鋒指向齊軍,魏惠王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

馬陵之戰

孫臏針對魏兵輕視齊軍的實際情況,在認真研究戰場地形之後,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魏軍主將龐涓沒有識破孫臏的計謀,率領魏軍晝夜兼程追趕齊軍,在馬陵被孫臏殲滅。

隨後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10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魏國從此走向沒落。

馬陵之戰對魏國十分重要,這是魏國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如果馬陵之戰得勝,魏國又會怎樣呢?

馬陵之戰時的魏國

在馬陵之戰前,魏國已經與韓國進行了殊死的戰爭,韓國已經無力再戰,轉而求救齊國。齊國不允許中原地區出現一個強大的國家,所以迅速派兵,這就有了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如果取勝,就相當於擊敗了齊國,而此時的韓國,軍隊早已不堪再戰,魏國挾得勝之威,可以一舉佔領韓國。

韓國的疆域面積雖然不大,但基本上都是平原,耕地面積遼闊,人口眾多、經濟也發達。成功吞併了韓國之後,魏國能徹底的將兩邊連接在一起,並且人口數量還能進一步增長。當時韓國擁有天下儲量最大的鐵礦,並且冶煉技術也是十分先進的。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之說。

但是魏、韓之地皆處中原,是四戰之地,東面有齊、南面有楚、西面有秦、北面有趙,魏國可能遭受來自任意方向的進攻,處於四戰之地的魏國,四周沒有山川險阻,這樣的地緣下是很容易被擊破。

魏國初代國君魏文侯為了打破這種劣勢,只好不斷強國,他一方面在魏國內部推行變法改革、加強軍隊戰鬥力、強化政治管理,憑藉強大的國力壓制對手;與此同時在外交關係上魏文侯終堅持和趙、韓組成三晉聯盟,而在當時天下,沒有任何一國的力量,可以與三晉抗衡。

馬陵之戰

魏國吞併韓國之後,三晉同盟就會徹底破裂,各諸侯國必然會聯合討伐魏國,魏國可會能像五國伐齊一樣,國家破滅,領土喪失,韓國也會復國。

可見魏國即使吞併了韓國,也很難生存下來,只有魏國打敗各諸侯國的聯軍,魏國才有一絲喘息之機,可是處於四戰之地的魏國,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進攻,也是很難守住的,這是由魏國的地緣格局所決定的。只有向西攻打相對弱小的秦國,與秦國連成一片,魏國才有可能成功統一各諸侯國。

相關焦點

  • 馬陵之戰也是假的麼?來看看真正的馬陵之戰和魏國衰落的原因
    這些說法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都位於戰國時齊國或越國境內、位於魏國大梁的東北方(或東方),它們以為的馬陵之戰都是齊軍從魏國向後撤退,利用歸途上某個地方的馬陵道的天然險峻條件設伏。比如下圖馬陵之戰示意圖,便是絕多數人熟知的馬陵之戰的大致過程。
  •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孫臏兩次力克龐涓 活用兵法圍魏救趙、韓
    今天講講戰國時期齊、魏兩次對戰,兩戰兩勝,使得齊國威望大大提高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次戰爭不僅僅是齊、魏之間的對決,更是兩國將領孫臏和龐涓之間的對戰,雙方兵法對決,同樣讓孫臏的成為了名滿千古的兵法家。
  • 春秋戰國著名戰役之桂陵、馬陵之戰
    龐涓到魏國後很快就被魏王看中,並接孫臏到了魏國。但他非常清楚孫臏的才能,擔心孫臏搶了自己的地位,一心要陷害孫臏。他利用孫臏的思鄉之情,在魏王面前說孫臏不忠,想要回齊國效力,當孫臏向魏王提出要回鄉省親時,魏王大怒,令人用尖刀剜下孫臏的兩個膝蓋骨,並在他疼的昏迷之後,用墨在孫臏臉上刺上「私通敵國」四字。後來是田忌將孫臏從魏國救回齊國,並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
  • 龐涓死於馬陵之戰?司馬遷記載混亂,新證據表明:龐涓十年前已死
    他讓田忌率軍攻打魏國的國都大梁,迫使魏軍解開對趙國邯鄲的圍困,然後在桂陵(今河南長垣縣一帶)設伏,痛擊魏軍。田忌依計而行,大破魏軍。時間過了十三年,趙國已經和魏國化幹戈為玉帛,夥同魏國一起去欺負韓國。韓國哭著喊著向齊國呼救。孫臏又一次祭出了他的成名兵法——圍魏救趙,不,這次應該叫圍魏救韓了。
  • 為什麼桂陵之戰不是魏國霸業的終結點,而馬陵之戰才是呢?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見晉室大勢已去,便不再維護晉室統治,而是選擇將晉國卿族趙魏韓三家的首領魏斯、趙籍、韓虔三人分封為諸侯,趙、魏、韓三國由此建立。第一個登上神壇的便就是魏國……公元前445年,魏斯從祖父魏桓子手中接過了魏氏的重擔,當時趙魏韓三家經歷了晉陽之戰,瓜分晉國已成事實,相比於北邊的趙氏和南邊的韓氏,魏氏地塊分散,並不能形成有效地集權統治,而且軍事實力也要比趙氏弱,當時韓趙兩家還時常產生摩擦,大戰小戰接連不斷,魏斯深感魏國強國的必要,遂開始禮賢下士,廣納賢才。
  • 首尾難顧,眾矢之的的魏國霸權終止之戰——馬陵之戰
    前面我們說到,由於秦國慫恿魏國,支持魏國稱王,進而減輕魏國對秦國的軍事壓力,憑藉著魏國最後的實力,魏惠王發起稱王,並得到十多個小弟的支持,儼然如同春秋之霸主一般,想帶著小弟打天下,而第一個被打的是不來參加魏國稱王的韓國。
  • 馬陵之戰
    (以下為音頻文稿,不愛聽聲音的朋友請移駕閱讀)要說馬陵之戰就不能不提桂陵之戰。桂陵之戰中龐涓就是中了孫臏的計,大敗而歸。敗是敗,但是魏國沒有傷元氣。稍作休整以後,不甘寂寞的魏惠王又開始折騰。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出兵攻打韓國。這個韓國還是三晉那個韓國,不是思密達韓國,所以魏國派出的還是陸軍,不是海軍。韓國人嚇壞了,派使者向齊國求救。
  • 馬陵之戰「郯城說」可信度較高
    馬陵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是戰國時期魏國由盛轉衰、齊國進入強盛的重要標誌。但一直以來,關於馬陵之戰的地點存在諸多爭議,聚訟紛紜。影響較大的有元城說(今河北大名)、鄄城說(今山東鄄城、河南範縣、山東莘縣一帶)、郯城說(今山東郯城)。元城說。
  • 馬陵之戰後,魏國為何實力衰落那麼快?再沒有崛起的機會了?
    馬陵之戰是古代戰爭中較為著名的戰役,魏國也是因為在這場戰役失敗後,就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那麼馬陵之戰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的開始的呢?原本強大的魏國,又為何會在這一戰後,實力開始迅速下滑呢?與此同時,魏惠候還對趙國和韓國這兩國,念念不忘,想要將這兩國一起吞併,魏惠候的急功近利,使得魏國陷入了四面交戰的被動局面,各國的步兵中,以魏國的武卒最為精銳,也被叫做魏武卒。
  • 春秋戰國時期馬陵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其對歷史的影響有哪些呢?
    春秋時期魏國和齊國發生的另一次著名的戰爭——馬陵之戰。在這次戰爭中田忌再次採用孫臏的計策,大敗魏軍,迫使魏國大將龐涓自殺。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然戰敗,但經過了幾年的休養生息之後,魏國又逐漸恢復了對外擴張的腳步。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澤(今河南開封南)舉行會盟。
  • 龐涓和孫臏的馬陵之戰,突顯出人生在世,謹慎的重要性
    歷史上使用「關門捉賊」這個計策成功的戰例有很多,例如戰國時期的馬陵之戰,使用的就是這個計策。馬陵之戰算得上是中國戰爭歷史上,設有埋伏以此來殲滅敵人的經典案例了。關門捉賊在馬陵之戰之前,還有一個桂陵之戰。桂陵之戰是魏國和齊國兩個國家第一次的交鋒,而而馬陵之戰是兩個國家矛盾的爆發點。
  • 六國之中最先被滅,戰力不如宋國,韓國為什麼被公認為戰國七雄?
    秦國原本打算先滅趙國,可長平之戰後趙國仍以戰力贏得邯鄲保衛戰的勝利,並且在此後的幾次交鋒中,秦國在與李牧的對決中得不到一點便宜。攻趙受阻,統一大業片刻不能擱置,秦國於是把矛頭轉向了韓國。此時的韓國朝野,可謂無兵源無名將,這一戰幾乎是白送的。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在秦滅韓之戰中,秦軍無數壕溝車一排排鋪進河水相連,一個時辰在洧水又架起了三道寬闊結實的浮橋。
  • 戰國時全程打醬油的韓國,根本不算強國,為何能夠並列戰國七雄?
    主要的爭霸對手也是秦、齊之間,齊閔王聯合韓國和魏國攻打秦國,迫使秦國割讓河東之地,隨後又差點滅掉燕國,這個時候齊閔王有點飄,先是篡奪各國合縱抗秦,結果背後把宋國給吞併了,遭來其他諸侯國的不滿。不久燕國又聯合各國來一個五國伐齊,徹底把齊國打熄火了,秦齊爭霸局面結束。戰國中後期能夠抗其反秦重任的只有經過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兩者最終在長平之戰火拼,秦國一舉擊垮趙國,為最終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 魏惠王在位52年,魏國從中原霸主淪為頹弱小國,堪稱「敗家子」
    公元前455年,韓魏兩家於晉陽城下倒戈,決晉水倒灌智家營地,智伯瑤被殺,晉國最大的卿大夫家族智家被滅,晉國公室名存實亡。 魏武卒在吳起的指揮下,逢戰必勝,攻無不克,在文候武侯兩代,魏國西鎮強秦,南伐大楚,其中秦國更是在魏武卒的進攻下節節敗退,喪失東出之信心。魏國實力及威望達到頂峰,可謂是戰國第一超級大國。
  • 馬陵之戰,一場著名的伏殲戰
    【簡介】馬陵之戰發生於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又用「減灶示弱」的方法,將魏軍10萬人殺得潰不成軍,並俘虜了魏太子申。
  • 伊闕之戰中,白起為何能大敗兩倍於秦軍的韓、魏聯軍?
    到了公元前294年,白起被當時的權臣魏冉推薦擔任左庶長,並第一次擔任將領領兵攻打韓國的新城,不久取得戰爭的勝利。白起的這次勝利刺激了韓國,韓國向鄰國魏國求援,而唇亡齒寒,秦國的東進對東方六國都沒有好處,因此魏國答應出兵支援韓國,共同抵抗秦國的東進,而秦昭襄王則派左更白起領兵攻打韓、魏聯軍,於是就有了著名的伊闕之戰。
  • 魏國為何被稱為人才輸出基地,它都向外輸送了哪些大才?(上)
    之後魏國攻打趙國,岌岌可危的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大將田忌採用了孫臏圍魏救趙的策略,出兵圍攻魏國的都城,已經快要攻破趙國都城邯鄲的龐涓不得不回軍救援,孫臏則安排齊軍在魏軍必經的桂陵一帶設伏,大敗龐涓帶領的魏軍。這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戰。
  • 邯鄲之戰,魏國、楚國救援趙國,其他三國為何見死不救?
    比如戰國初期,魏國曾包圍邯鄲,而在秦國崛起之後,攻破邯鄲,消滅趙國,成為秦國一統天下的必經之路。於是,在長平之戰後的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前257年,秦趙兩國正式爆發了邯鄲之戰。按照介紹,邯鄲之戰,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國與趙、魏、楚聯軍在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進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