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戰國名將白起,大家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傷亡慘重的長平之戰,而其實,白起的成名之戰是伊闕之戰。這一戰中,白起斬首24萬,這個數據就和長平之戰中斬首45萬一樣,數據可能存在作假,但仍舊讓人心驚。
白起的活動期基本都集中在秦昭襄王時期,也正是這對君臣對秦國的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白起應該是平民出身,在秦國實行軍功爵制後,白起在戰場上以一個普通小士兵的身份不斷建立軍功。
到了公元前294年,白起被當時的權臣魏冉推薦擔任左庶長,並第一次擔任將領領兵攻打韓國的新城,不久取得戰爭的勝利。
白起的這次勝利刺激了韓國,韓國向鄰國魏國求援,而唇亡齒寒,秦國的東進對東方六國都沒有好處,因此魏國答應出兵支援韓國,共同抵抗秦國的東進,而秦昭襄王則派左更白起領兵攻打韓、魏聯軍,於是就有了著名的伊闕之戰。
《史記》對這一戰的記載比較簡略:「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
也就是說,白起領兵攻打韓、魏聯軍(還有部分東周軍),戰於伊闕,其結果就是韓魏大敗,白起斬首24萬,還斬殺了魏國的大將公孫喜。這一戰同樣是以少勝多,是白起殲滅對方有生力量的慣常做法。
那麼,這樣的一場大戰,韓魏兵力在兩倍秦兵的基礎上卻打出這樣的結果呢?
《戰國策》中有一句話說得比較好:「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眾。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為鋒。」韓魏之間雖然組成了強大的同盟軍,但他們之間的心卻是不齊的。
正如戰國時期秦國的東進明明有東方六國的阻隔,卻依舊攻滅了六國。東方各國數次合縱,卻往往因為各有各的心思而做不到齊心協力。
在伊闕之戰中,韓軍認為自己兵力較弱,因此希望魏軍擔任先鋒,主動進攻,而魏軍則認為韓軍弩強兵銳,因此希望韓國擔任先鋒,主動進攻秦軍。其實大家就是都想保存實力,誰也不願意做出頭鳥,損兵折將。而白起正是利用了聯軍的這個特點,採取各個擊破的方式擊敗了聯軍。
白起先是針對兵少的韓軍採用了故布疑陣的策略來迷惑韓軍,牽制住韓軍之後,白起領主力大軍出其不意從後側圍攻魏軍,魏軍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潰敗而散,看著魏軍潰散,韓軍也沒了打的心思,隨即潰敗。
當然這是韓魏聯軍戰敗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自然是秦軍的強大。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開始實行軍功爵制,秦之銳師是當時最為強大的軍隊,再加上白起作為主將,組成了一支擁有強悍戰鬥力的軍隊,在這樣的一支隊伍進攻下,韓魏聯軍是很難獲勝的。
而在秦軍強大起來的同時,實際上韓軍也好,魏軍也好,早就已經沒落了,魏國是戰國初期第一個強大起來的諸侯國,魏文侯帶領魏國成為當時的一大強國,但隨著魏文侯的去世,魏國就開始走了下坡路,更是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沒落。
而韓國本身在整個戰國時期就不怎麼強大,更不用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頹勢不可避免,可以說,韓國還沒有強大就已經沒落。
伊闕之戰中,秦軍攻佔了伊闕外加五座城池,並繼續渡過黃河攻取了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白起可謂是一戰成名,很快就被授予國尉的官職。
公元前292年,白起擔任大良造,再次攻打魏國,並奪下魏國的大小城邑六十一座等等。在伊闕之戰後的三四年時間內,白起和司馬錯攻下了韓魏的很多城池。
可以說,經過白起這一戰後,韓魏兩國元氣大傷,勢力範圍越來越小,已經越來越沒有能力與秦國一戰,唯一與秦國一戰的就是北邊的趙國,趙國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之後,軍事能力增強,戰鬥力提升了好幾個點。
但趙武靈王靈王去世之後,趙國也在逐步衰落,只不過與秦國還是可以一戰的。魏韓之外,秦國東進的最大阻礙就是趙國,所以也就有了後來的長平之戰以及那45萬的死亡。
這一戰直接導致趙國衰落,秦國東進之路基本沒有什麼阻礙了,而白起的作用似乎也走到了盡頭,尤其是長平之戰中和長平之戰後白起的表現,直接導致了他的死亡。
雖然白起死了,但秦昭襄王時期的秦國卻達到了真正的拓地千裡,為後來秦始皇攻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就這一點來說,白起對秦國是功不可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