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之戰中,白起為何能大敗兩倍於秦軍的韓、魏聯軍?

2020-12-27 尚宮女史

提起戰國名將白起,大家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傷亡慘重的長平之戰,而其實,白起的成名之戰是伊闕之戰。這一戰中,白起斬首24萬,這個數據就和長平之戰中斬首45萬一樣,數據可能存在作假,但仍舊讓人心驚。

白起的活動期基本都集中在秦昭襄王時期,也正是這對君臣對秦國的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白起應該是平民出身,在秦國實行軍功爵制後,白起在戰場上以一個普通小士兵的身份不斷建立軍功。

到了公元前294年,白起被當時的權臣魏冉推薦擔任左庶長,並第一次擔任將領領兵攻打韓國的新城,不久取得戰爭的勝利。

白起的這次勝利刺激了韓國,韓國向鄰國魏國求援,而唇亡齒寒,秦國的東進對東方六國都沒有好處,因此魏國答應出兵支援韓國,共同抵抗秦國的東進,而秦昭襄王則派左更白起領兵攻打韓、魏聯軍,於是就有了著名的伊闕之戰。

《史記》對這一戰的記載比較簡略:「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

也就是說,白起領兵攻打韓、魏聯軍(還有部分東周軍),戰於伊闕,其結果就是韓魏大敗,白起斬首24萬,還斬殺了魏國的大將公孫喜。這一戰同樣是以少勝多,是白起殲滅對方有生力量的慣常做法。

那麼,這樣的一場大戰,韓魏兵力在兩倍秦兵的基礎上卻打出這樣的結果呢?

《戰國策》中有一句話說得比較好:「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眾。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為鋒。」韓魏之間雖然組成了強大的同盟軍,但他們之間的心卻是不齊的。

正如戰國時期秦國的東進明明有東方六國的阻隔,卻依舊攻滅了六國。東方各國數次合縱,卻往往因為各有各的心思而做不到齊心協力。

在伊闕之戰中,韓軍認為自己兵力較弱,因此希望魏軍擔任先鋒,主動進攻,而魏軍則認為韓軍弩強兵銳,因此希望韓國擔任先鋒,主動進攻秦軍。其實大家就是都想保存實力,誰也不願意做出頭鳥,損兵折將。而白起正是利用了聯軍的這個特點,採取各個擊破的方式擊敗了聯軍。

白起先是針對兵少的韓軍採用了故布疑陣的策略來迷惑韓軍,牽制住韓軍之後,白起領主力大軍出其不意從後側圍攻魏軍,魏軍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潰敗而散,看著魏軍潰散,韓軍也沒了打的心思,隨即潰敗。

當然這是韓魏聯軍戰敗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自然是秦軍的強大。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開始實行軍功爵制,秦之銳師是當時最為強大的軍隊,再加上白起作為主將,組成了一支擁有強悍戰鬥力的軍隊,在這樣的一支隊伍進攻下,韓魏聯軍是很難獲勝的。

而在秦軍強大起來的同時,實際上韓軍也好,魏軍也好,早就已經沒落了,魏國是戰國初期第一個強大起來的諸侯國,魏文侯帶領魏國成為當時的一大強國,但隨著魏文侯的去世,魏國就開始走了下坡路,更是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沒落。

而韓國本身在整個戰國時期就不怎麼強大,更不用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頹勢不可避免,可以說,韓國還沒有強大就已經沒落。

伊闕之戰中,秦軍攻佔了伊闕外加五座城池,並繼續渡過黃河攻取了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白起可謂是一戰成名,很快就被授予國尉的官職。

公元前292年,白起擔任大良造,再次攻打魏國,並奪下魏國的大小城邑六十一座等等。在伊闕之戰後的三四年時間內,白起和司馬錯攻下了韓魏的很多城池。

可以說,經過白起這一戰後,韓魏兩國元氣大傷,勢力範圍越來越小,已經越來越沒有能力與秦國一戰,唯一與秦國一戰的就是北邊的趙國,趙國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之後,軍事能力增強,戰鬥力提升了好幾個點。

但趙武靈王靈王去世之後,趙國也在逐步衰落,只不過與秦國還是可以一戰的。魏韓之外,秦國東進的最大阻礙就是趙國,所以也就有了後來的長平之戰以及那45萬的死亡。

這一戰直接導致趙國衰落,秦國東進之路基本沒有什麼阻礙了,而白起的作用似乎也走到了盡頭,尤其是長平之戰中和長平之戰後白起的表現,直接導致了他的死亡。

雖然白起死了,但秦昭襄王時期的秦國卻達到了真正的拓地千裡,為後來秦始皇攻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就這一點來說,白起對秦國是功不可沒的。

相關焦點

  • 伊闕之戰中24萬聯軍被屠殺,白起因此一戰成名
    此役韓、魏聯盟被斬首24萬,總指揮公孫喜被俘,韓魏兩國從此國力衰減。  韓國兵器精良,曾有「天下強弩出韓地」之譽。魏國武卒訓練有素,曾經打遍天下無敵手。也就是說,韓、魏兩國在戰國初期的軍隊實力都相當強悍,曾經吊打中原各諸侯國。為何遇上一個剛出道的秦軍小將領白起,就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
    伊闕之戰伊闕之戰是白起的成名之戰。此戰中他帶領秦軍突襲強行,連拔五城,斬首韓魏兩軍24萬,俘虜魏國大將公孫喜。韓國的材士步兵與魏國僅剩的一部分武卒也在此戰中被一掃而空。《戰國策·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中記錄了白起與秦王稷的一段對話,才讓我們對伊闕之戰的具體經過有所了解。秦王稷說:「韓、魏相率,興兵甚眾,君所將之不能半之,而與戰之於伊闕, 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滷,斬首二十四萬。韓、魏以故至今稱東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聞。」提到了雙方的大致兵力對比情況。
  • 伊闕之戰:白起的封神之戰,秦國為何能做到以少勝多?
    伊闕之戰使「殺神」白起一戰成名,這場戰爭在歷史上擁有著重要的地位,伊闕之戰中白起帶領十萬秦軍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打通了秦國的疆域向東擴展的必經之路,壓制住了六國的反撲。白起之所以能夠大敗數倍韓魏聯軍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個方面。
  • 伊闕之戰,白起只有12萬大軍,為何能擊敗24萬韓魏聯軍?
    伊闕之戰,發生在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石窟開鑿前的洛陽龍門。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龍門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可謂白起的成名之戰。在伊闕之戰中,秦國的兵力在12萬人左右,也即大約是魏國、韓國聯軍的一半左右。
  • 伊闕之戰:人屠出場,白起的成名之戰
    公元前293年,在秦相魏冉的舉薦下,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左更,並接替向壽擔任秦軍主將,雙方在伊闕對峙,秦軍兵力不及聯軍一半。 還未開始交戰,韓魏便已生了嫌隙。韓軍人數少,便想讓魏軍做主力,率先進攻;而魏軍想讓裝備精良的韓軍打頭陣。白起站在高處眺望聯軍陣營,只見韓軍在前,魏軍位置略靠後;探子同時來報,韓魏主將互相推諉,都想讓對方迎戰秦軍主力,以保存己方實力。
  • 殺神白起之死——秦昭襄王永遠的痛
    正是因為白起的出身過於低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史書對他的出生沒有記載,而只對他的卒年有明確記載了。白起第一次在史書中出現已是秦國第10級爵位——左庶長。以秦國的軍功制度,大家可以想像他之前都經歷過什麼?白起這一次的任務是攻打韓國,並奪取了韓國的新城,進而拉開了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
  • 伊闕之戰:韓魏徹底淪為秦國附庸
    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韓國,秦國將領向壽奪取了武始,左庶長白起奪取了新城。韓國不敵,派出使臣,趕往魏國,請求增援。魏昭王立即下令,命大將公孫喜(又名犀武)點齊人馬,前去助戰。於是魏、韓兩國起傾國之兵對秦國進行反攻,東周為了自己的生存也派了數千士兵加入魏、韓聯軍。
  • 秦國公室出身的白起確實已威脅到秦王地位,死時在六十歲左右
    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長,攻佔韓國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前293年,白起為主將,以十萬秦軍打敗韓、魏聯軍二十四萬於伊闕。前292年,白起率兵攻魏,奪取了魏國大小六十一城。前286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前282年,楚國派使臣進行合縱伐秦的活動,秦國準備先發制人。前281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
  • 戰國名將白起,為何在古稀之年被秦王賜死,是昭襄王容不下他嗎?
    以此類推,秦軍在作戰中,先不說能不能獲得軍功,首先要避免自己的小隊伍中並沒有逃跑等情況才能,如有發生,並且也沒有斬獲敵軍首級就需要受到既定的刑罰。 從白起後來在伊闕之戰中為十二級的「左更」爵位,之後又先後升遷為國尉、大良造等官職、爵位可以看出,白起是通過不斷的軍功中成長起來的,分析得出,白起最開始通過獲得軍功逐漸提升爵位,之後因善於用兵被秦昭襄王發現是個將才,或經人舉薦被任命為「左庶長」正式成為秦軍的重要將領,根據戰國時期服兵役的年齡大概是在15到60歲,就算白起15歲參軍,能做到左庶長的爵位起碼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 穰侯舉白起助秦東進,公孫起破韓魏一戰成名,公孫喜兵敗勇就義
    03伊闕之戰魏冉上任之後的第一道政令便是由白起出兵攻打韓國,武始、新城兩座城池被秦軍佔領,韓國立即派出使者向魏國求救,韓、魏本就是同盟關係,加上兩家都是常年受秦國的欺凌,唇亡齒寒的道理魏王自然清楚,於是派出當初參加過垂沙之戰,對秦國軍隊的作戰方式相對了解的公孫喜率軍前去幫助韓國。
  •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曾打敗50萬秦軍,為何卻打不過白起10萬秦軍?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曾打敗50萬秦軍,為何卻打不過白起10萬秦軍? 戰國時期的魏國有一部分精銳,就是雄霸中原的魏武卒。曾在吳起的率領下,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 白起憑什麼當上秦軍統帥?三分靠實力,七分靠運氣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上成功的人大多如此,秦國的白起成功之路就是例子。 白起在中國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戰國時期殺敵近百萬,被後世譽為「殺神」,這一切都建立在他是秦軍最高統帥的基礎上。 那麼,白起憑什麼當上秦軍統帥?答案很簡單,三分靠實力,七分靠運氣。
  • 大秦帝國,戰神白起,縱橫天下,卻緣何自刎
    「主要功績」 羅列一下白起主要戰績: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白起率秦軍在伊闕同韓、魏、東周聯軍展開戰爭。此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人,亦是白起的成名之戰。 公元前292年,白起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
  • 白起一生屠敵超百萬,為何最出名的卻是趙括?看看白起怎麼說的
    在戰國時期,為了爭霸天下,各國之間戰火連綿,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誕生了一大批名將;但這些所謂的名將在「殺神」白起面前,都要略遜一籌,為何?因為這白起在世之時,正值秦國崛起之際,雖然秦國經過了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勵精圖治,但國力終究還是不如之後那般能以一敵六。
  • 戰國時,讓列國聞風喪膽的戰神——白起
    最為精彩的是以下幾大戰役:伊闕之戰,白起嶄露頭角公元前293年,秦國為了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白起率秦軍在伊闕與韓、魏和東周共24萬聯軍對峙。韓魏兩軍主帥貌合神離、互相推諉、各自保存實力,誰都不願先與秦軍交戰。白起針對這種情況,採取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作戰策略,全殲聯軍24萬人。伊闕之戰後,韓魏兩國門戶洞開,秦國以不可抗禦之勢向中原擴展。
  • 白起擔任秦軍主帥30多年,究竟殺了多少人,司馬遷對他卻讚譽極高
    殊不知白起的這種獲勝則是以殺人來實現的,他的所謂消滅一個國家便是把一個國家的有生力量給完全消滅了,自然,在冷兵器時代這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白起最後為他的國家獲得了天下。但是自己卻留下了千古罵名,以殺人魔鬼而聞名於史。白起一生究竟殺了多少人呢?在大家最了解的長平之戰中記述的是殺掉趙軍45萬。在其中認為四十萬俘虜是被殘害的。
  • 戰神白起為何淪為千古「殺神」
    這部劇難得一見地捧紅了眾多歷史人物,尤其是這兩天播到的長平之戰,讓邢佳棟飾演的白起這一名將在繼「1080P」之後,再次引起了觀眾們的熱議。 秦人白起,因為出色的軍事才能得到魏冉賞識,進而一步步被秦國大BOSS秦昭襄王委以重任:秦昭王十三年,白起被任命為左庶長;次年,伊闕之戰領兵斬首韓魏兩軍二十四萬,白起一戰成名、晉升為國尉;秦昭王十五年,白起被任命為大良造,領兵再次大破魏國;秦昭王二十一年,白起領兵佔領趙國光狼城;秦昭王二十八年,
  • 戰國四大戰神排名第一的白起,為何會被賜死?
    秦昭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封武安侯。 這升職速度,和白起的能力完全匹配。 白起的功勞簿(挑大的戰功說,因為小的戰功太多): 伊闕之戰:大破魏韓聯軍(20餘萬人),徹底掃平秦軍向東徵伐的道路。
  • 盤點歷史上四名武安君,都是戰國名將,除了白起還有誰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韓魏聯軍扼守崤山以阻秦東進,秦國的丞相魏冉推薦白起為主將,出兵攻打韓、魏二國。白起將秦軍主力軍繞至韓魏聯軍後方,多次擊破聯軍分隊,將韓魏聯軍包圍於伊闕,最終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奪取韓國安邑以東的土地。此戰白起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國尉。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東出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