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神白起之死——秦昭襄王永遠的痛

2021-02-13 先森說歷史

白起,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秦國名將。其一生徵戰六國,大小70餘戰,未嘗敗績,後世稱為戰神,又因其殺戮過重,也被稱為殺神或「人屠」。

由於商鞅變法,秦國人就只能做兩件事,種田或者打仗。種田肯定是不會有出息,只有打仗才會有機會獲得爵位。秦國的爵位共分20級,精通士兵想要往上晉升,就用敵人的人頭來換取,而有了爵位就會獲得相應的田地、房產、僕人,可以說爵位才是秦國的「硬通貨」。這一下大家明白,為何戰國時期,秦軍戰鬥力那麼強,被稱為「虎狼之師」了吧!因為在秦國士兵眼裡,敵人的人頭就等同於爵位,哪還有不賣命的?

但是,戰爭,不是殺人,就是被殺,一個普通士兵想從1級爵位升到第20級爵位,可以說和登天差不多。可有一人做到了,這個人就是白起。

白起應該是秦國商鞅的變法之後,以普通士兵身份依靠軍功而封侯的第一人。正是因為白起的出身過於低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史書對他的出生沒有記載,而只對他的卒年有明確記載了。

白起第一次在史書中出現已是秦國第10級爵位——左庶長。以秦國的軍功制度,大家可以想像他之前都經歷過什麼?白起這一次的任務是攻打韓國,並奪取了韓國的新城,進而拉開了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

伊闕之戰時,秦昭襄王在丞相穰侯魏冉的推薦下,將白起升任秦國第12級爵位——左更,出任主將,正式開啟了他的戰神生涯,而這也為白起日後的慘死埋下伏筆。

白起劇照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戰神白起一生中主要的戰果吧!

伊闕之戰,秦國軍隊兵力不及韓、魏、東周24萬聯軍的一半,但在主將白起出色的指揮下,秦軍各個殲滅韓國、魏國、東周聯軍,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攻佔伊闕,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魏、韓兩國震恐,連忙割地求和,白起因此聲名鵲起。

鄢郢之戰,白起已是秦國第16級爵位——大良造,這次他率領數萬秦軍沿漢江東下進攻楚國。戰爭中,白起乘楚王城池不修,邊備廢弛之機,利用秦軍孤軍客戰楚境,置於死地而求生的心理,選擇最佳出兵時機和進軍路線,奪得攻楚的戰略主動,採取掏心戰術攻入楚國,並採用了決水攻城的戰術攻克楚國別都鄢城,造成楚人隨水流死於城中者數十萬。隨後白起率軍沿長江東下繼續深入楚境,攻陷楚國國都郢都,焚毀楚國的宗廟和夷陵,取得最後的勝利。此戰,秦國不但獲得了楚國大量國土,還使楚國被迫遷都,國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此戰之後,白起因戰功卓著被秦昭襄王封為武安君,秦國第20級爵位,名震天下。

華陽之戰,趙國與魏國進攻韓國的重要城邑華陽,韓國向秦國求救,秦昭襄王便派遣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率軍救援韓國。秦軍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以平均每日急行百裡的行軍速度進行長途奔襲,突然出現在華陽的戰場上,大敗趙、魏聯軍。此戰,秦軍共斬首魏軍十三萬,俘虜三名魏將,魏將芒卯敗逃,趙國將領賈偃亦被秦軍擊敗,秦軍將趙軍俘虜兩萬人沉入黃河中。秦軍又乘勝攻取了魏國的卷縣、蔡陽和長社和趙國的觀津,魏國被迫獻南陽與秦國求和。從此魏國元氣大傷,無力再戰。

陘城之戰,秦昭襄王聽從範雎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命武安君白起進攻韓國的陘城,接連攻拔韓國陘城等九座城邑,斬殺韓軍五萬,此戰是為陘城之戰。接著,白起又率軍封鎖了南陽太行山道,再攻拔韓國野王,切斷了上黨郡同韓國本土的聯繫。上黨郡守馮亭只好向趙國投降,就此引發了秦、趙兩國之間著名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戰役中,趙軍主力共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軍主將趙括率精銳部隊強行突圍時,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40萬士兵向白起投降,但白起認為,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於是白起採用欺騙的手段,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經此一戰,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它直接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

據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約兩百萬人,而白起佔據二分之一,這就是白起被叫殺神或「人屠」之名的原因。

長平之戰後,白起希望直接乘勝攻佔邯鄲,滅掉趙國。但秦相應侯範雎認為白起是穰侯魏冉集團的人,妒忌白起的軍功。在接受韓國和趙國使者蘇代的重金賄賂後,範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秦昭襄王應允。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範雎結下仇怨。

但秦昭襄王沒想到的是,趙國在秦國退兵之後反悔了,不肯割讓六城,秦昭襄王大怒,打算再次派兵滅趙。但這時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秦昭襄王只能另派他人攻趙,但卻大敗而回損失了4萬人。

待到白起病癒,秦昭襄王欲以白起為將攻趙,可白起卻認為已經錯失了滅趙的好時機,現在已經不適合再次出兵攻趙了,不肯出徵。秦昭襄王很不高興,只能再次派他人率軍攻趙,可卻依然無法攻下邯鄲。這時,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應侯請求,仍稱病不起。應侯範雎藉機向秦昭襄王說白起的壞話,導致秦昭襄王盛怒之下,削去了白起的一切官職爵位,貶為普通士兵,流放邊地。可隨著秦軍戰敗的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秦昭襄王更遷怒於白起,再加上範雎不斷從中挑撥,最終秦昭襄王派使者賜劍白起,命其自刎,一代戰神就此隕落。

白起和秦昭襄王劇照

白起死後的第六年秦昭襄王去世。在這段期間,他不斷地派兵四處出擊。攻打韓國,攻佔了陽城,斬首了4萬人。攻打趙國,攻佔了二十幾個縣,斬殺及俘虜了九萬人。攻打周國,擄獲姬延到秦國,立國879年的周國亡。攻打魏國,攻佔了吳城,魏國屈服投降,降為秦國的屬國。雖然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在自己有生之年為能夠統一天下做著最後的努力,但最終未能如願而抱撼終身,如果白起未死的話,或許會幫助他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白起之死也或許成了秦昭襄王內心永遠的痛!

相關焦點

  • 秦昭襄王殺白起的後果:秦國的無敵軍團不再無敵,最終成就了嬴政
    當秦昭襄王命令白起再次帶兵出徵趙國,但白起拒不答應,他一方面固然是在發洩對範雎與秦昭襄王的不滿,另一方面則是根據當時的形勢的變化而做出的理性判斷。 秦昭襄王只得改派王陵伐趙,結果在進攻邯鄲的時候嚴重受挫。秦昭襄王再次請白起出馬,而白起再次拒絕了秦昭襄王的命令。
  • 秦昭襄王為何要逼殺白起?真正的原因白起到死都沒看明白
    秦昭襄王採納了範睢的意見同意議和,一年之後又重新攻打趙國圍困邯鄲,秦國兩大名將王陵和王齕都無法攻克邯鄲,此時秦王又想到了白起,於是任命他為主帥攻打趙國,可是卻被白起以生病為由拒絕了,在範睢的讒言之下,秦昭襄王賜劍與白起令其自殺
  • 秦昭襄王殺白起是對是錯?而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秦昭襄王殺白起沒有錯。一切起源於長平之戰,白起功高震主,秦昭襄王不信任白起了;發軔於相國範雎和上將軍白起的政治軍事分歧,白起予以借著長平之戰的餘威,一舉攻佔邯鄲。範雎接受了魏國等諸侯國的賄賂,擔心白起搶了他的位置,於是勸諫秦王罷兵,從此二人結怨。
  • 白起:長平之戰後拒絕出兵伐趙,理由傷透了秦昭襄王的心
    ,小規模的尋找東出的機會,直到秦昭襄王,秦國國力成七國之首,東出已無可阻擋。因此,長平之戰後,白起有白起的考慮,他只是單純的軍事觀點,秦昭襄王呢,作為一代英主,他站得角度更高一些,考慮問題考慮的更全面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 戰神白起為何淪為千古「殺神」
    秦人白起,因為出色的軍事才能得到魏冉賞識,進而一步步被秦國大BOSS秦昭襄王委以重任:秦昭王十三年,白起被任命為左庶長;次年,伊闕之戰領兵斬首韓魏兩軍二十四萬,白起一戰成名、晉升為國尉;秦昭王十五年,白起被任命為大良造,領兵再次大破魏國;秦昭王二十一年,白起領兵佔領趙國光狼城;秦昭王二十八年,
  • 秦昭襄王為什麼要殺白起,原來是不殺不行!
    讀百家之書,成一家之言。君臣關係是古往今來最難處的關係而且沒有之一,從古至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忠臣良將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自己的君主刀下的事兒,比如說韓信,文仲,胡惟庸等等一些。今天我們要來看看春秋時期的一位大人物——白起。白起是何許人也呢?
  • 戰神白起被賜死,真是秦昭襄王頭腦一熱的昏庸之為,還是另有原因
    在戰國的戰場上,秦將白起絕對是個風雲人物。白起被稱為戰神,一生大小徵戰,不下七十餘場,鮮有敗績。但這個戰神的結局卻是被君王賜死,為秦國建立功績的大將,落得如此下場,不禁令人惋惜。白起曾得秦昭襄王的重用,但是他也是在秦昭襄王的詔令下被迫自刎而亡。白起之死,真的是秦昭襄王昏庸,一時頭腦發熱所為?
  • 為何秦昭襄王要殺掉白起?白起的死因,秦王逼迫其自殺實屬無奈
    秦昭襄王在位時,非常看重的白起,將他從左庶長升至大良造。公元前293年——伊閥之戰,秦將白起採取先弱後強、避實擊虛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這裡大家看仔細了,是整整24萬人吶!此戰過後,白起直接晉升國尉。此後的三十餘年裡,白起又攻取了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等國70餘城池。
  • 歷史上殺神白起為何被秦昭襄王給賜死了呢?
    秦昭王殺白起有幾個原因。一,秦昭王開始是不想殺白起的白起之死,是在長平之戰以後,秦趙局勢發生了改變。趙國人為了趙國維持下去。也對秦國大臣進行反遊說。秦國內部對是否再繼續戰爭發生了分歧,使秦昭王主意不定,決定休戰。
  • 羋月傳白起真實歷史:揭秘白起殺了多少人,最後怎麼死的
    羋月在救下白起後,白起就一直追隨羋月,以至於後來白起為羋月爭天下打下基礎,甚至白起更是為 羋月的兒子秦昭襄王打仗,而白起和羋月就以姐弟相稱,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說說這殺神白起的一生。歷史上有很多 關於白起的典故,上黨之爭,長平之戰,將相失和都是和白起有關的,據悉,在長平之 戰中,白起活埋趙軍45萬,對趙國造成將近滅國的災難,長平之戰後,白起 本擬乘勝滅趙。範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 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
  • 秦昭襄王與白起一生所仰望的傳奇
    席間兩人相談甚歡,趙主父見識廣博、氣質獨特,年輕的秦昭襄王嬴稷對他十分欣賞,他心裡甚至想著,要是秦國也有這麼一位大臣輔佐我,那該是很不錯。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秦昭襄王終於忍不住,提出了隱藏在自己心中許久的疑問:「寡人有一疑問,請教先生。貴主年齒尚壯,何以傳位於子?」
  • 秦昭襄王最後的8年,滅東周、迎九鼎、殺功臣、行霸道,威震六國
    那個任用商鞅變法,讓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的秦孝公是他的爺爺;那個攻佔巴蜀,任用張儀「連橫」策略的秦惠文王,是他的父親。那個臨朝稱制、霸氣十足的羋太后,是他的母親。那個舉鼎而死的秦武王,是他的哥哥。後來統一六國,建立帝制的秦始皇,是他的重孫。秦昭襄王共計在位56年,他的爺爺、父親、哥哥在位時間加一起,也比不過他。他的兒子、孫子和重孫在位時間加在一起,也沒超過他。
  • 沒有真正讀懂白起之死,我們對於歷史和政治的認知就還需要深入
    能回答白起臨死之前的問題的人或許只有秦昭襄王和範雎了,可惜他們都不在場;在場的人或許都不希望他們的偶像就此倒下,但誰也回答不了白起的問題。罷了,白起緩緩地撿起地上的寶劍,嘆息道:「天理循環,大道昭昭,我落得個今日下場,或許就是報應吧!我一生殺敵、殺俘無數,造就了一身殺孽深重,或許今日之死就是給自己贖罪了。」說罷,舉劍自刎了。
  • 殺神白起殺了一百多萬人,滅掉了戰國時期的一半軍隊
    秦國名將白起以殺神人屠為名,那麼他為何會有此稱號?據說他以一己之力就滅掉戰國一半軍隊,在引雀之戰中斬首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在華陽擊殺趙魏聯軍二十萬,公處三次使楚國只剩下十萬餘人,最出名的應該是在長平之戰中坑殺了四十萬趙軍,也因此被稱為人屠。那麼白起是如何坑殺的四十萬趙軍?
  • 秦國的一位丞相:力助秦昭襄王蠶食六國,卻害死了白起
    一具體來說,範雎(?公元前262年,秦攻取韓國的野王,將韓國的上黨郡與韓國國內隔斷;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襄王派兵攻佔了韓國的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懾韓國。因為上黨郡的歸屬問題,秦國和趙國之間爆發了長平之戰,這可以說是決定戰國歷史走向的戰役。
  • 白起一生歷經70餘戰,從無敗績,而他又是如何獲得殺神頭銜的呢?
    長平之戰形勢圖 長期戎馬生涯,鑄成其殺戮性格 在白起漫長的戰爭生涯中,他為秦昭襄王徵戰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為了強調共抗強大秦軍的重要性,而將白起在長平之戰中的「殺戮事跡」大肆渲染,並把白起冠以「殺神」,甚至是「人屠」的頭銜,其目的無非是想捧殺白起,也藉此來讓秦昭襄王對白起個人的品行有所懷疑。
  • 秦昭王賜死白起之後,為什麼不殺掉白起的後人,斬草除根?
    戰國有四大名將,戰神白起居首位,位列白起之後的則是戰國名將廉頗、李牧和王翦。在白起為將的三十多年中,他經歷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戰役,未嘗一次敗績,他殲滅了百萬敵軍,攻佔了七十幾座城池,最後卻落得一個被他誓死效忠的秦昭襄王賜死的悽慘結局。白起死了,那他的後人呢,他們也死了嗎?
  • 殺神白起的最後歲月,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僅白起就佔了一半
    戰國時期的秦趙長平之戰,如果沒有丞相範雎的離間計,趙孝成王臨陣換將,用趙括換下了廉頗,秦國恐怕未必能取得這次戰役的勝利。因此,這一戰範雎也是功不可沒。然則白起之死,似乎與範雎也脫不了關係,因為在長平之戰之後,秦國的這一相一將,一文一武兩個重要人物卻產生了隔閡。當然,他們之間的隔閡也並不是白起之死的直接原因,卻影響了白起臨死之前的那一段日子。
  • 白起之死,到底冤不冤?
    面對王送來用以自裁的寶劍,他問了一句:王為什麼要殺我?我的罪名又是什麼?是啊,人死總要死個明白吧。如果連為什麼死都不知道,那一個人得死的多麼憋屈!但這一句話問出來,前來送劍的軍士卻無言以對。這個蒼老而威嚴的男人,曾是大秦王國上下無數人仰視的存在,他是軍人的偶像,他也是王國的依仗。曾經,只要有他在,大秦的軍隊就無所畏懼。而如今,這些個軍士,卻要親自來送偶像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步。
  • 《羋月傳》狼孩白起:戰神or殺神,70餘戰詮釋「一將功成萬骨枯」
    秦昭襄王即位,在雄厚國力的支撐下,開啟了圖謀天下的規劃,這就需要更多的人才,白起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提拔起來的,當然,首先,他得是塊金子,才會被發掘。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擔任左庶長,領兵攻打韓國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因傑出表現,入了當時秦相魏冉的法眼,這是白起這匹千裡馬被伯樂發現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