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最後的8年,滅東周、迎九鼎、殺功臣、行霸道,威震六國

2021-02-13 愛電影超清雲網盤熱播電視劇影院

大型歷史劇《大秦賦》上線後,好評不斷,該劇雖然是以秦始皇嬴政為主線,但卻橫跨秦國四大君王,他們分別是: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子楚)、秦始皇(嬴政)。劇中,秦昭襄王出場時,已經垂垂老矣,但餘威仍在,讓人望而生畏。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在長平決戰,最終秦國大勝,40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秦昭襄王放眼望去,東方六國再無獨立與秦國抗衡的能力。次年(前259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王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秦趙雙方開啟了長達三年的邯鄲之戰,《大秦賦》第一集就是以此為背景。這一年,秦昭襄王已經66歲,在秦王的位置上坐了47年之久。47年的苦心經營,讓他具有傲視天下的實力。

秦昭襄王在戰國時期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幾乎所有秦國的名人都和他有聯繫。那個任用商鞅變法,讓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的秦孝公是他的爺爺;那個攻佔巴蜀,任用張儀「連橫」策略的秦惠文王,是他的父親。那個臨朝稱制、霸氣十足的羋太后,是他的母親。那個舉鼎而死的秦武王,是他的哥哥。後來統一六國,建立帝制的秦始皇,是他的重孫。秦昭襄王共計在位56年,他的爺爺、父親、哥哥在位時間加一起,也比不過他。他的兒子、孫子和重孫在位時間加在一起,也沒超過他。史學家翦伯贊曾說:「秦昭襄王年間,秦國對六國的鬥爭已經取得壓倒性勝利,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

秦昭襄王19歲登基,他在位期間秦國不斷東擴,歷經並主導了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野心昭然,霸氣十足。那麼,在《大秦賦》的時間範圍內,秦昭襄王最後的8年時間到底幹了什麼呢?

長平之戰後,秦國雖然取勝,然而國內消耗巨大,秦昭襄王不顧反對,繼續出兵攻打趙國,逼趙國割讓六座城池換取和平。趙王答應後又反悔,秦昭襄王勃然大怒,派王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和楚國求援,秦昭襄王不惜和三國開戰。雖然最後沒有打敗三國,但打出了秦國的氣勢。

三年後(前256年),秦昭襄王派大將趙摻攻打韓國,斬首4萬,佔領韓國陽城。又出兵攻打趙國,佔領20多個郡縣,殺俘虜9萬,把趙孝成王打得沒一點脾氣。

公元前254年,秦昭襄王攻打魏國,佔領了吳城,魏國被逼無奈,向秦國投降,淪為秦國的附屬國。韓國國君韓桓惠王也親自到鹹陽覲見秦昭襄王。這一年,離秦昭襄王去世還有兩年時間,他雖然老邁,但餘威足以震懾六國。

總之,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野心勃勃,看誰不順眼就打誰,他的目標只有兩個字:東出!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被稱為一代殺神,長平之戰,白起為秦國立下不世之功。後來,王陵久攻邯鄲不下,秦昭襄王欲派白起到前線,白起當時因病不能起身,王陵戰敗,損失八千多人,秦昭襄王本就不高興。接下來白起病癒,秦昭襄王立即派白起支援邯鄲,白起卻不贊成繼續攻打邯鄲。白起的理由有三點:

其一、邯鄲易守難攻。

其二、長平之戰後,秦國空虛,應當及時休養。

其三、諸侯怨秦已久,逼之太急,他們必將抱團抗秦。

秦昭襄王見白起不樂意,改派王齕頂替王陵,繼續攻打邯鄲,結果在趙、楚、魏三國的聯合下,秦軍大敗。白起因此諷刺秦昭襄王不聽自己之言,秦昭襄王大怒,強令白起帶兵出徵,在大軍經過杜郵時,秦昭襄王派使者攜天子劍賜死了白起。

從白起之死可以看出秦昭襄王的霸道性格,敵人也好,功臣也好,惹急了寡人都能殺!

因秦昭襄王太過霸道,連續重創山東六國,作為東周王室的掌門人,周郝王看不下去,他帶領燕、楚、韓等國打算建立聯軍,再次合縱攻秦,大軍直逼函谷關。此舉徹底惹怒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立即命秦軍攻打洛邑,直逼周王室。聯軍聽聞周王室被攻打,急忙撤軍救援,如此,函谷關之圍被解,周王室卻遭了大難。

秦昭襄王派人攻打洛邑時,許多人都有顧慮,畢竟,周王朝是天下共主,若秦軍真的攻入皇城,到底如何對待周郝王,需要秦昭襄王給個限度。結果秦昭襄王說了一句話:周郝王這個老東西,對他不用太客氣!

戰國末期,周王室徒有其名,並無和諸侯抗衡的能力。如此以來,秦軍輕易俘虜了周郝王。佔領了東周王室名下的城池,並且運回象徵皇權的九鼎。周郝王隨後去世,周朝879年國祚就此結束。

秦昭襄王滅周,不僅僅是佔領土地這麼簡單,此舉向山東六國展示了秦國的報導,更表示秦國有獨立對抗六國的實力。在信心上,對六國是沉重的打擊。

有意思的是,秦昭襄王在運回九鼎的過程中,有一隻豫州鼎在泗水彭城落水丟失,只有8隻鼎被運回鹹陽。巧合的是,秦朝末年,彭城有一位叫劉邦小吏,擔任泗水亭長,他後來攻入鹹陽,建立了大漢王朝,似乎冥冥之中早有註定。

生命的最後8年,不顧國內民生凋敝,窮兵黷武,仍然堅持東出,最終創造輝煌戰績,這就是秦昭襄王!

筆者認為,秦昭襄王在歷史上雖然存在爭議,他雖然冤殺功臣,雖然蠻不講理,但他的功績卻不能被掩蓋。大秦時代,有劃時代意義的秦王只有三位,他們分別是秦孝公、秦昭襄王、秦王政(秦始皇稱帝前)。若無秦孝公的改革變法,秦國不可能崛起,若無秦昭襄王的強勁發展,秦國不可能傲視山東六國,秦始皇更不能完成統一。

對於秦孝公來說,秦昭襄王是最好的繼承者,對於秦始皇來說,秦昭襄王是最好的引領者。

相關焦點

  • 大秦賦:秦昭襄王滅周取九鼎與鹹陽,那麼如今九鼎又在何方?
    在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中,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周君舉天子旗號合縱攻秦。劇中九鼎周天子號令諸國,合縱五十萬大軍伐秦。秦昭襄王命贏摎二十萬兵馬直撲天子國都洛邑,破解合縱連軍。秦昭襄王答應西周君的求和,但必須獻出轄下三十六座城池及土地、人口,周天子仍可居住洛邑。後由公子子楚和將軍贏摎水運九鼎回鹹陽。劇情中九鼎運至泗水時豫州鼎不慎落入水中,只運得八鼎回鹹陽。那么九鼎後來都去哪了呢?
  • 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什麼概念,六國君主被他熬死了15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因舉鼎去世。在燕國做人質的嬴稷在燕國和趙國的支持下回到了秦國。到了秦國之後,嬴稷在右相樗裡疾、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擁立下繼承王位,這就是著名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戰國時非常有名,光是他在位時間就比較厲害。他在位56年,是秦國戰國時期在位最久的君主。
  • 秦昭襄王活了75歲,用白起打服了周圍鄰國,多活幾歲能否一統六國
    應該說,秦昭襄王如果沒有聽範雎的建議,將白起撤下來的話,是否還有機會一統六國呢?如果白起還在,這件事還真有可能辦成。 可是白起被秦昭襄王滅了,如果說秦昭襄王是一把槍的話,那麼白起就是一顆致命的子彈。
  • 在位56年的秦昭襄王,竟然熬死了六國14位君王
    秦昭襄王,是繼孝公、惠文王之後秦國又一位偉大的君王。秦昭襄王在政治以及軍事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在位期間也是秦國對外徵戰最頻繁的一個時期,對山東六國發動了多達二十餘次戰役,使大秦銳士的威名盛傳於世。
  • 周赧王是首個發行國債的人?他在位59年,被秦昭襄王欺負了59年
    白起作為主帥,先後擊敗過趙魏韓楚四國,還差點把趙國給滅了。 從此以後,大家對待秦國,比對待周天子還要懂禮貌。可以說秦昭襄王已經完全取代了周赧王在諸侯國心目中的地位。
  • 秦昭襄王若多活30年,能否統一六國,看他與秦始皇對比就知道了
    秦昭襄王是秦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國君,活了75歲,同時他也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在位時間長達55年,同時秦昭襄王也是秦國奮六世餘烈統一六國的功君之一,雖然上天給了秦昭襄王最長的時間,但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間,雖然給予六國重創,但終其一生並沒有讓秦國統一天下更進一步。
  • 秦國的一位丞相:力助秦昭襄王蠶食六國,卻害死了白起
    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姚賈、王綰、王翦、王賁、李信、蒙恬、蒙毅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段奕宏飾演的丞相呂不韋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秦國丞相,呂不韋即便不能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少也是為秦國一統天下的大業而日夜操勞的。
  • 秦莊襄王:為什麼秦滅東周意義重大?
    秦莊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名異人,後改名子楚,是秦昭王之孫,秦始皇之父。他在位只有三年,但是繼位當年就做了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那就是滅亡東周。為什麼說這件事意義重大呢?在戰國時代,諸侯兼併加劇,小國消亡,東周實力持續削弱,但是仍然成功佔據天下共主的地位。韓國、楚國、秦國都曾有意兼併周國,但是迫於周國的地位和諸侯的反對,都沒有實現。如秦武王志在「車通三川,窺周室」,也僅僅到東周走了走,而沒有真正兼併東周。
  • 《大秦賦》中的九鼎,現在還在不在洛陽
    但是裡面涉及到一個關於洛陽的故事情節啊,就是裡面說到秦昭襄王從洛陽遷九鼎入鹹陽。結果九鼎遺失在泗水,後來九鼎不知所不知所蹤。從此九鼎的下落也成了一個歷史謎團,如果說你在洛陽想找尋九鼎,應該去哪裡呢?首先咱們要說一下這個九鼎的來歷。九鼎是大禹治水時鑄造九鼎以鎮中原。後來九鼎就成了王權的象徵代表了皇權的權威。
  • 《大秦賦》九鼎缺一是怎麼回事?豫州鼎落入泗水疑暗有所指
    《大秦賦》中的九鼎缺一是怎麼回事?這個地方其實是一個伏筆,也是稍微有點玄幻的地方,那個鼎難道是真的有靈性嗎?還是說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呢?王權的象徵九鼎卻遺失了一個,這無疑是有遺憾的。很多人說,這裡是一處伏筆,預示著秦國沒有取得九鼎,所以統一天下也只是暫時的,秦始皇雖然後來橫掃六國,但二世而亡,焉知不是上天的旨意呢?而後來建立西漢的劉邦,在早年間就曾經任命泗水亭長,不知道是不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刻意安排,秦二世短命滅國,中間又經歷了很久的混戰,最終是劉邦確立了漢朝,天下才慢慢的又穩定了下來。
  • 滅西周退六國,死後敵人欣喜若狂,這個霸氣的老頭年輕時有多狠?
    他在位時,六國大王都忌憚秦國,日日擔驚受怕,聽到他的死訊後趙王丹竟然連呼「死了」,欣喜若狂。那麼,這位白髮蒼蒼的老頭,史上究竟有什麼過往能夠威震六國呢?事實上,「伊闕」、「合縱」、「攻其不備」這幾個字眼對於昭襄王來說,非常熟悉,以至於西周君攻打秦國時,他十分淡定,輕鬆應對。
  • 九鼎,可能已經被這些人融化掉了,大禹哭暈在了廁所
    而在秦始皇之前,象徵天子權威的,則是九鼎。關於九鼎,傳說是大禹治水的時候,在治水過程中,整理了天下九州的地理情況,而後將這些資料分別鑄在九個鼎上,在大禹之後,九鼎成為了天子的象徵,因此商朝的確立和西周的確立,都是在從前朝手裡奪取九鼎的那一刻確立的。東周末代天子去世後,秦昭襄王沒有許可周王室繼續冊立新天子,自此,周的法統斷絕,周朝滅亡。
  • 殺神白起之死——秦昭襄王永遠的痛
    伊闕之戰,秦國軍隊兵力不及韓、魏、東周24萬聯軍的一半,但在主將白起出色的指揮下,秦軍各個殲滅韓國、魏國、東周聯軍,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攻佔伊闕,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魏、韓兩國震恐,連忙割地求和,白起因此聲名鵲起。鄢郢之戰,白起已是秦國第16級爵位——大良造,這次他率領數萬秦軍沿漢江東下進攻楚國。
  • 平史 美國欲合縱滅中,卻不知六國合縱滅秦失敗的必然
    蘇秦就說「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案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翟,去王業遠矣。」
  • 秦昭襄王殺白起的後果:秦國的無敵軍團不再無敵,最終成就了嬴政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國君,他從19歲時登基,在位56年,完全稱得上是秦國國君乃至我國歷史上一位較長壽的君主。
  • 奮六世之餘烈不如說依商君之法,奮三世之威壓,秦國才能一統六國
    《大秦賦》最近熱播,作為大秦帝國四部曲的最終章,再現了大秦統一六國的輝煌史詩,詩云:「奮六世之餘烈」,秦始皇才能統一六國,此六世為誰?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此六位秦王,可論此六位君王對秦國的貢獻,秦孝公是奠基者、秦惠文王是鞏固者、秦昭襄王是擴展者,而其他三王有什麼貢獻?
  • 歷史的嬴異人:認華陽夫人為母,靠呂不韋上位,兒子嬴政掃滅六國
    《大秦賦》的主角自然是掃滅六國建立秦朝的秦始皇嬴政,而嬴政之所以能成就千秋霸業,跟他的父親秦莊襄王(辛柏青飾)平安歸秦繼承王位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那麼,歷史上的秦莊襄王是如何從趙國回到秦國的呢?他又是憑藉什麼繼承王位的呢?
  • 作為周朝最後一位周天子,周赧王姬延最後的結局,究竟有多窩囊?
    王赧於公元前315年登基即位,王赦在位時期,國勢益弱,周王室已經十分衰敗,同時加上內部爭鬥不休,周王室以至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各自為政,周赧王遷都西周。秦武公在位四年後,23歲便意外身亡,周赧王繼位周天子8年的時間內,秦國就先後離世了兩位秦王,不過對比周赧王長達59年的在位時間顯不得一提,接下來秦國迎來了一位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秦昭襄王嬴稷,秦昭襄王雖然沒有周赧王在位時間長,但也差不多,秦昭襄王在位56年。秦昭襄王在位時,秦國將東、西周公國滅亡,並且也是秦昭襄王將周王朝滅亡。
  • 九鼎 埋藏在歷史暗夜的權力(下)
    壹   九鼎的漂流  商朝滅亡後,從夏朝流傳而來的九鼎,就像漂流瓶一樣,漂流到了周朝,由商朝的最後一個首都——殷,搬運到周朝嶄新的都城——洛邑,安頓在成周城的明堂當中,用以震懾天下。  張光直說:「王權的政治權力來自對九鼎的象徵性的獨佔,也就是來自對中國古代藝術的獨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