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56年的秦昭襄王,竟然熬死了六國14位君王

2020-12-28 夢龍說史

秦昭襄王,是繼孝公、惠文王之後秦國又一位偉大的君王。

秦昭襄王在政治以及軍事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在位期間也是秦國對外徵戰最頻繁的一個時期,對山東六國發動了多達二十餘次戰役,使大秦銳士的威名盛傳於世。

而且,秦昭襄王的在位時間是秦國歷代君王中最長的,足足長達五十六年。在先秦時期,人的壽命較短,那時候能活到五十歲就已經是長壽之人了,而秦昭襄王活了七十五歲,在他統治期間各國君主之位換代頻繁,秦昭襄王憑著長壽熬死了一個又一個老對手,堪稱是戰國時期的長壽之星。

據統計,在秦昭襄王統治時期,六國的君王被他熬死了十五位,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被他熬死的各國君主。

楚國兩位,楚懷王、楚頃襄王

楚懷王

秦昭襄王繼位時,楚國的君主還是楚懷王,楚懷王是秦惠文王的老對手,他曾被張儀戲耍而發兵攻打秦國,卻喪兵辱國被打回老家。後來秦楚武關會盟時楚懷王被秦昭襄王強行扣押,最後客死在鹹陽。楚懷王在位時間約三十餘年,若不是被秦國幽禁,他應該還能再多活幾年。

楚懷王死後,其子熊橫繼位,也就是楚頃襄王。楚頃襄王即位時楚國已經開始走向衰落,他在位期間既無大功也無大過,算是一個平庸的君主,在位時間約三十六年,死後其子熊完繼位,是為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

秦昭襄王時期,楚國的幾位君王在位時間也是比較久的,秦昭襄王熬死了兩位楚王,尤其是楚懷王的死使楚國徹底走向下坡路。

韓國兩位,韓襄王、韓釐王

韓襄王在位期間推行改革,使弱小的韓國暫時恢復了些生機,曾與齊、魏合縱伐秦,但以失敗告終,韓襄王在位十六年,死後韓釐王繼位。

韓襄王

韓釐王在位期間,與魏、周聯合攻打秦國,秦軍在伊闕大敗聯軍,斬首二十四萬,使韓國國力大傷。後參與了著名的五國伐齊戰役,在楚國攻韓時去世,在位時間二十三年,其子韓恆惠王繼位。

秦昭襄王時期韓國輪換了三位君主,秦昭襄王熬死了兩位,因為韓國實力弱小又緊鄰秦國,韓釐王的孫子韓王安在位時,秦國消滅了韓國,成為了山東六國第一個滅亡的國家。

趙國兩位,趙武靈王、趙惠文王

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是一代雄主,他在位期間大力推行胡服騎射制,使趙國軍力強盛,躋身一流強國行列。而且秦昭襄王在燕國做質子的時候,是在趙武靈王的鼎力支持下才能夠安全回國繼承王位,趙武靈王也可以說是秦昭襄王的恩人。

但趙武靈王一世英名,最後竟然活活餓死於沙丘,年不過四十五歲。趙武靈王在趙國鼎盛的時候,就將王位禪讓給了兒子趙惠文王,真實在位時間應該三十一年左右。

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也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時間,重用廉頗、藺相如、趙奢等能臣猛將,曾多次以一國之力與秦國正面交戰互有勝負,使趙國被奉為山東六國之首,與秦國爭霸天下。公元前266年去世,在位三十三年,其子趙丹繼位,是為趙孝成王。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趙國共歷三王,其中武靈王、惠文王都是一代名主,但在趙孝成王時期,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大敗於秦國,損失了四十五萬精銳,元氣大傷的趙國從此再無爭霸之資。

魏國兩位、魏襄王、魏昭王

秦昭襄王繼位時,魏國當時在位的是魏襄王,魏襄王是魏惠王之子,他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合縱五國攻秦,但還沒打幾仗就撤兵了,此後魏國在他的統治下是一天不如一天。公元前296年,魏襄去世,魏昭王繼位。

魏昭王

魏昭王在位時,秦國多次進犯三晉,在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秦國奪走魏國十餘城,魏國更加衰退。公元前277年,魏昭王去世,在位時間約十九年,其子魏圉繼位,是為魏安釐王。

魏國在秦昭襄王時期共歷三王,而且皆是平庸之君,致使魏國再無復興霸業之望。

齊國三位、齊宣王、齊湣王、齊襄王

齊宣王

秦昭襄王初期,齊國君主為齊宣王,齊宣王在位十九年,在位期間曾吞併燕國全境,後在六國脅迫下退兵,死後由齊湣王繼位。

齊湣王在位期間,接連擊敗楚、秦兩大強國,後又吞併宋國,齊國的強大引起公憤,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齊,齊國險些滅國,齊湣王在逃亡的路上被殺,在位十七年。

後齊將田單攻破燕軍,齊國復興,齊人擁立齊湣王之子田法章為齊王,也就是齊襄王。齊襄王在位期間,趙、秦多次攻打齊國,齊國國力衰退,公元前265年,齊襄王去世,在位共十九年,其子田建繼位。

齊湣王

在秦昭襄王統治時期,齊國共歷了四位齊王,在齊湣王當政時期,齊國遭遇了毀滅性打擊,險些被滅國。就算田單復國之後,齊國的國力也大不如前,從此齊國偏安一隅,再無爭霸之心。

燕國三位、燕昭王、燕惠王、燕孝王

秦昭襄王初期,燕國的統治者是燕昭王。燕昭王是燕國歷代最傑出的君王,他禮賢下士,勵精圖治,在統治期間燕國進入了鼎盛時期,曾險些滅掉強大的齊國。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在位三十三年,其子燕惠王繼位。

燕昭王

燕惠王即位後,因中了齊國反間計,臨戰更換主帥,逼走燕國名將樂毅,導致燕軍大敗,進而失去了佔據的大部分齊地。公元前272年,燕惠王去世,在位時間不過短短七年,燕武成王繼位。

燕武成王統治期間毫無建樹,在位十四年去世,其子燕孝王繼位。

燕國在秦昭襄王時期共歷四王,其中燕昭王將燕國帶入了短暫的巔峰時期,而燕惠王卻因為聽信謠言導致滿盤皆輸,從此燕國困於北方苦寒之地,再想南下稱霸談何容易。

秦昭襄王

在秦昭襄王統治秦國的歲月,是戰國紛爭最激烈的時期,秦昭襄王憑著長壽熬死了趙武靈王、燕昭王等亂世雄主,在諸國王位頻繁更替的時候,異常長壽的秦昭襄王可謂是「一枝獨秀」。但秦昭襄王除了長壽之外,他對秦國所做出的貢獻也是非同凡響的,尤其是軍事方面。

伊闕之戰斬殺韓魏二十四萬聯軍,使韓魏俯首稱臣。合縱五國討伐齊國,使強齊險些滅國。鄢郢之戰攻破楚國都城郢都,使楚國元氣大傷。最重要的是長平之戰的勝利,使趙國舉國男子喪盡,再無能力單獨對抗秦國。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軍事方面的成就,甚至不亞於之後的秦始皇嬴政,他大幅度削弱了山東六國的實力,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焦點

  • 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什麼概念,六國君主被他熬死了15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因舉鼎去世。在燕國做人質的嬴稷在燕國和趙國的支持下回到了秦國。到了秦國之後,嬴稷在右相樗裡疾、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擁立下繼承王位,這就是著名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戰國時非常有名,光是他在位時間就比較厲害。他在位56年,是秦國戰國時期在位最久的君主。
  • 秦昭襄王是怎麼把一手好牌打爛的?在位56年,功臣名將鮮有善終
    自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邑開始,至秦三世子嬰結束,在這564年的歷史中,秦國總計擁有過38位國君;雖然大多數的君王在歷史上都沒有名氣,但由於秦國地處邊疆,不僅遠離富饒的中原地區,而且還常年受西戎等遊牧民族的威脅,導致秦國遠比其他侯國要苦得多,所以秦國基本上沒有什麼昏庸的君王,最多只是能力的高低而已。
  • 秦昭襄王在位56年,他兒子52歲繼位為啥只做了三天的國王呢?
    其父是西帝秦昭王,其子秦莊襄王是太上皇,他的孫子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孝文王和他父親秦昭襄王都創造了秦國乃至秦朝的一個記錄:秦昭王任期最長,長達56年是秦朝歷史上任期最長的國王;秦孝文王是秦史上任期最短的國王,只有三天。他死的很離奇,讓所有的大臣們措手不及。比他還悲催的,怕只有金國繼位一個多小時的末代皇帝完顏承麟了。
  • 秦昭襄王最後的8年,滅東周、迎九鼎、殺功臣、行霸道,威震六國
    劇中,秦昭襄王出場時,已經垂垂老矣,但餘威仍在,讓人望而生畏。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在長平決戰,最終秦國大勝,40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秦昭襄王放眼望去,東方六國再無獨立與秦國抗衡的能力。次年(前259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王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秦趙雙方開啟了長達三年的邯鄲之戰,《大秦賦》第一集就是以此為背景。
  • 秦昭襄王若多活30年,能否統一六國,看他與秦始皇對比就知道了
    秦昭襄王是秦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國君,活了75歲,同時他也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在位時間長達55年,同時秦昭襄王也是秦國奮六世餘烈統一六國的功君之一,雖然上天給了秦昭襄王最長的時間,但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間,雖然給予六國重創,但終其一生並沒有讓秦國統一天下更進一步。
  • 秦孝文王:秦始皇的爺爺,苦熬54年,僅在位3天,卻做了4大貢獻
    這裡的「六世」,其實指的是六代人共七位君王,他們分別是: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子楚)和秦始皇(嬴政)。其中,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是兄弟關係,所以是六代人。
  • 秦孝文王:秦國歷史最沒存在感的君王,苦熬14年,在位僅3天
    秦昭襄王在位時,受封為安國君。本來,嬴柱和王位是沒啥大關係的,因為太子是他哥哥公子悼,他就做個逍遙王爺挺好。但他老爹在位時間實在是超超超長待機,愣是把自己的太子熬死了:秦昭襄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安國君的哥哥悼太子去世。兩年後,變成長子的嬴柱被他老爹立為了太子。太子之位,風光無限,也危險無限,歷史上死在太子之位的未來儲君實在是多如牛毛。
  • 秦昭襄王殺白起的後果:秦國的無敵軍團不再無敵,最終成就了嬴政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國君,他從19歲時登基,在位56年,完全稱得上是秦國國君乃至我國歷史上一位較長壽的君主。
  • 秦昭襄王為何要逼殺白起?真正的原因白起到死都沒看明白
    秦昭襄王是戰國時期秦國在位最長的國君,從公元前306年一直執政到公元前251年,在位一共56年。但是他真正親政的時間卻遠沒有這麼久,從公元前306年到前266年一共41年時間裡,秦國大權一直在他母親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國宣太后之手,宣太后主政時任用弟弟魏冉、羋戎以及兒子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貴主政,昭襄王幾乎是被架空,一定程度上造成秦國國內只知有太后和四貴,不知有秦王的局面。
  • 秦昭襄王殺白起是對是錯?而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秦昭襄王殺白起沒有錯。一切起源於長平之戰,白起功高震主,秦昭襄王不信任白起了;發軔於相國範雎和上將軍白起的政治軍事分歧,白起予以借著長平之戰的餘威,一舉攻佔邯鄲。範雎接受了魏國等諸侯國的賄賂,擔心白起搶了他的位置,於是勸諫秦王罷兵,從此二人結怨。
  • 秦昭襄王活了75歲,用白起打服了周圍鄰國,多活幾歲能否一統六國
    秦昭襄王無奈再次命令白起出戰,結果白起還是有點小脾氣,再加上範雎擔心白起會報復自己,所以各種進讒言,氣得秦昭襄王果斷賜死了白起。 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其十月,將軍張唐攻魏,為蔡尉捐弗守,還斬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為士伍,遷陰密。張唐攻鄭,拔之。十二月,益發卒軍汾城旁。武安君白起有罪,死。齕攻邯鄲,不拔,去,還奔汾軍。
  • 《大秦賦》之秦孝文王:苦熬54年,僅在位3天,卻做了4大貢獻
    最近熱播的大型歷史劇《大秦賦》,給觀眾重現了後四位秦國君王的風採,然而,這4位秦國君王中,有一個人最為「悲催」,他苦等了54年,終於登上了秦王之位,但卻僅在位3天就去世了。需要說明的是,嬴稷親政,和多年後的「康熙除鰲拜」不同,康熙除掉鰲拜後年僅14歲,而嬴稷驅逐四貴時,已經59歲,他已經繼位了41年。也就是說,秦昭襄王一共在位56年,前41年都很憋屈。秦昭襄王的憋屈,直接影響了他的兒子們。這其中,有兩個兒子非常重要,一個是他的長子嬴倬,另一個是他的次子嬴柱。
  • 秦孝文王苦熬繼位秦王,為何繼位3天後就去世了?死因是什麼?
    秦孝文王的父親秦昭襄王是在公元前251年的秋天駕崩,秦昭襄王去世後,作為太子的秦孝文王就算是繼位秦王了,只不過沒有正式繼位。秦孝文王正式繼位秦王是在公元前250年,父親秦昭襄王去世後,當時是有守孝的習俗禮儀,秦孝文王守孝一年,在服喪期滿後,於公元前250年十月己亥日正式繼位,於第三天辛丑日去世,所以秦孝文王是在位一年,正式繼位3天後去世。
  •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對比,誰的成就最大呢?
    秦孝文王正式繼位三天就死了,他的成就肯定是最小的。秦莊襄王三年也死了,他的作用一般,秦武王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位的時間也比較短,最終因為舉鼎時被砸死壽提前掛B,也退出了成就最大評比行列。也就是說,只有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有評比資格。
  • 秦昭襄王東徵西戰,為秦國開拓疆土千餘裡,奠定一統基礎
    若論戰國時期在最久的君王定然有秦國秦昭襄王,他的一生傳奇精彩,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對秦國都有接觸貢獻。在位期間開疆拓土,極大的擴張了秦國版圖,東徵西戰,使秦國的疆域幾乎與六國合體一般大,更是結束了周王朝的統治,因為有他的貢獻,秦始皇才得以在親政後的十年時間裡,便滅掉了山東六國完成了天下一統,說秦昭襄王為秦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之一也不為過。
  • 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為何不敢奪取宣太后的權力?
    秦昭襄王做了56年的秦王,其母親秦宣太后幫助處理朝政長達41年時間,期間不是秦昭襄王不敢奪權,是秦昭襄王睿智,知道老媽是「真心實意」為自己打工,直到其母親工作不動時機成熟的時候,在謀士範雎的幫助下循序漸進的成功收回權利。
  • 周赧王是首個發行國債的人?他在位59年,被秦昭襄王欺負了59年
    周赧王是周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累計在位時間長達59年。不過這哥們的小日子並不好過,可以說他是從繼位一直窩囊到去世,窩囊了一輩子。 那麼誰總是欺負他呢?還不是他的老鄰居秦國嘛!周赧王好歹也是周天子,咋會害怕秦國呢?
  • 秦國的一位丞相:力助秦昭襄王蠶食六國,卻害死了白起
    當然,在整個戰國時期,秦國之所以能最終一統六國,也和多位丞相的努力存在密切的關係。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丞相範雎,同樣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對於範雎來說,雖然力助秦昭襄王蠶食六國,卻害死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這也讓範雎成為秦國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丞相。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的奮六世之餘烈都是哪六位?
    可惜在舉鼎時被砸死了,如果他不死秦國統一可能會提前 第四位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嬴稷絕對是秦國統一時期的關鍵人物,他重用白起,範睢,魏冉拿下六國七八十座城池,(戰國後期齊國就七十二座城池),攻佔楚國都城郢
  • 最有可能一統天下,卻又失之交臂的戰國四大雄主,究竟是哪四位?
    306年,因秦武王嬴蕩在洛邑扛鼎,絕臏而亡,此前滯留趙國的質燕公子嬴稷在趙武靈王的強勢幹涉下,被護送回國,繼承秦王之位。秦昭襄王在位時期,屢次東出崤函,痛擊韓魏兩國,隨後又揮師西進,滅掉了為害秦國西境百年的義渠國,使得從此之後,秦國東出再無後顧之憂,而後,秦昭襄王與燕昭王發起諸侯會盟,合縱伐齊,一舉摧毀了齊國霸業。緊接著,秦昭襄王又派遣白起猛攻楚國,接連攻佔了楚國腹地鄢、郢,使得楚國從此國力大幅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