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這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這是一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那時的天下,儼然成為了一個舞臺,一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舞臺。
時間來到戰國中後期,經過長達一百多年的兼併戰爭和此起彼伏的改革變法,戰國七雄之中,已經有少數國家擁有一統天下的資本,在這種情況下,誕生了四位雄主,無論是從個人能力,還是國際環境來說,他們都曾有過統一天下的可能,可惜後來因種種原因,皆與統一天下的機會失之交臂……
你知道,這最有可能一統天下,卻又失之交臂的戰國四大雄主,究竟都是哪些人呢?
01秦昭襄王嬴稷,人稱「狂主」
秦昭襄王嬴稷,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孫子,秦惠文王嬴駟的兒子,秦武王嬴蕩的異母弟,公元前306年,因秦武王嬴蕩在洛邑扛鼎,絕臏而亡,此前滯留趙國的質燕公子嬴稷在趙武靈王的強勢幹涉下,被護送回國,繼承秦王之位。
秦昭襄王在位時期,屢次東出崤函,痛擊韓魏兩國,隨後又揮師西進,滅掉了為害秦國西境百年的義渠國,使得從此之後,秦國東出再無後顧之憂,而後,秦昭襄王與燕昭王發起諸侯會盟,合縱伐齊,一舉摧毀了齊國霸業。緊接著,秦昭襄王又派遣白起猛攻楚國,接連攻佔了楚國腹地鄢、郢,使得楚國從此國力大幅削弱。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又發動長平之戰,殲滅趙軍主力,從此山東六國再無一國能獨自與秦國相抗。
秦昭襄王的一生,可以用一個「狂」來概括,剛剛即位沒幾年,就敢將楚懷王誆騙至武關,隨後更是將楚懷王囚禁至死,而後又與齊閔王冒天下之大不韙,棄王稱帝,用範雎,驅魏冉,此後種種,無愧於「狂主」之稱。
02齊閔王田地,人稱「邪帝」
齊閔王田地,齊威王田因齊之孫,齊宣王田闢疆之子,是「田氏代齊」之後的第六任君王,是將齊國霸業推上頂峰的君王,同時也是使得齊國跌落神壇的君王。
公元前301年即位的他,在位前期受制於孟嘗君,後期又被蘇秦操縱,但是卻取得了不少成就,向西連卻三晉,痛擊秦國;向南幾乎全殲楚軍主力,盡佔楚國淮南之地;向北吞滅宋國,獨吞了天下最為富庶的淮泗之地,使得天下各國膽寒,與此同時,也讓天下各國眼紅,最終招致了列國合縱圍攻,險些身死國滅。
田地的一生,為人處世頗有些許「邪性」,因為他的「邪性」,促使著他一直奮發進取,一手將齊國送上了巔峰,也因其的「邪性」,貪婪無度,終究還是引來了亡國之禍。
03燕昭王姬職,人稱「執君」
燕昭王姬職,是那位弄出「禪讓」鬧劇的燕王噲之子,秦惠文王外孫。在子之之亂爆發之時,遠遁韓國避禍,齊國趁燕國內亂,趁機攻入燕都薊城,使得子之、太子平被殺,燕王噲自縊,燕國幾乎亡國,就在此時,趙武靈王聯合秦惠文王對齊宣王施壓,迫使齊軍撤出燕國境內,隨後,趙武靈王將姬職從韓國接回,立為燕王,送歸燕國。
燕昭王在位之時,修築黃金臺,招納天下賢才,而後對燕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燕國一改數百年的疲軟之勢,在面對北方遊牧民族之時,屢戰屢勝,拓地千裡。後來,趁齊國吞併宋國,引起眾怒之時,與秦昭襄王攜手發起會盟,組織聯軍討伐齊國,攻佔齊國七十餘城,造就了燕國霸業。
一個「執」字,可謂是燕昭王一生最真實的寫照。燕昭王在父兄亡於齊國之手,國家混亂不堪之時登基即位,從此之後,終生都為「亡齊」而奮鬥,然後,勵精圖治,在燕國大軍幾乎滅亡齊國,燕昭王一生的志願達成之時,匆匆撒手人寰。
04趙武靈王趙雍,人稱「俠王」
趙武靈王趙雍,趙肅侯之子,年少即位。即位之初便遭遇了極具「戰國特色」的五國弔孝,也就是秦、魏、齊、楚、燕五國,打著「弔唁」的旗號,出兵準備佔趙國的便宜。趙武靈王在老臣肥義的協助下,成功逼退了五國聯軍,而後在與經過改革變法後的各國交戰屢戰屢敗中痛定思痛,繼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胡服騎射」,帶領趙國走向了強盛,向北攻打遊牧民族,從他們手中奪得千裡土地,而後攻滅中山國,先後抗擊強齊、強秦,又為燕國「主持公道」,扶持燕昭王,趁秦國內亂之時,從北方對秦國形成威脅之勢,強行立公子稷為王,頗有「武林盟主」之態。
趙武靈王趙雍的一生,可謂是充滿了俠義,他因俠義,而促使其帶著趙國走向了巔峰,也因俠義,太過於看重兒女私情,使得自己身死沙丘宮。
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的戰國,秦昭襄王、齊閔王、燕昭王、趙武靈王皆有一統天下的可能,然而,秦昭襄王因秦國將相失和,錯失良機,又失良將,終究還是與一統天下失之交臂,所幸子孫代代相傳,秦國並未沒落,這才有了秦王政一統天下,不過,其他幾位可就沒有這運氣了。
齊閔王自矜功伐,獨吞宋國,引起眾怒,濟西一戰後,齊國幾近亡國,雖有田單復國,奈何齊襄王的猜忌,田單無奈出走趙國,從此齊國「隱身」於七雄之中,直至亡國。
趙武靈王因寵信吳娃,廢長立幼,而後又猶豫不決,最終釀成了「沙丘宮變」,自趙武靈王之後的趙國君王,一代不如一代,最終在長平之戰中賠光了家底,隨後,趙王遷又聽信讒言,冤殺李牧,導致趙國亡國。
燕昭王則是剛剛帶著燕國復仇,一雪前恥,便含笑九泉,後續君王竟無一人有所作為,使得剛剛強盛起來的燕國迅速衰微,在易水悲歌中走向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