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可能一統天下,卻又失之交臂的戰國四大雄主,究竟是哪四位?

2020-12-25 古今興衰多少事

戰國,這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這是一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那時的天下,儼然成為了一個舞臺,一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舞臺。

時間來到戰國中後期,經過長達一百多年的兼併戰爭和此起彼伏的改革變法,戰國七雄之中,已經有少數國家擁有一統天下的資本,在這種情況下,誕生了四位雄主,無論是從個人能力,還是國際環境來說,他們都曾有過統一天下的可能,可惜後來因種種原因,皆與統一天下的機會失之交臂……

你知道,這最有可能一統天下,卻又失之交臂的戰國四大雄主,究竟都是哪些人呢?

01秦昭襄王嬴稷,人稱「狂主」

秦昭襄王嬴稷,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孫子,秦惠文王嬴駟的兒子,秦武王嬴蕩的異母弟,公元前306年,因秦武王嬴蕩在洛邑扛鼎,絕臏而亡,此前滯留趙國的質燕公子嬴稷在趙武靈王的強勢幹涉下,被護送回國,繼承秦王之位。

秦昭襄王在位時期,屢次東出崤函,痛擊韓魏兩國,隨後又揮師西進,滅掉了為害秦國西境百年的義渠國,使得從此之後,秦國東出再無後顧之憂,而後,秦昭襄王與燕昭王發起諸侯會盟,合縱伐齊,一舉摧毀了齊國霸業。緊接著,秦昭襄王又派遣白起猛攻楚國,接連攻佔了楚國腹地鄢、郢,使得楚國從此國力大幅削弱。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又發動長平之戰,殲滅趙軍主力,從此山東六國再無一國能獨自與秦國相抗。

秦昭襄王的一生,可以用一個「狂」來概括,剛剛即位沒幾年,就敢將楚懷王誆騙至武關,隨後更是將楚懷王囚禁至死,而後又與齊閔王冒天下之大不韙,棄王稱帝,用範雎,驅魏冉,此後種種,無愧於「狂主」之稱。

秦昭襄王嬴稷劇照

02齊閔王田地,人稱「邪帝」

齊閔王田地,齊威王田因齊之孫,齊宣王田闢疆之子,是「田氏代齊」之後的第六任君王,是將齊國霸業推上頂峰的君王,同時也是使得齊國跌落神壇的君王。

公元前301年即位的他,在位前期受制於孟嘗君,後期又被蘇秦操縱,但是卻取得了不少成就,向西連卻三晉,痛擊秦國;向南幾乎全殲楚軍主力,盡佔楚國淮南之地;向北吞滅宋國,獨吞了天下最為富庶的淮泗之地,使得天下各國膽寒,與此同時,也讓天下各國眼紅,最終招致了列國合縱圍攻,險些身死國滅。

田地的一生,為人處世頗有些許「邪性」,因為他的「邪性」,促使著他一直奮發進取,一手將齊國送上了巔峰,也因其的「邪性」,貪婪無度,終究還是引來了亡國之禍。

齊閔王田地劇照

03燕昭王姬職,人稱「執君」

燕昭王姬職,是那位弄出「禪讓」鬧劇的燕王噲之子,秦惠文王外孫。在子之之亂爆發之時,遠遁韓國避禍,齊國趁燕國內亂,趁機攻入燕都薊城,使得子之、太子平被殺,燕王噲自縊,燕國幾乎亡國,就在此時,趙武靈王聯合秦惠文王對齊宣王施壓,迫使齊軍撤出燕國境內,隨後,趙武靈王將姬職從韓國接回,立為燕王,送歸燕國。

燕昭王在位之時,修築黃金臺,招納天下賢才,而後對燕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燕國一改數百年的疲軟之勢,在面對北方遊牧民族之時,屢戰屢勝,拓地千裡。後來,趁齊國吞併宋國,引起眾怒之時,與秦昭襄王攜手發起會盟,組織聯軍討伐齊國,攻佔齊國七十餘城,造就了燕國霸業。

一個「執」字,可謂是燕昭王一生最真實的寫照。燕昭王在父兄亡於齊國之手,國家混亂不堪之時登基即位,從此之後,終生都為「亡齊」而奮鬥,然後,勵精圖治,在燕國大軍幾乎滅亡齊國,燕昭王一生的志願達成之時,匆匆撒手人寰。

燕昭王姬職劇照

04趙武靈王趙雍,人稱「俠王」

趙武靈王趙雍,趙肅侯之子,年少即位。即位之初便遭遇了極具「戰國特色」的五國弔孝,也就是秦、魏、齊、楚、燕五國,打著「弔唁」的旗號,出兵準備佔趙國的便宜。趙武靈王在老臣肥義的協助下,成功逼退了五國聯軍,而後在與經過改革變法後的各國交戰屢戰屢敗中痛定思痛,繼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胡服騎射」,帶領趙國走向了強盛,向北攻打遊牧民族,從他們手中奪得千裡土地,而後攻滅中山國,先後抗擊強齊、強秦,又為燕國「主持公道」,扶持燕昭王,趁秦國內亂之時,從北方對秦國形成威脅之勢,強行立公子稷為王,頗有「武林盟主」之態。

趙武靈王趙雍的一生,可謂是充滿了俠義,他因俠義,而促使其帶著趙國走向了巔峰,也因俠義,太過於看重兒女私情,使得自己身死沙丘宮。

趙武靈王趙雍劇照

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的戰國,秦昭襄王、齊閔王、燕昭王、趙武靈王皆有一統天下的可能,然而,秦昭襄王因秦國將相失和,錯失良機,又失良將,終究還是與一統天下失之交臂,所幸子孫代代相傳,秦國並未沒落,這才有了秦王政一統天下,不過,其他幾位可就沒有這運氣了。

齊閔王自矜功伐,獨吞宋國,引起眾怒,濟西一戰後,齊國幾近亡國,雖有田單復國,奈何齊襄王的猜忌,田單無奈出走趙國,從此齊國「隱身」於七雄之中,直至亡國。

趙武靈王因寵信吳娃,廢長立幼,而後又猶豫不決,最終釀成了「沙丘宮變」,自趙武靈王之後的趙國君王,一代不如一代,最終在長平之戰中賠光了家底,隨後,趙王遷又聽信讒言,冤殺李牧,導致趙國亡國。

燕昭王則是剛剛帶著燕國復仇,一雪前恥,便含笑九泉,後續君王竟無一人有所作為,使得剛剛強盛起來的燕國迅速衰微,在易水悲歌中走向亡國。

相關焦點

  • 連廉頗都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一生未嘗敗績的吳起為何沒能入選?
    戰國時期,戰火連綿不絕二百餘年,在這期間名將輩出,後世的人挑選出其中四位佼佼者,列為戰國四大名將。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挑出來了四個人,爭議必然是很大的。打個比方,廉頗是否能與王翦、白起、李牧並列,一直都是惹人爭議的話題。
  • 從《英雄》到《大秦賦》,秦始皇終於從暴君神化成一統天下的雄主
    名稱變了,內核沒變,仍對大秦一統天下的讚美。 所以,才有了「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幹,死不休戰」的說法。 有一句詩寫得好:「百代都行秦政法。」 那麼,這個「秦政法」都是什麼呢? 個人覺得,詩中所說的「秦政法」,表面上是說秦採用郡縣製取代分封制。
  • 《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沒有出現呢?
    該劇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的故事。對於《大秦賦》來說,歷史背景是戰國後期,也即秦國正在和山東六國展開最為激烈的較量。在此基礎上,戰國時期的名將,自然成為《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重要人物。
  • 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為何不是戰國四大名將?原因並不複雜!
    那麼,問題來了,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立下赫赫戰功,為何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一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 沈帥波:中國商業正進入以一統天下為目的戰國時代
    原標題:沈帥波:中國商業正進入以一統天下為目的戰國時代
  • 戰國四大名將,誰才能稱得上第一人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中國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軍事著述。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四人究竟誰才稱得上第一人,今天小吏便和大家一起探討探討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國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
  • 《榮耀戰國》父親節,戰國最厲害的一對父子竟然是他們?
    在戰國時期有著這樣一對戰國最強父子說他們是最強,你認可嗎?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建立秦朝,並成為秦始皇。《榮耀戰國》七國紛爭首先,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王翦和廉頗、白起、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是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推演,王翦系周靈王太子晉之後。
  • 華語樂壇新四大天王,你認為是哪四位?
    2000年前,上世紀香港四大天王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可謂是家喻戶曉,紅遍亞洲,可是隨著少喜年過後,四大天王隨著年齡增長也很少活躍熒幕。那麼當今華娛新四大天王的稱號,你認為會是哪四位呢?
  •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選一位最具代表性的武將,都會有誰?
    所以若是從個人的戰績去評判,匡正反倒更能代表戰國時的齊國將領。楚國楚國史載的名將有戰國末期的項燕。項家世代為楚將,待到戰國末期,秦國四處攻伐,項燕這樣的良將對於楚國而言就更加重要。雖然此時秦國一統六國已是不可逆轉之勢,但項燕仍舊勇敢地迎戰秦國六十萬年大軍,與秦軍僵持多日。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和兼併戰爭,為名將的登場提供了一個大舞臺。其中,就白起、廉頗、李牧、王翦這四位將領,就被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大名將」。不過,對於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卻沒有躋身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這是為什麼呢?一首先,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 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呢?
    田單為除掉最難對付的敵手樂毅,又派人入燕行離間計,詐稱樂毅名為攻齊,實欲稱王齊國,故意緩攻即墨,若燕國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就埋怨樂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計,派騎劫取代樂毅。在此背景下,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失地七十餘城,拜為相國,封為安平君。那麼,問題來了,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 諸葛亮視為偶像的樂毅,為何不在「戰國四大名將」之列?
    縱觀歷史,普羅大眾最熟知的莫過於三國時期,得益於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被廣泛傳播,製作成影視劇等,更多人熟悉了劉關張、諸葛亮、司馬懿陸遜孫權等人。 然而,在此之前還有一段非常重要和群雄輩出的年代,那就是春秋戰國時代。今天咱們不細數歷史長河,而是著眼於戰國時期的名將——樂毅。
  • 春秋戰國四大刺客,是哪四個人?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徵戰不休,長期的戰亂給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但那個時代也是一個絢爛無比的時代,思想不斷碰撞,火花出現,新的思想因此誕生。同樣,這亦是個充滿了俠義之氣的時代,俠士們崇尚信義,堅守自己的承諾,視死如歸。這時候的刺客不少,其中最為出名的是四個——專諸、要離、聶政和荊軻。1、專諸刺吳王僚。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戰國時期,是一個諸侯混戰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薈萃,形成了一種又一種學派,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名臣良將。其中戰國四大名將無疑是當時最耀眼的幾位,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能夠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們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有些武將也很強大,卻無法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呢?比如說樂毅,吳起。這是不是就說明樂毅等人不如戰國四大名將了呢?戰國四大名將的由來戰國四大名將出自於《千字文》。《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 戰國四大名將趙國佔據兩位,為何會敗給秦國?三個方面為你解答!
    《大秦賦》這部歷史大劇在現了戰國末年秦王政一統天下的歷史場面,為我們揭示了秦王政一統天下的宏圖偉業。
  • 戰國四大名將一生為國徵戰,馳騁疆場,豐功偉績世人敬佩
    戰國風雲變幻,能人輩出,王侯將相陽算陰謀,瞬息萬變,千古明月,照見了多少英雄豪傑,在歷史之上他們熠熠生輝。每每想起那四大名將的英姿颯爽,馳騁疆場便讓人熱血沸騰,一生為國為君,勞心勞力,但名士暮年,卻難得善終,令人唏噓,寧願他們戰死沙場,也不願看到他們消亡在朝廷詭計之中。
  • 戰國四大名將:連吳起、樂毅都沒能入選,李牧憑什麼榜上有名?
    同理,如果我們能找到戰國四大名將的出處,不就能找到為什麼是這四個人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了嗎?首先,我們看看戰國時期的史書。在司馬遷的《史記》中,白起王翦共同列傳排在第十三,廉頗列傳排在第二十一,中間隔著樂毅、魏無忌的列傳,而且李牧的列傳都沒佔標題,只是附錄。其餘如《戰國策》等史書,更沒有專門列出這些名將。
  • 戰國四大名將《大秦賦》中出現仨,最厲害的卻沒出場,編劇有心了
    《大秦賦》用一幀幀波瀾壯闊的畫面給觀眾呈現了戰國末年的風雲歷史。
  • 從《大秦帝國》三部曲到《大秦賦》,看秦國一統天下的強國之路!
    不管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大秦賦》得不到更多影迷的認可,值得肯定的是,《大秦賦》是《大秦帝國》三部曲的延續,完成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最後拼圖。應該說,《大秦賦》是《大秦帝國之裂變》(2009年)、《大秦帝國之縱橫》(2013年)和《大秦帝國之崛起》(2017年)的姊妹篇,這三部秦劇的豆瓣分至今分別維持在9.3、9.3和8.5的高分。
  • 為什麼吳起不是戰國四大名將?筆者:亞聖不屑與小輩相提並論!
    「兵家四聖」的選材相比「戰國四大名將」是要廣泛得多的,所以「兵家四聖」要強於「戰國四大名將」也是不無道理的。在「兵家四聖」中只有吳起可以勉勉強強地稱作戰國人(吳起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人物)。那麼亞聖吳起為什麼不是戰國四大名將?吳起是長輩「起翦頗牧」都是戰國後期同一個時代最傑出的將領,而吳起卻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將領,這麼看吳起算得上是「起翦頗牧」的長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