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普羅大眾最熟知的莫過於三國時期,得益於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被廣泛傳播,製作成影視劇等,更多人熟悉了劉關張、諸葛亮、司馬懿陸遜孫權等人。
然而,在此之前還有一段非常重要和群雄輩出的年代,那就是春秋戰國時代。今天咱們不細數歷史長河,而是著眼於戰國時期的名將——樂毅。
不是歷史愛好者的話,可能聽過樂毅的名字卻對其人的經歷知之甚少,但對於白起、王翦、李牧、廉頗這四位戰國名將應該知道得更多些。不過樂毅與這四位相比並不算差,就連後世三國演義中的最強謀臣諸葛亮,也視樂毅為偶像。
樂毅的先祖是戰國初期魏國的名將樂羊,所以也算是出生在頗具武學淵源的世家。不過在樂羊那統率魏國滅中山國,後封於靈壽。在之後靈壽被納入趙國之版圖,樂毅家族也順勢成了趙國臣民。
在這樣世家的中,樂毅也和大多數世家子嗣一樣,從小接觸兵法謀略,對戎馬疆場嚮往,懷揣建功立業的夢想。
樂毅沒有在"戰國四大名將"中,並非是戰功不夠,相反,得益於他的家庭背景和之後數十年自己的努力,他幹了兩年大事。
其一、開局不好。樂毅所處年代,當時燕國很小差點就被齊國滅了,後燕昭王在得到趙國的幫助,才得以復國。四大名將中,廉頗時期的趙國是春秋七國中最鼎盛的國家之一,李牧差不多也在這個時代、王翦身在秦國滅六國的時候,而白起處在秦國向六國發起總攻的時候。雖都不免身處戰亂,但卻又都比樂毅好那麼一點點。
其二、樂毅以弱勝強是戰國四大名將沒有的戰績。白起雖百戰百勝,但它只打了長平後就沒繼續推進下去。後秦皇讓他推進,白起則認為趙國不可戰勝,而拒絕了這場戰役。李牧打匈奴但沒有把匈奴全滅,廉頗則主要以守城聞名。而樂毅則把齊國打得只剩兩座城池,足見其殺伐果斷之勢。
按理說上面的條件已經夠進入四大名將之列了,至少也整個五大名將吧,然而並沒有。這和樂毅在攻打齊國時的選擇密不可分。
當時樂毅率領燕軍接連打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但就在只剩下兩座城池時停止不前。
他這個做法是想收復齊國民心,讓齊國自動歸順燕國,而免遭"滅國"之災。這樣的想法很大膽和超前,成了就是一段歷史佳話,失敗就是萬丈懸崖。
然而,這確實失敗了。這樣的停滯不前並沒有為齊國歸順創造條件。反而在這其中的間隙讓齊國有了喘息重整的機會。與此同時,燕昭王在中途去世。燕惠王上臺,被齊國離間君臣關係,最終樂毅被換掉。
樂毅不在後,之前的大好形勢也不復存在,之前攻下的城池又被齊國奪了回去,相當於樂毅一路過來白忙一場。這也再次說明戰場上敵人就是敵人,民心可以將他們的幻想徹底擊碎後再收買。中途卻步實乃兵家大忌。
在三國志首款正版授權手遊《三國志2017》中,遊戲保留了樂毅的驍勇善戰,並將其技能命名為「連戰連捷」每隔數秒就能大幅提升傷害輸出,並提供一次範圍重擊效果。
在裝備專屬寶物「昌國君印」後,重擊效果能夠得到更大的發揮和強化,疊加至最高可輸出超高範圍傷害!非常恐怖的實力。
話說回來,之所以樂毅沒有進入四大名將,恐怕也就是因為這場仗輸得莫名其妙,用現在的話將就是打了個寂寞。什麼也沒撈著,還勞民傷財,也因此沒能影響到歷史進程的改寫。從而難入四大名將。
本文就到這裡,我們下期見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