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廉頗之外,還有一人不夠資格

2020-12-22 諸史

關於戰國四大名將,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今天聊一聊其中最不夠資格的兩位名將。

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源於南北朝時梁朝周興嗣編撰的《千字文》,書中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一句話,由於《千字文》流傳甚廣,於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就被約定俗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但戰國時代兵家天才輩出,說這四人「用軍最精」,實難讓人信服。

就這四人而言,白起與李牧遇強則強、遇弱更強,入榜戰國四大名將實至名歸,但廉頗與王翦就難以讓人信服了,兩人都精於固守而不懂出奇,通常是以兵力敗敵,總體看來不夠資格入榜戰國四大名將。

01

《千字文》中的戰國四大名將,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處於戰國晚期,是秦國與關東六國雙方戰爭中湧現出的名將。簡而言之,我們可以將《千字文》評選標準總結為:一是戰國晚期,二是與秦或與關東六國徵戰的常勝名將,所以沒有與秦國交戰的樂毅等,以及戰國中前期的吳起、孫臏、田忌等,才沒能入榜戰國四大名將。

但這一評選標準在廉頗身上失效了。

根據史書記載,廉頗生於公元前327,死於公元前243,一生活了84歲,大約在公元245年先後投奔魏楚,因此廉頗一生主要活動於趙國。但縱觀廉頗一生,與秦國的主要作戰記錄只有一次,就是我們熟知的長平之戰序幕戰。當時,廉頗築壘固守,嚴束部眾,堅壁不出,秦國使用反間計,趙王用趙括替換了廉頗,秦軍同時秘密任命白起替換王齕,趙括紙上談兵導致長平之戰慘敗。

筆者提出一個疑問,如果趙王不將廉頗撤換,廉頗能打敗白起嗎?歷史無法假設,但長平之戰前的閼與之戰,或許能給出一些答案。

長平之戰前七年,秦軍派白起助手胡陽攻打趙國,胡陽兵分兩路,一路圍攻趙國閼與,一路圍困武安(離邯鄲百裡),兩路互相配合,且閼與地理形勢狹長險峻,因而趙國陷入左右為難。趙惠文王問廉頗「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廉頗不願領兵出戰,最後趙惠文王問到趙奢(趙括之父),趙奢回答說「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於穴中,將勇者勝。」趙奢領兵一舉大破十萬秦軍,主帥胡陽此戰之後下落不明。

通過閼與之戰,就說廉頗用兵不如趙奢,或許有些武斷,但縱觀廉頗對秦作戰的亮點,的確泛善可陳。而且,廉頗對齊、魏、燕的作戰,也未見廉頗用兵之妙。

從春秋至戰國,齊國一直是強國,廉頗伐齊能夠彰顯其用兵嗎?根據史書記載,廉頗第一次用兵是伐齊,「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但這一次伐齊並非廉頗單獨行動,而是樂毅聯合燕、趙、秦、韓、魏五國伐齊,廉頗勝仗是在樂毅打敗齊國主力之後的第二年,有點勝之不武。田單火牛陣破燕,恢復齊國七十餘城後,趙國趁火打劫,「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還是有點勝之不武。

至於魏國、燕國,在戰國晚期已經沉淪,其中燕昭王時重要樂毅,讓燕國曇花一現,但總體而言廉頗伐魏、伐燕取得勝利,說明廉頗無疑是名將,但卻未必夠資格入榜戰國四大名將。

廉頗之所以名傳後世,主要與「負荊請罪」、「將相和」、「尚能飯否」的典故廣為流傳有關,但縱觀廉頗用兵,精於固守卻不懂出奇,沒有取得過什麼驚人戰績,在戰國時代用兵水平只能算中等。由於古文中廉頗與李牧合稱「頗牧」,是名將的代表,所以千字文為了押韻,又因為提及李牧,於是就將「頗牧」中廉頗也捎帶了進去,但實際上同時代的趙奢,至少在對秦戰績上要遠遠超過廉頗。

02

與廉頗不同的是,王翦對關東六國屢戰屢勝,一舉滅掉六國中的五國,按理說是實至名歸的戰國四大名將,但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廉頗與白起時代落幕之後,王翦與李牧開始同臺爭鋒,但可惜的是,白起與廉頗擦肩而過,而王翦與李牧也未能真正決出勝負。

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的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於是秦始皇趁機派當時秦國第一戰將王翦伐趙。結果,王翦遇上了趙國的名將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時間,發現自己不是李牧的對手,於是王翦求助秦始皇,讓秦始皇在實施反間計,讓其派奸細去趙國都城造謠,並花重金買通了逼走廉頗的趙王寵臣郭開,最終結果我們都知道,李牧慘遭殺害,王翦之後大敗趙軍,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

與白起不同,長平之戰中秦國主帥先是王齕,由於廉頗築壘固守,嚴束部眾,堅壁不出,見難以速勝廉頗,秦國主動實施反間計,之後秘密派出白起替換王齕。而王翦伐趙戰爭中,是王翦主動要求實施反間計,無論是打不過李牧,還是擔心戰爭拖的時間太長,都說明王翦不是單純的軍人。

戰場上玩不過李牧,只能背地裡玩陰謀詭計,王翦還配叫戰國四大名將?

《孫子兵法》雲,「以正合,以奇勝」。與廉頗一樣,王翦是出色的軍事家,尤其擅長大兵團作戰,但一樣不懂出奇致勝,戰略戰術比較死板。

白起、李牧在敵我同等兵力下,往往都是取得大勝,而在敵眾我寡時,一樣能夠以弱擊強,取得最後的勝利。敵眾我寡時,往往就需要出奇制勝,白起李牧以奇致勝的戰例層出不窮。

但縱觀廉頗、王翦卻鮮有以弱擊強的勝利,每一次都需要重兵出戰,比如白起提七萬大破楚國鄢郢之地,而王翦滅楚需要六十萬。王翦儘管滅掉五國,但滅韓趙燕魏楚時,看似王翦用兵之功,實則秦國國力強盛,五國不僅遠非秦國對手,而且士氣低落,沒有決死一戰之心。

因此,如果以白起、李牧用兵水平衡量戰國四大名將,那麼廉頗、王翦顯然不太夠資格。

參考資料:《史記》等

相關焦點

  • 廉頗為什麼能擠掉吳起、樂毅和魏無忌,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廉頗知名度最高,可不代表能力和戰功比他們高!廉頗是這些人中武藝最高的人,八十歲還能開百擔之弓,但他是一個純粹的武將,是一個身經百戰的經驗老將,還達不到白起、王翦、李牧、吳起、樂毅和魏無忌的水平。王翦是滅國之王,一人滅五國!李牧是騎兵之神,北抗匈奴,南破強秦。可見,廉頗雖強,但和戰國四大名將其餘三人相比,可是有差距的,而且差距很大!那假如廉頗進不了四大名將?誰能呢?吳起、樂毅和魏無忌明顯是更有資格的!
  • 連廉頗都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一生未嘗敗績的吳起為何沒能入選?
    戰國時期,戰火連綿不絕二百餘年,在這期間名將輩出,後世的人挑選出其中四位佼佼者,列為戰國四大名將。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挑出來了四個人,爭議必然是很大的。打個比方,廉頗是否能與王翦、白起、李牧並列,一直都是惹人爭議的話題。
  •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與廉頗無爭議,那麼第二到底是李牧還是王翦
    由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周興嗣在其作品《千字文》提出戰國四大名將的概念,在歷史上一直存在著諸多爭議,雖說戰國四大名將排名不分先後,可這四人的成就與能力,確實存在著高低之分。在眾多的評選中,白起第一的位置是比較穩的,而廉頗在四人裡面實力與成績都是最差的。那麼剩下的兩位,李牧與王翦到底該怎麼排呢?
  • 他一個人就害了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兩個,他是秦滅趙的功臣,他是誰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白起和王翦是秦國將領,廉頗和李牧是趙國將領,戰國四大名將被秦國和趙國瓜分,其中白起是被秦昭襄王賜死的,王翦是自然死亡,善終,廉頗則被趙悼襄王逼走,離開趙國,最終客死他鄉,而李牧則是被趙國最後一任國君趙王遷殺害的,李牧一死,趙國自毀長城,隨後被秦國滅亡。
  • 戰國名將:廉頗排第八,王翦排第三,第一第二實至名歸!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名將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年代,他們戰功偉大,但沒有軍事著述。其中白起和王翦乃秦國名將,李牧和廉頗乃趙國名將,不難看出,戰國四大名將被秦、趙兩國包攬。
  • 戰國名將:廉頗排第八,王翦排第三,第一第二實至名歸
    原標題:戰國名將:廉頗排第八,王翦排第三,第一第二實至名歸!
  • 戰國四大名將,誰才能稱得上第一人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中國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軍事著述。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四人究竟誰才稱得上第一人,今天小吏便和大家一起探討探討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國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
  • 戰國四大名將:連吳起、樂毅都沒能入選,李牧憑什麼榜上有名?
    如果要從中國歷史上篩選一個戰亂最頻繁的時代,那麼戰國時代一定一枝獨秀。因此,戰國時期也是名將湧現最為頻繁的時代。而在眾多名將之中,為什麼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入選四大名將,而不是其他人呢?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那麼你對四大名將這個組合或許有些誤會。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和兼併戰爭,為名將的登場提供了一個大舞臺。其中,就白起、廉頗、李牧、王翦這四位將領,就被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大名將」。不過,對於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卻沒有躋身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這是為什麼呢?一首先,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 諸葛亮視為偶像的樂毅,為何不在「戰國四大名將」之列?
    縱觀歷史,普羅大眾最熟知的莫過於三國時期,得益於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被廣泛傳播,製作成影視劇等,更多人熟悉了劉關張、諸葛亮、司馬懿陸遜孫權等人。 然而,在此之前還有一段非常重要和群雄輩出的年代,那就是春秋戰國時代。今天咱們不細數歷史長河,而是著眼於戰國時期的名將——樂毅。
  • 戰國四大名將排名:起翦頗牧。筆者:別鬧了,那只是順口溜
    「起翦頗牧」是戰國四大名將,這個排名最早的出處是《千字文》。對於這個排名,許多的學者紛紛表示質疑,「起翦頗牧」真的可以代表戰國名將嗎?這四個人的排名又是否公正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戰國時期,名將如雲。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他們都是屬於戰國後期同一時代的人,「起翦頗牧」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戰國後期四大名將。再來論一論排名的準確性,至少這個排名是把李牧極大的低估了。有人說白起王翦依託強秦,兵強馬壯,勝是應當;廉頗雖然常年南徵北戰,勞苦功高,但是在面對強秦的時候卻心有餘而力不足,被一位沒有什麼出色戰績的秦將王齕打的節節敗退。
  • 為什麼吳起不是戰國四大名將?筆者:亞聖不屑與小輩相提並論!
    在後人的不斷流傳中,「起翦頗牧」也漸漸的成為了人們口中的「戰國四大名將」。唐朝的李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自古論兵,孫吳白韓為首,頗牧衛霍次之。」在後人的不斷流傳中,「孫吳韓白」也漸漸的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兵家四聖」。很顯然,所謂的「兵家四聖」的含金量是遠高於「戰國四大名將」的。
  • 盤點戰國時期四大名將排名
    ——鬼谷子 戰國時期,七雄紛爭,是一個烽火狼煙的時代,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好戰。 那麼你知道戰國著名的將領有哪些嗎?今天小二為大家帶來了戰國四大名將排名。
  • 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呢?
    燕惠王本就埋怨樂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計,派騎劫取代樂毅。在此背景下,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失地七十餘城,拜為相國,封為安平君。那麼,問題來了,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一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 大秦賦:負荊請罪能屈伸能伸,固守城池戎馬一身,戰國名將廉頗
    廉頗,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曾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晉陽,趙王封他為上卿。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
  • 《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沒有出現呢?
    對於《大秦賦》來說,歷史背景是戰國後期,也即秦國正在和山東六國展開最為激烈的較量。在此基礎上,戰國時期的名將,自然成為《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重要人物。提到戰國歷史的名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也即分別是秦國的王翦、白起和趙國的廉頗、李牧。在《大秦賦》中,王翦、廉頗、李牧這三位名將,都有不同程度的戲份。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戰國時期,是一個諸侯混戰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薈萃,形成了一種又一種學派,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名臣良將。其中戰國四大名將無疑是當時最耀眼的幾位,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能夠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們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有些武將也很強大,卻無法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呢?比如說樂毅,吳起。這是不是就說明樂毅等人不如戰國四大名將了呢?戰國四大名將的由來戰國四大名將出自於《千字文》。《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 以弱勝強,幾乎滅掉齊國的樂毅,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說到這,就會有很多同學有疑問了,取得了如此驕人戰績的樂毅,為何沒能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這其實是有多方面的因素的。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戰國四大名將」這一稱呼是在多久出現,如何出現的。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因《千字文》後來從教導皇子的文稿成為了後世孩童們的啟蒙文章,漸漸傳播開來,久而久之,人們就因為周興嗣在《千字文》中所寫的這兩句話,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 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為何不是戰國四大名將?原因並不複雜!
    那麼,問題來了,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立下赫赫戰功,為何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一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 戰國四大名將都有哪些,白起和王翦哪個功勞最大?
    戰國四大名將的名頭那是響噹噹的,幾乎無人不曉,他們就是歷史上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秦趙兩國各2位,秦、趙是戰國後期軍事實力的代表,戰國後期基本也就趙國能和秦國一拼,趙國的強大的得益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下面我們就具體了解一下這4位名將的一些貢獻,看看他們為什麼能評上這個稱呼。秦國白起白起又稱公孫起,外號「人屠」,四大名將之首,戰國時期秦國人,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