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呢?

2020-12-24 情懷與歷史

田單復國,這是戰國時期重要的歷史事件。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樂毅率領著吳國大軍於濟水之西大破齊軍,斬殺齊將韓聶,其餘四國相繼撤退。燕國名將樂毅出兵攻佔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再於半年內接連攻下齊國七十餘城,滅了齊國,僅剩莒縣(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今山東平度市)兩座齊國孤城未能攻克。而楚國又出兵,名為援助,實為攻擊,楚將淖齒虐殺齊湣王,淖齒又被齊人殺死。即墨大夫出戰陣亡。田單率族人以鐵皮護車軸逃至即墨,被推舉為城守。即墨全城百姓由田單率領抵抗,雙方交戰五年。樂毅強攻不克,改用包圍策略。

田單為除掉最難對付的敵手樂毅,又派人入燕行離間計,詐稱樂毅名為攻齊,實欲稱王齊國,故意緩攻即墨,若燕國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就埋怨樂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計,派騎劫取代樂毅。在此背景下,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失地七十餘城,拜為相國,封為安平君。那麼,問題來了,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對於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的田單來說,之所以沒能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也即和白起、王翦、李牧、廉頗這四人並列,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兩點。

一方面,田單的戰績相對匱乏,也即田單這位名將的一生,幾乎就只有恢復齊國這一個戰績。公元279年,在燕惠王派騎劫取代樂毅後,田單認為這是一個反攻燕國的良好的時機。於是,田單便集中千餘頭牛,角縛利刃,尾扎浸油蘆葦,披五彩龍紋外衣,於一個夜間,下令點燃牛尾蘆葦,牛負痛從城腳預挖的數十個信道狂奔燕營,五千精壯勇士緊隨於後,城內軍民擂鼓擊器,吶喊助威。在火牛陣的基礎上,燕國大軍的陣營已經被衝散了,所以齊國將士乘勢衝殺,城內百姓緊跟助戰,燕軍奪路逃命,互相踐踏,燕國大軍的主帥騎劫在混亂中被殺。

對此,燕國大軍可謂群龍無首,從而四散而逃。田單率軍乘勝追擊,很快將燕軍逐出齊國的疆域,從而盡復失地七十餘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火牛陣」。在齊國復國之後,田單迎法章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正式即位,是為齊襄王,田單受封安平君。不過,對于田單來說,之後就沒有在齊國立下什麼戰功了。據《戰國策》所述,田單後來又離開齊國,來到了趙國。在趙國期間,田單受封都平君。趙國用三個大城市加上一些小村城鎮共五十七個送給齊國換來田單,田單為趙國攻下燕國三座小城。

對於趙國來說,用眾多城池從齊國換回了田單這位名將,但是,非常可惜的是,田單這位名將僅僅為趙國攻下了三座小城。在此之後,史料中就沒有田單的相關記載。特別是在之後爆發的長平之戰等戰役中,也沒有田單的身影了,這意味著田單很可能在長平之戰爆發前就已經去世了。對此,在筆者看來,就田單的一生來說,只有火牛陣擊破燕軍這一個戰績。而這,無疑是田單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的重要原因。相對于田單這位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中的任何一位,都是戰功赫赫,也即都立下了一個又一個戰功。

舉例來說,就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頗帶領趙軍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威震諸侯,廉頗班師回朝,官拜上卿。也即在五國伐齊期間,廉頗率領趙軍攻城略地,為趙國開拓了疆域。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趙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廉頗伐魏,攻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裡),築城而還,隨後又攻取了安陽(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裡)。

而在長平之戰後,廉頗在邯鄲之戰中堅守城池,頑強抵擋秦國大軍的進攻。並且,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國攻打趙國,趙王派廉頗領兵反擊,在鄗城大敗燕軍,殺死慄腹,俘虜了卿秦、樂閒,之後又包圍了燕國都城。因此,對於廉頗的一生來說,率領趙軍和齊國、魏國、燕國、秦國等諸侯國作戰,立下了一個又一個戰功,這才得以躋身戰國四大名將的陣營中。同樣的道理,對於戰國四大名將中的白起、王翦、李牧,也都是戰功赫赫之輩,而不是一生只有一場成名之戰的武將。

最後,另一方面,就田單來說,雖然用火牛陣破敵,幫助齊國復國,確實值得後人讚賞。不過,因為燕惠王的用人失誤等原因,這場戰役的含金量,自然有所降低了。在田單破敵之前,燕惠王因為中了齊國的反間計,選擇派騎劫取代樂毅,這無疑給了田單取得勝利的機會。換而言之,如果還是樂毅率領燕國大軍的話,田單很可能不會獲得反擊燕軍的機會。因為樂毅在齊國的五年時間中,田單一直沒能在正面擊敗樂毅。如果是樂毅執掌燕國大軍期間,田單依然可以成功擊敗燕國大軍,恢復齊國,那麼這場戰役的含金量,無疑可以獲得顯著的提升,從而提升田單在戰國時期名將中的地位。當然,這不是否定田單的能力,在戰國七雄中的名將中,田單已經是佼佼者。

但是,和白起、廉頗、李牧、王翦這四大名將比起來,田單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這同樣是不應該否認的情況。對于田單這位名將,三國名將呂布給出了比較高的評價,他表示:「昔樂毅攻齊,呼吸下齊七十餘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單故也。」到了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安平君田單」。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孫臏、趙奢、廉頗、李牧、王翦而已。及至宋朝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田單。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為何不是戰國四大名將?原因並不複雜!
    在此基礎上,樂毅率軍在齊國攻下了70餘座城池,只有即墨和莒這兩座城池沒能攻破。經過樂毅伐齊後的燕國,也因此來到了自己的巔峰,在疆域面積上一度僅次於秦國和楚國。那麼,問題來了,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立下赫赫戰功,為何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一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
  • 以弱勝強,幾乎滅掉齊國的樂毅,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此時,樂毅已經率領燕軍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僅剩即墨和莒城兩座城池尚未失陷,再加上齊閔王被殺,齊國幾近亡國。自此,燕國一雪三十年前險些被齊國滅亡的國恥,燕昭王更是親抵前線犒賞樂毅及其麾下三軍,而齊國遭此大劫,國力大損,從天下霸主的神壇跌落。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和兼併戰爭,為名將的登場提供了一個大舞臺。其中,就白起、廉頗、李牧、王翦這四位將領,就被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大名將」。不過,對於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卻沒有躋身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這是為什麼呢?一首先,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 戰國名將錄——齊國名將匡章
    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戰爭頻繁,因此誕生了很多不世出的名將,本期為您介紹的是齊國名將匡章。匡章(生卒年不詳),齊國著名將領,史稱「匡子」或「章子」。匡章或許不如白起、李牧、廉頗、王翦出名,但是在戰績上一點也不遜色。
  • 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中各選出五虎將,哪些名將會入選
    ,戰國哪些名將會入選?孫臏到齊國後,利用圍魏救趙之計和減灶之計,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擊敗了龐涓,並逼迫龐涓自殺,報仇誣陷之仇。田忌是齊軍統帥,和孫臏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大敗魏軍。田單在趙國名將樂毅,率五國之兵將齊國打著只剩兩座城時,率兵反擊,以火牛陣大破燕軍,幫助齊國收復七十餘座城。匡章曾率兵攻破燕都,大敗楚軍,帶領齊、魏、韓三國聯軍 (後加入趙、宋兩國)攻破秦國函谷關,逼迫秦國求和。
  • 樂毅逃離燕國而不輔佐後主,為何仍是曹操諸葛亮最尊奉的名將?
    如果燕軍依靠強攻下二城會出現一個問題,各國會不會以恢復齊國故土為由組織合縱對付燕國?當初合縱伐齊最大的一個導火索就是齊國獨吞宋國,如果其他國家合縱伐燕,這是燕國承受不住的。而齊國發生內亂則不同,燕軍出兵是師出有名,各諸侯國是沒有針對燕國的理由的,起碼名不正言不順。
  • 險些滅掉齊國的他為何無法成為名將?
    主要也是齊國太招恨了,齊湣王就跟瘋了似的逮誰咬誰,戰國七雄除了秦國離齊國比較遠,外加有堅不可摧的函谷關外,其它國家都恨毒了齊國。於是樂毅振臂一揮,各國便紛紛響應,五國聯軍浩浩蕩蕩開赴齊國,把齊國打得滿地找牙,最後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城池,滅國就在眼前。但樂毅當時的表現挺讓人不理解。本來燕國大軍已經兵臨城下,他卻突然罷手不打了,改成「圍而不攻」的戰略。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孫臏是孫武的後代,因受龐涓迫害而身受臏刑,之後投奔齊國,成為戰國時齊國名將,曾輔佐田忌以「圍魏救趙、圍魏救韓」之計取得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著有《孫臏兵法》,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和宋武廟七十二將。我們來看看孫臏的成名戰「圍魏救趙」,趙國於前354年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魏國於是派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於次年向齊、楚兩國求救。
  • 戰國名將輩出,每一個都是時代翹楚,大家都認可他們嗎?
    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戰爭是,周朝衰微後各自盤踞,成就了春秋五霸,後來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家,從這裡開始正式進入了戰國七雄的局面,一般國家林立,強弱有別的時候就會出現不斷的攻伐和戰亂,而亂世出英雄,因為戰亂造就了很多名將,所以戰國時期名將是最多的,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戰國時期的十大名將,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可呢
  • 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廉頗之外,還有一人不夠資格
    關於戰國四大名將,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今天聊一聊其中最不夠資格的兩位名將。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源於南北朝時梁朝周興嗣編撰的《千字文》,書中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一句話,由於《千字文》流傳甚廣,於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就被約定俗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但戰國時代兵家天才輩出,說這四人「用軍最精」,實難讓人信服。
  • 燕國為何沒有存在感?
    到了他兒子燕莊公時期(前663年),山戎再次大規模襲擾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勞師千裡擊敗驅逐了山戎,並將山戎曾經佔據的河北滄州至天津一帶交給燕國,要求燕國重新發揚召公時代的光榮傳統,燕國也恢復了對周王室的述職進貢。
  • 樂毅連攻齊國七十餘城,為何最後兩城卻沒有打下?
    樂毅沒有攻打下即墨、莒兩個城池,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主觀方面,樂毅想慢慢爭取民心,獲得齊國民眾的好感,便於後期統治;客觀方面,即墨、莒屬於齊國五都,駐有重兵,易守難攻。主觀原因燕國在戰國七雄中實力墊底,想一口把齊國吞了,並非易事。
  • 戰國四大名將,為什麼沒有連諸葛亮都誇讚的樂毅,原因主要有三點
    戰國時期徵伐不斷,所以有很多名將都從戰事中被發掘出來,而戰國四大名將主要分布在秦國和趙國這兩個國家,因為這兩個國家的戰事最為慘烈,那麼為什麼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什麼少了差點一舉滅齊的樂毅呢,就連諸葛亮都對他誇讚不已,甚至把自己比作當代的樂毅。
  • 存在感很低的燕國,為何被列入戰國七雄之列?因為首爾都曾屬於它
    那麼提起燕國你能想到什麼,有人不假思索地會想到天龍八部裡的慕容復一心要復興的國家,別誤會,此燕非彼燕,還有人會想到荊軻刺秦王,除此之外呢?似乎只能搖頭說不知。其實存在感不強的燕國,建國800餘年,並不是只留下荊軻刺秦王一事。那麼存在感很低的燕國,為何被列入戰國七雄之列?因為現在韓國的首都首爾都曾屬於它。燕國也曾輝煌一時。
  • 戰國七雄中各國第一名將分別是誰,誰能稱得上戰國第一名將呢?
    戰國七雄中各國第一名將分別是誰,誰能稱得上戰國第一名將呢?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歷史上稱之為戰國時期,當時七大強國分別為齊、楚、燕、趙、韓、魏、秦史稱戰國七雄。七國的具體位置是南楚、北趙、燕在東北、西秦、東齊、中則為韓魏。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戰國時期,是一個諸侯混戰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薈萃,形成了一種又一種學派,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名臣良將。其中戰國四大名將無疑是當時最耀眼的幾位,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能夠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們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有些武將也很強大,卻無法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呢?比如說樂毅,吳起。這是不是就說明樂毅等人不如戰國四大名將了呢?戰國四大名將的由來戰國四大名將出自於《千字文》。《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 大英雄田單
    大英雄田單戰國時期人才濟濟,英雄輩出,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齊國將領田單。
  • 諸葛亮視為偶像的樂毅,為何不在「戰國四大名將」之列?
    縱觀歷史,普羅大眾最熟知的莫過於三國時期,得益於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被廣泛傳播,製作成影視劇等,更多人熟悉了劉關張、諸葛亮、司馬懿陸遜孫權等人。 然而,在此之前還有一段非常重要和群雄輩出的年代,那就是春秋戰國時代。今天咱們不細數歷史長河,而是著眼於戰國時期的名將——樂毅。
  • 曾是霸主之一的齊國,為何在秦朝統一天下時不戰而降?
    在齊桓公和管仲的努力下,齊國積極發揮自己的優勢——山海魚鹽之利,積極發展工商業,依次成為最為富有的國家。到了戰國時期,齊國的首都臨淄成為工商的集散地,可謂是當時最大的城市。 然而,就是一個這樣強大的國家,在戰國末期秦始皇開始統一天下的時候,其他五國都聯合一起奮力反抗,甚至燕國都派出過荊軻前去刺殺秦始皇。
  • 廉頗為什麼能擠掉吳起、樂毅和魏無忌,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戰績表現也能發現,廉頗的勝仗雖多,但規模均不大,「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樓昌領兵進攻魏國幾邑,未能奪取。之後廉頗再次進攻,將幾成功佔領。 」「廉頗伐魏,攻陷防陵,築城而還,隨後又攻取了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