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霸主之一的齊國,為何在秦朝統一天下時不戰而降?

2021-01-08 騰訊網

在春秋時期,齊桓公姜小白在管仲的輔佐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王。在齊桓公和管仲的努力下,齊國積極發揮自己的優勢——山海魚鹽之利,積極發展工商業,依次成為最為富有的國家。到了戰國時期,齊國的首都臨淄成為工商的集散地,可謂是當時最大的城市。

然而,就是一個這樣強大的國家,在戰國末期秦始皇開始統一天下的時候,其他五國都聯合一起奮力反抗,甚至燕國都派出過荊軻前去刺殺秦始皇。齊國作為霸主之一,卻並沒有向其他五國一樣反抗秦國,甚至最後最後不戰而降。如果齊國也能夠參與進對於秦國的反抗,至少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要延緩狠多。那為何齊國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要知道齊國的國力還是很強的。在戰國中期時,齊國正是憑藉著孫臏、鄒忌等名臣,兩次擊敗當時的霸主魏國,直接將 魏國打的衰弱。隨著齊威王、齊宣王和齊閔王的努力下,齊國發展的越來越好。實力強了之後自然就會將注意打到開疆擴土上。北擊燕國,南敗楚國,還把自己身邊的實力強勁宋國給吞了。

正所謂槍打出頭鳥啊,齊國如此強大,讓其他五國感到害怕。於是在齊國滅宋之後,其他五國聯合起來討伐齊國。在這場戰役中,在世仇燕國的帶領下,齊國慘遭大敗,燕將樂毅率領燕軍連克72城,最後打進了齊國的都城臨淄。這就相當於滅國了啊。雖然最後田單最後擊敗了燕軍,完成了復國,但是齊國的國力大不如以前了。

如此一來,齊國和其他五國之間的關係就生疏起來了,在秦國的遠交近攻的策略下,齊國站在一個看客的位置上看著秦國和其他四國之間的爭鬥。雖然,齊國有著充分的理由不去救援其他四國,誰叫你們當年聯合起來欺負我,甚至滅國。不幫你們也是正常的事。

但是,齊國的統治者們的目光太過短淺了,沒有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在公元前221年,隨著其他四國相繼倒在了秦國的鐵騎之下,齊國最終也向秦國稱臣投降。由此,秦國統一了六國,齊國滅亡。

相關焦點

  • 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原因有三
    熱播劇《大秦賦》已經播放到了50多集,除了戲份最多的秦國之外,其餘各國也很熱鬧,不是合縱攻秦就是想扶正成蟜取代嬴政或交好於秦國,國君也都一一登場,唯獨齊國除了公主離秋嫁給秦王嬴政露了次面,整個齊國只是偶爾有使者出使他國,幾乎不見齊國君臣的身影,那麼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
  • 三國分裂結束:西晉統一,為什麼不像秦朝那樣經常被提及呢?
    西晉雖然是取代曹魏政權後逐漸被司馬家族吞併的東吳,蜀建立的大一統,結束了秦朝那樣的國家分裂,但畢竟是第二個!不是一號!人們在觀看比賽時往往會記住第一名。秦朝的劃時代也是它被重視的原因!統一的背景不同。秦朝建立的國家以弱勝強。在統一之前,秦國的國力非常弱小。春秋時期以前的霸主地位一直由齊國擔任。
  • 同為大統一王朝,大唐十年完成統一,為何大秦卻「奮六世之餘烈」?
    前言: 唐朝與秦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同為史上最強盛的兩大帝國難免被經常放在一起比較。縱觀統一天下的王朝,在大洗牌時代到來之際,都經歷了苦心經營的蟄伏階段,有的蟄伏時間短,有的較為漫長。
  • 秦統一六國後,淺談六國之民眾對秦朝有認同感的幾點理由!
    秦滅六國實現統一後,原六國普通民眾對統一的秦王朝是有認同感的,只有六國貴族後裔對秦朝沒有認同感。春秋戰國五百餘年,年年徵戰,百姓死於戰爭者,不下於五百萬之眾,因此到了秦國統一天下前夕,天下已經形成了民心思治,民心思統的潮流!
  • 齊國為什麼不戰而降?除了實力差距,齊人壓根就不怎麼想反抗
    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南下攻齊,曾經和秦國並立的齊國幾乎是不戰而降。秦軍到達臨淄後,齊王建開門投降,齊國宣告滅亡。齊國是六國中國力保存最完整的,也是諸國中最富裕的,為什麼會不戰而降呢?齊人沒有勝利希望齊國如此乾淨利索地投降,首要原因是他們自知沒有勝利的希望。秦軍的威勢和實力正值巔峰,齊國不可能戰勝。
  • 持久戰的典型,秦國用140年統一天下
    持久戰簡介 中文名:持久戰 釋義:持續時間較長的作戰 相關概念:速決戰 屬性:戰略指導方針 持久戰是抗日戰爭時期產生的戰略指導方針,怎麼會說秦國七代明君,使用持久戰統一天下
  • 《大秦賦》:秦始皇消滅其他五國時,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秦國君臣得知齊國扣押離秋,命蒙恬猛攻高唐,而滅完燕代的王賁大軍轉則突襲臨淄,齊王建無奈之下毒殺後勝,最終出城投降。由此,伴隨著秦國的滅亡,秦王嬴政終於完成了一統六國的大業,不僅建立了秦朝,自己也成為千古一帝——秦始皇。值得注意的是,齊國的滅亡,可以說是咎由自取,也即秦國消滅其他五國的時候,齊國都選擇了見死不救的態度。
  • 秦始皇派50萬秦軍已徵服百越,秦朝滅亡時趙佗為何不回師救秦?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強大的朝代,它橫掃了已經存在了800年的楚國、齊國、燕國,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姿勢毀滅了有200多年歷史的趙魏韓。這些諸侯國在中原大地上互相爭戰了數百年,即便是春秋五霸這樣的霸主,也做不到這樣的程度。後來讓漢朝苦不堪言的匈奴,也不是秦朝的一合之敵。
  • 這才是秦統一天下的真正原因,看完驚呆了!
    不僅魏國曾變法圖強,地處南方的超級大國——楚國,也曾經有楚悼王之吳起變法,東方大國齊國,尚有齊威王之鄒忌改革。就連戰國醬油瓶——韓國,還有鄭之賤臣神申不害之改革呢?當然,很多人會提到,秦之商鞅變法,更徹底深入,效果更顯著。改革多數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水深水淺不知道,有風無浪不曉得,一開始就鑽到深處去?
  • 一手好牌打稀爛,富不過三代,曾經號令天下的中原霸主,最終被滅
    魏國,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祖先畢萬奉晉獻公之命滅掉原來的魏國之後,因功被封在魏地,後代追隨晉文公有功,被封為大夫。經過發展成為晉國六卿之一,後與韓、趙分晉,被周天子正式冊封為諸侯。魏國號稱「天下中樞」,但是由於三家屬於同一公司拆分,從同事變成了對手,所以魏國也是地處四戰之地,北邊是趙國,西邊是秦國和韓國,南邊是楚國,東邊是齊國。
  •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才統一天下,為何劉邦僅用幾年就統一全國
    商鞅樹立嚴密的法令,勸民農耕,鼓舞士兵作戰,所以秦國山間無盜賊,百姓願意為國而戰,鄉邑得以大治。 這時的秦國,內憂減少,百姓富裕,士兵勇猛,達成了一種民——兵——君之間的和諧,在各國間的聲望也大大提高。 2.秦惠文王 到了秦惠文王時,商鞅死了,但變法成果被保留下來。
  • 秦始皇並未統一天下,在中原還留下一個衛國不滅,這是為什麼?
    秦朝,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實現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不過,如果較真的話,秦始皇其實並未真正實現「統一」,衛國就是一個被留下的春秋戰國「遺孤」。 而且,從周武王伐紂滅商分封天下開始,一直到秦滅六國,衛國立國長達900年,依然屹立不倒。直到秦始皇死後,秦二世將衛國國君廢為庶人,衛國才結束了它近千年的歷史。
  •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暴行?對於秦朝之前的歷史,有的人也許存在臆想
    嬴政統一六國是歷史的倒退?筆者認為這種說法要麼是混淆概念,要麼是對歷史發展的無知: 不斷強化凝聚力,這是先秦歷史發展的既定方向;周王朝的分封制,是對夏商兩代的改進;而秦統一天下,則是分封制自然崩潰的必然結果。歷史選擇了秦國,秦朝順應了歷史,僅此而已。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王翦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是秦國開疆拓土的最大功臣,秦滅六國時,除韓國是內史騰所滅之外,趙、燕、魏、楚、齊五國都有王翦家族之人參與,魏國、齊國是王翦之子王賁所滅,其餘三國王翦都是直接參與,也是主要功臣,王翦可以說對秦統一天下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王翦最終也功績卓著被封官拜爵,拜太師一職,封武成候。
  • 秦朝滅亡時有多慘?皇族被殺光鹹陽被屠城,天下3/5人口死於非命
    文|格瓦拉同志 雖然說天下沒有不滅亡的帝國或朝代,但等到末日真的降臨時,其畫面之慘烈所帶來的視覺衝擊,恐怕沒有幾個人能承受。那麼,作為中國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為何僅存在14年便走向滅亡?它滅亡時的畫面究竟有多慘烈?
  • 秦朝滅亡場景有多慘烈?秦朝是怎麼強大的?為何短短兩年就覆滅?
    那麼秦國在經歷8代君主發展,積累了160餘年才最終到秦始皇用十年時間統一六國建立王朝,最終卻在短短兩年之間被覆滅,那麼秦朝滅亡時,場景有多麼慘烈呢? 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軍功制度的推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士兵的殺敵積極性,從而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
  • 魏新:秦朝得罪了誰?
    當然,罵這部劇的,絕不是專門為了罵這部劇,主要是在罵秦朝;或許,也不是為了專門罵秦朝,但究竟罵誰,為何而罵,不好深究。罵是上癮的,一旦染上了罵癮,吃嘛嘛不香,看啥想罵啥。因為罵如排便,不光解壓去煩,事後還身輕如燕。阿城寫過,他在雲南插隊時,當地婦女家裡丟了東西,或遇不開心的事,就爬上自家屋頂罵,無具體對象,也無來龍去脈,就是一通罵,給青少年普及了生理知識,稱之為「天罵」。
  • 再給秦孝公二十年的時間,他和商鞅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嗎?
    自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已經逐步具備跟東方各國爭霸的實力,秦孝公其實也有他自己統一天下的想法,第一步就是先滅韓、魏這兩個歷史悠久的周朝諸侯國,第二步就是把南方強楚給滅掉,第三步是北上滅趙、燕,最後就是跟老牌強國齊國爭霸。這個設想其實在秦孝公時期是很好的,哪怕秦孝公以後的諸位君主都是按照這個設想去完成統一大業。
  • 戰國時秦國幾乎沒有昏君,為什麼秦朝統一還需要經過一百多年?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終於統一了天下。那麼,秦國為何經過7代國君、花費了一百多年才完成了大一統?因為秦國的統一實在是太難了,千古一帝也不是嘴上說說而已,那背後可是實打實的功績和努力。秦朝的統一比後世封建王朝的統一更難,主要難在兩方面:其一:破天荒的創舉。秦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在此之前,周朝的分封制和維護分封制的思想、制度已經統治華夏大地將近800年。在秦以前,雖然也有夏商周王朝,但他們都沒有實現中央集權,在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地區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各種諸侯、部落等獨立性很強的政權或勢力。
  • 樂毅帶兵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只是運氣好嗎?
    燕昭王因為子之執政,燕國大亂而被齊國乘機戰敗,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齊國,不曾一天忘記向齊國報仇雪恨。燕國是個弱小的國家,地處偏遠,國力是不能克敵制勝的,於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禮賢下士,他先禮尊郭隗藉以招攬天下賢士。正在這個時候,魏昭王派樂毅出使燕國,燕王以賓客的禮節接待他。樂毅推辭謙讓,後來終於向燕昭王敬獻了禮物表示願意獻身做臣下。燕昭王就拜他為亞卿,向樂毅請教有關攻打齊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