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六國後,淺談六國之民眾對秦朝有認同感的幾點理由!

2021-01-17 銳士說歷史

秦滅六國實現統一後,原六國普通民眾對統一的秦王朝是有認同感的,只有六國貴族後裔對秦朝沒有認同感。春秋戰國五百餘年,年年徵戰,百姓死於戰爭者,不下於五百萬之眾,因此到了秦國統一天下前夕,天下已經形成了民心思治,民心思統的潮流!

1、秦滅六國,六國國民皆無戰心

秦國的統一戰爭,只有趙國與楚國反抗較為激烈,其它各國都是一戰而定。韓國是不戰而降,內史騰在城下一喊,韓國就降了;魏國是一戰而降,王賁引大河之水一灌,魏國就降了;燕國則是棄民而東逃,燕王喜最後在遼東被捕獲;齊國則是民無鬥心,一戰即潰,然後快速投降!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五國已亡,秦兵卒入臨淄,民莫敢格者。王建遂降,遷於共。

從齊國的情況就知道,民莫敢與秦兵相格鬥者,不是六國之民不善戰,而是民心思統一!在秦國還沒有統一六國前,三晉及楚國就多有流民入秦成為新秦人,這些六國之民入秦多數種地納糧,而打仗的事還是老秦人在做。

2、百姓思變、刑徒軍平叛六國復闢

六國之民對於秦朝有認同感,還有兩個證據:一是六國之民想的是秦二世變法而治,而不是先就想到推翻秦朝;二是章邯的刑徒軍大部分是原六國之民。這些六國之民組成秦軍後,平叛陳勝百萬農民軍, 又掃蕩其它六國貴族復闢軍。如果六國之民對秦朝沒有認同感,為何不臨陣起義或叛逃呢?因為六國之民對統一的秦朝是有希望的,只是這個希望被劉邦給實現了。

《史記.秦始皇本紀》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史記.秦始皇本紀》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鄉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圉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汙穢之罪,使各反其鄉裡,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威德與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內,皆讙各自安樂其處,唯恐有變,雖有狡猾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止矣。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來,六國之民對於秦朝是有認同感的,他們也認同自已為大秦子民。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這就是六國之民對秦朝的希望,他們希望秦朝能改變嚴刑竣法,與民休養,如果能做到這樣,那麼用司馬遷的話來說就是:人民自安其樂、唯恐有變、雖有狡猾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止矣!

這裡的狡猾之民是指誰?也就是陳勝、吳廣這類草莽英雄;項羽、劉邦、彭越、武臣、田榮這類復闢餘孽!最後漢朝也是懷念認同秦朝的,不然怎會漢承秦制,且稱強大的羅馬帝國為大秦國!

相關焦點

  • 秦為什麼能滅了六國?秦朝天下大統,但六國忠孝仁禮義卻被保留
    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天地始開,陷於混沌,期間過去萬年,才開始有了文明。而泱泱華夏打從茹毛飲血到有穀物耕作,也未曾有過大一統國家,幸得秦王嬴政嗷嗷野心,血洗六國,以萬人血淚澆灌自己的宏圖霸業。雖是殘忍十分,狼子野心頗甚,但終究是推進文明腳步。
  •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六國國君最後都是什麼樣的下場?
    我們經常看見電視劇中,王朝被推翻之後君王的悲慘下場,那麼秦始皇嬴政這樣一個在歷史上留下千古暴君名聲的皇帝,在一統六國後,又是怎樣對待那六國的君主呢?他們都去哪兒了?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也就是一個人是否仁義的最核心問題,就是他是不是對於百姓有著愛惜之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專家:結局有好有壞!首先被秦始皇滅掉的國家是六國當中最為弱小的韓國。韓國這個國家比較尷尬,它大部分領土被秦國所包圍,所以它一直處在秦國的極度高壓之下。
  • 同是統一六國的功臣,為何白起被賜死,王翦貪婪要錢要地卻能善終
    身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對秦朝統一六國功不可沒。秦始皇就曾說過,自己能實現大一統,是因為文有李斯,武有王翦。在徵討六國的過程中,除去最弱小的韓國,消滅其他五個國家都是由王翦親自率兵的,而他也因為赫赫戰績被人們稱為「戰神」。 在「四將」中,還有另一個「殺神」,就是白起。白起和王翦同為秦國將領,對統一六國都做出了貢獻,可下場卻截然相反:王翦功成身退,白起卻因受小人挑唆被秦王賜死。
  • 始皇帝掃滅六國,卻留下一個小國|衛國。是因為什麼呢?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0年,秦王嬴政統帥秦軍以勢如破竹之勢僅僅用了十年便掃滅六國,結束了數百年的戰亂。於公元前221年登基稱帝史稱「始皇帝」。 但有人說秦始皇並沒有統一全國,因為會有一個國家沒有被滅掉那就是——衛國 可能大家會有這樣的疑問,這麼強大的秦王朝為什麼沒有隨之大勢一舉掃滅衛國實現真正的大一統呢? 我們先來了解下這個沒有被滅掉的國家——衛國。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
    在這十年中,秦始皇和其顧問天團制定了「籠絡燕齊,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相繼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使關內六國國君都成為了亡國之君。
  • 秦國為什麼能統一六國 因為這三樣東西,其他六國都沒有
    在春秋時期,秦國只不過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小國,到戰國之後,成長為一個能與楚國分庭抗禮的大國,這其中,商鞅的變法功不可沒,但是也只是一方面,要說到秦國能統一六國,這三樣東西起了很大作用,沒有它們,秦國的軍事實力不會這麼強,秦國統一六國的時間將會往後推移幾十上百年時間,甚至可以說,能不能統一還是一個未知數。然而有了這三樣秘密武器,統一六國的時間不過十年,以當時的科技水平來說,堪稱奇蹟。
  • 現在來看,秦國東出,一統六國,屬於法西斯主義麼?
    所以我們再反過來看,秦國統一六國,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真的是一種法西斯主義精神嗎?不是,這不是法西斯,首先法西斯是用來形容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的一個專有名詞, 顯然這點秦朝並不符合,再者秦國吞併其他六國實現統一是由歷史和現實根源的。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戰國後期,秦國的武將王翦、文臣李斯為秦王政吞併六國、一統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王翦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是秦國開疆拓土的最大功臣,秦滅六國時,除韓國是內史騰所滅之外,趙、燕、魏、楚、齊五國都有王翦家族之人參與,魏國、齊國是王翦之子王賁所滅,其餘三國王翦都是直接參與,也是主要功臣,王翦可以說對秦統一天下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王翦最終也功績卓著被封官拜爵,拜太師一職,封武成候。
  • 秦滅六國時有眾多名將,14年後,為何只有章邯在對抗項羽楚軍?
    秦朝建立14年後,秦朝走向了下坡路,為何只有章邯對抗項梁、項羽率領的楚軍?秦朝當初的名將去了哪裡?十四年後,秦朝為何落入無將可用的境地?其實與很多方面都有關係,不是一個方面的原因決定的。
  • 劉邦靠這3板斧,讓六國後裔不敢反漢
    01六國為何反秦秦始皇一統天下,六國文字和度量衡都被廢除,實現了「車同軌。書同文字」,「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六國後裔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對滅國讎恨記憶猶新。這還不算,秦始皇還遷徙天下富戶十二萬人到鹹陽居住,將六國的公主和美女收入後宮,天下之人敢怒而不敢言。秦朝修建宮殿、陵墓、長城等各種工程,導致賦稅徭役繁重,而秦朝法律嚴苛,因此盧生總結「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
  • 秦朝先後滅六國,統一中國,為什麼短短15年就滅亡?
    秦朝在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不長,一整個秦朝還沒有其它朝代一位君主在位的時間長,但是,它的出現對中國後世2000年的封建王朝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可以說是開山之祖。秦始皇可以統一中國,可以說能力實力都是非常強的,為什麼秦朝只存在這麼短的時間就被取代了?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六國,為何在他死後天下大亂?
    秦始皇縱橫捭闔,統一六國,這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高度,雖然秦國是累積了六世的資源,但是還是需要一個有魄力之人去整合這些資源。秦始皇在世之時,手上頗多良將,蒙恬、趙佗等人皆能徵慣戰,李斯、姚賈等個個能言善辯,再加上秦始皇自己的威勢與才幹,他在世之時,沒有一個人敢挑戰他的底線。
  • 《史記》的秦始皇,剛兼併六國,就膨脹了,李斯在幹嘛
    但是歷經數世之後,齊國不思創新變法,被五國聯合攻打後,國力逐漸衰微。自己滅掉自己指日可待。綜上所述,這六個國家即使沒有秦國消滅,他們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正如唐代詩人杜牧所言,滅掉六國的根本不是秦國,而是六國自己。秦國只是順勢而已。
  • 秦惠文王是否有能力像秦始皇一樣用十年統一六國?
    在位期間,秦惠文王用張儀為相連橫六國,以公孫衍、樗裡疾、司馬錯為將,東出函谷、西平巴蜀、南下商於、北伐義渠,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當時距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有90年。縱然秦惠文王雄才大略,再活十年也不成完成統一大業。因為,經過80年的積累,秦始皇才能用十年統一六國。秦惠文想用十年完成九十年的業績是不切實際的。我們從軍事角度來論述。
  • 《大秦賦》之「蕞之戰」:山東六國最後一次合縱攻秦
    該劇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嬴政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遭到了諸多的困難和挑戰。比如在《大秦賦》第28集中,山東六國組成的三十萬聯軍精銳合縱攻秦,項燕領十五萬在陰晉與桓齮糾纏,龐煖與燕太子丹領十五萬直擊鹹陽。
  • 戰國時代秦國在文化方面比關東六國落後嗎?
    永恆的大秦帝國《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吳季札聘於魯,觀「周樂」,對十五國風都有評價。對秦是這樣評說的: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在《左傳》等文獻裡,周自稱華,也自稱「有夏」。所以夏人、周人,就是華夏。根據《中國通史》的記述,夏商秦的發祥之地都在渭水流域。現在從歷史脈絡看來,夏周秦是有正統傳承的,恰恰興佔卜敬鬼神的夷商文化和華夏文化格格不入。關中平原所在的渭水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核心發源地,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何楚滅楚人想著復國,而秦朝滅亡後無人復秦
    其實這是一個文化認同和歸屬感的問題,戰國七雄都是存在幾百年以上的諸侯國,在秦國沒有統一天下之前,每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語言、貨幣、度量衡量、文字以及自己的國君,楚人對楚國國君效忠,趙人對趙國國君效忠,齊人對齊國國君,這種認同感持續了幾百年。
  • 秦滅六國時,劉邦項羽蕭何韓信張良都在幹什麼?為何不幫六國
    劉邦劇照公元前230年,這一年劉邦27歲,正是青壯年時期。末代韓王安在公元前238年繼位為韓王,八年後韓國就滅亡了,這就是大勢所趨。蕭何劇照這一年蕭何28歲,雖然他後來當上了秦朝沛縣縣令的主吏掾,差不多就是一個小秘書,但在秦統一六國前,蕭何在幹什麼也沒有人知道,他的家世也沒有人知道。
  • 為什麼秦始皇滅了六國,最終卻沒能統一中國?
    秦始皇嬴政13歲即王位,一生南徵北戰鮮有敵手,在位期間先後滅了其餘六個諸侯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對內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廢除分封制,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秦朝,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格局,功蓋三皇德高五帝自稱始皇帝,完成了歷史上不可一世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