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六國國君最後都是什麼樣的下場?

2021-01-19 騰訊網

兩千多年前的時候,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位強人,他就是秦始皇,他掌控了秦國的權勢之後,利用自身的優勢力量消滅了其餘六國,完成了對紛亂天下的統一。實際上從春秋到戰國,這些國家早已經從一個個諸侯國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因此秦國完全就是一家一家打過去,最終才完成了大一統。而秦始皇嬴政也終於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統治的王朝。在此後的兩千多年時間之中,中國也一直延續著封建統治。

我們經常看見電視劇中,王朝被推翻之後君王的悲慘下場,那麼秦始皇嬴政這樣一個在歷史上留下千古暴君名聲的皇帝,在一統六國後,又是怎樣對待那六國的君主呢?他們都去哪兒了?最終的下場究竟如何?

秦國首先滅的就是韓國,秦國一開始只是將韓王軟禁,但是隨著韓國舊貴族叛亂,秦國認為韓王有可能會影響到秦國的統治,因此乾脆就殺了韓王,可以說韓王完全是被其以前的大臣一手逼死的。

然後就是趙國,這是一個曾經比秦國還要強大的國家,但是隨著秦朝實力不斷增強,即便是趙國也無法抵擋秦國的進攻,最終趙王在成為秦國俘虜之後,被流放到了房陵一帶,在那裡度過了一生。

第三個就是魏國,魏國是敗於秦國猛將王賁的手下,在水淹魏國都城之後,魏國終究還是敗下陣來,而魏國的國王,也是首位在戰敗之後直接被殺的君主。

第四個就是楚國,被秦朝的王翦帶領六十萬大軍,硬生生的給攻破了都城,其君主也被俘,後來又擁護了熊啟成為君主,但是最終還是沒能逃得過落敗身死的下場。實際上楚國並沒有就此沒落,在秦始皇駕崩以後,率領大軍攻破秦朝的正是楚人項羽。

第五個是燕國,在秦國進攻燕國之前,燕國太子丹曾經派遣荊軻去刺殺秦始皇,但是最終沒能夠成功,在秦國攻滅燕國之後,秦始皇放了燕王一馬,不過也有野史記載,燕王在燕國滅亡之後就選擇了上吊自殺。

最後就是齊國,作為春秋時期以來的強國,齊國雖然沒有當時秦國那般強大,但是秦國還是耗費了不小的力氣才最終將齊國拿下,然後將齊王建流放,他最終死於流放之地。

從這幾個方面來看,這些君主基本都沒有什麼特別好的下場,最好的也不過是被流放到死。不過面對這些天下統一的阻礙,秦國這樣的做法已經算是非常仁慈了,畢竟後來的朝代之中有不少都牽連到了九族。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最後的下場又是如何?
    ——李賀我國古代詩人無不以秦始皇嬴政作為榜樣,李白更是寫下了「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千古名句。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掃蕩六合,統一天下,但是那些被秦始皇滅國的國君去了哪裡,卻鮮為人知。現在筆者就來盤點一下,六國國君在滅國之後都被秦始皇如何處置?
  • 秦始皇在秦滅六國之後,是怎麼樣處置六國國君的?
    山東六國則恰恰相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歷史給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機會,他自然不會錯過。關於六國國君的下場,情況也不盡相同。一 先來看韓國國君 公元前二三一年,秦始皇正式發起的滅國戰役,第一站就奔向了最弱的韓國。秦始皇大兵壓境,韓王安馬上割地求和,讓出了南陽全境,秦國東出的門戶徹底打開。公元前230年,駐紮在南陽的秦軍兵鋒直指韓國的國都新鄭。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那麼,秦始皇真的是一個「不施仁義」的人嗎?儒者說,仁者愛人。也就是一個人是否仁義的最核心問題,就是他是不是對於百姓有著愛惜之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專家:結局有好有壞!首先被秦始皇滅掉的國家是六國當中最為弱小的韓國。韓國這個國家比較尷尬,它大部分領土被秦國所包圍,所以它一直處在秦國的極度高壓之下。
  • 分享秦滅六國,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
    本文分享秦滅六國,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 秦滅六國圖 秦國滅六國用了差不多十年,先後按照韓、趙、魏、楚、燕、齊的順序進行出擊,在戰國七雄當中,韓國的領土和實力可以說是最弱的,而當時韓國的國君是韓王安,在秦國連年的攻打之下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
    在這十年中,秦始皇和其顧問天團制定了「籠絡燕齊,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相繼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使關內六國國君都成為了亡國之君。
  • 《大秦賦》:秦滅六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燕王喜最慘
    然而,《大秦賦》前2/3的篇幅,基本上是用來描寫嬴政與嫪毐、呂不韋、趙姬等人之間的糾葛,導致最重要的「秦滅六國」主劇情,被壓縮嚴重。在《大秦賦》最後幾集裡,導演只使用了幾個鏡頭,便迅速結束了秦國滅亡六國的重要情節。甚至秦國攻打燕國和魏國時,連鏡頭都沒有,就用幾句旁白,便交代完這幾場驚心動魄的戰役。
  • 為什麼那麼多人認為統一六國的秦始皇,真的沒能力,只是摘桃子?
    秦始皇統一六國只是摘桃子?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都沒能摘到桃子而只有秦始皇摘到了?秦滅六國用了十年時間,如果說滅掉一兩個國家都是僥倖的結果,那麼十年之間滅掉六大諸侯國,「僥倖」根本解釋不通。但要說滅六國完全是秦始皇的功勞,也是不客觀的,這就陷入了孤立片面的唯心史觀。
  • 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亡國之君的?結局一個比一個慘
    最近有一部講述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電視連續劇在熱播,這部劇無論是劇情還是服化道,都十分的吸引歷史迷的關注。
  • 秦始皇掃滅六國時,抓來的俘虜怎麼處置了?
    秦始皇掃滅六國,前後十餘年,出動兵力總計百餘萬人次,大小數百戰,當然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既然勝利,就會抓不少俘虜,那麼,這些俘虜,秦始皇以及秦國最後都怎麼處置了呢?事實上,關於俘虜,歷來無非三種處置方法,殺、放、用。
  • 秦滅六國實現大統一後,六國國主分別落得了怎麼樣的下場?
    歷史有時很神奇,甚至我們都不知道該說是巧合還是意外。有詩云:「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秦滅六國期間,戰死的六國兵將可以說是不計其數,然而,六國的末代君王卻沒有一個戰死沙場,而是無一例外的都成為了階下之囚,以期重獲新生。
  • 秦昭襄王若多活30年,能否統一六國,看他與秦始皇對比就知道了
    秦昭襄王是秦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國君,活了75歲,同時他也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在位時間長達55年,同時秦昭襄王也是秦國奮六世餘烈統一六國的功君之一,雖然上天給了秦昭襄王最長的時間,但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間,雖然給予六國重創,但終其一生並沒有讓秦國統一天下更進一步。
  • 《史記》的秦始皇,剛兼併六國,就膨脹了,李斯在幹嘛
    即使沒有秦始皇也會出現另外人。所幸的是秦國加上秦始皇在內的七代君王,在執政上都能按著秦國的既定路線(滅六國,統一天下),都能盡心盡力使秦國強大。難道靠這個路線和君王本身強,秦國就能滅六國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無論任何事情,都需要很多的力量才能完成。如何利用這些力量才是最重要的。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六國,為何在他死後天下大亂?
    胡亥登基名不正言不順,他坐上寶座後,第一時間清算自己的兄弟姐妹,這是一種最為愚蠢的做法,朝堂之上連血親之人都沒有,還指望一個外人盡心盡力的扶持一個沒有戰功,甚至有些「草包」的君王,那絕對是一個笑話。還是那句話,歷史從來不會重新來過,一切都是命運使然吧。登基後的胡亥聲名太差如果歷史重新來過,扶蘇做帝王呢?以扶蘇的仁厚,他至少不會殺掉三十多位至親骨肉,不會殺掉開國大將蒙恬。即使秦國無法徹底徵服六國,也不會落得個亡國的下場。
  • 秦昭襄王活了75歲,用白起打服了周圍鄰國,多活幾歲能否一統六國
    同樣秦始皇其實也是一樣,如果沒有王翦和王賁父子,秦始皇也未必能夠一統天下。打趙國未必是李牧的對手,打楚國用李信,更是一敗塗地。 個人的力量,的確可以左右國家的命運,這在封建時代是非常明顯的。因此不論秦昭襄王活多長時間,如果沒有白起的加盟,那他也不可能滅亡六國。
  • 一場巨大的陰謀,一位韓國的臥底,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強助攻
    他的演講成功打動了帝國的兩位大佬:一把手秦始皇和二把手呂不韋。當時,秦始皇還只是個13歲未親政的國君,主要決策權掌握在相國呂不韋手上。呂不韋權衡了一下利弊,大手一揮,「老鄭,哥給你10萬人,就按你的想法辦」。
  • 秦始皇在一統大業中,收買高官,從而快速統一六國
    趙王採取了最後的手段,將李牧作為將軍出徵。李木安的軍隊被李木安的軍隊打敗了。三年後,秦國又發動進攻,被李牧打敗了。 趙謙即位後,郭凱被提升為相國。反派郭凱曾經陷害趙國的名將廉頗。趙王想招他回來帶兵,卻不知道這個老人是什麼樣子?趙王派使者去探察。郭凱賄賂了使者。使者回來告訴他說:「老將軍的身體很好。他上了三次廁所,一頓飯吃。」《一餐三箭》的故事是郭凱做的。這次,秦國的人去找郭凱,給了他一大筆錢。
  • 秦滅六國以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
    進一步分析,在實力強大的秦國面前,六國如同秦國的郡縣,不難消滅;但一旦六國緩過來,重新結成合縱對抗,秦國就危險了,如同過去智伯、夫差、齊閔王那樣,因為懈怠而導致了亡國。 秦王嬴政深以為然,並採納了尉繚、李斯的計策,派人攜帶大量財物出使六國,離間六國君臣,進而拆散六國之間的合縱。在此基礎上,尉繚積極加強軍事部署。那麼,首先從哪一國家下手呢?李斯認為,先從韓國入手。
  • 奮六世之餘烈不如說依商君之法,奮三世之威壓,秦國才能一統六國
    《大秦賦》最近熱播,作為大秦帝國四部曲的最終章,再現了大秦統一六國的輝煌史詩,詩云:「奮六世之餘烈」,秦始皇才能統一六國,此六世為誰?,非要顯示自己的力量,最後舉鼎而亡,他在位有什麼貢獻?秦孝文王,本沒有繼承王位的可能,但在秦昭王四十年,太子亡故,才得以成為太子,在太子的位置上待了十幾年。秦昭王死後,才當了3天的大王就去世了!太快了!他在位這麼短的時間,能有什麼貢獻?
  • 作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和王賁父子倆結局怎麼樣了?
    王翦和王賁父子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父子二人一共消滅了5個國家。除了消滅韓國他們父子沒有參與外,其他的五個國家能夠為秦國統一都歸功於他們父子的功勞。王翦率兵於公元前228年消滅趙國,公元前227年把燕王喜趕到了遼東。
  • 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專家:結局有好有壞!
    不先將其攻滅,便會牽扯秦國的滅國行動;後者認為趙國軍力強大,是山東六國抗秦的骨幹力量,故應首先攻滅趙國。待趙國滅亡,只用一道檄文便可拿下趙國。不過,從後來秦國的軍事行動來看,秦王政既未採納李斯的主張,也未採納韓非的主張,而是將這兩種看法糅合在了一起,即先以重兵打擊趙國至奄奄一息,然後再舉兵滅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