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掃滅六國時,抓來的俘虜怎麼處置了?

2020-12-22 斯文卿相

秦始皇掃滅六國,前後十餘年,出動兵力總計百餘萬人次,大小數百戰,當然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既然勝利,就會抓不少俘虜,那麼,這些俘虜,秦始皇以及秦國最後都怎麼處置了呢?

事實上,關於俘虜,歷來無非三種處置方法,殺、放、用。

秦始皇

殺,將抓來的俘虜全部殺掉,毋庸諱言,秦昭襄王時,秦國還有這樣的傳統,長平之戰,白起坑殺降卒四十萬,便是最好的明證,但到了秦始皇時期,人們都說秦始皇是暴君,然而奇怪的是,十餘年的滅國之戰,史書上並沒有殺俘、屠城的記錄。

事實上,秦始皇是個好皇帝,關於他的認識,秦始皇陵博物館的官方出品的《邂逅秦始皇》講的非常客觀。

但後世儒家之於秦始皇,都是極盡詆毀之能事的,甚至為此不惜造出呂不韋私生子的謠言,藉以詆毀秦始皇高貴的血統以及王位的合法性,在這樣的風氣下,假若秦始皇殺俘、屠城,史官能不大書特書嗎?因此,可以肯定,一統六國之戰,秦始皇是沒有殺俘的。倒是劉邦,《史記》、《漢書》都有他屠城的記錄,所謂「梁使羽與沛公別攻城陽,屠之」以及「擊陳豨,屠馬邑」等。

當然,這都是題外話,暫且不說,總之,秦始皇沒有殺俘是肯定的,既然沒有殺,那就有可能放掉?

拋開史書,單從形勢上分析,每一場戰爭下來,抓到的俘虜成千上萬,都是些有戰鬥經驗的軍人,上古,還沒有思想改造工作,列國對秦的仇恨也不能輕易化解,這種情況,倘若抓了就放,秦始皇就不怕這些俘虜回去後再拿起武器,繼續英勇的同秦國大軍對抗?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事,小規模的放或者有,形成制度,大規模的放,則絕無可能。

既不是殺,也不是放,那就只有用了?

事實上,這種說法比較靠譜,古代當兵,十七到五十歲之間,基本上大部分都是精壯勞力。古代皇帝有沒有什麼人道主義的覺悟,對這些俘虜,既不殺也不放,那肯定不會白白養起來浪費糧食,用則是肯定的,至於怎麼用?

《宦官史·宦官的主要來源》中提出一種說法,表面上看非常荒唐,但根據史料分析,應該是很有道理的,宦官史,不用多說,肯定是講宦官的書。

宦官,隋唐以後,專指受過宮刑的太監,也就是說,宦官史中的宦官,是一種比較好聽的說法,事實上呢,就是講太監的由來,然而問題是?

秦始皇掃滅六國時抓獲的俘虜,跟太監又有什麼關係呢?

1975年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揭示了許多秦國的隱秘,其中很有趣的提到一個「隱宮工」,什麼意思?

太監

「隱宮」本意是一種病,專指那方面不行的人,那方面不行的人,不就是「太監」的一種很含蓄的說法嗎?

而且根據史料記載,秦國尤其是秦始皇時期的「隱宮工」,數量還相當龐大,到底能龐大到多少?

《漢書·劉向傳》當中介紹:生藐工匠計以萬數,保守估計,有數萬人之多,

那麼,這個數字確切嗎?

秦始皇13歲登基,登基之後,就開始修建驪山陵,驪山陵到秦始皇駕崩還沒修完,自然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很多工人,這些工人到底有多少?

《史記·秦始皇本紀》當中說: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

合計七十萬,主要有三個部分組成,隱宮、徒、刑者,隱宮排在首位,即便按三分之一計算,《漢書》當中所說的數萬都有點少,二三十萬應該比較靠譜。

可問題是,這二三十萬哪方面不行的隱宮工時怎麼來人?

甲骨文

《宦官史》當中記載,夏朝就有將戰俘處以宮刑的做法,商朝,就出土了記載宮刑的甲骨文,而且將這部分戰俘專門用於宮廷。

很顯然,這種野蠻的做法被秦國繼承下來,修建驪山陵工程浩大,需要大量廉價的勞力,這些個勞力從哪兒來呢?

至少二三十萬的隱宮工就這麼來了。

所以,秦始皇掃滅六國時,抓來的俘虜怎麼處置了?

《宦官史》當中認為是處以宮刑,送到驪山當隱宮工,這種說法還是很有道理的。

原因很簡單,夏商時期就有將戰俘處以宮刑的傳統,秦國繼承下來,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尤其為甚,秦國在一統六國的過程中,經常將戰俘處以宮刑,然後送去服勞役,驪山陵工程龐大,自然是很好的去處,如此一來,十萬或者數十萬隱宮工就這麼來了,但,這些隱宮工又跟秦國的「太監」軍團有什麼關係。

不然,陳勝麾下周文,率百萬人馬攻打鹹陽,

秦始皇陵

所謂:秦令少府章邯免驪山徒、人奴產子,奚發以後加封為擊楚大軍。

把修建驪山的七十萬驪山徒拉了出去,這些驪山徒當中,若非有二三十萬職業軍人,章邯能有多大的本事,幾天之內就能將一群烏合之眾變成精銳之師?

歷史,有時就是這麼有趣。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宦官史》等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分享秦滅六國,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
    本文分享秦滅六國,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 秦滅六國圖 秦國滅六國用了差不多十年,先後按照韓、趙、魏、楚、燕、齊的順序進行出擊,在戰國七雄當中,韓國的領土和實力可以說是最弱的,而當時韓國的國君是韓王安,在秦國連年的攻打之下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那麼,秦始皇真的是一個「不施仁義」的人嗎?儒者說,仁者愛人。也就是一個人是否仁義的最核心問題,就是他是不是對於百姓有著愛惜之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專家:結局有好有壞!首先被秦始皇滅掉的國家是六國當中最為弱小的韓國。韓國這個國家比較尷尬,它大部分領土被秦國所包圍,所以它一直處在秦國的極度高壓之下。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最後的下場又是如何?
    ——李賀我國古代詩人無不以秦始皇嬴政作為榜樣,李白更是寫下了「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千古名句。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掃蕩六合,統一天下,但是那些被秦始皇滅國的國君去了哪裡,卻鮮為人知。現在筆者就來盤點一下,六國國君在滅國之後都被秦始皇如何處置?
  • 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亡國之君的?結局一個比一個慘
    最近有一部講述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電視連續劇在熱播,這部劇無論是劇情還是服化道,都十分的吸引歷史迷的關注。
  • 秦始皇滅六國重用的名將,為何在劉邦項羽滅秦時,沒出手救秦國?
    就在此時,那個統一的六國,曾經龐大的秦帝國滅亡了。那為什麼秦始皇復闢的那些名將,在劉邦、項羽滅秦之時,還沒有出手幫助秦國呢?先看一下當年統一六國的名將,滅六國的主力是兩人,即王翦父子。除此之外,協助他們的蒙家父子,還有桓、內史騰、李信、章邯等,始皇沒有殺過功臣,所以這些人只要不死在戰場上,就一定能永遠活下去。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
    在這十年中,秦始皇和其顧問天團制定了「籠絡燕齊,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相繼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使關內六國國君都成為了亡國之君。
  • 秦始皇在秦滅六國之後,是怎麼樣處置六國國君的?
    山東六國則恰恰相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歷史給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機會,他自然不會錯過。關於六國國君的下場,情況也不盡相同。一 先來看韓國國君 公元前二三一年,秦始皇正式發起的滅國戰役,第一站就奔向了最弱的韓國。秦始皇大兵壓境,韓王安馬上割地求和,讓出了南陽全境,秦國東出的門戶徹底打開。公元前230年,駐紮在南陽的秦軍兵鋒直指韓國的國都新鄭。
  • 始皇帝掃滅六國,卻留下一個小國|衛國。是因為什麼呢?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0年,秦王嬴政統帥秦軍以勢如破竹之勢僅僅用了十年便掃滅六國,結束了數百年的戰亂。於公元前221年登基稱帝史稱「始皇帝」。 但有人說秦始皇並沒有統一全國,因為會有一個國家沒有被滅掉那就是——衛國 可能大家會有這樣的疑問,這麼強大的秦王朝為什麼沒有隨之大勢一舉掃滅衛國實現真正的大一統呢? 我們先來了解下這個沒有被滅掉的國家——衛國。
  • 為什麼秦始皇滅了六國,最終卻沒能統一中國?
    秦始皇嬴政13歲即王位,一生南徵北戰鮮有敵手,在位期間先後滅了其餘六個諸侯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對內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廢除分封制,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秦朝,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格局,功蓋三皇德高五帝自稱始皇帝,完成了歷史上不可一世的貢獻。
  • 秦始皇滅了六國,並未統一全國,還有一個國家倖存
    秦始皇十年滅六國,並未統一全國,還有一個衛國,直到秦二世時才被滅掉。公元前254年,衛國在魏安王后期被魏國吞併,魏安王把衛主降為封君,從此退出諸侯國序列,衛君成為魏國的附庸。但衛國直到秦始皇誅滅六國後都未滅國,直至秦二世一言廢衛君角為庶民,衛國才正式結束。秦始皇為何最後留了一個衛國沒統一?
  •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怎樣的?哪國最難打?哪國又最難滅?
    雖然,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餘烈」的結果。 但是,六世中起決定作用是秦昭襄王趙稷。 這位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繼位第41年任命了一位新丞相——範雎。 這一年(前266年),距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有45年。
  •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六國國君最後都是什麼樣的下場?
    兩千多年前的時候,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位強人,他就是秦始皇,他掌控了秦國的權勢之後,利用自身的優勢力量消滅了其餘六國,完成了對紛亂天下的統一。實際上從春秋到戰國,這些國家早已經從一個個諸侯國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因此秦國完全就是一家一家打過去,最終才完成了大一統。而秦始皇嬴政也終於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統治的王朝。
  • 秦滅六國以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
    進一步分析,在實力強大的秦國面前,六國如同秦國的郡縣,不難消滅;但一旦六國緩過來,重新結成合縱對抗,秦國就危險了,如同過去智伯、夫差、齊閔王那樣,因為懈怠而導致了亡國。 秦王嬴政深以為然,並採納了尉繚、李斯的計策,派人攜帶大量財物出使六國,離間六國君臣,進而拆散六國之間的合縱。在此基礎上,尉繚積極加強軍事部署。那麼,首先從哪一國家下手呢?李斯認為,先從韓國入手。
  • 秦始皇滅六國哪國最難打?陳姓田氏齊國被滅國,原來是一場陰謀
    這一年(前266年),距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有45年。  這一年之前,秦國執行的是穰侯魏冉「遠攻近交」的國策。  這一年之後,應侯範睢「遠交近攻」國策成為秦國的共識。    秦始皇親政後(前231年),繼續推行「遠交近攻」的國策,六國相繼被滅,其先後順序是:  1、滅韓。  2、滅趙。  3、滅魏。  4、滅楚。
  • 「推塔遊戲骨灰級玩家」,秦統一六國戰爭中的滅國機器-王翦!
    於是乎等王翦及冠之年就參軍,跟著秦始皇金戈鐵馬馳騁天下。公元前236年,趙悼襄王(也就是趙王偃)派龐煖(luan)帶著趙軍去打燕國,此時「愛好和平」的秦國看不下去了,直接出兵攻趙「救燕」。秦始皇當時肯定是想著:救不救燕國無所謂,主要是看你趙國不爽。於是乎王翦閃亮登場,秦始皇點將:王翦、桓齮(yi)、楊端,率上中下三路超級兵,帶著秦始皇對趙國的問候就出發了。
  • 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專家:結局有好有壞!
    一種是秦王心腹重臣李斯提出的滅韓論,一種是韓國使臣公子非提出的滅趙論。前者認為韓國地處秦國臥榻之側,是腹心之疾。不先將其攻滅,便會牽扯秦國的滅國行動;後者認為趙國軍力強大,是山東六國抗秦的骨幹力量,故應首先攻滅趙國。待趙國滅亡,只用一道檄文便可拿下趙國。
  • 《大秦賦》:秦滅六國時,為何第一個滅韓,最後滅齊?
    秦國君臣得知齊國扣押離秋,命蒙恬猛攻高唐,而滅完燕代的王賁大軍轉則突襲臨淄,齊王建無奈之下毒殺後勝,最終出城投降。由此,伴隨著秦國的滅亡,秦王嬴政終於完成了一統六國的大業,不僅建立了秦朝,自己也成為千古一帝——秦始皇。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秦國不是同時進攻山東六國,而是逐個消滅的。具體來說,公元前230年,秦國派遣內史騰消滅了韓國。
  • 嬴政的赫赫武功,遠不止滅六國,還有北擊匈奴,南平百越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李白的這幾句詩真是經典,秦王嬴政橫掃六國的神威和雄才躍然紙上。嬴政六滅國、統一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這段歷史大夥並不陌生。
  • 秦滅六國的過程是怎樣的?那個國家最難打?
    到韓桓惠王時,韓就已臣服於秦國。秦始皇初年,韓國的疆域更加縮小,只剩下都城陽翟與其周圍10多個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實亡之國了。韓國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因而形成了秦韓兩國間的連續戰爭,經過秦國的多次打擊,韓的土地日漸縮小,韓於是向秦表示願為藩屬。
  •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如何橫掃六國,成就了他的豐功偉業
    秦王聽見他的建議很好,便令鄭國親自監督水渠的修建,在水渠修築期間,鄭國的間諜身份被暴露,秦始皇很生氣,想要處置了他,以洩自己被矇騙的怨恨,然而鄭國卻極力對嬴政說:"自己是間諜不假,但水渠修建好了之後對於秦國的農業是非常有利的,水渠的最大受益者是秦國,可以使關中成為糧食產地,一舉解決六國的糧食問題。"然而在《漢書 溝洫志》中班固是這樣記載的,"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