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秦滅六國時,為何第一個滅韓,最後滅齊?

2021-02-13 情懷歷史

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大結局中,齊國朝堂上,田衝與離秋的降秦之議遭到以齊相後勝為首的齊國大臣阻撓,後勝扣押了離秋,並向齊王建表決心可以擊退秦軍。秦國君臣得知齊國扣押離秋,命蒙恬猛攻高唐,而滅完燕代的王賁大軍轉則突襲臨淄,齊王建無奈之下毒殺後勝,最終出城投降。由此,伴隨著秦國的滅亡,秦王嬴政終於完成了一統六國的大業,不僅建立了秦朝,自己也成為千古一帝——秦始皇。

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秦國不是同時進攻山東六國,而是逐個消滅的。具體來說,公元前230年,秦國派遣內史騰消滅了韓國。公元前228年,王翦領兵攻佔了趙國都城邯鄲。公元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賁包圍魏國都城大梁,魏王假出城投降。在三晉相繼滅亡之後,楚國、燕國、齊國也陸續滅亡,也即到了公元前221年,伴隨著齊王建的歸降,秦始皇嬴政正式完成了一統六國的大業。

對於秦滅六國來說,之所以能在10年時間內順利完成,不僅是秦國的國力更加強大,也是滅亡的順序非常有講究。那麼,問題來了,秦滅六國時,為何第一個滅韓,最後滅齊?

第一個消滅韓國

一方面,就韓國來說。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九月,韓國南陽守騰主動投降並獻出南陽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黃河以北地區)。接收後秦國實際上卻以該地為前進平臺,作進攻韓國的準備。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內史騰率領秦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進攻韓國,一舉攻克韓都新鄭(今河南新鄭),俘獲韓王安,繼而佔領韓國全境,滅亡韓國。秦國遂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今河南禹州)。

對於韓國來說,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為弱小的一個。雖然韓國出現了韓非、鄭國這樣的人才,但是,鄭國幫助秦國修建了鄭國渠,韓非則被李斯所殺。在此基礎上,秦國先對韓國動手,可以說是踐行了「柿子要撿軟的捏」這一道理。俗語有云,萬事開頭難,對於秦滅六國之戰來說,也需要一個良好的開端,從而為接下來的戰役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秦國派出大軍輕鬆消滅韓國,自然能夠激勵秦國將士的士氣,以此加快秦滅六國的進程。反之,如果第一步就是和趙國或者楚國這樣的大國死磕的話,有可能會挫傷秦國將士的士氣,不利於接下來的作戰。

同時,韓國雖然弱小,但是,韓國的地理位置卻非常重要。對於韓國來說,核心位置在今河南省一帶。因此,非常明顯的是,韓國處在秦國、魏國、趙國、齊國、楚國等諸侯國的中間位置。如果放任韓國不管,去消滅其他諸侯國的話,那麼,秦國大軍的糧草補給線,就存在被韓國襲擾的可能。

舉例來說,如果秦國在沒有滅亡韓國之前,就派兵攻打齊國的話,那麼,韓國就像一顆釘子嵌入到秦軍的進軍路線中。一旦韓國和齊國裡應外合,這必然會讓秦軍腹背受敵的。因此,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李斯就主張第一個消滅韓國。這就像明朝初期的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長期在濟南一帶作戰一樣,如果越過濟南,直接進攻南京的話,這就要擔心後方的補給線被切斷。

從這一角度來看,先把韓國消滅,有助於秦國大軍進攻其他諸侯國。公元前 226年,韓國故地發生了叛亂。對於秦王嬴政,選擇了先平定叛亂,再進攻魏國,這是因為一旦任由韓國故地叛亂發生的話,將會威脅到秦國大軍的後方。綜上,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秦王嬴政率先對韓國動手,這為之後進攻其他諸侯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最後一個消滅齊國

另一方面,就齊國來說。齊國(前1044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位於現今山東省大部。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齊國的公主離秋嫁給了秦王嬴政。因此,這意味著秦國和齊國存在聯姻的關係。在古代歷史上,聯姻成為鞏固盟友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在此基礎上,齊國可以稱之為秦國的盟友。而這,自然成為秦國最後一個消滅齊國的重要原因。當然,在《史記》、《戰國策》等史料中,其實並沒有秦國和齊國聯姻的記載,至於齊國公主離秋,也是一個缺乏正史佐證的人物。不過,即便如此,在遠交近攻的策略下,齊國確實和秦國保持比較親密的關係。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驅逐了擅權的魏冉,任用範雎為相,並積極推行範雎的「遠交近攻」策略。遠交近攻先把鬥爭重點放在近旁的韓趙,對較遠的齊燕暫置不顧,穩住楚國和魏國。從而「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破壞山東諸侯國的「合縱」策略。正是在遠交近攻的策略下,秦國成功離間了齊國和其他五國之間的關係。

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能夠看到燕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合縱攻秦,但是,齊國卻沒有參加合縱攻秦之戰,這無疑是遠交近攻策略的重要體現。並且,秦國還派出了李斯、姚賈等人來遊說齊國,促使其任由秦國消滅其他諸侯國。

最後,對於秦國來說,之所以採用這一策略,是因為秦國和齊國之間的距離實在太遙遠了。對於秦國來說,核心區域在今陝西省一帶,而齊國則在今山東省一帶,這中間存在魏國、韓國、趙國等諸侯國。在古代戰爭中,秦國想要越過三晉來攻打齊國,自然是事倍功半的選擇了。所以,秦國不僅將齊國放在最後消滅,還致力於穩固秦國和齊國之間的關係,以此讓後者放鬆警惕。

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雖然說齊國還擁有50萬大軍。不過,齊國長期不修戰備,將士們更是久疏戰陣,等到王賁、蒙恬率領大軍攻入齊國都城臨淄後,齊王建只能出城投降,這就如同蜀漢後主劉禪一樣,失去了繼續抵抗的勇氣。與此相對應的是,魏王假在被秦國包圍都城大梁後,依然堅持了數個月,如果不是王賁用水淹沒大梁,魏王假顯然可以繼續抵擋下去。楚王負芻被秦軍俘獲後,項燕擁立昌平君羋啟為楚王,以此繼續和秦軍作戰,這都反襯出齊國鬥志的低迷。綜上,正是因為齊國距離秦國相對較遠,加上齊國上下沒有鬥志,不會對秦國大軍構成威脅,這促使秦始皇嬴政直到公元前221年才派兵攻打齊國。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大秦賦》:秦始皇消滅其他五國時,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
  • 《大秦賦》:秦滅六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燕王喜最慘
    《大秦賦》這部電視劇,雖是以嬴政如何一掃六合為主視角。然而,《大秦賦》前2/3的篇幅,基本上是用來描寫嬴政與嫪毐、呂不韋、趙姬等人之間的糾葛,導致最重要的「秦滅六國」主劇情,被壓縮嚴重。在《大秦賦》最後幾集裡,導演只使用了幾個鏡頭,便迅速結束了秦國滅亡六國的重要情節。
  • 《大秦賦》評分創新低,真要旁白滅六國
    《大秦賦》又名《大秦帝國4:東出》,劇集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故事。因其優質服化道,播出時備受期待,曾開啟8.9分評價,但這部被眾人看好今年最能打的78集長篇歷史巨製,卻成為讓人失望的劇集沒有之一。秦始皇的故事展開來講78集也不為過,畢竟是從幼年到統一的故事。
  • 《大秦賦》收官:評分6.0,結尾倉促,一集滅一國,觀眾有遺憾
    《大秦賦》收官原本聲勢浩大,開播引人注目的《大秦賦》收官了齊國投降,嬴政正式宣告天下結束#電視劇以秦始皇一統天下結束,為大秦帝國系列畫上了句號高開低走《大秦賦》由原來開播的評分8.8到現如今的6.0,經歷了高開低走。
  • 《大秦賦》之韓王安:韓國最後一位君主,最終是什麼下場?
    在《大秦賦》最新的劇集中,三晉因大肆私鑄銅鐵,導致田園荒蕪,民不聊生,流民紛紛入秦。韓非諫言韓王不能廢農事、興私鑄,韓王、韓相不以為然。秦王政積極部署安排,妥善安置入秦之民。秦王嬴政欲見韓非,遂命秦軍順道進入韓境給韓王施加壓力。換而言之,嬴政告訴韓國,想要讓秦軍從韓國退軍的話,必須要把韓非叫出來。
  • 68集未滅一國,最後十集開啟加速模式,寥寥數句旁白可滅國
    最近,關於熱播劇《大秦賦》的討論不絕於耳。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第四部,《大秦賦》的熱度無疑是成功的,但是在口碑方面,卻慘遭前三部碾壓。主題偏離,嫪毐戲份過多不久前,我曾寫過《大秦賦》評分暴跌背後的原因。既不是張魯一的年齡問題,也不是瓊瑤式臺詞問題,更多還是在於主題上的偏離。既然《大秦賦》主講始皇帝嬴政,那麼重頭戲自然應聚焦在秦滅六國上。
  • 《大秦賦》拍錯了重點,觀眾失了興趣,我們要看的是秦滅六國!
    《大秦賦》劇集播出已過大半,秦王嬴政還未開啟滅國之戰,難道我是看了一個寂寞嗎?我相信很多觀眾當初對《大秦賦》的期待還是很高的,不只是因為大秦系列電視劇前三部的高質量,更是因為千古一帝秦始皇傳奇的一生本身就很吸引人,他這一生掃滅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很多觀眾都很好奇《大秦賦》中將會給我們展示一個怎樣的秦始皇。
  • 《大秦賦》之「蕞之戰」:山東六國最後一次合縱攻秦
    古裝歷史劇《大秦賦》改編自小說《大秦帝國》,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正在熱播中。該劇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的故事。
  • 《大秦帝國》前兩部:秦滅六國緣於六國已名存實亡
    秦滅六國緣於六國已名存實亡:電視劇集《大秦帝國》第一、二部觀後感 @陳致成[文] / 作者按:電視劇集《大秦帝國》系根據孫皓暉著同名六部曲歷史小說改編,第一部《裂變》,51集,2009年開播;第二部《縱橫》,51集,2012
  • 大秦賦:已然獨霸七雄,為何難滅六國?詳解秦始皇嬴政的親政危機
    隨著《大秦賦》的熱播,很多人吐槽,好好的一部《大秦帝國》,不重點描寫秦滅六國,卻被活活演成了「我與趙姬的那點事」。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然是戰國舞臺上的超級大國,而韓魏如同秦國的一個郡縣而已,滅國的條件似乎已經成熟。 然而,直到秦王政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秦國才開啟了滅國模式。就算加上預備滅國,最早也只能算到公元前234年的秦攻趙之戰。 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完成了政權統一。
  • 大秦賦:秦王祭拜呂不韋時「表裡不一」,他給了呂不韋最後的殊榮
    電視劇《大秦賦》中呂不韋死後,秦王帶著重臣去祭拜了,而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表裡不一」的秦王,並且,秦王也給了呂不韋最後的殊榮。首先,秦王在到了呂不韋府邸之時,是個什麼狀態,他要故作冷酷,之時簡單地告訴自己的大伯嬴傒,去代為祭拜。
  • 秦滅六國的過程是怎樣的?那個國家最難打?
    到韓桓惠王時,韓就已臣服於秦國。秦始皇初年,韓國的疆域更加縮小,只剩下都城陽翟與其周圍10多個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實亡之國了。韓國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因而形成了秦韓兩國間的連續戰爭,經過秦國的多次打擊,韓的土地日漸縮小,韓於是向秦表示願為藩屬。
  • 秦始皇滅六國重用的名將,為何在劉邦項羽滅秦時,沒出手救秦國?
    就在此時,那個統一的六國,曾經龐大的秦帝國滅亡了。那為什麼秦始皇復闢的那些名將,在劉邦、項羽滅秦之時,還沒有出手幫助秦國呢?先看一下當年統一六國的名將,滅六國的主力是兩人,即王翦父子。除此之外,協助他們的蒙家父子,還有桓、內史騰、李信、章邯等,始皇沒有殺過功臣,所以這些人只要不死在戰場上,就一定能永遠活下去。
  • 《大秦賦》滅國大戰起 宏大敘事勾勒歷史脈絡
    網易娛樂12月25日報導 由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領銜主演的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大秦賦》,正在CCTV-8黃金強檔、愛奇藝同步熱播。《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終章,延續了這一系列的歷史厚度和劇集品質,講述戰國時代大爭背景下,秦國兼併六國統一天下的故事。韓非殞命鹹陽,秦王開啟滅國大戰在昨日的劇情中,韓非在函谷關阻攔韓人入秦被秦軍追緝,生死關頭被李斯(李乃文 飾)搭救,李斯和韓非二人分別十餘載,再度相遇不禁感慨萬分。
  • 秦國在滅國戰當中,為何要先挑韓國揍?其實韓國起初不是軟柿子!
    最近吶,已經被《大秦賦》給迷上了,雖然我們不敢說,《大秦賦》當中的事件皆為真實存在,但是大致的歷史線索和正史是一樣的,轉眼間《大秦賦》就到了一個新的開端,那就是滅六國,那么正史之上,這六國哪個國家先滅的呢?在李斯和尉繚為秦王政輸人了大量的信心後,秦王政便下定決心開始他各個擊破的統一之路了。此時,就在整個秦國的支持中,秦王政開始將他的野心公之於世。
  • 《大秦賦》寧騰:幫嬴政滅一國,千年後挖出他的公文,讓後人欽佩
    筆者今天要給大家介紹另一個小人物,此人就是《大秦賦》中的寧騰。歷史上的他,是著名的間諜,他幫助秦王嬴政滅掉了韓國,而且,在兩千多年後,考古學家曾挖出了寧騰的公文,讓後人對他了解更加深刻。在《大秦賦》中,寧騰第一次出場,是在趙悼襄王(趙偃)去世,六國代表齊聚趙國商量「合縱」抗秦的時候,當時,寧騰是韓非的門客。
  • 秦滅六國時,劉邦項羽蕭何韓信張良都在幹什麼?為何不幫六國
    劉邦劇照公元前230年,這一年劉邦27歲,正是青壯年時期。末代韓王安在公元前238年繼位為韓王,八年後韓國就滅亡了,這就是大勢所趨。張良劇照雖然韓王安也做了一些事,比如派韓非出使秦國,希望能延緩秦滅含韓,但韓非被殺也沒有阻止秦國滅亡韓國,韓非都不能做到的事,張良當然也做不到。
  • 播出64集,《大秦賦》評分跌至6.2,六國一國未滅呂不韋領盒飯!
    《大秦賦》豆瓣評分已經跌至及格線邊緣。對於系列前三部高達9.0的均分,《大秦賦》可謂慘不忍睹。從呂不韋到嫪毐,再到迎來真正的嬴政時代,可是大一統時代依然緩緩推進。78集的《大秦賦》已經播出到了64集,最後14集即將迎來收官!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專家:結局有好有壞!首先被秦始皇滅掉的國家是六國當中最為弱小的韓國。韓國這個國家比較尷尬,它大部分領土被秦國所包圍,所以它一直處在秦國的極度高壓之下。這也使得韓國在歷史上一直搖擺不定,一方面它想要聯合六國來打擊秦國,另一方面它又害怕秦國發怒了第一個對付自己。
  • 高開低走的《大秦賦》,10集加旁白就滅六國,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高開低走的《大秦賦》,10集加旁白就滅六國,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要說2020年,「最受觀眾期待」的年度歷史大作,當屬《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的續作,熱度和知名度都非常高,所以只要不做的太差,那麼和前面幾部就可以一較高下,沒想到「出身」這麼好的《大秦賦》,卻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