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9年,胡亥逼死扶蘇,成為秦二世。登上王位後,趙高胡作非為,殘暴統治,進一步加劇了對農民的剝削壓迫。看著這大好時機,潛伏的六國舊貴族殘餘勢力也趁機展開了分裂活動,其實這種分裂活動早在始皇去世之前就已有跡象。唯恐始皇不死,造反恐難成,便一直等待時機。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反秦的火種迅速蔓延。老楚名將項梁帶著他的侄子項羽率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兩人都很有才幹,一往無前。但他在巨鹿耽擱了一些時間,劉邦毫不猶豫地先進了鹹陽,秦三世的兒子秦三世向劉邦投降。就在此時,那個統一的六國,曾經龐大的秦帝國滅亡了。
那為什麼秦始皇復闢的那些名將,在劉邦、項羽滅秦之時,還沒有出手幫助秦國呢?先看一下當年統一六國的名將,滅六國的主力是兩人,即王翦父子。除此之外,協助他們的蒙家父子,還有桓、內史騰、李信、章邯等,始皇沒有殺過功臣,所以這些人只要不死在戰場上,就一定能永遠活下去。
先說說功勞最大的王翦父子,可以說幾乎整個六國,都是這兩個帶人去滅的。在滅趙國、燕國、楚國、平百越等戰爭中,王翦可謂功勳卓著,因此被奉為太師。並被封為武成侯,其子王賁曾參加滅魏國、燕國、趙國、齊國的戰爭,功成後被封為通武侯。統一六國後,王翦年事已高,而王家又太過榮華富貴,於是他選擇了急流勇退。
未參與以後的德政建設,鞏固國基等事,其後經歷不詳。與父親在史書中消失的時間相比,王賁更晚,他陪著嬴政東巡到琅琊,與王綰、李斯一同出洋參加審查秦始皇的功績。後來則無記載,大抵也是和父親一樣選擇了榮歸故裡,不再參與朝政。之後秦朝亂世,王賁的兒子王離才來救駕,很明顯,當時王翦父子可能已不在人世。
王離沒有父親和祖父的軍事才能,假如這兩人還在世,秦也不會讓他出來代替蒙恬。蒙家父子,即蒙武,蒙恬,蒙武參與平定楚國,俘虜了楚王。後來雖無記載,但他在滅六國時年齡比王翦大得多,應該是在結束了人生最後一戰後不久去世的。蒙武的兩個兒子分別以文武才幹相伴於始皇左右,蒙恬在外,蒙毅在內。
蒙蒙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只可惜在始皇死後,被趙高、胡亥、李斯等人下了一個詔書,結束了一生。蒙靜一倒,蒙毅自然也不可能活命,被俘殺害。早在公元前229年,齊桓公與王翦攻秦的時候,就被李牧擊殺,自然無法拯救秦。內史騰為秦始皇的將軍攻韓,隨後為秦國管理南郡,為未來的攻楚提供堅實的駐軍基礎。
殺了六國之後,他掌管鹹陽的事務,地位很高,在這個職位上老死了,同樣沒有活到秦亡。在史書上,李信的筆跡很少,但有一次提到他後來還跟隨王翦南下平百越,後來就沒有記載了。其結果不外乎三種,一是老死或病死,二是賜死,三是戰死,而其後代卻平安繁衍,因此,很有可能是第一種或第二種。在這些名將當中,章邯是唯一活到秦亡,也是唯一救駕滅六國的將軍。
在與陳勝起義軍作戰時,他還是綽綽有餘的,但是遇上項羽,巨鹿一戰而降。隨項羽入關,並分出關中之地,一代代的秦名將都會落到這樣的地步,這也令人唏噓。而且章邯的結局也不好,楚漢之戰兵敗守城。漢王二○年(前205年),城破自殺,這就是秦滅六國的功績,最後歸宿。
不只是秦始皇帶走了自己的生命,也帶走了秦曾熊熊燃燒的光輝,當年虎狼之師的威風也只能從兵馬俑中窺見。儘管如此,他創造的光輝至今照耀著華夏,中華民族的整個文明體系之所以能延綿不絕如一條大河奔流,秦帝國時代開創的強盛生存的文明傳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