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為什麼能統一六國 因為這三樣東西,其他六國都沒有

2021-02-07 巍巍漢唐

2000多年前的戰國,可謂是群雄逐鹿,自周天子烽火戲諸侯之後,天子的號令已經對諸侯國逐漸不起作用了,這些諸侯國都想來嘗嘗號令天下的滋味,整個天下持續了長達500年的割據歷史,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才結束了戰亂紛爭的局面。在春秋時期,秦國只不過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小國,到戰國之後,成長為一個能與楚國分庭抗禮的大國,這其中,商鞅的變法功不可沒,但是也只是一方面,要說到秦國能統一六國,這三樣東西起了很大作用,沒有它們,秦國的軍事實力不會這麼強,秦國統一六國的時間將會往後推移幾十上百年時間,甚至可以說,能不能統一還是一個未知數。然而有了這三樣秘密武器,統一六國的時間不過十年,以當時的科技水平來說,堪稱奇蹟。

第一個秘密武器就是秦國的弩,進入近代之後,秦始皇陵逐漸被發掘,裡面的東西對於研究戰國時期的歷史起到了很大的幫助,這樣的弩咋秦始皇陵中多達上百處,這種弩比弓箭更先進,射程遠遠超過弓箭,殺傷力更強,弓箭的射程不過在100米以內,而弩則可以達到200米以外,操作起來更加方便,一分鐘的平均射速實力碾壓弓箭,精度更準,在弓箭手方面,弩也擁有強大的優勢,在古代一名合格的弓箭手需要長期的培養,長達數年,而弩操作起來簡單,搞笑,所欲弓弩手的培養就不會太長時間,一般在一年之內就可以熟練使用。

再一個就是弓箭的箭頭,秦國所採用的箭頭是獨有的三稜形,可以聯想一下三稜匕首就知道了,我們在古裝劇中看到的箭頭多數為雙面稜,而早在秦朝,就研製出了三面稜,三面稜的箭頭髮射出去是,會高速旋轉,當集中目標時,旋轉的箭頭會將士兵的盔甲撕裂開,以達到更強的穿透殺傷力,而且這種箭頭沒有雙面稜的缺點,就是雙面稜在射出去時,會因為空氣阻力的原因,殺傷力和精度不盡人意。這種箭頭在當時製作工藝要求特別高,秦朝所製造出的三面稜箭頭尺寸精度三面完全一樣,這也就導致其他六國沒法進行仿製。

除了在弓箭方面領先於其他六國,在劍者一方面,秦國也處於領先地位,秦國造出來的青銅劍也完爆其他六國,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消息,哪裡又出土了一把戰國時期青銅劍,要知道戰國已經距今將近2500年歷史,到底是一把什麼樣的劍才能在潮溼的地底下保存那麼長時間,原因就是秦國在製造時,在劍身覆蓋有一層鉻鹽氧化物,所以才能保存這麼長的時間,而且秦國的青銅劍長達一米,而其他國家青銅劍只有一半不到,再長就非常容易斷,越王勾踐劍就是例子,不過55釐米,這也是因為製造工藝方面的欠缺。

秦國有了這三樣寶貝,秦國的軍隊幾乎是立於不敗之地。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秦始皇滅了六國,最終卻沒能統一中國?
    但是這位千古一帝,卻至死沒能完成統一中國的夙願,這是為什麼呢? 秦國從始皇帝十六年(前230年)起攻打魏國開始了統一天下的事業,到滅齊時止,遠交近攻,打破六國合縱連橫,耗時10年陸續兼併了六國,但是卻唯獨留下了這個國家,衛國。
  • 秦國統一六國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說比歷史上任何朝代都難呢?
    秦國統一六國可以說積世紀六世之餘烈,花費了幾百年的時間。這本身是草根逆襲的歷史,也是在開天闢地創造歷史,其中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秦國統一六國比後世歷代都難,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秦朝以前沒有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相互都不是很兼容。周朝並沒有統一天下,前邊的商朝也沒有。周朝採取的模式就是天子有自己的封邑,在周天子封邑的外圍是自己宗親和功臣的封邑,再向外一層就是商朝舊臣的封地和新歸順的其他部族。
  • 重用客卿:秦國強大與能夠統一六國的秘密
    ,進而吞併六國統一天下,這固然是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就「人和」而言,秦國之所以能夠後來居上,其人才戰略確實比其他諸侯國更勝一籌。       秦國的人才戰略與其他諸侯國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他諸侯國基本上都局限於使用本國人才,即使重用外來人才,也只是個別君主,而秦國從秦繆公開始,幾乎歷代君主都想方設法吸引外來人才,努力為各國賓客營造發揮才能的環境。
  • 歷史上,六國中各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法,但都沒有秦國徹底
    從地理方面講,秦國所處的位置屬於易守難攻的典範,有函谷關作為屏障,六國攻破的代價難以承受,要知道古代的後勤系統可是差的要命的。也可以從蕭關進攻,後世劉邦就走的這條路。但當時要進攻蕭關就大軍必須進入楚國全境,這對於任何一個君主來說都是不會同意的。
  • 有三樣超時代的東西成就了秦始皇!幫其完成了統一大業!
    導語:有三樣超時代的東西成就了秦始皇!幫其完成了統一大業! 我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底蘊,這是屬於我們的文化遺產與精神財富,但歷史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平靜的,人類文明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奴隸制、分封制等等封建制度,在我們國家從興起到落寞都是一種文明的進展,在這個過程中,和平、戰爭、發展、停滯充斥著我們的這個國度。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最後的下場又是如何?
    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掃蕩六合,統一天下,但是那些被秦始皇滅國的國君去了哪裡,卻鮮為人知。現在筆者就來盤點一下,六國國君在滅國之後都被秦始皇如何處置?統一前夕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登基十年,在先後滅掉嫪毐和呂不韋勢力後,秦王已然是秦國真正的至尊,在經過六代先帝的積累後,如今的秦國大有一統六國的態勢。因此嬴政籌措糧草,整頓軍事,為統一六國做好了準備。
  • 秦國為什麼能夠統一天下,因為他們掌握了那個時代不該存在的東西
    眾所周知,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也是一個橫掃六國,實現了中國統一的鐵腕政治家,那麼為什麼秦能統一天下呢?秦國為什麼能統一天下,就因為掌握了一些當時不該有的東西除了秦國成功策略,,商鞅改革力量強,也因為秦國的一個科技的時代,許多歷史學家已經發現兵馬俑陪葬坑中出土的兵器,許多不符合秦朝時代的時候,這些武器技術水平遠遠超過了戰國時期,即使是現在也需要一些時間來做!
  • 秦為什麼能滅了六國?秦朝天下大統,但六國忠孝仁禮義卻被保留
    而泱泱華夏打從茹毛飲血到有穀物耕作,也未曾有過大一統國家,幸得秦王嬴政嗷嗷野心,血洗六國,以萬人血淚澆灌自己的宏圖霸業。雖是殘忍十分,狼子野心頗甚,但終究是推進文明腳步。這起源於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得後人傳承改善,直到清朝雍正時期以設立軍機處為名,將封建君主集權高度集中,加強皇權,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 秦始皇準備統一中國,面對其他六國時,為什麼要先滅掉韓國呢?
    秦王嬴政在剷除了嫪毐和呂不韋兩大集團之後,從真正意義上掌握了秦國的權力。公元前二三四年,秦王嬴政就著手制定統一天下的戰略,首先消滅最頑強的對手趙國還是消滅最弱的韓國,就成了朝堂上最大的爭議。公元前二三三年和二三二年,秦軍連續多次對趙國發起了進攻,雖然沒有能夠消滅趙軍的主力,但也讓趙軍沒有能力向秦軍發起進攻。韓王安原本在10年前派出鄭國到秦國幫助秦王嬴政修鄭國渠,修通一條貫穿關中的大渠,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這樣就可以減輕秦國對韓國的壓力。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首先被秦始皇滅掉的國家是六國當中最為弱小的韓國。韓國這個國家比較尷尬,它大部分領土被秦國所包圍,所以它一直處在秦國的極度高壓之下。這也使得韓國在歷史上一直搖擺不定,一方面它想要聯合六國來打擊秦國,另一方面它又害怕秦國發怒了第一個對付自己。所以它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都是採用聯合秦國,暗中勾結六國的策略。
  • 六國知道秦國要滅了他們,為什麼不能聯合起來一舉把秦滅了?
    其實在這之前由於變法而強大起來的國家有很多,像魏國和齊國這些,基本上也是由於經歷變法而強大起來的,但是為什麼其他的國家沒有聯合起來攻打他們?反而是秦國由於變法強大了,就開始合縱攻秦呢?這個原因其實也是相對簡單,那就是因為秦國實行的商鞅變法較為徹底,已經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這使六國的貴族也非常擔憂。
  • 現在來看,秦國東出,一統六國,屬於法西斯主義麼?
    從現代角度來看,秦國東出,徵伐統一其他六國屬於法西斯主義嗎?籠統的來講,法西斯主義就是一種對內泯滅人性對外壓制人權,沒有合理合法的藉口便對別國實行侵略行徑的一種精神。所以我們再反過來看,秦國統一六國,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真的是一種法西斯主義精神嗎?
  • 戰國時代秦國在文化方面比關東六國落後嗎?
    答案是:整體上秦國的文化要大大優於關東六國。歷史上從沒有落後文化戰勝先進文化的例子。那有人要說了,金、蒙古、清當年都能夠入主中原難道是他們的文化比我們先進嗎?不管你能不能接受,答案是肯定的。秦始皇陵銅車馬二、恢宏的秦始皇兵馬俑大家都知道,兵俑、銅車馬、青銅劍、標準化製造的各種武器,那種工藝的精湛和規模的宏大令我們今人都嘆為觀止,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這是關東六國能完成了的嗎
  • 「東方六國」的最後一次合縱, 終於消滅了秦國!
    秦孝公變法我知道:我們都是站在提前知道結局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而當時的人,誰也無法預測未來的結果。但是,當你看完楚漢風雲,你才發現:原來答案就在後面。秦國在統一前,東方六國都是獨立的諸侯國,它們有著各自的利益糾葛,所以它們考慮問題的角度永遠不能保持一致。特別是夾在中間的韓、魏兩國,誰都得罪不起,但跟誰又都得不到最真誠的保護,所以只有察言觀色,看人臉色行事。
  • 六國之所以不能合心合力一舉把秦滅了,是因為他們沒有鴻鵠之志?
    還有燕、齊不與秦國接壤,燕齊出力若出力攻秦,即使了勝仗分到的底盤也是飛地,幾乎沒有控制力。六國的目的是稱霸,稱霸的表現是比別國認可本國強,秦國的目的是統一。從這時起統一就是大勢所趨所以,按照後人的看法他們的做法似乎很傻,但在當時的思想,認知裡,完全沒有任何邏輯上的不同,他們並不是單純的短見,畢竟天下只有一個秦始皇,他們要有真和秦始皇有同樣的政治理想,遠大抱負,能看出來秦要行郡縣。等秦始皇開始發動統一戰爭的時候,東方六國已經沒多大實力了。相對合縱連橫時代,六國實力大大削弱,而秦的國力持續上升。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六國,為何在他死後天下大亂?
    秦始皇縱橫捭闔,統一六國,這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高度,雖然秦國是累積了六世的資源,但是還是需要一個有魄力之人去整合這些資源。秦始皇在世之時,手上頗多良將,蒙恬、趙佗等人皆能徵慣戰,李斯、姚賈等個個能言善辯,再加上秦始皇自己的威勢與才幹,他在世之時,沒有一個人敢挑戰他的底線。
  • 為什麼那麼多人認為統一六國的秦始皇,真的沒能力,只是摘桃子?
    秦始皇統一六國只是摘桃子?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都沒能摘到桃子而只有秦始皇摘到了?秦滅六國用了十年時間,如果說滅掉一兩個國家都是僥倖的結果,那麼十年之間滅掉六大諸侯國,「僥倖」根本解釋不通。但要說滅六國完全是秦始皇的功勞,也是不客觀的,這就陷入了孤立片面的唯心史觀。
  • 戰國時秦國強大以後,六國合縱攻秦五次,為什麼最終還是被滅?
    在商鞅變法之後,曾經的邊陲小國秦國便強大起來,到秦國攻入四川盆地,吞併巴、蜀國,佔領天府之國作為糧食和後勤基地,此時的六國已經無力單獨與秦國抗衡,為了削弱秦國,保證自己不被秦國吞併,六國開始了「合縱」,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共組織了五次合縱攻秦。
  • 戰國七雄並立,最終秦國能吞併六國,這個人功不可沒
    而除此之外,還有一支實力遠在這些精英之上的軍隊,那就是最終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的大秦特種兵——秦銳士。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然而,想要東出函谷關爭霸天下,只有經濟發達了也不行,還需要足夠強大的軍隊,與此同時,秦國東出面臨的第一個對手,便是擁有強大軍隊「魏武卒」的魏國,多年前的陰晉之戰,秦國數十萬大軍被五萬魏武卒打得潰不成軍,差一點點就亡了國。
  • 秦昭襄王若多活30年,能否統一六國,看他與秦始皇對比就知道了
    秦國自秦孝公變法以來,就不斷尋找富國強兵,當秦國強大起來後,歷任秦國國君想的就是統一六國,橫掃宇內,秦昭襄王作為在位時期最長的國君,但沒有滅亡一國的機會,如果上天多給秦昭襄王幾年的時間,他能否統一六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