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準備統一中國,面對其他六國時,為什麼要先滅掉韓國呢?

2020-12-20 鮮花暢談歷史

秦王嬴政在剷除了嫪毐和呂不韋兩大集團之後,從真正意義上掌握了秦國的權力。公元前二三四年,秦王嬴政就著手制定統一天下的戰略,首先消滅最頑強的對手趙國還是消滅最弱的韓國,就成了朝堂上最大的爭議。

最終秦王嬴政綜合了各方面的意見,決定先打垮趙國,再出兵消滅韓國。公元前二三三年和二三二年,秦軍連續多次對趙國發起了進攻,雖然沒有能夠消滅趙軍的主力,但也讓趙軍沒有能力向秦軍發起進攻。

韓王安原本在10年前派出鄭國到秦國幫助秦王嬴政修鄭國渠,修通一條貫穿關中的大渠,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這樣就可以減輕秦國對韓國的壓力。

讓韓王安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原本秦國統一六國最大的阻礙就是糧草不足,鄭國渠的修通讓關中的糧食產量大大提升,反而加快了韓國滅亡的速度。

韓國原本是六國中間最弱小的一個,在經過秦軍的幾十年打擊後,就只剩下了南陽地和鄭州附近的一些地區。可以說韓國就是秦國嘴邊的一塊肉,隨時都可以吃下。

公元前231年,秦軍正式向韓國發起進攻。這一年的9月,韓國南陽郡守騰向秦國投降,並且獻出了南陽地,當然當時的南陽比現在的南陽地區要大得多。

南陽秦國拿下,韓國的都城新鄭就完全門戶大開,大批的秦軍駐紮在南陽地區,一方面是在鞏固這塊區域,另一方面就是在經營這裡把這裡變成進攻韓國的根據地。

公元前230年,被秦王任命為內史的騰成為了帶路黨,率領秦軍越過黃河直撲新鄭。韓國軍隊沒有任何抵抗之力,整個戰鬥進行的超級順利,沒有任何懸念。

就這樣韓國滅亡了,韓王安被俘,隨後整個韓國被併入了秦國,秦王嬴政在這裡設置了潁川郡,韓國變成了秦國的一個郡。從這裡我們就不難看出韓國的面積之小,當然在漢朝時期這裡出現了很多的人才。

韓國是秦國滅亡的第一個被滅亡的戰國七雄之一,秦國統一六國的序幕就此拉開。實際上秦王統一天下的戰鬥早就打響了,秦國滅亡了周王室實際上就表達了自己消滅六國的野心。

韓國滅亡之後,秦軍隨後就和最強大的對手趙國展開了正面對決。公元前二二八年,趙軍主力被殲滅,趙王遷投降。接下來的對手就是魏國,三晉大地盡歸秦國,放眼天下秦王嬴政再無對手,完全統一隻是時間的問題。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秦始皇滅了六國,最終卻沒能統一中國?
    秦始皇嬴政13歲即王位,一生南徵北戰鮮有敵手,在位期間先後滅了其餘六個諸侯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對內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廢除分封制,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秦朝,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格局,功蓋三皇德高五帝自稱始皇帝,完成了歷史上不可一世的貢獻。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最後的下場又是如何?
    ——李賀我國古代詩人無不以秦始皇嬴政作為榜樣,李白更是寫下了「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千古名句。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掃蕩六合,統一天下,但是那些被秦始皇滅國的國君去了哪裡,卻鮮為人知。現在筆者就來盤點一下,六國國君在滅國之後都被秦始皇如何處置?
  • 秦昭襄王若多活30年,能否統一六國,看他與秦始皇對比就知道了
    秦國自秦孝公變法以來,就不斷尋找富國強兵,當秦國強大起來後,歷任秦國國君想的就是統一六國,橫掃宇內,秦昭襄王作為在位時期最長的國君,但沒有滅亡一國的機會,如果上天多給秦昭襄王幾年的時間,他能否統一六國呢?
  • 一場巨大的陰謀,一位韓國的臥底,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強助攻
    問題是水渠施工正轟轟烈烈進行時,不知道哪個大嘴巴的韓國高層將鄭國的真實身份給暴露了,一下子讓秦始皇震怒,他甚至發布了驅逐令,決定驅逐所有外國國籍官員,但讀了李斯的千古名章《諫逐客書》後,秦始皇冷靜下來。他派人把鄭國押上來親自審問,鄭國痛快地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但也指明了水渠修建成功後會給秦國帶來巨大的好處。
  • 為什麼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其他皇帝服嗎?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有很多值得借鑑的經驗和教訓,其他的皇帝不得不服。秦始皇的工作是開創性的,前無古人,後來者只有學習和模仿,並加以一定的變革。就歷史功績而言,秦始皇繼承了歷代祖先遺志,順應了潮流,統一中國,消滅其他六國,把分崩離析的中國再次統一起來,這樣的歷史功績是前無古人的。
  •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都在幹什麼?
    公元前230年,嬴政開始統一六國,此時他剛滿30歲,花了10年時間,到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那麼在十多年後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們此時正在幹嘛呢?從他回到沛縣,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段時間內沒有相關記載,不過從別人對他評價來看,應該是在遊手好閒,混成了沛縣的「風雲人物」,後來做了秦朝的泗水亭長。蕭何於公元前257年出生,比劉邦大一歲,豐縣人,年輕時做了沛縣的主吏掾,就是負責縣衙小吏的考核工作,其他記載並不多,如果沒有劉邦,蕭何大概率還是會在沛縣幹下去,估計能做到縣令甚至是郡守。
  • 秦國為什麼能統一六國 因為這三樣東西,其他六國都沒有
    2000多年前的戰國,可謂是群雄逐鹿,自周天子烽火戲諸侯之後,天子的號令已經對諸侯國逐漸不起作用了,這些諸侯國都想來嘗嘗號令天下的滋味,整個天下持續了長達500年的割據歷史,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
  • 為什麼那麼多人認為統一六國的秦始皇,真的沒能力,只是摘桃子?
    秦始皇統一六國只是摘桃子?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都沒能摘到桃子而只有秦始皇摘到了?秦滅六國用了十年時間,如果說滅掉一兩個國家都是僥倖的結果,那麼十年之間滅掉六大諸侯國,「僥倖」根本解釋不通。但要說滅六國完全是秦始皇的功勞,也是不客觀的,這就陷入了孤立片面的唯心史觀。
  • 【手辦趣聞】看完這些手辦,我好像知道秦始皇為什麼能統一六國了
    前段時間,FGO就宣布將會有秦始皇上線,讓諸位動漫愛好者兼歷史愛好者興奮不已,在設定裡秦始皇嬴政是屬於超強悍的那種,長得也挺帥的,被不少人稱之為「政哥哥」。不少朋友笑稱,看到秦始皇這麼強悍,一打N那種,也難怪他可以統一六國,甚至抵禦外星入侵者了(誤)。
  • 秦用百年統一六國,為何很快就滅亡了?主要是秦始皇的四大失誤
    秦的統一,是孝公以來兼併擴張的結果,前後經歷了一百多年時間。因此,秦始皇繼承先輩大業,對統一有充分的準備,並在實踐中獲得了極大成功,但如何鞏固和建設這樣一個空前廣闊的國家,他卻缺乏思想和政策上的準備。他沒有如同《呂氏春秋》那樣對未來國家的制度設施作出全盤的設想,而且他剛到五十歲就離開了人間,過早地失去了總結經驗教訓的機會。
  •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六國國君最後都是什麼樣的下場?
    兩千多年前的時候,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位強人,他就是秦始皇,他掌控了秦國的權勢之後,利用自身的優勢力量消滅了其餘六國,完成了對紛亂天下的統一。實際上從春秋到戰國,這些國家早已經從一個個諸侯國演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因此秦國完全就是一家一家打過去,最終才完成了大一統。而秦始皇嬴政也終於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統治的王朝。
  • 秦惠文王是否有能力像秦始皇一樣用十年統一六國?
    在回答秦孝公"如何統一天下"時,商鞅回答"代代明君"。秦惠文王成了首先的驗證。毫無疑問,秦惠文王對得起自己的父親,他憑藉著強大的秦國軍隊將統一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了。  在位期間,秦惠文王用張儀為相連橫六國,以公孫衍、樗裡疾、司馬錯為將,東出函谷、西平巴蜀、南下商於、北伐義渠,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當時距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有90年。縱然秦惠文王雄才大略,再活十年也不成完成統一大業。因為,經過80年的積累,秦始皇才能用十年統一六國。秦惠文想用十年完成九十年的業績是不切實際的。我們從軍事角度來論述。
  • 【贈書】統一中國,為什麼最後只有秦始皇做到了?
    時至今日,有關秦始皇好秦朝的著作也是層出不窮,在現如今浩如煙海的秦朝歷史著作中,華裔作家陳舜臣所著的《秦始皇》絕對是值得一讀的。統一中國,只有秦始皇做到了這本書既沒有像普通歷史作品那樣枯燥平淡地按照時間進程敘述,也沒有僅僅拘泥於秦始皇一個人的身上,大家耳熟能詳的先秦時期的各個重量級歷史人物呂不韋、秦大將軍王翦等也輪番登場,作者陳舜臣在創作歷史類作品時,都會實地考察一番,就像他創作《太平天國》時,他把廣西金田、武漢、南京都走訪了一遍。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六國,為何在他死後天下大亂?
    秦始皇縱橫捭闔,統一六國,這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高度,雖然秦國是累積了六世的資源,但是還是需要一個有魄力之人去整合這些資源。秦始皇在世之時,手上頗多良將,蒙恬、趙佗等人皆能徵慣戰,李斯、姚賈等個個能言善辯,再加上秦始皇自己的威勢與才幹,他在世之時,沒有一個人敢挑戰他的底線。
  • 統一六國後,秦王嬴政為何不稱「王」,而要創立「皇帝」的尊號?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他把中國推向大統一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開創了新的局面,是首位完成華夏大統一的鐵腕政治人物,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千古一帝」秦始皇中國在秦始皇之前有「三皇五帝」,而秦始皇統一六國時還只是「秦王」。這個稱呼和原來其它各國的「王」沒啥區別,與嬴政氣吞山河,一統天下的雄偉大志很不相稱。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但也正是因為他是一位開創者,所以面臨的問題和麻煩更為複雜,他死後的名聲也毀譽參半。公元前221年被他統一的秦國,卻在公元前207年就被滅亡。因此很多人批評他治國無方,尤其是太過於殘忍。
  • 《史記》的秦始皇,剛兼併六國,就膨脹了,李斯在幹嘛
    但為何秦國統一後,大秦帝國只存在十五年就滅亡了呢?這種速亡是誰造成的呢?秦國統一六國是必然的:秦國之所以能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並非完全是秦始皇的功勞。這其中隱含千百年來哲學中分與合大勢所趨的邏輯必然。由此可見,秦國這七位君王在事業沒有成功之前,始終把重用人才當做統一天下目標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秦國歷代君王重用人才,養精蓄銳,奮發圖強,難道就能使秦國統一天下成為必然嗎?當然也不是,這裡面也離不開其他六國的促成「功勞」!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給中國取了尊貴霸氣的名字,聽起來很熟悉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自認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造皇帝一稱,封建了2000多年的王朝,作為始皇,秦始皇的功績難以超越,他給秦國起了名字,一直使用到現在。古人的名字很講究,古代時代的名字雖然單一,但很有背景。
  • 秦始皇的逆襲:9歲被舉國追殺,13歲君臨天下,39歲統一六國
    因為很多影視劇的渲染,很多人會認為,秦始皇繼任秦王、統一六國是順風順水的事,但事實上,他曾是最不可能完成這件事的人。秦始皇的逆襲,才是最讓人心動的過程。華陽夫人為什麼一定要認異人為子?第一,作為楚國貴族的華陽夫人沒有子嗣,為了能夠維持秦國內的楚系力量以及自己家族日後的富貴,她必須認養一個皇子。第二,她認養的這個養子背後必須沒有其他勢力支持,如果是宮中齊系或趙系夫人的子嗣,她沒有辦法領養。異人生母背後的國家已經被滅,所以當時最沒有依靠的異人反而具備了最大的優勢。
  • 秦始皇為什麼被稱為千古一帝?和他所做的這四大貢獻密不可分!
    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歷經無數朝代,也出現過許多君王,其中一些君王名留青史,有些君王卻遺臭萬年,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始皇功不可沒。這裡所說的大一統並不單單指地域上的統一,其中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統一,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因為在春秋戰國之前,還有夏商周三個王朝也都實現了地域上的統一,但是國家制度卻依然處在分裂狀態,不能算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