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用百年統一六國,為何很快就滅亡了?主要是秦始皇的四大失誤

2021-01-11 路之意

秦的統一,是孝公以來兼併擴張的結果,前後經歷了一百多年時間。因此,秦始皇繼承先輩大業,對統一有充分的準備,並在實踐中獲得了極大成功,但如何鞏固和建設這樣一個空前廣闊的國家,他卻缺乏思想和政策上的準備。他沒有如同《呂氏春秋》那樣對未來國家的制度設施作出全盤的設想,而且他剛到五十歲就離開了人間,過早地失去了總結經驗教訓的機會。這樣就使他在秦王朝的鞏固和建設方面造成了許多失誤,最後導致這個國家的覆亡。

秦始皇決策失誤之一,是指導思想沒有及時進行調整。

商鞅變法確立了法家思想在秦國的指導地位。法家主張一斷於法,有利於打擊世卿貴族;法家講究君主的權勢和權術,有利於防止豪臣弄權,加強中央集權;法家提倡法後王,反對因循守舊,有利於因時變革,使國家充滿創新的活力,法家要求信賞必罰,有利於國家令行禁止,充分發揮國家的機制;法家獎勵耕戰,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鼓勵將士在戰場上獲取功名。無疑,法家思想的指導,對秦國奪得天下是起了重大作用的。

但是,法家思想「嚴而少恩」,行事過於苛嚴殘酷,又疏於人際關係,因而用以治國的弊病比較多。司馬談說法家「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法家思想可以指導秦國打天下,而不能長用治天下,這也是被歷史實踐證明了的。

秦始皇建立秦王朝後,為統一的成功所陶醉,沒有及時認識到打江山和守江山的區別,沒有抓住有利時機對治國的指導思想進行必要的調整,卻進而將法家思想神聖化,一味地「以吏為師」,對國家政治生活實行高壓政策,對人民則進行無窮的壓榨。嚴刑酷法的結果是天下寒心。國家統一後只有幾年,時局混亂,以致不可收拾。在內部關係的處理方面,恣意強化皇帝專制,用極端手段壓制不同意見,斥逐長子扶蘇,焚燒百家著述,坑殺學士,內部矛盾尖銳對立。

正是由於秦取天下後,指導思想沒有及時進行調整,對於已經變化了的現實沒有作出理論上的新的解釋,用以指導治國的法家思想越來越脫離社會的實際,導致了一系列經濟、政治、文化乃至軍事決策的失誤。難怪漢代有人驚呼,秦王餌的迅速崩潰,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失誤之二:統治政策的重心沒有及時轉移。

秦始皇統一全國,從根本上來說,是幾百年來經濟運動規律的必然結果。經濟的發展促成了統一,國家的統一為經濟的新發展開闢了道路。全國的統一,也是勞動群眾長期為之奮鬥的結果。勞動群眾進入統一時代之後,迫切的願望是在和平安定的環境裡從事生產和生活。因此,統一戰爭勝利之後,秦始皇本應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及時地實行統治決策的轉移,將統治政策的重心由戰爭轉入到和平建設,調整生產關係,以穩定在新徵服六國的統治,以休養生息,恢復和發展經濟。只有這樣,才能使秦的統一鞏固下來。

種種跡象表明,秦始皇對這一點並非全無覺察。他廢分封,就是考慮到天下戰爭不休,也正是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他「墮壞城郭,決通川防,義去險阻」,以鞏固統一的局面。應該說,秦始皇在統一後還是覺察到社會需要「寧息」的。但是,他看重個人的權勢,更甚於社會的長治久安。因而他不可能找到社會「寧息」的正確途徑,自覺地實行統治政策重心的轉移。

相反,他為了滿足個人對權勢和財富的貪慾,統一戰爭剛剛完成,就馬上進行南北拓邊,使人民繼續疲於奔命。 同時,又大修宮殿,築墳墓,還有多次的大巡遊,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無止境地加重了人民的勞役和賦稅,再加上刑罰的嚴酷,讓大批農民喪失了個體經濟的地位,而成為國家的刑徒和奴婢。社會始終不得安寧,農民無法正常生產,經濟的殘破,更加速了社會的動蕩。

歷史實踐證明,秦始皇沒有,也不可能把統治政策的重心轉移到穩定統一局面,恢復和發展經濟上去。而這種政策重心的轉移,又是當時形勢所需,人心所向,關係到秦帝國統治的成敗,秦始皇無視這一基本因素,結果喪失了恢復、發展經濟的大好時機,嚴重削弱了秦帝國的基礎。

失誤之三:沒有安撫六國人心。

秦的統一雖然有著深廣的歷史基礎,但是,這種統一基本上是在十年之內用軍事手段來取得的。由於時間短迫,極帶強制性,統一的基礎並不牢固。能否鞏固和發展這種統一局面,既要取決於對六國舊貴族勢力的控制,更要贏得六國人民對新的統一帝國的擁護。

東方六國政權林立,紮根甚深,延續數百年之久,貴族人數眾多,且勢力深厚。秦的統一戰爭給六國的打擊是致命的,各諸侯國的國王無一漏網地被俘獲,其餘的絕大多數貴族均成為階下之囚。秦對這些貴族基本採取三個措施,一是殺掉才智傑出的人,二是遷徙流放,如滅趙後,趙國的貴族被遷到葭萌,僅始皇十六年,一次就遷徙豪富十二萬戶於鹹陽。三是將其降為奴僕。至於那些漏網的六國舊貴族,有的隱匿民間,如楚懷王孫心在民間為人牧羊,有的則亡命天涯,如張良、張耳、陳餘等。從後來反秦鬥爭的形勢看,六國舊貴族投入反秦行列者雖有一定數量,但真正的顯要人物卻極少,可見,秦始皇對六國舊貴族的控制雖有疏漏之的地方,但從總體看這種控制還是嚴格的、有效的。

六國人民是秦帝國的基本居民,耕耘著帝國的大部分土地。一般來說,六國人民對秦統一王朝的建立是支持並寄予希望的,但他們畢竟不同於關中秦國的百姓。他們是「新附」之民,既可以擁護新的統治者,也可以萌生復國的願望,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即反映了這種情緒。

在如此情勢之下,秦始皇理應採取措施安撫六國人民,以爭取和贏得他們對秦王朝的擁護,但事實卻與此相反。在現存的歷史文獻中,我們未能發現秦始皇給東方六國人民優惠政策的蛛絲馬跡,倒有種種跡象表明,他對六國的統治政策,比對秦國故地更為苛嚴,壓榨更為殘酷。從始皇陵園及墓葬中發現的不少磚瓦,上有印文,記載有修造陵園的刑徒工匠的籍貫,大量的陶文表明,這些刑徒工匠都是從關東各地輸送來的。六國人民被趕到邊境服役的 「殭屍滿野,流血千裡」。這說明,秦始皇沒有安撫六國人民,迫使他們萌發了叛秦復國的要求。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殘餘的六國舊貴族乘機面起,秦始皇無法贏得六國人民的擁護,秦的統一大業自然也就無法維持下去。

失誤之四:北伐匈奴。

在具體措施上,秦始皇的失誤很多,如焚書、坑殺學士,大興土木,尋仙求不死之藥、重用趙高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北伐匈奴。北伐匈奴的失誤,主要是在準備不足,主客觀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過早地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

匈奴是在遊牧生活環境中聚集起來的部落,遷徙頻繁,難以控制,又善於騎射。在浩瀚的沙漠和草原上,晝夜之間他們能奔襲千裡,而秦始皇沒有武裝並訓練出強大的騎兵,面以步戰,車戰為長的中原之兵去對付匈奴很難奏效。再者,秦始皇在沒有實行休養生息、社會經濟沒得到恢復和發展的情況下,又進行大規模的北伐戰爭,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實難支撐,因而不得不將戰爭的負擔轉嫁給百姓,其後果可想而知。

就其後果而言,北伐匈奴雖暫時延緩了匈奴的侵擾,但使秦帝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秦從匈奴手裡收回了河南地,但三十萬大軍只好「宿兵於無用之地」,進退兩難。不僅如此,還得在漫長的北部邊境上修築長城,以此作為抗拒匈奴的屏障。蒙恬所部大概三十萬人,築長城大概四十萬人,再加上後勤運輸等數十萬,北伐匈奴實際動用了一百幾十萬的壯丁。這些人被徵用,不僅在廣大範圍內影響了社會生產,同時大批兵卒、築城者、運輸夫的死亡,嚴重摧毀了社會生產力。至於北伐匈奴所消耗的社會財富更不知有多少。總之,由於北伐匈奴,迅速激化了秦朝的社會矛盾和其他矛盾,最終掀起了反秦大起義的狂瀾。

賈誼在總結秦亡的教訓時指出:一要總結歷史經驗,並根據當時的情況制定政策和策略,並運用於社會實踐之中;二要根據形勢的變化,變換統治方法,有步驟有節制地進行社會改革。秦始皇的統治之所以連連失誤,最基本的原因在於不能審時度勢,從客觀實際出發來決定統治的方略和具體的社會政策,而是高踞於封建專制之巔,以自己的意願為中心,結果脫離了他所依賴的社會意願,脫離了歷史發展的需要,招致了二世而亡的慘重結局。

結語

秦始皇不愧為一代梟雄。在秦的昌盛道路上,他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在秦的衰亡過程中。也給後人留下了失敗的教訓。勝也罷,敗也罷,這已經是遠離我們的歷史了。但歷史的發展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我們在今天追求美好的未來時,也可以從秦始皇那裡得到某些經驗和教訓。

相關焦點

  •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才統一天下,為何劉邦僅用幾年就統一全國
    他在位僅僅三年,沒有統一六國。 在秦莊襄王后,秦國迎來了偉大的秦始皇。秦始皇的故事幾乎眾人皆知。秦始皇採用了丞相李斯的「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戰略,水到渠成地滅六國,建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秦朝。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擊匈奴,徵百越,增加了南北兩方的疆界,在原有基礎上又得到了土地。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最後的下場又是如何?
    ——李賀我國古代詩人無不以秦始皇嬴政作為榜樣,李白更是寫下了「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千古名句。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掃蕩六合,統一天下,但是那些被秦始皇滅國的國君去了哪裡,卻鮮為人知。現在筆者就來盤點一下,六國國君在滅國之後都被秦始皇如何處置?
  • 秦始皇滅了六國,並未統一全國,還有一個國家倖存
    秦始皇十年滅六國,並未統一全國,還有一個衛國,直到秦二世時才被滅掉。公元前254年,衛國在魏安王后期被魏國吞併,魏安王把衛主降為封君,從此退出諸侯國序列,衛君成為魏國的附庸。但衛國直到秦始皇誅滅六國後都未滅國,直至秦二世一言廢衛君角為庶民,衛國才正式結束。秦始皇為何最後留了一個衛國沒統一?
  • 秦昭襄王若多活30年,能否統一六國,看他與秦始皇對比就知道了
    秦國自秦孝公變法以來,就不斷尋找富國強兵,當秦國強大起來後,歷任秦國國君想的就是統一六國,橫掃宇內,秦昭襄王作為在位時期最長的國君,但沒有滅亡一國的機會,如果上天多給秦昭襄王幾年的時間,他能否統一六國呢?
  • 為什麼那麼多人認為統一六國的秦始皇,真的沒能力,只是摘桃子?
    秦始皇統一六國只是摘桃子?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都沒能摘到桃子而只有秦始皇摘到了?秦滅六國用了十年時間,如果說滅掉一兩個國家都是僥倖的結果,那麼十年之間滅掉六大諸侯國,「僥倖」根本解釋不通。但要說滅六國完全是秦始皇的功勞,也是不客觀的,這就陷入了孤立片面的唯心史觀。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
    在這十年中,秦始皇和其顧問天團制定了「籠絡燕齊,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相繼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使關內六國國君都成為了亡國之君。
  • 分享秦滅六國,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
    本文分享秦滅六國,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 秦滅六國圖 秦國滅六國用了差不多十年,先後按照韓、趙、魏、楚、燕、齊的順序進行出擊,在戰國七雄當中,韓國的領土和實力可以說是最弱的,而當時韓國的國君是韓王安,在秦國連年的攻打之下
  • 秦滅六國時,劉邦項羽蕭何韓信張良都在幹什麼?為何不幫六國
    劉邦劇照公元前230年,這一年劉邦27歲,正是青壯年時期。末代韓王安在公元前238年繼位為韓王,八年後韓國就滅亡了,這就是大勢所趨。蕭何劇照這一年蕭何28歲,雖然他後來當上了秦朝沛縣縣令的主吏掾,差不多就是一個小秘書,但在秦統一六國前,蕭何在幹什麼也沒有人知道,他的家世也沒有人知道。
  • 秦朝滅亡時,為何還有50萬大軍按兵不動?秦始皇下了一道死命令
    要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之後,秦朝擁有上百萬人的軍隊,所以說就算當時全國農民起義,秦朝軍隊也是有能力鎮壓的。據說秦朝滅亡時,秦始皇還有一支50萬人的軍隊依舊按兵不動,這隻因秦始皇下了一道死命令。
  • 秦統一過程中有多殘忍,滅亡之時的報復就有多大
    作為歷史最早的統一王朝,秦始皇嬴政在統一過程中,製造了無數的慘案血案,導致了數百萬人的直接傷亡。等到秦始皇一死,秦王朝也走到了終點,先前被打壓的東方六國,展開了最血腥的報復,整個社會結構和人員組成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秦始皇統一過程中的斬首數據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到底殺了多少人,目前還沒有十分確切的數據,也不可能有確切的數據。
  • 若秦始皇多活20年,秦朝會15年而亡嗎,國祚能否傳承三四百年
    、吳廣之後,掀起了反秦的浪潮,這一切只是在秦始皇去世才一年時間而已,天下就大亂,而三年後,秦朝就滅亡了,人們不禁感嘆,強大如橫掃六國的秦朝,只存在了15年時間,怎麼如此容易滅亡呢?  但是秦朝的前身是經歷了幾百年亂世中崛起的秦國,亂世之中得用重典,亂世之中沒有強大的武力是無法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的錯誤就在於統一天下之後,沒有及時轉變治國思想,而是繼續採用之前那一套法家治國的戰時政策,相對後來的漢朝而言
  • 秦滅亡主要原因是什麼?真的是秦始皇太過殘暴?
    天下紛爭幾百年,戰爭不斷,百姓多磨難,秦皇統一天下乃千年第一創舉,雖然後世多為抹黑秦始皇,然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功在千秋,至於二世而亡是因為一個奇葩,一個遺憾。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沒有像以後的統一王朝皇帝一樣架空開國功臣或者殺戮,而是留下了一套豪華的文臣武將班底,文有李斯,武有蒙恬,並且還有一個後起名將章邯,這樣的班底足夠讓扶蘇掌控整個王朝了,並且秦始皇還賜予了扶蘇三十萬大軍,這三十萬大軍是秦國最精銳的大軍,並且蒙家與扶蘇的關係不一般,用兄弟關係來評價都不過分。
  • 秦始皇滅六國重用的名將,為何在劉邦項羽滅秦時,沒出手救秦國?
    就在此時,那個統一的六國,曾經龐大的秦帝國滅亡了。那為什麼秦始皇復闢的那些名將,在劉邦、項羽滅秦之時,還沒有出手幫助秦國呢?先看一下當年統一六國的名將,滅六國的主力是兩人,即王翦父子。除此之外,協助他們的蒙家父子,還有桓、內史騰、李信、章邯等,始皇沒有殺過功臣,所以這些人只要不死在戰場上,就一定能永遠活下去。
  • 秦朝滅亡時,老秦人為何不再保衛大秦?只因秦始皇的錯誤決策
    很多人對老秦人這三個字的定義模糊,老秦人的意思主要是指血統比較存正的養馬時期的秦人的後代。這個養馬的主人就是,周孝王時期,秦人部族的首領非子。《史記·秦本紀》記載:「續嬴氏祀,號曰秦嬴。」也就是在周孝王時期,因為養馬有功勞的非子,被分封到秦這個地方,也就是今天的甘肅隴西。
  •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都在幹什麼?
    公元前230年,嬴政開始統一六國,此時他剛滿30歲,花了10年時間,到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那麼在十多年後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們此時正在幹嘛呢?範增是項羽集團的主要謀士,出生於公元前277年,楚國人。嬴政滅楚的時候,他已經53歲,也許是親眼看到了楚國滅亡的慘劇,因此他立志反秦,項梁等人起義時,雖然他已經七十多歲,仍然趕去投奔,成為起義軍智囊。2、劉邦集團沛縣原屬於宋國,後來魏楚齊三國瓜分了宋國,沛縣被劃給了齊國。
  • 秦用10年統一六國,卻在14年後被覆滅,何因何故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 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 為什麼秦始皇滅了六國,最終卻沒能統一中國?
    秦始皇嬴政13歲即王位,一生南徵北戰鮮有敵手,在位期間先後滅了其餘六個諸侯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對內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廢除分封制,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秦朝,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格局,功蓋三皇德高五帝自稱始皇帝,完成了歷史上不可一世的貢獻。
  • 韓非子提出統一六國的政治基礎,和李斯師出同門,為何會被處死?
    秦朝能夠一統六國,靠的是韓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政治基礎,比如,辛亥革命以「三民主義」為基礎,新中國的建立以「馬克思無產階級理論」為基礎,當然兵強馬壯、先進的裝備也是冷兵器時代成功的要素之一,為何如此重要的角色在《大秦賦》中「一筆帶過」呢?
  • 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亡國之君的?結局一個比一個慘
    最近有一部講述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電視連續劇在熱播,這部劇無論是劇情還是服化道,都十分的吸引歷史迷的關注。
  • 一場巨大的陰謀,一位韓國的臥底,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強助攻
    他的演講成功打動了帝國的兩位大佬:一把手秦始皇和二把手呂不韋。當時,秦始皇還只是個13歲未親政的國君,主要決策權掌握在相國呂不韋手上。呂不韋權衡了一下利弊,大手一揮,「老鄭,哥給你10萬人,就按你的想法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