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過程中有多殘忍,滅亡之時的報復就有多大

2021-01-09 花樣歷史1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很多次的改朝換代,每次改朝換代,都會帶來長期的戰爭,從而造成大量的的人員傷亡。作為歷史最早的統一王朝,秦始皇嬴政在統一過程中,製造了無數的慘案血案,導致了數百萬人的直接傷亡。等到秦始皇一死,秦王朝也走到了終點,先前被打壓的東方六國,展開了最血腥的報復,整個社會結構和人員組成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一、秦始皇統一過程中的斬首數據

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到底殺了多少人,目前還沒有十分確切的數據,也不可能有確切的數據。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一文中,司馬遷先生根據相關的統計認為秦國在伊闕之戰斬獲首級24萬;在吞併魏國時,斬首13萬餘;與趙國相爭之時,先後斬殺趙國人45萬多。在吞併韓國的時候,白起殺了5萬多。

西晉學者皇甫謐在自己所著的《帝王世紀》中,這樣寫道:「計秦及山東六國,戎卒尚有五百餘萬,推民口數,當尚千餘萬。及秦兼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殺傷三分居二。」換句話說,秦國吞併六國的戰爭,使軍民死傷三分之二。

翦伯贊先生在自己主編的《中外歷史年表》對秦軍統一過程中,斬首的數量做過統計:「公元前331年,敗魏,斬首八萬;前312年,破楚師於丹陽,斬首八萬;前307年,破宜陽,斬首六萬;前301年,敗楚於重丘,斬首二萬;前300年,攻楚取襄城,斬首三萬;前293年,大敗韓魏聯軍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前280年,攻趙,斬首二萬;前275年,破韓軍,斬首四萬;前274年,擊魏於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前260年,大破趙軍於長平,坑卒四十五萬;前256年,攻韓,斬首四萬;又攻趙,斬首九萬;前234年,攻趙平陽,斬首十萬……」這裡統計了一下,一共達到了128萬人之多。在兩年多年前,人口如此稀少的情況下,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傷亡,真的是慘絕人寰。難怪東方六國的後裔對於秦國人恨之入骨。

通過以上一些數據,在根據當時的兵役徭役數據,可以推斷出秦統一六國時期的總人口大致在2500萬上下,這裡不包括尚未完全開發的南方地區,譬如福建和兩廣都沒有計算在內。

二、秦滅亡時秦人的悲慘結局

秦滅亡六國之後,將六國的舊貴族全部遷移到了鹹陽附近,修建了大量的宮殿供這些人居住。除了修建這些宮殿之外,當時耗費人力最大的就是修築長城和驪山陵墓。對於剛剛從戰爭泥潭中走出來的普通老百姓而言,無異於從一個火坑裡跳到了另外一個火坑。

秦以法家的策略來治理國家,嚴刑峻法,讓老百姓每日都如坐針氈,稍不留神就可能招來殺身之禍。隨著負擔的日益加重,低層百姓對於秦王朝的不滿與日俱增,就差一點星火,就可以燎原起來,而這個火點,終於在大澤鄉被點燃了,很快,在秦王朝統治之下的東方六國地區,群情洶湧。

秦與六國皆為世仇,正所謂仇人見面,分外眼紅。雖然起義的首倡者是陳勝吳廣,但是真正做強做大的還是六國的舊貴族。特別是楚人的復仇決心更為巨大,因為秦在攻滅楚國的時候採用了卑鄙的手段(至少楚國人是這樣認為的),所以他們對於秦人的仇恨是最為強烈的。

當劉邦抄小道進入鹹陽之後,秦人已經是瑟瑟發抖了,以為自己難逃一死。卻不曾想劉備這個楚人卻約法三章,與秦人友好相處了。畢竟劉邦只是一個泥腿子出身,並沒有六國舊貴族的那種仇恨。然而,隨著項羽的入關,風向就完全變了。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司馬遷這樣寫道:「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在這次屠殺中,秦始皇一脈徹底絕種,嬴姓從此在中國歷史上消失。

根據相關史料,秦始皇統一之後最強盛的時期,人口接近3000萬,到了漢初的時候,人口僅剩下1300萬而已。這死了的1700萬人口,絕大多數都是在相互的仇殺中消失的。

三、大量人口消失之後的應對措施

在秦王朝滅亡之後,普通老百姓並沒有得到想要的平安生活,反而進入到了一場更為殘酷的戰爭中。在這次戰爭裡,是平民對於貴族的逆襲。劉邦,成為了白手起家的典範,而項羽,成為了中國貴族最後的絕唱。

在楚漢相爭四年之後,項羽在烏江邊自殺,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戰爭完結之後的創傷需要時間來恢復。這就考驗到執政者的政治智慧了。平民出生的劉邦與他的一群老夥計,都是底層人士,知道民間疾苦,所以採用了休養生息的方式,不與民爭利,反而多次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在相對穩定的生存環境裡,華夏民族的強大癒合能力很快發揮了作用,等到漢武帝時期,全國的人口突破了三千萬,創造了新的歷史記錄。

漢初統治者在大面積戰爭的舉措,也成為後世君王競相學習的楷模。如果按照這種休養生息的治國方式,王朝就能夠很快地穩定下來,國祚自然就能夠延續下去。而那些一位窮兵黷武的人,最終都遭遇了身首異處的下場。

相關焦點

  • 秦朝滅亡時有多慘?皇族被殺光鹹陽被屠城,天下3/5人口死於非命
    文|格瓦拉同志 雖然說天下沒有不滅亡的帝國或朝代,但等到末日真的降臨時,其畫面之慘烈所帶來的視覺衝擊,恐怕沒有幾個人能承受。那麼,作為中國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為何僅存在14年便走向滅亡?它滅亡時的畫面究竟有多慘烈?
  • 秦韓之戰的內幕,韓國是怎麼滅亡的
    上一章,我們講述了,秦帝國的政治制度,思想以及秦國是怎麼形成的,從這一章開始,主要的講述,秦帝國是怎麼統一中華的。
  • 秦用百年統一六國,為何很快就滅亡了?主要是秦始皇的四大失誤
    他們是「新附」之民,既可以擁護新的統治者,也可以萌生復國的願望,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即反映了這種情緒。在如此情勢之下,秦始皇理應採取措施安撫六國人民,以爭取和贏得他們對秦王朝的擁護,但事實卻與此相反。在現存的歷史文獻中,我們未能發現秦始皇給東方六國人民優惠政策的蛛絲馬跡,倒有種種跡象表明,他對六國的統治政策,比對秦國故地更為苛嚴,壓榨更為殘酷。
  • 霍金預言人類2032年滅亡,可能性有多大?
    原標題:霍金預言人類2032年滅亡,可能性有多大?   我想說的是,霍金老人家已經去世了,咱們就不要拿「霍金」這個名號去做所謂的「預言」了,如果霍金能夠復活,看到如此多的「霍金預言」,氣也要氣死了!
  • 尉繚對秦朝統一的助力有多大?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湧現出了大量聲名顯赫的武將。諸如王翦、蒙恬、章邯都是大家耳熟能詳能獨當一面將星。但是古代冷兵器戰爭的勝負主要是依靠士兵的數量、素質、士氣;陣型的排列和純熟運用;後勤補給的流暢精準。
  •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都在幹什麼?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在哪裡?公元221年,39歲的秦始皇統一中原,36歲的劉邦正在沛縣當亭長;12歲的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逃亡吳中;37歲的蕭何在沛縣當亭長;31歲的張良到東邊拜見倉海君,尋找刺殺秦始皇的大力士;11歲的韓信在淮陰幫幫漂母洗紗;57歲的範增在居才嘆息一聲。
  • 秦國滅亡時,百萬虎狼之師去哪了?始皇帝的這步棋走的太急了
    按理說有如此強大的軍事實力,不應該在二世就滅亡了,就算是他六國搗亂,也不應該幾年就把老秦家的百萬甲士給全部消滅了,那麼這支百萬雄師在去哪了?一、嶺南五十萬軍團《淮南子》中記載,有五十萬軍團南下,徵討百越。
  • 俺巴孩汗曾被金朝處決,金滅亡時,受到了來自蒙古軍隊的殘忍報復
    最叫人髮指的是元將領有個叫嘉木揚喇勒智,他縱容部下挖掘南宋歷代皇陵,掠盡珍寶,其後竟將諸帝骸骨,雜置於牛馬枯骼中,棄於荒郊,並拆毀宮殿修成"鎮南"塔,史書上說"杭人悲感,不忍仰視"。要知道南宋是元朝的盟友,是滅金的得力助手,可元朝侵略者還如此慘無人道對待,跟蒙古人有仇的金朝的遭遇多麼悲慘,就不足為怪了。
  • 《大秦賦》熱播背後:秦帝國驟然滅亡的兩個最重大原因
    其最為關鍵的李斯與趙高,都是帝國的赫赫功臣,趙高掌內廷大權,李斯掌國政大權,既有足夠大的權力影響,又有足夠大的社會聲望,同時更有改變始皇帝既定意志的權力手段。然則,政變之所以成為惡性政變,並不在於政變開始與過程中的權謀與惡欲,而在於政變成功之後的再度惡變。
  • 秦的統一與其覆滅
    等到東方國家發現秦國是一個可怕的敵人時,再來防禦秦的略地已經太遲了。東方國家犬牙相錯,各人有各人自己的利益,若想不管佔便宜吃虧而來專對付秦,是一個困難的事。在這種狀況之下,變成三晉損失士卒,而齊國坐觀成敗。至於楚國雖然和秦交界,卻不是當著秦向東發展的衝途,秦的侵楚較秦的侵三晉比較緩和些。因此當至三晉危急之時,羞的援助不過虛張聲勢,沒有直接的效果。
  • 秦始皇派50萬秦軍已徵服百越,秦朝滅亡時趙佗為何不回師救秦?
    這其中固然有秦二世殘暴無道的原因,但是更大的原因則是秦朝軍事力量的內輕外重。秦國的真正精銳,長城軍團和南徵軍團都在外面開疆拓土,真正與項羽作戰的不過是章邯隨手拉起來的一隻囚徒組成的軍隊。 但是,就是這樣,六國當中也只有項羽才能頂得住秦朝這種隨手拉起來的囚徒軍隊,其他人根本不是章邯的對手,從這裡也能看出秦朝的軍隊組織能力之強了。
  • 秦朝滅亡場景有多慘烈?秦朝是怎麼強大的?為何短短兩年就覆滅?
    那麼秦國在經歷8代君主發展,積累了160餘年才最終到秦始皇用十年時間統一六國建立王朝,最終卻在短短兩年之間被覆滅,那麼秦朝滅亡時,場景有多麼慘烈呢? 下來就是軍功制度,按軍功授爵,還有建立縣制,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加強控制和統一,最後就是獎勵耕織,生產多的可免差役。我們從變法中不難發現,變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鼓勵生產,增強國力,提高戰鬥力和軍事動員能力。
  • 戰國七雄之趙國的歷史,第二個被秦滅亡,「胡服騎射」終為泡影
    緊要之時,趙襄子策反韓、魏共同攻取智伯,滅了智伯氏。這樣晉國只剩三卿,而以趙氏最強。趙惠文王時,文有藺相如、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等,武有廉頗、趙奢、李牧等,成為秦國東出最大的實力對手。公元前270年,秦趙閼與之戰,趙國在趙奢的領兵下,「狹路相逢勇者勝」,自此,秦國不敢東進。
  • 為什麼秦朝和隋朝滅亡速度如此之快,有什麼歷史規律?
    眾所周知,秦朝和隋朝都是我國歷史上的短命王朝,但是這兩個王朝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是大一統的王朝,秦朝帝國結束了戰國諸侯割據的時代,隋朝帝國結束了南北朝戰亂的局面,秦始皇嬴政和隋文帝楊堅都是中華民族統一史的重要人物,但是這兩個人所建立的王朝卻都非常短命,那麼,秦帝國與隋帝國有什麼歷史規律呢
  • 強秦二世而斬:說秦國的滅亡原因
    關於秦朝滅亡的原因,探討眾多,但僅僅是一窺一角,難免失之公允。今日,嘗試對秦朝滅亡的原因再作一番解釋。西漢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提及強秦滅亡的原因時說「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 秦朝僅十多年就滅亡,秦始皇為什麼是千古一帝?他有哪些貢獻?
    然而,秦始皇期望大秦江山千秋萬代的夢想卻並沒有實現,在他去世僅三年後,秦朝就被推翻了,從統一到滅亡前後還不足15年時間。造成秦朝短命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認為是秦二世昏聵無能,有人認為是趙高專權擅勢。然而說一千道一萬,秦始皇在位期間推行的諸多不合理政策制度早已惹得民怨沸騰,所以秦始皇才應該是秦朝滅亡的主要責任人,而秦二世、趙高等人只是加速了這一進程。
  • 秦滅六國的過程是怎樣的?那個國家最難打?
    韓國本來就是三晉中最弱的一方。到韓桓惠王時,韓就已臣服於秦國。秦始皇初年,韓國的疆域更加縮小,只剩下都城陽翟與其周圍10多個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實亡之國了。韓國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因而形成了秦韓兩國間的連續戰爭,經過秦國的多次打擊,韓的土地日漸縮小,韓於是向秦表示願為藩屬。
  • 秦統一天下前夕,戰國五雄在思考對策,只有一國快樂了四十多年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發動了掃滅六國的統一之戰,並且消滅了齊、楚、燕、趙、韓、魏這六雄,建立了秦王朝。早在公元前260年,秦贏得了長平之戰,直接坑殺了45萬趙兵。其實長平一戰過後,整個天下的局勢已經發生了變化,甚至可以說基本上秦已露出了一同天下的端倪。
  • 秦昭襄王若多活30年,能否統一六國,看他與秦始皇對比就知道了
    秦國自秦孝公變法以來,就不斷尋找富國強兵,當秦國強大起來後,歷任秦國國君想的就是統一六國,橫掃宇內,秦昭襄王作為在位時期最長的國君,但沒有滅亡一國的機會,如果上天多給秦昭襄王幾年的時間,他能否統一六國呢?
  • 這才是秦統一天下的真正原因,看完驚呆了!
    這一歷史性的創舉,一代詩仙李白曾有詩云:「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若說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那麼,為何偏偏是地處西陲之秦呢?每論至此,很多人會自然而然想到,商鞅變法,它讓秦國實現了超級逆襲,那麼,戰國時期,變法而圖強,僅僅只有秦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