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很多次的改朝換代,每次改朝換代,都會帶來長期的戰爭,從而造成大量的的人員傷亡。作為歷史最早的統一王朝,秦始皇嬴政在統一過程中,製造了無數的慘案血案,導致了數百萬人的直接傷亡。等到秦始皇一死,秦王朝也走到了終點,先前被打壓的東方六國,展開了最血腥的報復,整個社會結構和人員組成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一、秦始皇統一過程中的斬首數據
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到底殺了多少人,目前還沒有十分確切的數據,也不可能有確切的數據。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一文中,司馬遷先生根據相關的統計認為秦國在伊闕之戰斬獲首級24萬;在吞併魏國時,斬首13萬餘;與趙國相爭之時,先後斬殺趙國人45萬多。在吞併韓國的時候,白起殺了5萬多。
西晉學者皇甫謐在自己所著的《帝王世紀》中,這樣寫道:「計秦及山東六國,戎卒尚有五百餘萬,推民口數,當尚千餘萬。及秦兼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殺傷三分居二。」換句話說,秦國吞併六國的戰爭,使軍民死傷三分之二。
翦伯贊先生在自己主編的《中外歷史年表》對秦軍統一過程中,斬首的數量做過統計:「公元前331年,敗魏,斬首八萬;前312年,破楚師於丹陽,斬首八萬;前307年,破宜陽,斬首六萬;前301年,敗楚於重丘,斬首二萬;前300年,攻楚取襄城,斬首三萬;前293年,大敗韓魏聯軍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前280年,攻趙,斬首二萬;前275年,破韓軍,斬首四萬;前274年,擊魏於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前260年,大破趙軍於長平,坑卒四十五萬;前256年,攻韓,斬首四萬;又攻趙,斬首九萬;前234年,攻趙平陽,斬首十萬……」這裡統計了一下,一共達到了128萬人之多。在兩年多年前,人口如此稀少的情況下,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傷亡,真的是慘絕人寰。難怪東方六國的後裔對於秦國人恨之入骨。
通過以上一些數據,在根據當時的兵役徭役數據,可以推斷出秦統一六國時期的總人口大致在2500萬上下,這裡不包括尚未完全開發的南方地區,譬如福建和兩廣都沒有計算在內。
二、秦滅亡時秦人的悲慘結局
秦滅亡六國之後,將六國的舊貴族全部遷移到了鹹陽附近,修建了大量的宮殿供這些人居住。除了修建這些宮殿之外,當時耗費人力最大的就是修築長城和驪山陵墓。對於剛剛從戰爭泥潭中走出來的普通老百姓而言,無異於從一個火坑裡跳到了另外一個火坑。
秦以法家的策略來治理國家,嚴刑峻法,讓老百姓每日都如坐針氈,稍不留神就可能招來殺身之禍。隨著負擔的日益加重,低層百姓對於秦王朝的不滿與日俱增,就差一點星火,就可以燎原起來,而這個火點,終於在大澤鄉被點燃了,很快,在秦王朝統治之下的東方六國地區,群情洶湧。
秦與六國皆為世仇,正所謂仇人見面,分外眼紅。雖然起義的首倡者是陳勝吳廣,但是真正做強做大的還是六國的舊貴族。特別是楚人的復仇決心更為巨大,因為秦在攻滅楚國的時候採用了卑鄙的手段(至少楚國人是這樣認為的),所以他們對於秦人的仇恨是最為強烈的。
當劉邦抄小道進入鹹陽之後,秦人已經是瑟瑟發抖了,以為自己難逃一死。卻不曾想劉備這個楚人卻約法三章,與秦人友好相處了。畢竟劉邦只是一個泥腿子出身,並沒有六國舊貴族的那種仇恨。然而,隨著項羽的入關,風向就完全變了。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司馬遷這樣寫道:「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在這次屠殺中,秦始皇一脈徹底絕種,嬴姓從此在中國歷史上消失。
根據相關史料,秦始皇統一之後最強盛的時期,人口接近3000萬,到了漢初的時候,人口僅剩下1300萬而已。這死了的1700萬人口,絕大多數都是在相互的仇殺中消失的。
三、大量人口消失之後的應對措施
在秦王朝滅亡之後,普通老百姓並沒有得到想要的平安生活,反而進入到了一場更為殘酷的戰爭中。在這次戰爭裡,是平民對於貴族的逆襲。劉邦,成為了白手起家的典範,而項羽,成為了中國貴族最後的絕唱。
在楚漢相爭四年之後,項羽在烏江邊自殺,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戰爭完結之後的創傷需要時間來恢復。這就考驗到執政者的政治智慧了。平民出生的劉邦與他的一群老夥計,都是底層人士,知道民間疾苦,所以採用了休養生息的方式,不與民爭利,反而多次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在相對穩定的生存環境裡,華夏民族的強大癒合能力很快發揮了作用,等到漢武帝時期,全國的人口突破了三千萬,創造了新的歷史記錄。
漢初統治者在大面積戰爭的舉措,也成為後世君王競相學習的楷模。如果按照這種休養生息的治國方式,王朝就能夠很快地穩定下來,國祚自然就能夠延續下去。而那些一位窮兵黷武的人,最終都遭遇了身首異處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