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之趙國的歷史,第二個被秦滅亡,「胡服騎射」終為泡影

2021-03-05 說說歷史那些事

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是第二個被秦滅亡的。趙國從公元前403年趙烈侯建立諸侯國到公元前228年趙國都城邯鄲被攻破、趙王遷被俘,共歷經了9代10個王175年。如果算上公元前222年逃往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的公子嘉(趙王遷之兄)被秦俘虜的時間,那就是181年的時間。

實際算起來,趙國和秦國是同一個祖先,名叫蜚廉。蜚廉在商朝最後一個君王紂時,居住在西戎地區,蜚廉的兒子名叫惡來,史載「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二人很受紂王的器重。

商朝被周朝滅亡後,惡來戰死了,惡來的後代到了秦非子時因侍奉周孝王養馬有功,被賜嬴姓,號曰秦贏,封在了秦地(今甘肅隴西一帶),這便是秦國後來興起的開始。

蜚廉隱居了起來後來又生了兒子名叫季勝。周成王時,季勝的兒子孟增得到周成王的寵幸,被賜封到皋狼(今山西與陝西交界處)一帶。

孟增之孫名叫造父,造父善於駕車,史載他「長驅歸周,一日千裡以救亂」,因此被周穆王賜封趙城(今山西洪洞縣),他的後代因此為趙氏子孫。

晉文公重耳時,趙氏一族名叫趙衰(cuī),趙衰曾跟隨公子重耳一起逃亡了十九年,先後輾轉了狄、衛、齊、曹、宋、鄭、楚、秦等八個國家,同甘苦共患難,最後在秦國繆公的幫助下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即晉文公,趙衰因功被為上卿。

趙衰的兒子名叫趙盾,晉靈公時,趙盾為相國,獨攬著晉國的政權。貪玩的晉靈公害怕趙盾廢掉他,就派了個殺手深夜去行刺趙盾,結果殺手被趙盾的勤政所感動了,就撞死在了院內的一棵大樹下。

晉景公時,趙盾的兒子趙朔為大夫屠岸賈所不容,屠岸賈擅自率軍誅滅了趙氏一族,只留下趙氏孤兒趙武倖免於難。趙武長大成人後,在韓厥的幫助下恢復了官爵和封地,並帶兵誅滅了屠岸賈家,報得了家仇,成為六卿之一。

晉出公時,掌握晉國政權的主要是智伯氏、趙氏、韓氏、魏氏、範氏和中行氏六卿,以智伯氏為首。智伯就聯合趙、韓、魏共同瓜分了範氏和中行氏的封地,這樣六卿實則就剩下了四卿。

晉哀公時,智伯專政,日益驕橫。公元前455年,智伯假借晉國國君之命,向趙、韓、魏三家索地,趙襄子不予,智伯就率韓康子、魏桓子三家一起攻趙襄子的封地晉陽,並「引汾水灌其城」。緊要之時,趙襄子策反韓、魏共同攻取智伯,滅了智伯氏。這樣晉國只剩三卿,而以趙氏最強。

公元前403年晉烈公十七年,卿大夫趙烈侯趙籍、韓景侯韓虔、魏文侯魏斯三家被周天子賜封為諸侯,從名義上承認了三家的諸侯地位,晉國名存實亡。

晉靜公二年(公元前376年),趙敬侯、韓哀侯、魏武侯廢掉晉靜公,將其遷於端氏(今晉城市沁水縣),三家共同瓜分了晉國的土地,稱為「三家分晉」。

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3年),趙國開始「胡服騎射」,國力開始強盛起來,後來趙滅中山,擊林胡、樓煩,開闢了雲中、雁門、代三郡,「趙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數年。」趙武靈王晚年開始昏聵,想要分別立兩個兒子趙何、趙章為王分裂趙國,於是發生了兩子爭鬥的「沙丘宮變」,趙惠文王趙何勝出,趙章戰死,趙武靈王最後被活活餓死。

趙惠文王時,文有藺相如、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等,武有廉頗、趙奢、李牧等,成為秦國東出最大的實力對手。公元前270年,秦趙閼與之戰,趙國在趙奢的領兵下,「狹路相逢勇者勝」,自此,秦國不敢東進。

趙惠文王后趙孝成王時,秦趙為爭奪韓國的上黨之地,引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老將廉頗以守為攻,與秦軍對峙三年,秦不能勝,趙王聽信謠言,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奢的兒子趙括代替廉頗出兵攻秦,結果陷入秦軍的包圍之中,此戰趙軍共被坑殺四十五萬餘人,趙國從此一落千丈,再不能與強秦單獨相抗衡了。

公元前257年,秦國圍困趙國都城邯鄲,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聯合楚國春申君和趙平原君共同打敗了秦國,解救了趙國。

幽繆王趙遷時,秦國展開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名將李牧幾次打敗秦軍,儼然成了趙國子民的「保護神」,為除掉李牧,秦國又使用了離間計,趙王在秘密處死李牧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28年趙國都城邯鄲就被秦國的名將王翦帶兵攻取了,趙王遷被俘獲,趙國滅亡了。

邯鄲攻下後,趙王遷之兄趙嘉逃到代地自稱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將王翦的兒子王賁在領兵滅燕後回師攻下了代,俘虜了代王嘉,趙徹底滅亡了。

相關焦點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戰國七雄-趙國
    趙國疆域版圖 戰國時期趙國疆域非常遼闊,極盛時期版圖跨越了河北、山西、陝西、內蒙四個省區以及河南、山東兩省的部分地區。趙氏立國之初,趙襄子甫一即位便實施北進戰略,並逐漸將大部分代戎之地兼併,開始了對該地區的經營。
  • 趙武靈王除了胡服騎射還做了什麼讓趙國成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當中有一位政治強人,就是趙國的趙武靈王。宣太后(羋月)掌權之初,甚至在掌權以前都要看這位強人的臉色,否則她就沒有後來的地位和權力。那麼這個宣太后跟趙武靈王是什麼關係?趙武靈王究竟在哪些地方配得上「強人」這個稱號?一度讓趙國成為戰國七雄?
  • 趙國的君主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正式稱王的君主?
    在前文《禮崩樂壞:戰國七雄的君主大概都是在什麼時候正式稱王的?》中,本鬼介紹了戰國七雄正式稱王的時間。在戰國七雄的君主中,趙國稱王時間是最晚的,直到戰國中後期才正式稱王,比楚國晚了近四百年。對春秋戰國歷史比較了解的朋友們可能知道,趙家在晉國時期就是實力最強的執政卿大夫之一,其綜合實力在戰國也是前列的。既然如此,趙國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正式稱王的呢?甚至比七雄最弱的韓國還晚?「三家分晉」之後,趙國的綜合實力在「三晉」位居第一。
  • 《大秦帝國之天下》開播,戰國七雄最強兵種各是啥?你知道幾個?
    從《大秦帝國之裂變》到《大秦帝國之縱橫》,再到《大秦帝國之崛起》,三部劇的評分都很高,得到一致好評,相信《大秦帝國》的終章《大秦賦》(《大秦帝國之天下》)也不會辜負大家。該劇的歷史背景,不需要多言,為中國歷史上可考的第一段大分裂時期的戰亂。
  • 戰國時全程打醬油的韓國,根本不算強國,為何能夠並列戰國七雄?
    ,各位看官朋友如果覺得這個公眾號有意思的話可以點個關注哦,各種有趣的歷史知識都是小編精選的喲。論戰國七雄的實力,各有各的輝煌,各有各的鋒芒,只有韓國時時被打的喊娘!自趙魏韓三家分晉開始,掀開戰國的序幕,魏文侯變法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超級大國,所向無敵,還曾經吊打秦國。魏國衰弱之後,逐漸形成秦、齊、楚三國橫強的局面,在秦昭襄王十九年的時候,秦齊還並稱「東西二帝」。
  • 戰國七雄之(7)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與夢中情人(前326年-前295年)
    8.胡服騎射,攻滅中山趙國強鄰眾多,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號稱「四戰之國」。趙武靈王之前的趙國國君,早已多次因力求向中原發展,導致趙國與強鄰發生多次戰爭,但多以趙國擴展不順告終。趙武靈王認為自己實力不足以逐鹿中原,改變了趙肅侯的南向戰略,把趙國的戰略調整為北向進軍胡地。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之後的時期。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諸侯國,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併了。
  • 趙國的滅亡和歷史上這兩次廢長立幼有關?
    趙國起初在戰國七雄裡面只能算得上個中下的水平,自從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的改革以後,趙國一躍成為當時實力數一數二的大國。歷史記載趙武靈王親率趙國騎兵東滅中山國,北滅婁煩和林胡,使得趙國拓地幾千裡,其軍事實力毫不遜於當時的第一強國——秦國!
  • 戰國七雄裡韓國為什麼最弱?
    不管戰國七雄如何排序,韓國都是第七名。韓國如此尷尬的原因並非韓人不努力,實在是歷史沒給韓國多少出頭的機會。缺乏強軍傳統的建國之路▼先秦時代是個全方位混戰的大亂世,能從春秋存活到戰國的諸侯都不是泛泛之輩。韓國的建國之路充滿了血腥鬥爭,卻偏偏沒形成強軍傳統。韓氏先祖被封於韓原。韓原在今陝西韓城市一帶,晉國與秦國多次在此地交戰。
  • 戰國之世:七大戰國崛起與滅亡概況
    最近央視熱播劇《大秦賦》,再次掀起了戰國,這個百家爭鳴時代的歷史熱。每每看到戰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文化紛呈,就恨不得也來一次穿越,去那個讓人心馳神往的時代,一睹風採。戰國地圖要講韓、趙、魏的崛起與滅亡,就必須得從三家分晉說起。三家分晉,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開篇略述一番。
  • 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 全戲骨超炸裂演技 震撼人心還原戰國爭鋒
    《風雲戰國之列國》12月11日首播:首檔劇情式歷史紀錄片!老戲骨雲集震撼演繹戰國爭霸首檔劇情式歷史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紀錄片以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的英雄人物、國家命運為線索,通過實景還原和演技派演員演繹的全新劇情式呈現方式,探索戰國時期的六國興衰史以及秦王朝一統天下背後更深層的秘密,為廣大觀眾再現2200多年前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 【文化教育】戰國七雄實力排名 戰國七雄地圖古今對照
    戰國七雄國家地圖齊國有一個特產就是鹽,所以齊國比較富裕,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中心,人才濟濟。戰國七雄實力排名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大篩選,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僅僅是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戰國初期的時候,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是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和秦國。
  • 秦韓之戰的內幕,韓國是怎麼滅亡的
    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30年,秦國開始了攻滅韓國的戰爭,徹底拉開了統一的中國的歷史序幕,如果說之前的秦趙之戰打的是驚天動地的話,那麼這一次,秦韓之戰,就是開胃菜了,雖然並不是說不聲不響。
  • 名列戰國七雄的韓國,家裡有礦,夾縫中生存卻被秦國第一個攻滅
    韓國、趙國、魏國被稱為三晉,同氣連枝,相互倚靠。但韓國始終是三晉乃至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在戰國時代存在感一直不強,從興起到滅亡,大多數時候都波瀾不驚,被實力大國來回碾壓。長期處於弱勢地位的韓國,並非一無是處,它也曾經掙扎過,但在夾縫中根本找不到翻盤點,眼看著列國爭相崛起,被動地在戰國舞臺上演出,自己卻最終成了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秦國兼併的國家,拉開了「秦王掃六合」的序幕。戰國初期短暫高光的新生諸侯韓國韓氏是原本晉國世襲卿大夫家族,出自晉國宗室,是曲沃桓叔的後裔。
  • 隱藏在《羋月傳》背後的真實歷史
    隱藏在《羋月傳》背後的真實歷史近年來,隨著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羋月傳》的熱播,戰國背景的電視劇逐漸走入大眾視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電視劇背後的真實歷史。秦國最終一統天下的國家秦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
  • 簡述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與改革,你有什麼看法?
    公元前376年,稱霸中原的超級大國晉國,已經走到歷史的盡頭。韓、趙、魏三家卿大夫廢掉晉靜公,瓜分了晉國的土地。隨著「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事件出現,天下逐漸形成了魏、趙、韓、燕、齊、秦、楚戰國七雄新局面。從春秋末年以來,隨著社會的急劇變化。儒、法、道、墨等各種思想流派也相繼產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
  • 戰國七雄曾經的都城,都是現如今的哪個地方?出土的遺址揭開真相
    周天子大封七百諸侯國,但經過春秋時期的大浪淘沙之後,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還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有錢又能打的富二代,史學家稱其為戰國七雄。那問題來了這七個小霸王,國址在哪?都城又在哪裡?
  • 戰國七雄都城是哪,是現在什麼地方,有一國居然前後有過八個都城
    戰國七雄就是指戰國晚期華夏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韓國、趙國、魏國、燕國、楚國、齊國,這些諸侯國大多是跟隨周朝建立分封后開始存在的,只不過有些諸侯國分封建立得早,比如齊國、燕國,有些諸侯國分封建立得晚,比如秦國、楚國。 接下來聊一聊戰國七雄曾經的都城在哪裡?他們的都城是今天的什麼地方?
  • 戰國七雄的都城,是今天哪些地方?有4座城從未改名並沿用至今
    不過,由於當時的「齊楚秦燕趙魏韓」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太大了,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對這個時候的事情津津樂道。那七個諸侯分別變法圖強,富國強兵,在歷史上先後掀起了滔天巨浪,確實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可惜最終還是被秦國統一了天下:「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 戰國七雄,第八雄是哪國?
    戰國七雄秦、楚、趙、魏、齊、韓、燕,其中韓、燕實力相對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