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裡韓國為什麼最弱?

2021-02-23 冷熱防務

NO.358 - 韓國最弱

作者:始安公士或

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

戰國七雄中,韓國的存在感最低。秦楚燕趙魏齊的國號,都曾經被後世政權借用過,唯獨「韓」沒有。

假如沒有法家名士韓非子和謀聖張良等傑出人物,韓國的人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究其原因,韓國太弱了。韓國唯一拿得出手的戰績是吞併鄭國,更多時候是跟在列強後面撿漏。

▲ 韓非

韓國雖不能與其他六雄爭鋒,卻比中山國、宋國、衛國、周國、魯國等二流諸侯強不少,比上不足而比下有餘。不管戰國七雄如何排序,韓國都是第七名。

韓國如此尷尬的原因並非韓人不努力,實在是歷史沒給韓國多少出頭的機會。

缺乏強軍傳統的建國之路

先秦時代是個全方位混戰的大亂世,能從春秋存活到戰國的諸侯都不是泛泛之輩。韓國的建國之路充滿了血腥鬥爭,卻偏偏沒形成強軍傳統。

韓氏先祖被封於韓原。韓原在今陝西韓城市一帶,晉國與秦國多次在此地交戰。公元前645年,秦軍在韓原大破晉師,秦穆公俘虜了晉惠公與晉大夫韓簡。韓氏一族為遠離戰禍而大舉東遷到晉國內地,多次遷都。

▲ 韓氏的封地,春秋時期秦晉多次交戰於此

晉國設六卿時,韓氏首領韓厥憑藉戰功躋身其列。韓宣子在位期間積極擴張地盤,先與諸卿瓜分了祁氏、羊舌氏的地盤,又跟趙簡子一同侵伐範氏、中行氏的封邑。最終,韓氏和趙氏、魏氏從激烈的鬥爭中脫穎而出,三家分晉,獨立建國。

三晉起初的地盤大體相當,但沒過多久,魏國就率先稱霸。魏國衰弱後,趙國又強勢崛起,在戰國後期成為唯一能與秦國爭鋒的山東首強。韓國從未改變自己的跟班角色。

儘管韓氏做過晉國首席執政大臣中軍將,卻沒有出過名將。而魏國先祖魏舒首創中原步兵戰陣,趙國先祖趙簡子和趙襄子威震北狄。

進入戰國後,兵家亞聖吳起利用魏國的軍事傳統打造出令群雄生畏的魏武卒。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趙軍也成為秦國最忌憚的善戰之師。

大縱橫家蘇秦在遊說時聲稱,韓國的強弩劍戟名揚天下,裝備精良的韓卒能以一當百。可是,韓軍的戰績完全配不上這個客套話式的讚譽。哪怕是申不害變法錘鍊出來的新軍,也被魏將龐涓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只能求救於齊國。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倒數第二弱的燕國還有過大破東胡和差點滅齊的壯舉。韓國的勝績不多,而且幾乎都是靠強國的軍事支持才打贏的,被其他六雄當成弱雞也在情理之中。

比周天子還糟糕的地理區位

如果說缺乏強軍傳統是韓國弱小的內因,那麼地理區位是制約韓國壯的主要外因。

吞併鄭國後,韓國主要由上黨郡(在黃河以北)、三川郡以及新鄭首都圈三個地區組成。

▲ 上黨、三川和新鄭首都圈構成了韓國

在戰國七雄中,韓趙魏都是四面受敵的「四戰之國」,一不留神就會被兩面夾擊。

但是,魏國的河東地區有黃河與大山拱衛,這一半國土易守難攻。而趙國大部分地盤都是分布於深山之間的盆地,邯鄲平原也有黃河與巨鹿澤做屏障。與趙魏相比,韓國是位置最差的「四戰之國」,甚至比周天子所處的環境更惡劣。

以洛陽為核心的成周之地被譽為「天下之中」。周朝強大時,四方諸侯來洛陽進貢很方便;周室式微後,四方諸侯來洛陽搞事也很方便。周地簡直就是一群大鯨魚之間的小蝦米。周赧王時,周又分裂成東周國和西周國,更加衰落,飽受諸侯欺凌。

▲ 春秋時的士兵

秦軍東徵常借道於周,諸侯攻打函谷關也路過此地。兩周力量弱小志氣短,只能低聲下氣討好列強,儘可能說服各國不在周地附近開戰。

不巧的是,周地(緊挨著韓)之於韓地,正如梵蒂岡之於羅馬。列強東徵西討、南進北伐,必然經過韓周之地。也就是說,兩周吃過的苦頭,韓國會翻倍吃一遍。考慮到戰國諸強交戰的頻度,韓國幾乎就沒有喘息的機會。

由於缺乏安定的外部環境,韓國也無法安心搞建設,於是放棄了自強自立,依附大國謀求出路。

見風使舵的生存策略

韓國的外交技能遠高於軍事技能。早在晉卿時代,韓氏就善於借他人之力達到自己的目標。

▲ 春秋戰國攻城

三晉同盟的奠基人是韓厥。他保護了著名的「趙氏孤兒」趙武,讓已經衰敗的趙氏成為六卿之一。他的兒子韓宣子把成為上軍將的機會讓給趙武。這兩份恩情讓韓趙兩家長期保持盟友關係。而韓宣子做中軍將主持晉國大政時,堅持結好趙魏的方針。

此後,韓氏屢屢借魏趙兩家的軍事勝利來擴張自己的地盤。哪怕是一度被強橫的智伯裹挾攻趙,最終也再次聯合趙魏共滅智氏。持續多代的世交關係,讓三晉在戰國前期同氣連枝。

魏國稱霸後屢次率領三晉同盟大戰諸侯。韓國不僅從聯軍對齊楚秦宋等國的戰爭中獲利,還趁機兼併了鄭國。

可惜,韓國在魏國內亂時拉上趙成侯攻魏,招致魏惠王的仇恨。為了對抗咄咄逼人的魏國,韓昭侯入朝秦國,與秦孝公聯姻,又與齊威王結盟。在齊秦的夾擊下,魏國從此一蹶不振,韓國也擺脫了亡國危機。

▲ 戰國步兵

由於地理位置的緣故,誰控制了韓國就能進一步打擊各個方向的敵國。因此,諸侯間的合縱連橫,往往以拉攏韓國為重要步驟。而韓國周邊都是強鄰,過於依賴一方就會被另一方打擊。

在多方作用力的綜合影響下,韓國的外交變得越來越反覆無常。朝秦暮楚這個詞,簡直就是為韓國發明的。

秦國擊敗五國合縱聯軍,韓軍傷亡最多。韓國臨時決定聯合秦國伐楚,通過瓜分楚地來挽回自己的損失。結果楚國一說願意幫忙擊退秦國,韓國馬上翻臉跟秦國絕交。憤怒的秦軍在岸門打得韓軍滿地找牙。

後來楚懷王派兵圍攻雍氏,韓國又厚著臉皮向秦惠文王求援,引發了秦楚丹陽之戰和藍田之戰。就在秦楚惡鬥之時,韓國夥同魏國入侵楚地……

▲ 秦弩兵

由此可見,韓國是顆牆頭草,哪邊勢強就往哪倒。誰也說不準韓國什麼時候會反咬一口。這種沒節操的外交方針令列強都感到頭痛,但韓國居然因此一度中興(中興之前,韓國相對最強是申不害變法時期)。

短暫的中興:韓襄王時代

公元前311年,太子倉登上韓國王位,史稱韓襄王。

此前,太子倉因韓國輸掉岸門之戰而入秦為質。他能回國即位則是因為秦國想扶持一個代理人。正當韓襄王想繼續抱秦國大腿時,秦惠文王去世了,新即位的秦武王改變對韓國的拉攏政策,轉為武力徵服。

韓襄王四年,秦武王前腳剛跟韓國會盟,後腳就發動了宜陽之戰。按照秦人的標準,宜陽之戰打得很不漂亮,圍攻五個多月才拿下來。但對韓人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慘敗。六萬韓軍陣亡,秦軍擴地至洛陽以西。

而原本說好來救韓的楚軍,竟然趁機跟秦國達成協議,奪取了韓國新城並設立邊郡。隨著宜陽和新城兩大城邑的淪陷,韓國失去了三川郡,只剩下原先三分之二的地盤。

▲ 秦戰車兵

好在秦武王突然身亡,剛上臺的秦昭王跟韓國講和,給了韓襄王喘息之機。當秦國復攻韓時,韓襄王很快得到了第二個好運。

入秦為質的楚太子在私鬥中殺了一個秦大夫。秦國君臣勃然大怒,捨棄了聯楚攻魏韓的方針,轉而聯合魏韓伐楚。齊國恰好也在策劃合縱攻楚。

韓襄王立即跟兩個超級大國結盟,加入了齊韓魏聯軍,聯軍大破楚師,韓國分到大片楚地。秦國攻克了新城後,將其歸還給韓國。就這樣,韓國報了楚懷王奪地之仇,基本上彌補了宜陽大敗造成的損失。

▲ 秦騎兵

誰知天下形勢突然又變。秦昭王在攻楚期間得罪了齊國。孟嘗君怒而號召韓魏合縱攻秦。秦國剛幫韓國奪回楚國搶走的新城,韓國要恩將仇報嗎?

在韓襄王看來,楚國奪新城之仇要報,秦國佔領的河外之地也要拿回來。齊國此時如日中天,連強秦都忌憚三分,諸侯皆背秦朝齊,韓國幹嘛不跟風呢?

齊韓魏聯軍猛攻函谷關整整三年,打得好戰之君秦昭王不得不向韓魏割地求和。韓國終於在秦國面前揚眉吐氣了一回,只要再收復宜陽這座大城,就能拿回整個三川郡了。

▲ 秦步兵

時過境遷,韓國式狡詐變成了韓國式作死

韓襄王還沒高興多久就去世了,但他的勝利讓朝野以為收復宜陽指日可待。

不料,秦國君臣已經重振旗鼓,吹響了戰略反攻的號角。秦相魏冉分化瓦解諸侯,韓魏孤立無援。三位秦將司馬錯、向壽、白起連番出擊。其中,向壽攻取韓國武始城,白起攻下的恰恰是新城。

韓國和魏國不甘示弱,集結了24萬聯軍駐紮伊闕,準備奪回新城。結果卻被戰神白起以少勝多,打得全軍覆沒。韓國的中興戛然而止。

▲ 白起

白起挾戰勝之威,接連吞併韓國更多土地。更糟的是,在秦國的外交阻擊下,韓國求援無門,被動挨打,只好割地求和。

韓國好不容易等來了一次五國合縱,卻是蘇秦用來激化齊國與諸侯矛盾的詭計。韓國只得臣服於秦,在諸侯伐齊戰爭中稍微補回一些損失。

隨著時間推移,秦國獨霸天下的趨勢越來越明朗,韓國在列強之間反覆周旋的手段失去了施展空間。

白起為了擊敗趙國,先後攻取韓國的汾河河谷、南陽之地,把韓上黨郡與新鄭的聯繫徹底切斷。韓上黨郡突然投降趙國,想讓趙秦爭個兩敗俱傷。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元氣大傷,秦國一統天下已成定局。

▲ 長平之戰,作者韓洪偉,來自雅昌藝術網

到了戰國末期,韓國剩下的地盤連秦國一個郡都不到。韓國君臣絞盡腦汁地拖延秦滅韓的進度,甚至派水利專家鄭國幫秦國修渠。

秦國因鄭國渠建成而國力大增,作死的韓國在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國滅掉。

- 擴展閱讀 -

關注分享,總有一個在路上~

入群、投稿、轉載與商務合作

請聯繫微信號:potereio

相關焦點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往往還講究一個名正言順。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戰爭則是更加殘酷和頻繁了。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如何並列七雄的?
    戰國有七雄,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國是戰國時期最頂尖的存在,而其中的韓國爭議頗大,一是因為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滅國的,二是戰國時期韓國實在是沒有幹什麼事,存在感極低,如果不是列入戰國七雄之一,很少有人能記住這個國家。韓國的實力真的很低麼?韓國為何會被列入戰國七雄之一?
  • 趙國的君主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正式稱王的君主?
    在前文《禮崩樂壞:戰國七雄的君主大概都是在什麼時候正式稱王的?》中,本鬼介紹了戰國七雄正式稱王的時間。在戰國七雄的君主中,趙國稱王時間是最晚的,直到戰國中後期才正式稱王,比楚國晚了近四百年。對春秋戰國歷史比較了解的朋友們可能知道,趙家在晉國時期就是實力最強的執政卿大夫之一,其綜合實力在戰國也是前列的。既然如此,趙國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正式稱王的呢?甚至比七雄最弱的韓國還晚?「三家分晉」之後,趙國的綜合實力在「三晉」位居第一。
  • 六國之中最先被滅,戰力不如宋國,韓國為什麼被公認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正式宣告滅亡,成為山東六國中率先被秦滅亡的國家。其實在戰國紛飛的年代,除秦齊楚燕趙魏韓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就宋國來說,無疑是戰國七雄之外的一個強國。
  • 【文化教育】戰國七雄實力排名 戰國七雄地圖古今對照
    戰國七雄國家地圖齊國有一個特產就是鹽,所以齊國比較富裕,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中心,人才濟濟。戰國七雄實力排名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大篩選,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僅僅是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戰國初期的時候,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是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和秦國。
  • 韓國為什麼叫韓國?戰國七雄的韓國族系遷徙表,給了答案!
    如今,去韓國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很多人也在思考一個問題,韓國為什麼叫韓國?戰國七雄的韓國族系遷徙表,給了答案!
  • 韓國為什麼叫韓國?就是跟戰國七雄的韓國有關,但韓國人拒絕承認
    實際上,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個國家叫韓國,那就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看到這,很多人可能就存在疑問了,這兩個國家都叫韓國,戰國七雄的韓國和現代的韓國有關係嗎?我現在可以告訴你,有關係,而且是直系關係。實際上,現代的韓國就是中國歷史上戰國七雄的韓國族系遷徙過去的。
  • 越國是春秋最後的霸主,為什麼沒成為戰國七雄?
    當三家分晉,歷史走進戰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滅國戰爭更加頻繁,形成七個實力強大的諸侯國,這就是「戰國七雄」。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可是對於這五個人選,後世專家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可否認,春秋末期最強大的諸侯國是越國,勾踐是那段時期的霸主。
  • 戰國時全程打醬油的韓國,根本不算強國,為何能夠並列戰國七雄?
    論戰國七雄的實力,各有各的輝煌,各有各的鋒芒,只有韓國時時被打的喊娘!自趙魏韓三家分晉開始,掀開戰國的序幕,魏文侯變法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超級大國,所向無敵,還曾經吊打秦國。魏國衰弱之後,逐漸形成秦、齊、楚三國橫強的局面,在秦昭襄王十九年的時候,秦齊還並稱「東西二帝」。
  • 夾縫中生存的韓國,憑什麼活成了戰國七雄?
    本著遠交近攻的原則,秦王政先是兵不血刃的滅掉了他的鄰居韓國,可以說滅韓國基本上沒有受到什麼阻力,過程簡單的讓人感覺乏味,甚至懷疑這種水平的韓國,怎麼就混成了戰國七雄呢? 既然說到戰國七雄,就先來看看這個說法的來歷,根據《漢書》記載:「曩者王塗蕪穢,周失其御,侯伯方軌,戰國橫騖,於是七雄虓闞,分裂諸夏,龍戰而虎爭。」
  • 韓國在戰國中存在感偏低,為何能並列戰國七雄?它又為何會衰亡?
    以至於,在戰國歷史上,韓國給人的感受都屬於存在感有點偏低那種。那它有何過人之處,能與秦、趙、齊、楚、魏、燕並列戰國七雄呢?在面對外敵的時候,韓趙魏三國也有著一致對外的默契,這無疑也是幫助他們在戰亂不斷的戰國時代中,立足的政治智慧。此時的韓國有多強呢?蘇秦曾經遊說韓宣王,他說了這樣一番話:「韓……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谿子、少府時力、距來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春秋戰國時代歷時500年,造就了無數英雄人物,是一段頗有傳奇色彩的歷史。越王勾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越王勾踐可是當初春秋五霸之一,與齊桓公、秦穆公等齊名。越國地域遼闊,超過了當時燕國、韓國等戰國七雄之一。但是為何到了戰國時期,七雄之一卻沒有越國的一席之地?
  • 身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夾縫中求生存,很無奈的擁有4個噩夢
    身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夾縫中求生存,很無奈的擁有4個噩夢 如果問戰國七雄中,哪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最為尷尬,我想很多人都會毫無異議的回答,韓國。
  • 戰國七雄,為什麼韓國最先走向滅亡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才有了韓國,公元前230被秦國所滅,歷經了173年。歷史上韓國也曾有過短暫的強盛時期,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通過一系列改革也讓韓國出現了短暫的強盛時期,但也就從此後韓國就沒有強盛過,慢慢的就活在了列強的侵略當中。
  • 戰國七雄,第八雄是哪國?
    戰國七雄秦、楚、趙、魏、齊、韓、燕,其中韓、燕實力相對較弱。
  • 三家分晉後,為什麼韓國實力最弱,是因為分配不均嗎?
    在三家分晉之後,魏國跟趙國都留下了濃厚的一筆,而只有韓國卻是從前期到後期一直比較弱小,在戰國七雄甚至都是墊底的存在。  那麼為什麼韓國成為三國之中最弱的一個國家,是因為分配不均嗎?  韓式也利用他們的聰明才智,佔據南太行山,將領土連成一片,最像一個國家。  韓國看似開局很好,其實弊端很大,首先韓國實力最小,分得的領地也小,其次土地的優越性也不如趙魏兩個國家。魏國有晉國的核心地區,河東地區也就是產糧的主要地區。而趙國擁有太原盆地、河北山麓平原等產糧地。另外還有晉北、河套牧場,能夠出產大量戰馬。韓國就只有河南中部平原這一點點產糧地。
  • 戰國七雄中各國軍隊特點,韓國盛產兵器,燕趙擅騎射
    戰國時期,由於眾多小諸侯國被滅,大國之間也迎來了正面對抗,國家之間的兼併戰爭加劇,而這其中軍隊成為了各國爭霸的關鍵,由於眾多因素的影響,各國的軍隊也有自己的特色。一、秦軍秦軍無疑是戰國七雄中戰鬥力最強的軍隊,要不然也不能以一己之力對抗六國。
  • 戰國七雄中,各國的第一名將分別是誰?
    相比之下,因為亂世的戰爭頻率高、規模大,所以在春秋戰國、三國、隋末這樣的動蕩時代成名的將領比之太平盛世要多上不少。周定王十六年(前453),隨著三家分晉事件的發生,歷史正式進入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的徵伐更加頻繁,更多的優秀將領也在此時湧現。那麼,如果在各國分別選出一位名將,應該怎麼選呢?
  • 戰國七雄並立,為何卻只出現了「四公子」,而沒有「七公子」?
    」的為人處世,而是要來看看,為什麼是七雄並立的戰國,卻只出現了「四公子」,而不是「七公子」?那麼,也就是說,為什麼在七雄之中剩下的秦、燕、韓三個國家沒有出現如同「四公子」這般的風雲人物呢?首先,請大家看一看出現了「戰國四公子」的齊、魏、楚、趙都是怎樣的國家呢?
  • 戰國七雄的精銳部隊大揭秘,其中一支竟然能以五萬人擊敗五十萬人?
    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騎兵部隊,憑藉這支勁旅趙國一躍成為唯一能和秦軍相抗衡的強國。 燕國—遼東堅兵 燕國,說實話,在戰國七雄中存在感比實力最弱的韓國還要低,除了大破齊國之外,著名的軍事戰爭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