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的君主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正式稱王的君主?

2020-12-27 鬼說天下

在前文《禮崩樂壞:戰國七雄的君主大概都是在什麼時候正式稱王的?》中,本鬼介紹了戰國七雄正式稱王的時間。在戰國七雄的君主中,趙國稱王時間是最晚的,直到戰國中後期才正式稱王,比楚國晚了近四百年。

對春秋戰國歷史比較了解的朋友們可能知道,趙家在晉國時期就是實力最強的執政卿大夫之一,其綜合實力在戰國也是前列的。既然如此,趙國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正式稱王的呢?甚至比七雄最弱的韓國還晚?

「三家分晉」之後,趙國的綜合實力在「三晉」位居第一。但由於各種原因,趙國沒能在戰國初期就推行有效的變法,導致魏國成為戰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此後直到趙武靈王繼位,趙國基本都是大國(如魏、齊)的附屬盟友。

既然是大國的附屬盟友,趙國在趙武靈王繼位前當然不敢與盟主一樣正式稱王,。趙武靈王繼位後試圖通過「胡服騎射」改變趙國的地位,但在「胡服騎射」完成之前,趙武靈王還需要通過不稱王來營造有利於改革的外部環境。

另外,讓趙國稱王的歷史事件是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的「五國相王」。「五國相王」的本質是魏國和韓國為了打造北方聯盟,用承認稱王拉攏其他三國。但除了魏、韓、趙、燕之外,「五國相王」還包括了中山國。

趙武靈王對外擴張的第一目標就是中山國,而承認中山國在「五國相王」時稱王就等於承認中山國為魏國和趙國的共同盟友,這對吞併中山國非常不利。但面對其他四國聯合的戰略壓力,趙國又不能不承認中山國稱王。

於是趙武靈王承認中山國稱王,但他自己不稱王,以此拒絕接受「五國相王」,即不承認中山國為盟友。但不稱王是趙武靈王自降身份,四國也不好以此為藉口向趙國問罪,直到趙武靈王吞併中山國後,趙國才算是稱王了。

綜合來講,趙國最後正式稱王一方面是因為國力較弱而擔心稱王引來大國進攻;另一方面則是為吞併中山國做準備。不過趙國晚稱王導致北方五國沒能組成足以與秦國抗衡的合縱,為秦國向東的擴張掃除了一大障礙。

相關焦點

  • 禮崩樂壞:戰國七雄的君主大概都是在什麼時候正式稱王的?
    眾所周知,周天子的分封體系在戰國時期的崩潰程度遠超春秋時期,其中的標誌就是戰國七雄先後稱王。不過戰國七雄也不是在同一天稱王的。那麼戰國七雄的君主大概都是在什麼時候正式稱王的呢?楚國由於時間太早,學界對於楚國正式稱王的時間至今仍然存在爭議。
  • 趙武靈王除了胡服騎射還做了什麼讓趙國成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當中有一位政治強人,就是趙國的趙武靈王。宣太后(羋月)掌權之初,甚至在掌權以前都要看這位強人的臉色,否則她就沒有後來的地位和權力。那麼這個宣太后跟趙武靈王是什麼關係?趙武靈王究竟在哪些地方配得上「強人」這個稱號?一度讓趙國成為戰國七雄?
  • 諸侯稱王,西周沒落,那麼這些戰國諸侯們什麼時候開始稱王的!
    戰國各國是什麼時候稱王的?眾所周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爵位是完全不一樣的。而在春秋早期,各個國家君主的爵位高低,也就決定了他們國力的強悍與否。但是他們不同國家之間是完全有著不同的政治理念的,他們已經成為了一個又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而隨著周王室政治影響力的不斷下降,各個諸侯國也通過稱王的手段,來進一步獨立出周天子的掌控。那麼在戰國七雄中的國家中,他們又是哪些國家最先稱王的呢?楚國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最先宣布稱王的國家是楚國,而這和楚國本身的歷史背景是有著直接原因的。
  • 戰國七雄的始祖分別是誰?三國君主以地名為姓,齊燕國君很有名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髮帶著眾家諸侯在牧野打敗了商軍,並一口氣滅了殷商,紂王帝辛最後自盡,商滅亡,周得以建立。本著有功者賞的原則,周武王分封了幾百諸侯,其中功勞大者的領地也多一些,功勞少者則國家小些。
  • 逢澤之會:魏國率先稱王,結果被齊、秦、趙三國圍攻!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往往還講究一個名正言順。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戰爭則是更加殘酷和頻繁了。
  • 六國之中最先被滅,戰力不如宋國,韓國為什麼被公認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正式宣告滅亡,成為山東六國中率先被秦滅亡的國家。秦國原本打算先滅趙國,可長平之戰後趙國仍以戰力贏得邯鄲保衛戰的勝利,並且在此後的幾次交鋒中,秦國在與李牧的對決中得不到一點便宜。攻趙受阻,統一大業片刻不能擱置,秦國於是把矛頭轉向了韓國。
  • 趙武靈王有4個兒子:次子成為趙國君主,另外三人都是什麼結局?
    趙國第六位國君,趙肅侯趙語的兒子,生於趙肅侯十年(公元前340年),卒於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在趙國歷史上,趙武靈王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位君主。在趙武靈王之前,趙國在戰國七雄之中,無疑是比較弱小的諸侯國。但是,經過趙武靈王開啟的「胡服騎射」,趙國迅速崛起,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甚至可以和秦國相抗衡。
  • 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被美人所迷廢長立幼,之後或君主死或國家滅……
    在這裡,我們不說那本是唐太宗才人又讓唐高宗李治著迷的武媚娘,最後斷唐立周;也不說周幽王為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最後導致西周滅亡……我們只看《史記》·《趙世家》這一章,看趙國成為諸侯國後,是否有君主被美人迷住,以至於不顧家國。
  • 戰國最厲害的君主,秦國和趙國兩位明君都是在他的支持下才登基的
    對於戰國時代的君主,很多人都比較熟悉。因為那個時候諸侯並立,數量很多。相對來說明君也比較多。比如我們熟悉的秦國的秦孝公、秦惠文王,楚國的楚莊王,韓國的韓昭侯,趙國的趙惠文王、齊國的齊宣王等。這些君主可以說都是明君,名垂青史。不過要說最厲害的君主,還是這個君主。
  • 燕趙之地多俊傑,為何趙國君主卻一代不如一代
    在戰國時期,秦靠著多位君主的努力,才有了能東出一統的實力,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奮六世之餘烈"。確實,秦國的君主在當時整體質量是最高的,他們都有著非常出色的才能,哪怕是在位時間較短的秦武王,莊襄王等人,也都有著一定的成績。
  • 戰國時期傑出的君主——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第六代君主,其知名度明顯不及同時代的其他君主,但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梁啓超評價他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現代的「非主流歷史學家」甚至認為他是戰國時期唯一能阻擋秦滅六國之人。那麼趙武靈王是一位怎樣的戰國君主?年少成名趙肅侯死後,趙國新君繼位,魏惠王立即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精兵,趁趙國新君年幼之際,俟機圖趙。年僅十五歲的他,就能在大臣肥義的幫助下,鎮定地退走五國之兵。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三》
    戰國七雄指的是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齊,楚,燕七國。秦在函谷關以西,其他六國都在函谷關以東,又稱為山東六國。魏文侯在位時任用西門豹,李悝,樂羊等人進行改革,整頓財政,發展生產,獎勵耕戰,使其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韓國主要在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南部和山西省東南部。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為相,實施改革,加強君主的專制,使韓國國富民強。申不害死後,韓國遭受各國的侵略,韓國成為了當時七國中最弱小的一個國家。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戰國七雄-趙國
    趙國(公元前403年 —公元前222年 )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 戰國七雄之一。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為趙國始祖。 趙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都中牟邑(今鶴壁),又遷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成侯時期又立邢為信都(邢臺),秦末漢初,趙氏復國後仍以信都(邢臺)為都,地處四戰之地,疆土主要有當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陝西省東北隅。
  • 戰國七雄並立,諸侯君主都充實後宮,為何少見宮鬥劇?不僅怕穿幫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卻很少發生宮鬥可是,這樣的故事在戰國時代則是極少發生,比較知名的除了我們上面說到的秦宣太后羋八子之外,可能也就只有齊國的鐘無豔了,那麼,戰國時代,諸侯國林立,在國內的各個階層進行規劃和整改,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而既然要實施改革,君主就必須要有所作為,如此一來,只要不是太過昏庸的君主,是都不想背負上耽誤國家發展的罪名的。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如何並列七雄的?
    戰國有七雄,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國是戰國時期最頂尖的存在,而其中的韓國爭議頗大,一是因為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滅國的,二是戰國時期韓國實在是沒有幹什麼事,存在感極低,如果不是列入戰國七雄之一,很少有人能記住這個國家。韓國的實力真的很低麼?韓國為何會被列入戰國七雄之一?
  • 戰國時期,秦國從秦孝公到秦始皇七代君主的簡述
    從此,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春秋時期,秦穆公曾稱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到了戰國初期,秦國也經歷了百年的衰弱時期。秦孝公即位後,他任用商鞅在全國進行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秦孝公去世後,經過歷代秦王的勵精圖治,秦國最終橫掃六國,一統天下。下面就簡單的來介紹一下從秦孝公到秦始皇這七位君主。1、秦孝公贏渠梁自秦厲共公以來,秦國經歷了幾代君位的動蕩,國力大不如以前。
  • 戰國時期,趙國連出了三位明君,卻還是敗給了秦國!
    至此之後,魏國、韓國、趙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從而和秦國、齊國、楚國、燕國並稱為戰國七雄中。在戰國七雄中,趙國後來居上,在長平之戰前成為山東六國中唯一可以單獨抗衡秦國的諸侯國。換而言之,長平之戰前的趙國,無疑是趙國的巔峰了。而趙國之所以能達到這一巔峰,離不開趙肅侯、趙武靈王、趙惠王這三位明君的努力。不過,儘管趙國連出了三位明君,卻還是敗給了秦國,也即在長平之戰後走向了衰落。
  • 【文化教育】戰國七雄實力排名 戰國七雄地圖古今對照
    戰國七雄國家地圖齊國有一個特產就是鹽,所以齊國比較富裕,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中心,人才濟濟。戰國七雄實力排名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大篩選,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僅僅是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戰國初期的時候,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是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和秦國。
  • 沙丘之亂:趙國諸多忠臣離去,這三人在別國聲名顯赫,結局卻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相互戰爭,為的就是在天下贏得一席之地。我們都知道在春秋時期有著春秋五霸,在戰國時有戰國七雄。這些諸侯國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在那個紛亂的時期脫穎而出,稱霸一方。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雖然不是當中最強大的,確也是東方六國中的佼佼者。特別是在趙國第六任君主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以後,趙國的國力、軍力日益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