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之亂:趙國諸多忠臣離去,這三人在別國聲名顯赫,結局卻不同

2021-01-08 美食阿達呀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相互戰爭,為的就是在天下贏得一席之地。我們都知道在春秋時期有著春秋五霸,在戰國時有戰國七雄。這些諸侯國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在那個紛亂的時期脫穎而出,稱霸一方。

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雖然不是當中最強大的,確也是東方六國中的佼佼者。特別是在趙國第六任君主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以後,趙國的國力、軍力日益強盛。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趙國的君主正式稱王。

在趙武靈王統治的二十多年裡,大批人才為他效力,但是在沙丘之變後,那些忠心將領的結局卻各不相同。

劇辛:在燕國被重用,因輕敵被俘殺

沙丘之亂是趙國的一場因儲君之位而發生的內亂。因為趙武靈王違背了主制,廢嫡立幼,引起了公子章作亂,企圖奪位。

但讓人意外的是,趙武靈王選擇原諒公子章,但這並代表其他人就會沒有企圖。公子成和權臣李兌為了推卸責任,竟然將趙武靈王囚禁,然後活活餓死。

這場兵變在趙國上下引起一段騷動,當時效忠趙武靈王的忠臣們也紛紛出走,劇辛就是其中一個。

恰逢燕國廣招人才,劇辛就前往輔佐。就在燕國的那段時間,劇辛實行了變法,這不僅讓燕國在燕昭王時期變得強盛,也讓劇辛名聲大噪。

劇辛在燕國一待就是幾十年,原本以為離開趙國王室的紛爭就可以大展宏圖,不曾想在燕國也會遇到這樣的事情。

公元前271年,燕武成王繼位,劇辛開始受到了排擠,風光一時的他不再受到重用。一直到燕王喜繼位,這才重回朝堂,可這時劇辛已經七十多歲了。

公元前243年,燕王喜見趙國一直被秦國所擾,大將廉頗也出走,認為這是可乘之機,劇辛也覺得代替廉頗的龐煖很好解決,於是就安排劇辛為主帥,趁機進攻趙國。

劇辛會做出那樣的評價是因為年少時與龐煖為友,可幾十年過去,龐煖還是會當年那樣嗎?結果可想而知,劇辛因為輕敵導致打敗,最後被龐煖俘殺,燕國也因此損失慘重。

龐煖:戰國時期最後的合縱家

龐氏家族在各個國家之間都很有知名度,龐涓曾經效力於魏國,是魏國的顯族。龐煖的出生年紀一直是迷,只能基本確定在公元前320年左右。

也就意味著他比廉頗、藺相如等人要年長一些。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趙武靈王招攬人才時,龐煖就已經是其中一員。

沙丘之亂後,權臣李兌把持趙國國政,大批人才受到排擠。和前往燕國的劇辛不同,龐煖在歷史上消失了五十多年,行跡不得而知。

目前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是和鶡冠子到楚國專研學問去了。等他再一次回到大家的視野中時,已經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了。

隨著趙悼襄王的繼位,趙國新一輪的紛爭又開始了。趙悼襄王本來想要奪回廉頗的兵權,讓他的副將樂乘統帥。

結果廉頗不僅不同意,還趕走了樂乘。加上藺相如去世,李牧要駐守各郡,趙軍統帥就這樣一直空缺著。

就在這時,有人向趙悼襄王舉薦了龐煖,龐煖這才出山,回到了趙國。面對趙悼襄王的討教,年邁的龐煖思維依舊敏捷,和趙悼襄王一拍即合。

於是龐煖自然而然地接下趙軍統帥的位置,這也有了後來對戰燕國,俘殺劇辛的事件。這次的勝利讓趙國重新獲得了威望,也讓龐煖成為戰國最後一次合縱行動的聯軍統帥。

樂毅:指揮連拿七十餘城,成歷史上著名戰例

樂毅出生在中山靈壽,後來趙武靈王滅中山,樂毅自然也就成為了趙國人。因為天資聰穎,又喜愛兵法,所以被舉薦出來做官。

在沙丘之亂後,樂毅回到了魏國,為魏昭王效力。後來因為出使燕國,樂毅又在燕國擔任了官職。

燕國本是個弱小的國家,而且地處偏遠,在王室打亂之下,秦國謙虛而入,燕國根本毫無還手之力。齊國國君至尊至大,百姓們在他的欺壓之下根本忍受不了,於是燕昭王覺得攻打齊國的機會來了,便向樂毅請教攻打事宜。

在樂毅看來,最好的方式就是聯合其他國家一同攻齊。最終,在樂毅的策劃之下,幾個諸侯國也紛紛表示願意參戰,這才有了合縱攻齊。

為了報仇,燕國派出了全部兵力,趙惠文王也把相國大印一同給了樂毅,相當於樂毅成了總指揮,由他指揮、率領五國軍隊向齊國發起猛烈攻擊。

這一場仗一打就是五年,樂毅攻下齊國大大小小城邑七十多座,且這些領土都歸燕國所有。對於燕國來說,樂毅是絕對的大功臣。

可是在燕惠王繼位後,受到了齊國的挑唆,開始懷疑樂毅的忠心。樂毅何等聰明,知道自己在燕國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了,於是投靠了趙國。趙國對樂毅禮遇有加,賜封號為望儲君。

結語:

沙丘之亂對於趙國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對於那些曾經被趙武靈王重用的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文中列出的這三人,有著相似的開頭,卻沒有類似的結尾,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三位在戰國時期都是十分重要的人才。

在人才輩出的春秋戰國,能在歷史上留下厚重一筆的人物並不算太多。當這些人才在他國大展拳腳,為他國建功立業時,不知趙惠文王是否會後悔當初讓他們離開。試想一下,如果當時他們沒有離開趙國,繼續為趙國所用,或許戰國的政治局面又是另外一番格局。

相關焦點

  • 趙武靈王有4個兒子:次子成為趙國君主,另外三人都是什麼結局?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趙武靈王的這一選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勢必會導致趙國內部分崩離析,最終引發了沙丘之變。公元前295年,趙章得知趙武靈王與趙惠文王在沙丘遊獵,於是和田不禮趁機發動兵變,史稱沙丘之亂或者沙丘之變,可此戰只殺死了國相肥義,沒能殺死他的弟弟趙惠文王。在此背景下,將領高信率軍平亂,趙章逃亡到趙武靈王行宮中,趙武靈王接納了他。後來公子成與將軍李兌等從邯鄲領兵前來增援,圍困趙武靈王,將趙章誅殺,趙武靈王因無法突圍,最終餓死於沙丘宮中。
  • 一個小小的沙丘卻是著名的「困龍之地」三位帝王兩個王朝在此落幕
    一:商紂王商紂王在沙丘大興土木,增建苑臺,放置了各種鳥獸,還設酒池肉林,使男女裸體追逐遊戲,狂歌濫飲,通宵達旦。其荒淫奢侈程度駭人聽聞。商紂王的最終結局從他在沙丘荒誕頹靡的生活中就可以折射出來了。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在最後的牧野之戰中,紂王被滅。
  • 戰國四大名將趙國佔據兩位,為何會敗給秦國?三個方面為你解答!
    如果只有匈奴的侵擾也就算了,但是在趙國的偏東北方向燕國也在虎視眈眈盯著趙國,稍有不慎就不會燕國鑽了空子。偏東南方向又有齊國,在南面還有韓國和魏國,西面是「虎狼之師」秦國。所以戰國處在被列國包圍的境地,在邊境的四面八方都要派上重兵防禦。
  • 沙丘發生了哪些邪門的事,其為何被稱為「困龍之所」?
    沙丘有著「困龍之所」之稱,要說邪門還真有點邪門,且聽我娓娓道來。沙丘指的是古代地名,現在河北省邢臺市,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不是戰略要塞,也不是兵家必爭之地。這樣一個平凡到塵埃中的地名,卻由於幾個人的出現,使得沙丘有了「困龍之所」的稱號。
  • 《大秦賦》之廉頗:被迫離開趙國,最終客死異鄉!
    廉頗和郭開由此結下了仇怨,不久郭開就說服新趙王罷免廉頗的兵權,廉頗非常氣憤卻又無可奈何,獨自騎馬離開趙國,再無音訊。廉頗這位老將一走,趙國諸多忠臣良將紛紛請辭,離開朝堂,趙國的衰落,自然也就更加難以挽救了。對此,在筆者看來,就《大秦賦》中的廉頗,和正史上的廉頗比較一致,同讓人敬佩和唏噓不已。
  • 呂不韋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
    呂不韋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權當拋磚引玉,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一)朋友問了我一個問題:呂不韋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不禁沉吟起來。可以這樣說,秦始皇要是沒有呂不韋這樣的相國這樣的忠臣,能否坐穩王位都是未知數!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六)倘若武斷地說「呂不韋是忠臣」,那麼這句話又是不客觀的——他實際上也是一個「奸臣」。
  • 《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秦國的武將讓人印象深刻,趙國作為秦國一統六國的最大對手,也有不少一流的將領。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李牧、龐煖、廉頗,可謂《大秦賦》中的趙國三大名將。那麼,問題來了,在歷史上,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呢?一、廉頗廉頗(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頗,字洪野,中山郡苦陘縣(今河北省定州市邢邑鎮)人。
  • 趙武靈王除了胡服騎射還做了什麼讓趙國成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當中有一位政治強人,就是趙國的趙武靈王。宣太后(羋月)掌權之初,甚至在掌權以前都要看這位強人的臉色,否則她就沒有後來的地位和權力。那麼這個宣太后跟趙武靈王是什麼關係?趙武靈王究竟在哪些地方配得上「強人」這個稱號?一度讓趙國成為戰國七雄?
  • 沙丘為何被稱為「困龍之地」?
    沙丘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它和樓蘭古國一樣,充滿著神秘的氣息,它就是所謂的「困龍之地」。歷史上,在沙丘這片土地上,發生了許多令人詫異的怪事。從此以後,中國歷代帝王出行,都會刻意繞過這裡,這就使得沙丘更加神秘。
  • 風雲戰國之趙國 下篇
    趙國篇:烈亂之國趙人天賦異稟,剽悍而充滿活力,談笑之間即可崛起於大國之列。但他們性情暴烈,無視法度,破壞力十足。民間慣於私鬥,廟堂妄誅亂殺,十二代趙王,竟然發生了十一次大規模的兵變和內亂。長平之戰除了240名年幼者,40多萬趙卒被阬殺,這是上古時代,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它決定了歷史的走向。趙國從此再也無法和秦國抗衡,秦人一統天下已成定局。長平之戰後,秦國一直圍攻邯鄲,企圖一舉滅亡趙國,疲憊而虛弱的趙人,只能四處求援。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
  • 沙丘宮變,趙武靈王之外還有一關鍵人,兩人之死使趙國失去理想
    意識到這是趙國擺脫積弱局面的重大舉措,馬上給予趙武靈王堅定地支持:"臣聞之,疑事無功,疑行無名。今王即定負遺俗之慮,殆毋顧天下之議矣。" 別人說什麼不重要,讓他們笑話吧,等到成果顯現,一切不言自明。 "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
  • 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被美人所迷廢長立幼,之後或君主死或國家滅……
    本來毫無過錯並頗有建樹的趙章,就這樣被廢掉了太子之位,他心中怎會沒有不甘?再加上身邊人的煽風點火,他心中想要稱王的念頭一日強過一日。趙何繼位後,趙武靈王看著頹喪的長子趙章,心中既憐憫又內疚,於是生出平分趙國讓趙章也做君主的念頭。
  • 羋月傳黃歇歷史原型,把懷孕的妻子獻給君王,結局怎麼樣
    戰國有名的四君子之一,春申君,卻把這句諺語活成了逆向生長。 戰國四公子: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楚國春申君黃歇,這四人禮賢下士,網羅門客,聲名顯赫。 楚國春申君的門客最高峰時有3000多人,數量在四君子中居首位。而且黃歇的門客多攀比逞強,浮華奢逸。
  • 這三位歷史名人,你知道他們功勳赫赫,卻不一定知道他們結局悽涼
    年紀越大,看過的起起落落越多,對這句話的理解也越深。中國人素來崇尚成功。歷史上那麼多名聲響亮的人物,無論在教科書上,還是在通俗讀物裡,我們讀到的多數是他們建功立業的高光時刻。這時的他們,或鮮衣怒馬,或號令四方,或威震天下,仿佛漫威電影裡的超級英雄一樣無所不能。而他們的謝幕,卻往往湮沒在歷史的煙塵裡,少有人注意。
  • 春平君為何從趙國的儲君淪落為趙國的罪人?
    ,國內烏煙瘴氣,十分混亂,國王不思進取,太后穢亂宮廷,權相賣國求榮,忠貞之士逃跑的逃跑、被殺的被殺,奸佞之輩充塞朝堂,政治黑暗、官場腐敗,真可謂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據《戰國策》記載,在趙孝成王十七年(前249)的時候,春平侯已經是趙國的相邦了,這年他大致二十歲。趙孝成王十八年,「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史記》),同時,延陵鈞帶領趙軍進攻燕國。趙國避免兩面作戰,便與秦國議和,互派質子,身為太子的春平侯到了秦國,緊隨其後去的,還有一個趙國王室宗親平國君。
  • 胡服騎射憑啥讓趙國一下子戰力爆表?
    這又不是玩遊戲,來套頂級裝備就能橫掃四方。 那我們就追本溯源,好好研究下胡服騎射到底為何讓部隊一下子變得戰鬥力爆表。 一般一輛戰車四匹馬,車上三人,一人是馭手,一人持弓,一人操戈,一輛戰車再加上協同的步兵為一乘。春秋戰國時期,所謂的千乘之國,就是擁有上千乘軍隊的強大國家。
  • 《大秦賦》趙國最後的八年:國君被俘,名將隕落,公子嘉死不瞑目
    趙武靈王英雄一世,卻因為廢長立幼,引起「沙丘之變」,一代明君最後竟然被活活餓死。他的繼任者趙惠文王也是一代梟雄,當時趙國名臣如雲,如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都是一時翹楚。長平之戰後,這種試探徹底畫上了句號。公元前262年,因為上黨之爭引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當時趙孝成王(趙丹)剛繼位不足3年,中了秦人的奸計,用趙括替換廉頗,最終導致趙國慘敗,40萬忠魂慘遭坑殺,趙國從此無力與秦國抗衡。
  • 燕趙之地多俊傑,為何趙國君主卻一代不如一代
    在戰國時期,秦靠著多位君主的努力,才有了能東出一統的實力,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奮六世之餘烈"。確實,秦國的君主在當時整體質量是最高的,他們都有著非常出色的才能,哪怕是在位時間較短的秦武王,莊襄王等人,也都有著一定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