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相互戰爭,為的就是在天下贏得一席之地。我們都知道在春秋時期有著春秋五霸,在戰國時有戰國七雄。這些諸侯國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在那個紛亂的時期脫穎而出,稱霸一方。
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雖然不是當中最強大的,確也是東方六國中的佼佼者。特別是在趙國第六任君主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以後,趙國的國力、軍力日益強盛。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趙國的君主正式稱王。
在趙武靈王統治的二十多年裡,大批人才為他效力,但是在沙丘之變後,那些忠心將領的結局卻各不相同。
劇辛:在燕國被重用,因輕敵被俘殺
沙丘之亂是趙國的一場因儲君之位而發生的內亂。因為趙武靈王違背了主制,廢嫡立幼,引起了公子章作亂,企圖奪位。
但讓人意外的是,趙武靈王選擇原諒公子章,但這並代表其他人就會沒有企圖。公子成和權臣李兌為了推卸責任,竟然將趙武靈王囚禁,然後活活餓死。
這場兵變在趙國上下引起一段騷動,當時效忠趙武靈王的忠臣們也紛紛出走,劇辛就是其中一個。
恰逢燕國廣招人才,劇辛就前往輔佐。就在燕國的那段時間,劇辛實行了變法,這不僅讓燕國在燕昭王時期變得強盛,也讓劇辛名聲大噪。
劇辛在燕國一待就是幾十年,原本以為離開趙國王室的紛爭就可以大展宏圖,不曾想在燕國也會遇到這樣的事情。
公元前271年,燕武成王繼位,劇辛開始受到了排擠,風光一時的他不再受到重用。一直到燕王喜繼位,這才重回朝堂,可這時劇辛已經七十多歲了。
公元前243年,燕王喜見趙國一直被秦國所擾,大將廉頗也出走,認為這是可乘之機,劇辛也覺得代替廉頗的龐煖很好解決,於是就安排劇辛為主帥,趁機進攻趙國。
劇辛會做出那樣的評價是因為年少時與龐煖為友,可幾十年過去,龐煖還是會當年那樣嗎?結果可想而知,劇辛因為輕敵導致打敗,最後被龐煖俘殺,燕國也因此損失慘重。
龐煖:戰國時期最後的合縱家
龐氏家族在各個國家之間都很有知名度,龐涓曾經效力於魏國,是魏國的顯族。龐煖的出生年紀一直是迷,只能基本確定在公元前320年左右。
也就意味著他比廉頗、藺相如等人要年長一些。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趙武靈王招攬人才時,龐煖就已經是其中一員。
沙丘之亂後,權臣李兌把持趙國國政,大批人才受到排擠。和前往燕國的劇辛不同,龐煖在歷史上消失了五十多年,行跡不得而知。
目前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是和鶡冠子到楚國專研學問去了。等他再一次回到大家的視野中時,已經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了。
隨著趙悼襄王的繼位,趙國新一輪的紛爭又開始了。趙悼襄王本來想要奪回廉頗的兵權,讓他的副將樂乘統帥。
結果廉頗不僅不同意,還趕走了樂乘。加上藺相如去世,李牧要駐守各郡,趙軍統帥就這樣一直空缺著。
就在這時,有人向趙悼襄王舉薦了龐煖,龐煖這才出山,回到了趙國。面對趙悼襄王的討教,年邁的龐煖思維依舊敏捷,和趙悼襄王一拍即合。
於是龐煖自然而然地接下趙軍統帥的位置,這也有了後來對戰燕國,俘殺劇辛的事件。這次的勝利讓趙國重新獲得了威望,也讓龐煖成為戰國最後一次合縱行動的聯軍統帥。
樂毅:指揮連拿七十餘城,成歷史上著名戰例
樂毅出生在中山靈壽,後來趙武靈王滅中山,樂毅自然也就成為了趙國人。因為天資聰穎,又喜愛兵法,所以被舉薦出來做官。
在沙丘之亂後,樂毅回到了魏國,為魏昭王效力。後來因為出使燕國,樂毅又在燕國擔任了官職。
燕國本是個弱小的國家,而且地處偏遠,在王室打亂之下,秦國謙虛而入,燕國根本毫無還手之力。齊國國君至尊至大,百姓們在他的欺壓之下根本忍受不了,於是燕昭王覺得攻打齊國的機會來了,便向樂毅請教攻打事宜。
在樂毅看來,最好的方式就是聯合其他國家一同攻齊。最終,在樂毅的策劃之下,幾個諸侯國也紛紛表示願意參戰,這才有了合縱攻齊。
為了報仇,燕國派出了全部兵力,趙惠文王也把相國大印一同給了樂毅,相當於樂毅成了總指揮,由他指揮、率領五國軍隊向齊國發起猛烈攻擊。
這一場仗一打就是五年,樂毅攻下齊國大大小小城邑七十多座,且這些領土都歸燕國所有。對於燕國來說,樂毅是絕對的大功臣。
可是在燕惠王繼位後,受到了齊國的挑唆,開始懷疑樂毅的忠心。樂毅何等聰明,知道自己在燕國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了,於是投靠了趙國。趙國對樂毅禮遇有加,賜封號為望儲君。
結語:
沙丘之亂對於趙國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對於那些曾經被趙武靈王重用的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文中列出的這三人,有著相似的開頭,卻沒有類似的結尾,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三位在戰國時期都是十分重要的人才。
在人才輩出的春秋戰國,能在歷史上留下厚重一筆的人物並不算太多。當這些人才在他國大展拳腳,為他國建功立業時,不知趙惠文王是否會後悔當初讓他們離開。試想一下,如果當時他們沒有離開趙國,繼續為趙國所用,或許戰國的政治局面又是另外一番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