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各國變法自強。其中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韓國申不害改革、齊國鄒忌改革、燕國樂毅改革、秦國商鞅變法。
其中,商鞅變法最為徹底,重新建立秦國的經濟、軍事根基,使民樂於生產,勇於外戰,怯於私鬥。
胡服騎射
趙國的胡服騎射最讓我難以理解。歷史教科書這樣描述:公元前302年,趙國趙武靈王頒布一條法令:改變以前寬袍大袖的著裝模式,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從而大幅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使中原國家的戰鬥力終於能夠和北方的遊牧民族相抗衡。
但是問題來了,穿上胡人的衣服,為啥能大幅度提升戰鬥力?難道把衣服剪短,袖口改窄就能大幅增加軍隊的戰鬥力嗎?難道換一套衣服平庸的士兵就能變得擅長騎馬打仗?這又不是玩遊戲,來套頂級裝備就能橫掃四方。
那我們就追本溯源,好好研究下胡服騎射到底為何讓部隊一下子變得戰鬥力爆表。
戰國形勢圖
首先看下趙國形勢。趙國為四戰之地,周邊強敵環繞,威脅最大的是北邊的遊牧民族。
趙國為傳統農耕國家,百姓春耕秋收,居民有固定住所。遊牧民族則是逐水草而居,年年歲歲飄蕩,居無定所。
正常情況下,農耕民族耕種,遊牧民族放牧,除了必要的交換產品,可以老死不相往來。
草原環境變幻無常,風災、雪災、蚊災等一系列變故都會導致草原牧民陷入困境。草原落後的組織結構又不能儲備足夠的物資。於是,他們就想到了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南下搶奪。
遊牧民族想要,農耕民族可不想給,戰爭自然就爆發了。
雙方打來打去,互有勝負。農耕民族根據自己的條件,精於修築城牆工事。遊牧民族則發展起自己的騎馬射箭。於是,遊牧民族往往對著農耕民族的城池咬牙切齒,農耕民族則對呼嘯而去的遊牧騎兵無可奈何。
有人可能要問,農耕民族同樣有馬,為什麼不像遊牧民族那樣騎著作戰?
確實,農耕民族很早就馴化出戰馬,但它們是用來拉戰車的。一般一輛戰車四匹馬,車上三人,一人是馭手,一人持弓,一人操戈,一輛戰車再加上協同的步兵為一乘。春秋戰國時期,所謂的千乘之國,就是擁有上千乘軍隊的強大國家。
戰車
戰車對付步兵,優勢巨大,防守騎兵也可組成強大的環形陣。但是,它們不如騎兵靈活快速,騎兵對戰車可以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來去如風,把戰車部隊弄得焦頭爛額。
終極問題來了,中原地區的軍隊為什麼不學習遊牧民族建立一支騎兵部隊?
原因非常簡單:騎馬傷大腿,特別是傷害男人非常重要的命根子。
接著再問:騎馬為什麼傷大腿?遊牧民族難道不怕傷害嗎?它們的兄弟難道特殊嗎?
答案特別簡單:遊牧民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發明了褲子,而中原地區的人傳統服飾是沒有褲子的。
你是不是蒙了?想問一句:「為什麼不穿褲子?」
古人可能更想問你,為啥要穿褲子?因為相對於褲子來說,有錢的可能穿長裙,沒錢的穿短裙。衣服穿起來方便,包起來拿腰帶一紮就行。下地幹活散熱方便,拉屎撒尿方便,晚上回家傳宗接代也方便。唯一不方便的可能是坐姿不能太隨便。所以那時的人一般都是跪坐,若直接坐在地上雙腿叉開那是非常失禮和辱罵的意思。荊軻當年刺秦失敗,大咧咧的雙腿叉開坐在地上罵秦王,那個畫面太美看官自己想像。
當時,騎馬沒有馬鐙,馬鞍子也不如後世精巧結實。騎馬主要靠騎手的雙腿夾緊馬背,可以想見沒有褲子一定太不雅觀,兩條光禿禿的大腿在馬上來回晃動有礙觀瞻。再者,騎馬的顛簸也會磨破騎手的肉皮,騎上一會就疼痛難捱。
趙國由於長期跟北方遊牧民族戰鬥,面對騎兵憋屈異常,打敗了跑不了,打勝了追不上,於是下令胡服騎射----穿上褲子,給我騎馬射箭。
騎射
就這樣,趙國成為中原各國中第一個建立起騎兵部隊的國家。軍隊機動性戰鬥力大增,幾場戰鬥把匈奴打的不敢隨意侵擾趙國。憑藉騎兵優勢,趙武靈王滅掉中山國,兵鋒所指,雖強大的秦國亦不可櫻鋒。可惜趙武靈王,早早傳位給兒子,自己做起主父。結果兩個兒子爭權奪勢,趙武靈王被餓死在沙丘。
不久之後,其他諸侯國也開始仿照趙國建立騎兵,穿上褲子騎馬打仗,中原騎兵最終在西漢武帝時期,大敗北方遊牧民族。可以說這條小小的褲子居功甚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