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秦正燕邦交逢源,胡服騎射自強不息,北方諸侯之伯——趙武靈王

2020-12-23 小雨家常事

01前言

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經歷了長達近二十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帶領將士們取得了在中山國的統治權,並且趙氏在中山國的統治非常穩定,這讓趙氏不僅在國土面積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其經濟以及軍事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早在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就力排眾議在當時的趙國軍隊中間推廣了「胡服騎射」,後來人也將「胡服騎射」稱為是令趙國走向強大的根本原因,或是說這樣的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過趙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可是事情真的是這樣的麼?「胡服騎射」到底又好在哪裡呢?

02正燕社稷,輔秦立君

公元前315年,燕王噲在鹿毛壽的蠱惑下將自己的王位禪讓給了燕國的國相子之,隨後燕國的太子平不舒服了,作為燕國的儲君,自己的父親將王位讓了出去,那還能有自己什麼好果子吃,於是太子平果斷聯繫到了自己在齊國的親戚齊宣公(當時齊國和燕國通婚,並且齊國和燕國的關係表面上還不錯),請求齊國出兵幫助自己除掉子之。

在得到了齊宣公的同意之後,燕太子帶著自己手下人的率先向子之發難,但是沒有成功,而燕國將領市被則是在這場戰爭中為太子丟掉了自己的性命。於此同時,齊宣公立即出兵攻打燕國,齊國將領匡章帶著軍隊攻入了燕國的公室,把子之和燕王噲兩個人一起給殺了,齊宣公此舉可謂是人情做到了極致。

但是這時候燕國人民不高興了,認為燕太子此舉無異於是引狼入室,並且涉嫌弒君謀位,所以燕國百姓群起而攻之,至此燕國大亂,趙武靈王在得知這件事之後,立即派人到韓國擔任人質的燕公子職接回來,然後大軍護送公子職回國做了國君,齊國人由於殺了燕王噲也不在理,加上齊國在當時的國力未必比燕國強大,所以就撤軍了,也由此開始了韓趙燕的鐵三角。

到了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喪命,趙武靈王又從燕國帶著做質子稷到秦國做了國君,也就是後來的秦昭襄王,趙國在這一時期,可以說是走到了外交上的巔峰,這也為後來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環境。

03大朝信宮

也正是在這場公元前307年的幫助秦國擁立新君的過程中,趙武靈王真正親眼見識到了秦國的強大。回到趙國之後,趙武靈王立即在信宮召開會議,同當時自己最信賴的臣子肥義展開了長達五天的討論。

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開完會到中山國的邊境遊玩了一趟,隨後對自己的大臣樓緩說,趙氏的先君篳路藍縷,開拓疆域,但是趙國的軍力不夠強大,這樣下去,莫說是求發展,就是自保也岌岌可危,因此要想成就霸業,就必須拜託舊俗的牽絆,所以自己決心穿上胡服。

「胡服「顧名思義,是胡人的服裝,倘若是趙武靈在遊遍了中山之後才有了改革的想法,那麼從秦國回來之後的和重臣肥義五天的討論意義在哪裡?況且這時候的趙國還沒有統治中山。所謂的改胡服的原因有兩種可能:見識了秦軍對狄人或者胡人的部分相對於中原諸侯軍隊較先進的軍事技能的學習胡人在秦國的北部,常年對秦國造成了困擾,某種程度上可以和秦國的軍隊抗衡或者在和秦軍的交鋒中多次佔了便宜。

首先要說一下的是,秦國人東進由於要跨河作戰,加上當時晉國的實力實在強大,還有後來三晉的阻礙,因此秦國在直到戰國初期也沒有放棄向西發展,也就是在和這種狄人也好胡人也好的作戰中,秦軍還是學到了很多技能,包括這些周邊國家的穿著文化等等,因此,我個人大膽猜測,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看到了秦國的發展受到了影響,同時也聽到了胡人對秦國的騷擾,因此才去實地考察,萌生了穿胡服的念頭。

04胡服騎射的好處

自春秋以來,各大諸侯的軍隊基本上是車兵和步兵為主,也就是說基本上是沒有騎兵的,秦國人在常年的向西發展中,見識或者接觸到騎兵的時間應該是最早了,秦武王曾出兵伐韓的時候,秦國已經是有一隻相當成熟的軍隊了,而趙武靈王在去秦國的路上必定是見識到了甘茂所率領的秦軍,應該也是在這時候看到了秦國騎兵的威武。

騎兵在作戰過程中,速度快,並且衝陣能力極強,一直訓練有素的騎兵隊伍和相同人數或者說三倍以內的步兵作戰,通常情況下都是騎兵獲勝,騎兵的加入在當時來說,對一支軍隊的提升是非常大的。

但是當時的趙國不盛產馬匹,怎麼辦呢?那就是打中山國,但是趙氏傾全國之力攻打中山國的行為實在冒險,所以趙武靈王自己穿上胡人的服裝,喬裝到了中山國,一面學習騎射,一面謀劃將北上。也正是在這時候,不滿於中山國稱王的齊湣王表示要徵討中山,而趙武靈王則是乘機徹底將中山滅亡。

了解當地習俗的趙武靈王很快便穩定了中山的局面,並且通過中山西進,消滅了樓煩,到了胡林。趙國在擁有了馬匹之後,便迅速開始了軍事上的改革,也就是後來對胡服騎射的推廣,而趙國的軍事實力也開始迅速提升。

05個人拙見

在趙武靈王的一生中,幫助燕國結束內亂,穩定燕國的政治,已經後來又幫助秦昭襄王走上君位,其行為是符合當時的《周禮》的,可以說在做著兩件事情的時候就已經意味著趙武靈王已經是趕上當初的秦穆公了,或者說他的就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秦穆公。

秦國的強大,以及其訓練有素莊嚴的軍隊,讓趙武靈王開始擔憂,他深知如果不圖謀發展,那麼趙國一定會成為秦國的盤中餐,但是也正是因為趙武靈王一心圖謀北進,導致韓、魏兩國在秦、楚的夾擊下節節敗退,致使秦國東渡黃河而兼併六國。

參考文獻:

《左傳》《史記》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趙武靈王要實行「胡服騎射」?意義在哪裡?
    在歷史上,很多名盛一時的大國,都是從「改革」開始的,商鞅變法讓秦國一躍成為戰國強者,漢武帝獨尊儒術,讓百家思想逐漸統一,而今天我們的主角——趙武靈王,既有商鞅變法之妙,又有漢武帝之精,其變法的主題被稱之為「胡服騎射」。
  • 趙武靈王:忍辱負重,胡服騎射(上)
    說完張儀連橫,今天說說同時代的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可謂是趙國的一代雄主,通過與民休息、胡服騎射實現富國強兵,將趙國的國力推向了巔峰,成為戰國中後期唯一可以和秦國抗衡的國家。
  •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國內阻力重重,他用什麼方法破除堅冰?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知名度最高的國君之一,他推行的「胡服騎射」軍事制度改革使趙國建立起一支實戰性非常強的騎兵部隊,讓趙國一舉成為了僅次於秦國的一方霸主。此外,「胡服騎射」也促進了中原地區與北方遊牧部落的民族融合,對於當時和後來的中國社會發展都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 戰國七雄之(7)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與夢中情人(前326年-前295年)
    8.胡服騎射,攻滅中山趙國強鄰眾多,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號稱「四戰之國」。趙武靈王之前的趙國國君,早已多次因力求向中原發展,導致趙國與強鄰發生多次戰爭,但多以趙國擴展不順告終。趙武靈王認為自己實力不足以逐鹿中原,改變了趙肅侯的南向戰略,把趙國的戰略調整為北向進軍胡地。
  • 戰國時期傑出的君主——趙武靈王
    外交舉措之後在外交上,趙武靈王做了一個極高明的外交決策,就是和秦國修好結盟,當北方燕國爆發內亂時,齊國大軍趁勢盡佔燕國國土,趙國和秦國聯兵,扶植燕國公子姬職繼位為燕昭王,打敗齊國支持的燕國原太子姬平,迫使齊國撤軍,既阻止了齊國吞併燕國的可能,更讓燕齊兩國成為不死不休的死敵
  • 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幹了兩件蠢事:一件坑了自己,一件坑了趙國
    (趙雍其實一生都沒稱王,「武靈」是他死後的諡號,後人尊稱為趙武靈王,本文為了行文方便,統一稱為趙武靈王)當時,各大諸侯分成兩大陣營,正在逐鹿中原玩得不亦樂乎。魏國發起五國相王的合縱運動,來對抗秦國的連橫策略,本來想拉趙國一起哈皮,但是趙武靈王裝慫,沒有接受魏國的求盟,說趙國的實力還很弱,不具備稱王的資格,反而自降一格,讓國民稱自己為君。
  • 釋讀中國歷史102:秦武王舉鼎作死,趙武靈王變革圖強
    春秋戰國時期,名義上各諸侯國還都是周朝的地盤,諸侯國君也都是周天子的臣子,洛邑是首都,哪能隨便說來就來呢。即使是在春秋時期,秦穆公時代,秦國部隊遠徵鄭國經過洛邑城外的時候,因為軍容不整態度不恭,還被王孫滿斷定必打敗仗呢。現在真是世道變了,秦武王居然大搖大擺的兵車直入洛邑。
  • 趙武靈王除了胡服騎射還做了什麼讓趙國成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當中有一位政治強人,就是趙國的趙武靈王。宣太后(羋月)掌權之初,甚至在掌權以前都要看這位強人的臉色,否則她就沒有後來的地位和權力。那麼這個宣太后跟趙武靈王是什麼關係?趙武靈王究竟在哪些地方配得上「強人」這個稱號?一度讓趙國成為戰國七雄?
  • 胡服騎射憑啥讓趙國一下子戰力爆表?
    其中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韓國申不害改革、齊國鄒忌改革、燕國樂毅改革、秦國商鞅變法。 其中,商鞅變法最為徹底,重新建立秦國的經濟、軍事根基,使民樂於生產,勇於外戰,怯於私鬥。
  • 沙丘宮變,趙武靈王之外還有一關鍵人,兩人之死使趙國失去理想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被圍困在沙丘的宮殿中。沒有僕從,沒有食物,孤身一人,求生欲讓這位曾經威震諸侯、叱吒風雲的英雄爬樹掏鳥窩充飢,但飛鳥盡,最後的食物也告枯竭。 三個月後,宮門被從外面打開, 一代雄主終於被餓死在沙丘宮中。
  • 早在兩千多年前任性這個詞在趙武靈王身上,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然而,比起兩千多年前的趙武靈王,他們的任性那是小巫見大巫了,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的國王趙武靈王是國王中的一個奇葩,是一個前無古人的任性的主兒。由於他的任性,使趙國的歷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一,任性地強推「胡服騎射」。 趙國地處北方,與遊牧民族接壤。經常遇到南下的遊牧民族騎兵的搶劫,邊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 師夷長技以制夷,他是趙國的第一位王
    好在身旁有趙肅侯的託孤重臣肥義,在肥義的建議下,趙武靈王抱著大不了魚死網破的態度,擺開決戰的架勢來迎接這些居心叵測的諸國弔唁使者。趙國臣民見其他諸侯國不哀吾喪,圖吾國土,上下一心,趙國全境都處於戒嚴狀態,隨時準備戰鬥。
  • 戰國七雄之趙國的歷史,第二個被秦滅亡,「胡服騎射」終為泡影
    緊要之時,趙襄子策反韓、魏共同攻取智伯,滅了智伯氏。這樣晉國只剩三卿,而以趙氏最強。公元前403年晉烈公十七年,卿大夫趙烈侯趙籍、韓景侯韓虔、魏文侯魏斯三家被周天子賜封為諸侯,從名義上承認了三家的諸侯地位,晉國名存實亡。
  • 關於趙武靈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邯鄲是一個古老的城市,邯鄲也稱之為成語之鄉,因為老家也是邯鄲的,從小在課文上就學習過完璧歸趙,胡服騎射,邯鄲學步等等這些成語典故,邯鄲還有一個稱呼就是千年趙都,為什麼這麼叫是因為邯鄲在兩千年前就是趙國的都城了,談到趙都就不得不提一下趙武靈王了。
  • 趙武靈王雄才偉略,為何卻冒出一個婦人之仁,讓趙國一敗塗地?
    秦國作為戰國的終結者,它對歷史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不過在秦國統一之前多了兩百多年裡,華夏大地上戰火不斷,四方諸侯群雄逐鹿,出現了許多雄才偉略的人物,其中當屬趙武靈王最為耀眼,他在位雖然只有二十多年,卻讓趙國產生了質的飛越,成為當時最強的國家。
  • 他是開疆擴土的一代君王,因推行「胡服騎射」名留青史,卻被親兒子活活餓死
    文:汪鴛淵談及趙武靈王,老一輩愛看戲曲的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由福建省京劇院創作的新編京劇《趙武靈王》,年輕一輩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胡服騎射」。胡服騎射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最偉大的變革之一,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肯定都得知道這一重要「考點」!不過,肯定也有既不知道京劇《趙武靈王》,也不知道胡服騎射的,沒關係,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趙武靈王聰明了一輩子,唯獨在選繼承人這一事上太過於理想化。可憐一度戰場馳騁、英姿颯爽的人物,因著這事兒被活活餓死!
  • 趙武靈王的戲劇人生(為什麼沒人敢拍?)
    現在一說趙武靈王,大部分人就知道一個「胡服騎射」。其實這個人的一生跌宕起伏。從戲劇創作角度來說,實在是一塊天然璞玉,稍加琢磨便是一部精彩至極的大戲。用不著編劇花力氣去編什麼橋段,人家的真實經歷,天然就自帶了戲劇衝突和BGM。比如說吧,他在戰國政壇上的第一次亮相,就是絕佳的小說或電視劇開頭。趙武靈王叫趙雍,父親是趙肅侯。
  • 福建京劇院新編京劇《趙武靈王》受熱捧(圖)
    福建京劇院新編京劇《趙武靈王》受熱捧(圖) 2016-02-29 10:23:2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中山國曾被魏國所滅,也曾打敗趙國,最終卻被趙武靈王徹底消滅
    它原稱鮮虞,屬於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白狄。白狄系姮姓,鮮虞則為姬姓,是白狄的別種。春秋時期,今河北省中部有三個白狄別種的小國,鮮虞在正定,肥在藁城,鼓在晉縣。 到春秋晚年,肥、鼓被晉國所滅,只有鮮虞屹然獨存,改稱為「中山」。戰國時期,中山夾居於燕、齊、趙三國之間,疆域雖小,武力卻很強盛。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年),魏文侯侵佔中山,把太子擊封在那裡。
  • 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悲慘結局
    就是英明神武,銳意進取,開疆拓土還能改變人們固有思維定式的趙武靈王,也不能逃脫這個套路,真是讓人唏噓啊!(一)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在古代,漢人能從自己的套路裡走出來,很不容易,那個時候老大漢族把周圍的民族都看成蠻夷。不肯承認蠻夷也是有優點的,可是那個的匈奴,也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