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經歷了長達近二十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帶領將士們取得了在中山國的統治權,並且趙氏在中山國的統治非常穩定,這讓趙氏不僅在國土面積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其經濟以及軍事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早在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就力排眾議在當時的趙國軍隊中間推廣了「胡服騎射」,後來人也將「胡服騎射」稱為是令趙國走向強大的根本原因,或是說這樣的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過趙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可是事情真的是這樣的麼?「胡服騎射」到底又好在哪裡呢?
02正燕社稷,輔秦立君
公元前315年,燕王噲在鹿毛壽的蠱惑下將自己的王位禪讓給了燕國的國相子之,隨後燕國的太子平不舒服了,作為燕國的儲君,自己的父親將王位讓了出去,那還能有自己什麼好果子吃,於是太子平果斷聯繫到了自己在齊國的親戚齊宣公(當時齊國和燕國通婚,並且齊國和燕國的關係表面上還不錯),請求齊國出兵幫助自己除掉子之。
在得到了齊宣公的同意之後,燕太子帶著自己手下人的率先向子之發難,但是沒有成功,而燕國將領市被則是在這場戰爭中為太子丟掉了自己的性命。於此同時,齊宣公立即出兵攻打燕國,齊國將領匡章帶著軍隊攻入了燕國的公室,把子之和燕王噲兩個人一起給殺了,齊宣公此舉可謂是人情做到了極致。
但是這時候燕國人民不高興了,認為燕太子此舉無異於是引狼入室,並且涉嫌弒君謀位,所以燕國百姓群起而攻之,至此燕國大亂,趙武靈王在得知這件事之後,立即派人到韓國擔任人質的燕公子職接回來,然後大軍護送公子職回國做了國君,齊國人由於殺了燕王噲也不在理,加上齊國在當時的國力未必比燕國強大,所以就撤軍了,也由此開始了韓趙燕的鐵三角。
到了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喪命,趙武靈王又從燕國帶著做質子稷到秦國做了國君,也就是後來的秦昭襄王,趙國在這一時期,可以說是走到了外交上的巔峰,這也為後來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環境。
03大朝信宮
也正是在這場公元前307年的幫助秦國擁立新君的過程中,趙武靈王真正親眼見識到了秦國的強大。回到趙國之後,趙武靈王立即在信宮召開會議,同當時自己最信賴的臣子肥義展開了長達五天的討論。
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開完會到中山國的邊境遊玩了一趟,隨後對自己的大臣樓緩說,趙氏的先君篳路藍縷,開拓疆域,但是趙國的軍力不夠強大,這樣下去,莫說是求發展,就是自保也岌岌可危,因此要想成就霸業,就必須拜託舊俗的牽絆,所以自己決心穿上胡服。
「胡服「顧名思義,是胡人的服裝,倘若是趙武靈在遊遍了中山之後才有了改革的想法,那麼從秦國回來之後的和重臣肥義五天的討論意義在哪裡?況且這時候的趙國還沒有統治中山。所謂的改胡服的原因有兩種可能:見識了秦軍對狄人或者胡人的部分相對於中原諸侯軍隊較先進的軍事技能的學習胡人在秦國的北部,常年對秦國造成了困擾,某種程度上可以和秦國的軍隊抗衡或者在和秦軍的交鋒中多次佔了便宜。
首先要說一下的是,秦國人東進由於要跨河作戰,加上當時晉國的實力實在強大,還有後來三晉的阻礙,因此秦國在直到戰國初期也沒有放棄向西發展,也就是在和這種狄人也好胡人也好的作戰中,秦軍還是學到了很多技能,包括這些周邊國家的穿著文化等等,因此,我個人大膽猜測,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看到了秦國的發展受到了影響,同時也聽到了胡人對秦國的騷擾,因此才去實地考察,萌生了穿胡服的念頭。
04胡服騎射的好處
自春秋以來,各大諸侯的軍隊基本上是車兵和步兵為主,也就是說基本上是沒有騎兵的,秦國人在常年的向西發展中,見識或者接觸到騎兵的時間應該是最早了,秦武王曾出兵伐韓的時候,秦國已經是有一隻相當成熟的軍隊了,而趙武靈王在去秦國的路上必定是見識到了甘茂所率領的秦軍,應該也是在這時候看到了秦國騎兵的威武。
騎兵在作戰過程中,速度快,並且衝陣能力極強,一直訓練有素的騎兵隊伍和相同人數或者說三倍以內的步兵作戰,通常情況下都是騎兵獲勝,騎兵的加入在當時來說,對一支軍隊的提升是非常大的。
但是當時的趙國不盛產馬匹,怎麼辦呢?那就是打中山國,但是趙氏傾全國之力攻打中山國的行為實在冒險,所以趙武靈王自己穿上胡人的服裝,喬裝到了中山國,一面學習騎射,一面謀劃將北上。也正是在這時候,不滿於中山國稱王的齊湣王表示要徵討中山,而趙武靈王則是乘機徹底將中山滅亡。
了解當地習俗的趙武靈王很快便穩定了中山的局面,並且通過中山西進,消滅了樓煩,到了胡林。趙國在擁有了馬匹之後,便迅速開始了軍事上的改革,也就是後來對胡服騎射的推廣,而趙國的軍事實力也開始迅速提升。
05個人拙見
在趙武靈王的一生中,幫助燕國結束內亂,穩定燕國的政治,已經後來又幫助秦昭襄王走上君位,其行為是符合當時的《周禮》的,可以說在做著兩件事情的時候就已經意味著趙武靈王已經是趕上當初的秦穆公了,或者說他的就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秦穆公。
秦國的強大,以及其訓練有素莊嚴的軍隊,讓趙武靈王開始擔憂,他深知如果不圖謀發展,那麼趙國一定會成為秦國的盤中餐,但是也正是因為趙武靈王一心圖謀北進,導致韓、魏兩國在秦、楚的夾擊下節節敗退,致使秦國東渡黃河而兼併六國。
參考文獻:
《左傳》《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