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第六代君主,其知名度明顯不及同時代的其他君主,但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梁啓超評價他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現代的「非主流歷史學家」甚至認為他是戰國時期唯一能阻擋秦滅六國之人。
那麼趙武靈王是一位怎樣的戰國君主?
年少成名
趙肅侯死後,趙國新君繼位,魏惠王立即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精兵,趁趙國新君年幼之際,俟機圖趙。年僅十五歲的他,就能在大臣肥義的幫助下,鎮定地退走五國之兵。年少的趙武靈王初涉君位就經受住了如此嚴峻的考驗。
外交舉措
之後在外交上,趙武靈王做了一個極高明的外交決策,就是和秦國修好結盟,當北方燕國爆發內亂時,齊國大軍趁勢盡佔燕國國土,趙國和秦國聯兵,扶植燕國公子姬職繼位為燕昭王,打敗齊國支持的燕國原太子姬平,迫使齊國撤軍,既阻止了齊國吞併燕國的可能,更讓燕齊兩國成為不死不休的死敵。
其後,秦武王洛陽舉鼎,意外身死,秦國諸公子爭位,趙武靈王和燕昭王聯手,共同扶助了秦公子嬴稷即位,是為秦昭襄王。由此秦趙燕三國同盟的確立和鞏固,扭轉了此前趙國不斷挨打慘敗,國勢衰頹之極的困境,亦為之後趙國改革和國勢擴張奠定了堅實外交基礎。
胡服騎射及其影響
面對天下大亂,各國無暇幹涉趙國內政的天賜良機,趙武靈王向全國發布實行胡服騎射的法令。趙武靈王先在趙國的北部搞試點。全面遊牧化的趙國騎兵,取胡人機動性強的優勢,棄其紀律性差的缺點,在與北方胡人的軍事鬥爭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其後在趙國全境實行胡服騎射,以能任官,明確了遊牧文化的主導地位,結果大批出身低賤和有戎狄背景的人得到重用。為了提高國民對在全國實行胡服騎射政策的信心,趙武靈王用他有限的騎兵在對中山的戰爭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在聲勢上為胡服騎射的好處做了現實、有力的宣傳。
十年間,通過胡服騎射的改政,趙國一轉外戰頹勢,疆土一下子擴張了數倍,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史載「時趙之強,甲於三晉」,武靈王趙雍也由此被譽為戰國史上最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一。
雄心壯志
他化裝為使者,冒險親身入秦國,詳細考察秦國的地理山川、變法律令,君臣詳情,擬定了一個從北面繞過函谷關天險,襲取秦國的計劃。打算親率數萬採用遊牧民族戰法的趙國輕騎兵,從趙國新佔領的雲中郡南下,快速通過秦國防守相對空虛的陝北地區,直取秦都鹹陽城,以閃電戰斬首秦國中樞,吞滅秦國,然後再倚仗原秦國和趙國佔據的關中和太行的高屋建瓴地勢,進而掃滅其他五國,一統天下。
此時秦國雖強,但其北方邊境正是唯一防禦薄弱環節,而當時中原各國,也唯有趙國有戰力和機動性最強的輕騎兵團,可以實施雷霆閃電一擊。
運去英雄不自由
可惜不久之後,因為立儲之事在兩個兒子之間,舉措反覆,招致眾臣離心,禍起蕭牆,趙國爆發「沙丘之亂」,趙武靈王在沙丘之亂中被幽禁餓死。只憾英雄壯志難遂。這正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歷史學家翦伯贊有《登大青山訪趙長城遺址》一詩:「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靈王。邯鄲歌舞終消歇,河曲風光舊莽蒼。望斷雲中無鵠起,飛來天外有鷹揚。兩千幾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