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最厲害的君主,秦國和趙國兩位明君都是在他的支持下才登基的

2020-12-24 多邊形的歷史

對於戰國時代的君主,很多人都比較熟悉。因為那個時候諸侯並立,數量很多。相對來說明君也比較多。比如我們熟悉的秦國的秦孝公、秦惠文王,楚國的楚莊王,韓國的韓昭侯,趙國的趙惠文王、齊國的齊宣王等。這些君主可以說都是明君,名垂青史。不過要說最厲害的君主,還是這個君主。這個君主輔佐了兩位明君上臺,這兩位君主都是在他的扶持下才登基的。而且此人還把國家建設成一個強國,是當時唯一一個能和秦國對抗的國家,這個君主就是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名叫趙雍,是趙肅侯趙語的兒子。趙武靈王十四歲的時候,父親趙肅侯去世。魏、楚、秦、燕、齊各派銳師萬人來參加會葬。說是來參加葬禮,想趁趙國新君剛立,國內政局不穩趁機滅了趙國。趙武靈王親自率領軍隊來對抗這些這些國家,讓這些國家軍隊不敢進入趙國境內。這件事可以說明趙武靈王年少有為。也可以看出他日後必有一番作為。

公元前314年,齊國趁燕國國內大亂,齊宣王派兵攻打燕國。燕王噲被殺,子之逃亡,被齊人抓住砍成肉醬。後來,趙武靈王將燕王噲送在外國當人質的庶子公子職,從韓國護送回燕國即位,這就是燕昭王。燕昭王繼位後,任用樂毅進行改革。在樂毅的帶領下燕國國力大增,最後聯合五國一起攻打齊國,差點滅了齊國。可以說這在當時來說影響重大,如果不是樂毅伐齊,秦國後來也沒有辦法統一六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由於秦武王去世時沒有子嗣,所以在誰是繼承人上國內出現了衝突。後來在趙武靈王的帶領下,趙國燕國兩國護送在在燕國為質子的嬴稷回國繼位,也就是後來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間,發生了著名的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在他的統治下,秦國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基礎。如果沒有他的話,嬴政後來也沒有實力消滅六國。

燕昭王和秦昭襄王都是當時少有的明君,對本國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而他們之所以能夠繼位,都是因為有趙武靈王的支持。可以說在這方面來說,趙武靈王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而且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直接促進了趙國的強大。如果沒有趙武靈王,趙國後來也沒有能力對抗秦國。不過,這樣一個偉人,晚年卻因為儲君的位子被軟禁餓死了,還是非常可惜的。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趙國連出了三位明君,卻還是敗給了秦國!
    至此之後,魏國、韓國、趙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從而和秦國、齊國、楚國、燕國並稱為戰國七雄中。在戰國七雄中,趙國後來居上,在長平之戰前成為山東六國中唯一可以單獨抗衡秦國的諸侯國。換而言之,長平之戰前的趙國,無疑是趙國的巔峰了。而趙國之所以能達到這一巔峰,離不開趙肅侯、趙武靈王、趙惠王這三位明君的努力。不過,儘管趙國連出了三位明君,卻還是敗給了秦國,也即在長平之戰後走向了衰落。
  • 趙國的君主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正式稱王的君主?
    在前文《禮崩樂壞:戰國七雄的君主大概都是在什麼時候正式稱王的?》中,本鬼介紹了戰國七雄正式稱王的時間。在戰國七雄的君主中,趙國稱王時間是最晚的,直到戰國中後期才正式稱王,比楚國晚了近四百年。對春秋戰國歷史比較了解的朋友們可能知道,趙家在晉國時期就是實力最強的執政卿大夫之一,其綜合實力在戰國也是前列的。既然如此,趙國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正式稱王的呢?甚至比七雄最弱的韓國還晚?「三家分晉」之後,趙國的綜合實力在「三晉」位居第一。
  • 戰國四大名將趙國佔據兩位,為何會敗給秦國?三個方面為你解答!
    我們也都知道秦國統一六國的路途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趙國就是秦國的頭號強敵。我們都知道古代戰爭打的不僅是人力,打的更是一個國家的國力。即便是「戰國四大名將」趙國與秦國同樣都是佔據兩位,但趙國的國力沒有秦國強悍。最說有六國合縱聯軍,但是六國君主各懷鬼心誰也不真正的出力,到頭來的結果只是勞民傷財,而對於秦國根本就起不了什麼作用。
  • 戰國時期,秦國從秦孝公到秦始皇七代君主的簡述
    到了戰國初期,秦國也經歷了百年的衰弱時期。秦孝公即位後,他任用商鞅在全國進行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秦孝公去世後,經過歷代秦王的勵精圖治,秦國最終橫掃六國,一統天下。下面就簡單的來介紹一下從秦孝公到秦始皇這七位君主。1、秦孝公贏渠梁自秦厲共公以來,秦國經歷了幾代君位的動蕩,國力大不如以前。魏國趁機奪取了河西之地。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大家對於戰國後期的歷史應該比較熟悉,天下就剩下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這裡面要說軍事力量最強的毫無疑問是秦國,以一國之力對抗東方六國,而六國中能與勉強抗衡的恐怕只有趙國了。兩國各自都鍛鍊出了一批能徵慣戰的傑出將領,秦國有白起、王翦、王賁、李信等,趙國有廉頗、李牧等。兩國相互徵戰、連年廝殺,可以說仇怨較深。
  • 戰國時期傑出的君主——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第六代君主,其知名度明顯不及同時代的其他君主,但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梁啓超評價他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現代的「非主流歷史學家」甚至認為他是戰國時期唯一能阻擋秦滅六國之人。那麼趙武靈王是一位怎樣的戰國君主?年少成名趙肅侯死後,趙國新君繼位,魏惠王立即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精兵,趁趙國新君年幼之際,俟機圖趙。年僅十五歲的他,就能在大臣肥義的幫助下,鎮定地退走五國之兵。
  • 他到底是趙國丞相,還是秦國丞相,權臣郭開助秦滅趙
    戰國時期歷史人物,趙王遷寵臣。出身太原郭氏,歷仕趙悼襄王、趙幽繆王兩代君主,拜為相國,封為建信君。進入秦國,拜為上卿。對於熱播劇《大秦賦》中的戰國名將大家都非常熟悉,尤其是秦趙兩國的將領,其中趙國的廉頗和李牧在劇中也被真實地還原了原有的歷史形象。與此同時一些配角,諸如權臣郭開也引起了不少觀眾的關注。
  • 禮崩樂壞:戰國七雄的君主大概都是在什麼時候正式稱王的?
    眾所周知,周天子的分封體系在戰國時期的崩潰程度遠超春秋時期,其中的標誌就是戰國七雄先後稱王。不過戰國七雄也不是在同一天稱王的。那麼戰國七雄的君主大概都是在什麼時候正式稱王的呢?楚國由於時間太早,學界對於楚國正式稱王的時間至今仍然存在爭議。
  • 什麼原因讓趙國在戰國七雄中成為最能跟秦國硬剛的國家?
    看過近期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的朋友,應該都對趙軍在抗擊秦軍過程中所展現出的頑強戰鬥力和趙人所表現出的寧死不屈之精神,有深刻的印象。作為秦國統一天下路上最大的障礙,趙國還真是一塊硬骨頭,即便在長平之戰中慘敗,四十多萬大軍被「人屠」白起坑殺殆盡,幾近亡國,但之後仍能在秦國的接連打擊下,頑強支撐三十多年。
  • 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為什么子楚、嬴政父子還要在趙國當質子?
    近日,《大秦賦》熱播讓許多人對戰國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夜讀史書就借這個話題來與大家聊聊戰國時期質子的那些事。中文的質子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亞原子粒子;二是指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一般都是國君的子嗣。
  • 燕趙之地多俊傑,為何趙國君主卻一代不如一代
    在戰國時期,秦靠著多位君主的努力,才有了能東出一統的實力,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奮六世之餘烈"。確實,秦國的君主在當時整體質量是最高的,他們都有著非常出色的才能,哪怕是在位時間較短的秦武王,莊襄王等人,也都有著一定的成績。
  • 趙武靈王有4個兒子:次子成為趙國君主,另外三人都是什麼結局?
    趙國第六位國君,趙肅侯趙語的兒子,生於趙肅侯十年(公元前340年),卒於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在趙國歷史上,趙武靈王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位君主。在趙武靈王之前,趙國在戰國七雄之中,無疑是比較弱小的諸侯國。但是,經過趙武靈王開啟的「胡服騎射」,趙國迅速崛起,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甚至可以和秦國相抗衡。
  • 戰國 235 荀子的悲哀——他去趙國又發生了什麼呢?
    荀子作為一個天才,一個大師,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治國的主張,只可惜,理想對於他來說,永遠只是定格在理想的層面上。他身懷絕技,但是沒有碰到賞識自己的明君。在兩千多年以前那些懷才不遇的日子裡,荀子不辭勞苦四處奔波,就像後來的傳教士一樣,到處推銷自己的理念和思想。
  •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範雎,而是魏冉!
    宣太后是秦惠文王的妾室,魏冉是宣太后的弟弟,秦惠文王死的時候,立嬴蕩為秦王,是為秦武王,嬴蕩在位四年年紀輕輕就死了,沒有留下子嗣,因此嬴蕩的兄弟相爭,當時嬴稷正在燕國坐人質,魏冉在趙武靈王的支持下,擁立嬴稷為秦王,是為秦昭襄王。魏冉對於嬴稷的登基起著重大的作用,嬴稷登基後,宣太后與魏冉的聯合下,剿殺了反對秦昭襄王的各種勢力,從而穩定秦國的政權。
  • 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什麼概念,六國君主被他熬死了15個
    在燕國做人質的嬴稷在燕國和趙國的支持下回到了秦國。到了秦國之後,嬴稷在右相樗裡疾、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擁立下繼承王位,這就是著名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戰國時非常有名,光是他在位時間就比較厲害。他在位56年,是秦國戰國時期在位最久的君主。秦昭襄王在位的時候,六國君主被他熬死了15個。我們看一下各國被他熬死的君主。
  • 風雲戰國之趙國 下篇
    戰國後期面對強秦,當其他國家苟且偷生的時候,趙人一直在反抗。此時趙國第八代君主趙孝王 趙丹在位。公元前262年,趙國接受了韓國的上黨,憤怒的秦國大舉攻趙,秦趙兩國,各自國積了數十萬重兵,雙方實力相當,僵持不下,戰爭已經持續了兩年之久。
  • 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差點連兒子都熬死,奠定始皇統一大業
    說到秦國歷代君主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無疑是在位時間長達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這在混亂的春秋戰國時期屬是罕見,而且作為秦國在位最長的國君,秦昭襄王其在位期間的功績也是無人可及。很多人覺得嬴政乃是當時的秦國國君第一人,其實我們會發現嬴政所做的不過是將秦國前人的努力進行歸化而已。
  • 趙武靈王除了胡服騎射還做了什麼讓趙國成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當中有一位政治強人,就是趙國的趙武靈王。宣太后(羋月)掌權之初,甚至在掌權以前都要看這位強人的臉色,否則她就沒有後來的地位和權力。那麼這個宣太后跟趙武靈王是什麼關係?趙武靈王究竟在哪些地方配得上「強人」這個稱號?一度讓趙國成為戰國七雄?
  • 秦武王19歲登基,23歲舉鼎而死,他真的是平庸的君主嗎?
    那麼,問題來了,秦武王19歲登基,23歲舉鼎而死,他真的是平庸,或者說是頭腦簡單的君主嗎?一首先,在筆者看來,縱觀秦武王的一生,顯然不是一位頭腦簡單的君主,並且,就秦武王的所作所為來說,無疑加快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歷史進程。
  • 戰國四大公子之首,有他在秦國不敢出函谷關半步
    戰國後期,秦國漸漸成為了七雄中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威震六國。但有一個人卻把秦國軍士牢牢的堵在了函谷關內,不敢越過雷池一步,等他死後才敢出函谷關,蠶食魏國。而他便是戰國四大公子之首魏國信陵君。戰國四大公子魏國信陵君、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皆是世上少有的大才之人,而能成為四大公子之首,信陵君有何不同之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