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秦賦》熱播讓許多人對戰國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夜讀史書就借這個話題來與大家聊聊戰國時期質子的那些事。
中文的質子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亞原子粒子;二是指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一般都是國君的子嗣。本文要寫的是歷史而並非物理,所以質子自然是指後一種意思。
在《大秦賦》第一集中,秦國大軍圍攻趙國首都邯鄲,憤怒的趙王打算殺死秦國質子嬴異人(後改名為子楚)及其兒子嬴政作為報復。關鍵時刻,趙國商人呂不韋賭上身家性命帶著子楚倉皇出逃,期間險些被追擊的趙國軍隊殺死。看到這裡許多人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為什么子楚、嬴政父子還要在趙國當質子呢?
在現代人的觀念中,將本國重要人物送給敵國或潛在對手當人質那必然是弱勢一方迫於無奈的選擇。可是在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互派質子卻是邦交的常規流程。無論是強大的秦國、趙國,還是弱小的韓國、燕國,都有其他國家留下的質子作為擔保,以此表明彼此保持睦鄰友好的決心。
雖然當時秦國的實力要高出其他六國一大截,但也做不到以一敵六,所以秦國也需要採取連橫、遠交近攻以及互派質子等外交手段來麻痺對手,防止出現六國聯手抗秦的局面。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各國互派質子,但不同實力國家派出的質子重要性卻不盡相同,強國可以安排不太重要的子弟去做質子,弱國就沒那多選擇了。比如子楚在被派往趙國時,他的身份是秦昭襄王的孫子,而秦昭襄王共有二十多個孫子。同一時期燕國留在趙國的質子身份則是燕王喜的嫡長子、燕國王位的第一繼承人太子丹。
說到太子丹,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太子丹在趙國做質子的時候結識了子楚的兒子嬴政。兩位年齡相近,處境相同的少年在異國他鄉很自然就成為了好朋友。後來嬴政成為秦王,太子丹又被送至秦國當質子。原本太子丹以為憑著早年的關係,秦王嬴政應該會善待自己。可令他極度失望的是,嬴政不僅翻臉不認人,甚至刻意不給太子丹應有的禮遇。
俗話說「士可殺,不可辱」,嬴政的舉動讓太子丹感覺自尊受到嚴重踐踏。於是他自作主張,偷偷逃回了燕國,並發誓一定要報復嬴政。於是中國歷史上便出現了一段家喻戶曉的刺客故事——荊軻刺秦王。
好了,關於質子的話題就先聊到這裡,感謝關注夜讀史書!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