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 235 荀子的悲哀——他去趙國又發生了什麼呢?

2021-02-13 謝濤聽世界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兩千多年以前,穿著寬袍大袖的一個白鬍子老頭荀子,站在大街上用這樣的一種節奏,來說自己的治國的理念。這跟今天在夜總會或者在演唱臺上的,那些歪戴著太陽帽,穿著運動衫,松松垮垮的褲子幾乎要從屁股上滑下來的那些年輕人,從性質上來說,那幾乎就沒什麼區別了。當然可能那白鬍子老頭荀子,不會做一些很奇怪的手勢,也不會把自己的屁股扭來扭去而已。

荀子作為一個天才,一個大師,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治國的主張,只可惜,理想對於他來說,永遠只是定格在理想的層面上。他身懷絕技,但是沒有碰到賞識自己的明君。在兩千多年以前那些懷才不遇的日子裡,荀子不辭勞苦四處奔波,就像後來的傳教士一樣,到處推銷自己的理念和思想。

在秦國,荀子看到的不是雄才大略的範雎,也不是雄心勃勃的秦昭襄王,至於白起,儒家的人更不會將一個殺人如草芥的將軍放在眼裡,荀子所看到的只是一百年前就在這一座城市當中逝去的巨人--商鞅。

在秦國的首都,範雎也見了荀子。他就問荀子:「你在秦國,看到了什麼呢?」他的原話是「入秦何見?」荀子看到了,他看到了自己想見到的一切,他看到了秦國可怕的牙齒,可怕的秦國的地形,可怕的秦國的資源和人民,就連秦國人的音樂都讓荀子感到深深的恐懼。

秦國的關塞相當險要,自然資源相當豐富,秦國的百姓相當樸實,而秦國的音樂相當清新, 他們的服飾也相當優雅。秦國的官吏個個嚴肅,沒有不恭敬忠信的;秦國的士大夫,走出自己的家門,進入公家的大門,出了公家的大門,就回到自己的家門,他們是沒有私人的事務的;秦國的朝廷,所有處理的案件沒有一件是積壓停滯的。所以這麼些年以來,秦國世代保持繁盛,並不是一種幸運,而是必然的。

荀子他老人家看到的正是組成一臺戰爭機器的每一顆螺絲,這一臺機器已經組裝完畢並且在高速運轉了,前進的方向就是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那個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就是它的終點。而它的前方,現在有一個叫「長平」的不起眼的地方,和一個已經在走下坡路的自尋煩惱的趙國了,只要跨過這一道最後的障礙,秦國人稱霸天下再無阻礙了。

這一切都是荀子看在眼裡的。荀子的故鄉是趙國,他知道秦國的可怕,他也不能不為自己的國家出一份力。在他眼裡,或是在他這一類聰明人的眼裡,戰爭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知道結局了。失敗的原因不在於臨陣換將,一個趙括微不足道,他不是天才,光憑他的力量去阻擋一個先進的制度,那是不公平的,就算他沒有紙上談兵,就算他在長平擋住了秦國人,但最後也擋不住歷史的車輪。因為如果不是趙括,這個世界上還會出現像是王括、李括等等諸如此類換個名字的人,結果都是一樣的。

秦國人優於戰國其他諸侯的,不是刀槍兵器,也不是士兵將領,甚至不是雄才大略的範雎和老謀深算的秦王,他贏,贏在制度,一個全面為戰爭服務的政治制度。

我們把有些人稱為大師,不是沒有道理的,也許他們真的有先知先覺的本領。當然話又說回來,這些人也是人,有血有肉,和其他人有同樣的肉體的構造,只不過,這些所謂的大師,他能比別人多運動一下自己的腦細胞。就在那一場決定戰國命運的長平之戰沒開始之前,荀子就已經隱隱地預測到了戰爭的結局。假如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的幸運,假如老天爺沒有睡著的話,趙國必敗!

逐漸強大起來的秦國、野心日益膨脹的秦王、雄才大略的範雎,這三座大山已經為趙國拉響了警報。如果僅僅是外患,那還不足以使發展了一百多年的趙國頃刻就滅亡了,能夠使一個國家毀滅的,通常是來自於內部的憂患。這個時候即將迎來滅頂之災的趙孝成王,仍然沉浸在他的祖先為他創造的美好生活當中。飯飽思淫慾,這個時候的趙孝成王,生活已經無聊到玩起了斷袖,他包養的小帥哥甚至都有了封號--建信君,建設的「建」,信用的「信」。

作為比較,我們會遺憾地發現,藺相如,這樣一個不惜一切代價替趙國賣命的人,臨死了都沒能在趙國混個封號,而這個我們聽起來非常陌生的不知何許人也的建信君,到底何德何能能夠得到一個封號呢?歷史文獻上沒有太多關於這個人的記載,但是在後來趙國出土的一些兵器上面,倒是能常常看到這個人的名字。《戰國策》當中也曾經幾次提到這個人,說:「建信君之所以事王也,色也。」哦,建信君是個男人,他之所以能夠侍奉大王的,就是他的美貌色相了。於是我們似乎也可以知道了,為什麼趙奢、廉頗、藺相如這些大老爺們會在趙王面前失寵了。確實啊,你們一個一個鬍子拉碴的,說話粗聲粗氣的,眉毛也不修一下,頭髮又披散著,在我面前當然得不到任何的寵信了,我們喜歡的是小帥哥呀。

相比於建信君的高帥富,這些年過半百的老頭子,只能直接定義為矮銼醜。《戰國策》當中,稱建信君為「幼艾」,幼小的「幼」,艾草的「艾」。這種稱呼是當時對年輕貌美的男子的稱呼,顯然建信君就是基情四射的趙孝成王的男寵小菊花了。

這個樣子的趙國,這個樣子的趙國的領導人,怎麼會是那個樣子的秦國,那個樣子的秦昭襄王的對手呢?荀子很犯愁,畢竟趙國是自己的祖國,他有心拉自己的祖國一把。可惜呀,面對這樣一個不走尋常路,只喜歡曲徑通幽的非主流的國君,荀子也束手無策。

後來曾經有一次,荀子和臨武君在趙孝成王面前討論軍事,談話當中,荀子不斷地把話題引到政治制度上來。荀子是個明白人,不清楚為什麼當時他不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而是慢慢地引導。也許是因為趙孝成王對當時國家的制度很滿意,也許是因為要改革,改革就必須付出流血的代價,所以荀子他老人家很謹慎。

好在談論軍事是可以暢所欲言的,趙孝成王最後一點男人味兒還在。趙孝成王是先開口問的:「請問兩位,用兵的要術在哪裡呢?」首先搶答的是臨武君。這個臨武君,我們也不太熟悉,按我們的習慣思維,在趙國問用兵打仗的事兒,應該找廉頗、趙奢,為什麼偏偏找兩個手無抓雞之力不懂打仗的人來問呢?史料上沒有記載,沒有記載這個臨武君的來龍去脈,也沒有關於他打仗的記錄,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個傢伙吹起牛來那是一套一套的,那是相當的清新脫俗啊。

相關焦點

  • 趙武靈王除了胡服騎射還做了什麼讓趙國成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當中有一位政治強人,就是趙國的趙武靈王。宣太后(羋月)掌權之初,甚至在掌權以前都要看這位強人的臉色,否則她就沒有後來的地位和權力。那麼這個宣太后跟趙武靈王是什麼關係?趙武靈王究竟在哪些地方配得上「強人」這個稱號?一度讓趙國成為戰國七雄?
  • 風雲戰國之趙國 下篇
    戰國後期面對強秦,當其他國家苟且偷生的時候,趙人一直在反抗。此時趙國第八代君主趙孝王 趙丹在位。公元前262年,趙國接受了韓國的上黨,憤怒的秦國大舉攻趙,秦趙兩國,各自國積了數十萬重兵,雙方實力相當,僵持不下,戰爭已經持續了兩年之久。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戰國七雄-趙國
    在戰國中後期,東方三強(魏、齊、楚)相繼衰落,秦國之威獨步天下之時,趙國時為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 趙國對秦國而言可謂是東出的最大的阻礙,秦趙兩國統治集團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外交伐謀是越演越烈。武靈王使秦、完璧歸趙與澠池相會等重大外交事件的發生,就是秦趙雙方相互試探、暗中較勁的真實體現。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大家對於戰國後期的歷史應該比較熟悉,天下就剩下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這裡面要說軍事力量最強的毫無疑問是秦國,以一國之力對抗東方六國,而六國中能與勉強抗衡的恐怕只有趙國了。兩國各自都鍛鍊出了一批能徵慣戰的傑出將領,秦國有白起、王翦、王賁、李信等,趙國有廉頗、李牧等。兩國相互徵戰、連年廝殺,可以說仇怨較深。
  • 再看大秦帝國,李斯、韓非的老師荀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荀子也因此以為李斯志在天下,不如遊走列國完成其輔助王者統一天下之理想。那麼,培養出李斯、韓非等戰國風雲人物的荀子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這本書裡會有答案。為什麼荀子到齊國有那麼重要呢?他去過秦國、楚國,也回過趙國。齊國所以特別重要,是因為當時中國的文化中心在那裡。齊國有個稷下學宮,有點像今天的社會科學院,始建於齊桓公。稷下在齊國都城臨淄的稷門附近。齊宣王時,稷下學宮達到鼎盛階段,齊襄王時再度中興。在興盛時期,曾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的幾乎各個學派,匯集了天下賢士多達千人。
  • 趙國的君主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正式稱王的君主?
    在前文《禮崩樂壞:戰國七雄的君主大概都是在什麼時候正式稱王的?》中,本鬼介紹了戰國七雄正式稱王的時間。在戰國七雄的君主中,趙國稱王時間是最晚的,直到戰國中後期才正式稱王,比楚國晚了近四百年。對春秋戰國歷史比較了解的朋友們可能知道,趙家在晉國時期就是實力最強的執政卿大夫之一,其綜合實力在戰國也是前列的。既然如此,趙國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正式稱王的呢?甚至比七雄最弱的韓國還晚?「三家分晉」之後,趙國的綜合實力在「三晉」位居第一。
  • 春平君為何從趙國的儲君淪落為趙國的罪人?
    戰國時代,各國的封君爵位,是「君」、「侯」二等制,「侯」高於「君」。列國公子們的封爵號一般是君,而春平侯的封爵,說明他在國內地位不一般。至於春平侯到底是什麼時候被冊立為太子的,找不到確切的史籍記載,但是應不晚於趙孝成王十八年(前248)。據《戰國策》記載,在趙孝成王十七年(前249)的時候,春平侯已經是趙國的相邦了,這年他大致二十歲。
  • 《荀子 ·勸學篇》(節選)
    荀子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他是戰國末期趙國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著作《荀子》更是廣泛流傳,深刻影響著後世的思想、教育領域,他的學生有韓非、李斯等名人賢士。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接下來是闡述了小人之學的過程:「從耳朵進去,從口中出來,口耳之間不過四寸的間距罷了」接著是小人之學的結果:「怎麼能使自己的七尺之軀具有良好的品德呢?」也就是說,荀子認為,小人的學習是無法全面落實到身語意的行為上的,更是無法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
  • 將帥傳 | 戰國趙國·趙奢趙括
    趙奢,戰國後期趙國名將。趙奢初做趙國的田部吏(徵收田
賦的小官),收租稅,執法無私,因平原君家不肯出租,趙奢依
法處置,殺平原君家主事者九人。平原君發怒,要殺趙奢,趙奢
趁機進說道:「您是趙國的貴公子,現在縱容您家不奉行公事,那
麼國法就會削弱;國法削弱了。國家就會衰弱;國家衰弱,各國
就會進兵侵犯;各國進兵侵犯,趙國就不能存在,那您還怎麼保
持現在這樣的富貴呢?
  • 趙武靈王締造強大騎兵讓趙國崛起,最後被活活餓死,他錯在哪裡?
    同時,也是戰國後期唯一可與秦國爭鋒的國家。趙國。古語有云,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其中燕國多佔了一分慷慨,而趙國卻多佔一分悲歌。為什麼呢?因為趙國人有著鮮明的性格特徵,暴躁、好戰、衝動、目無法度。可以說在他們的性格中,沒有什麼事是不能做的。
  • 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為什么子楚、嬴政父子還要在趙國當質子?
    近日,《大秦賦》熱播讓許多人對戰國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夜讀史書就借這個話題來與大家聊聊戰國時期質子的那些事。中文的質子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亞原子粒子;二是指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一般都是國君的子嗣。
  • 虞卿:戰國時的趙國宰相,寧願放棄相位也要救助被秦國追殺的魏齊
    虞卿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宰相,在長平之戰時勸趙王合縱,戰後反對趙孝成王割地予秦,還曾放棄相位主動救助魏齊。那虞卿是如何遊說趙孝成王與救助魏齊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力勸趙王虞卿是戰國時期的著名說客,曾經多次遊說趙孝成王,因此得到重用,擔任趙國上卿。
  • 明明是秦國打敗了趙國,為何還要派公子子楚去趙國當8年質子?
    不少人不理解,為什麼明明是秦國打敗了趙國,卻還要派公子子楚去趙國當8年質子呢?是不是有點不合邏輯呢? 其他國家眼看著,自然也有了變法圖強的心,趙國最有名的就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那次改革了。 從公元前300年前後開始,趙國的實力也開始變得強大起來了,也相繼出現了一大批名將,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廉頗、李牧等人。可以說,在戰國後期,力抗秦國最久,最兇猛的就是趙國了。不過,一場「長平之戰」卻將趙國的家底敗了個大半,四十萬士卒被秦將白起下令坑殺了,趙國被迫割地求和。
  • 荀子論道談了些什麼?仁人之兵要有王者之志
    荀子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大思想家,荀子曾經和臨武君一起在趙孝成王面前討論用兵的關鍵。但是兩個人的看法完全不同。比如臨武君就認為上得天時下得地利,後發先致;這才是用人之術。可是荀子和他的看法完全相反,他認為只有保證團結人民上下一心,才能夠打贏勝仗。這是為什麼呢?
  • 什麼原因讓趙國在戰國七雄中成為最能跟秦國硬剛的國家?
    作為秦國統一天下路上最大的障礙,趙國還真是一塊硬骨頭,即便在長平之戰中慘敗,四十多萬大軍被「人屠」白起坑殺殆盡,幾近亡國,但之後仍能在秦國的接連打擊下,頑強支撐三十多年。期間,趙國還能西擊燕國,大破燕軍主力,一度兵圍燕都;北擊匈奴,殺敵十餘萬,縱橫草原;甚至在亡國前夕,仍能在肥之戰和番吾之戰中擊潰秦軍,讓秦國折損大將桓齮和數萬大軍。
  • 戰國七雄之趙國的歷史,第二個被秦滅亡,「胡服騎射」終為泡影
    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是第二個被秦滅亡的。
  • 戰國末期的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真的坑殺了40萬趙國士兵嗎?
    出土的戰國文物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間,在趙國的長平一帶,秦國和趙國的軍隊進行了一場戰爭,其結果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加速了秦統一中國的過程。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考慮之後決定藉機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趙孝成王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郡接收土地城池,同時派老將廉頗率軍駐守本土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以防備秦軍的進攻。公元前260年初,秦昭王命令左庶長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並佔領了上黨。農曆四月,王齕向長平的廉頗軍發起攻勢,趙軍對秦軍展開反擊。
  • 戰國最厲害的君主,秦國和趙國兩位明君都是在他的支持下才登基的
    對於戰國時代的君主,很多人都比較熟悉。因為那個時候諸侯並立,數量很多。相對來說明君也比較多。比如我們熟悉的秦國的秦孝公、秦惠文王,楚國的楚莊王,韓國的韓昭侯,趙國的趙惠文王、齊國的齊宣王等。這些君主可以說都是明君,名垂青史。不過要說最厲害的君主,還是這個君主。
  • 戰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5萬趙國大軍,是趙括的無能?還是另有他因
    至此,戰國史上最著名,也最殘酷的長平之戰即將拉開序幕。地理位置更加優越的長治盆地成了秦國的首選。佔領長治盆地後,向東可以經過滏口陘直接威脅趙國都城邯鄲。亦可將趙國一分為二後直切要害。但做到這一點需要穿越300多公裡的太嶽山。而且沒有戰略資源的補給的,補給線還可能被其切斷。如果韓國人覺得自己守不住的話。他們一定會第一時間向趙國求援的。
  • 《大秦賦》中韓王安,為何向秦國臣服4年後,嬴政還是要了他的命
    戰國七雄中韓國的實力最為弱小,由於其地理位置處於四戰之地,周邊都是大國,而韓國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綜合國力,都是這幾個國家當中最小的,所以他也是第一個被秦國所滅的諸侯。韓國的末代國君叫做韓王安,在向秦國投誠4年後,秦王嬴政還是將他殺了,那麼這裡到底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