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國的君主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正式稱王的君主?
在前文《禮崩樂壞:戰國七雄的君主大概都是在什麼時候正式稱王的?》中,本鬼介紹了戰國七雄正式稱王的時間。在戰國七雄的君主中,趙國稱王時間是最晚的,直到戰國中後期才正式稱王,比楚國晚了近四百年。對春秋戰國歷史比較了解的朋友們可能知道,趙家在晉國時期就是實力最強的執政卿大夫之一,其綜合實力在戰國也是前列的。既然如此,趙國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正式稱王的呢?甚至比七雄最弱的韓國還晚?「三家分晉」之後,趙國的綜合實力在「三晉」位居第一。
-
諸侯稱王,西周沒落,那麼這些戰國諸侯們什麼時候開始稱王的!
戰國各國是什麼時候稱王的?眾所周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爵位是完全不一樣的。而在春秋早期,各個國家君主的爵位高低,也就決定了他們國力的強悍與否。而隨著周王室政治影響力的不斷下降,各個諸侯國也通過稱王的手段,來進一步獨立出周天子的掌控。那麼在戰國七雄中的國家中,他們又是哪些國家最先稱王的呢?楚國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最先宣布稱王的國家是楚國,而這和楚國本身的歷史背景是有著直接原因的。因為在周王室還強大的時候,就把楚國可以分封到了當時非常偏僻的南方地區。
-
趙武靈王除了胡服騎射還做了什麼讓趙國成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當中有一位政治強人,就是趙國的趙武靈王。宣太后(羋月)掌權之初,甚至在掌權以前都要看這位強人的臉色,否則她就沒有後來的地位和權力。那麼這個宣太后跟趙武靈王是什麼關係?趙武靈王究竟在哪些地方配得上「強人」這個稱號?一度讓趙國成為戰國七雄?
-
戰國七雄的始祖分別是誰?三國君主以地名為姓,齊燕國君很有名
後來由於周天子沒了存在感,所以就出現了大國吞小國的現象,到了戰國時代也就只有七雄了。據《史記》所載,在七雄裡僅有齊、燕2國最早為武王所封,其他的國就是後來才出現的。那麼戰國七雄的始祖都分別是誰呢?燕國的始祖叫姬奭。這個姬奭是武王姬發的親兄弟,人稱召公。由於他是周武王的親兄弟,所以燕國可說是周的姬姓宗室國家。
-
逢澤之會:魏國率先稱王,結果被齊、秦、趙三國圍攻!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戰國七雄,第八雄是哪國?
戰國七雄秦、楚、趙、魏、齊、韓、燕,其中韓、燕實力相對較弱。
-
戰國七雄之一魏
戰國七雄之一。姬姓。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與趙烈侯、韓景侯被周天子正式策命為諸侯。 魏的疆域最初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河東」)、陝西境內黃河與洛河之間(「河西」)及山西芮城西南風陵渡一帶(「河曲」)。魏悼子徒居霍(今山西霍縣西南),魏昭子又徒居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其中心地區原在今山西西南,後逐漸向東南發展,通過今山西東南部(「上黨」),擴大到今河南北部(「河內」)和中部。
-
夾縫中生存的韓國,憑什麼活成了戰國七雄?
本著遠交近攻的原則,秦王政先是兵不血刃的滅掉了他的鄰居韓國,可以說滅韓國基本上沒有受到什麼阻力,過程簡單的讓人感覺乏味,甚至懷疑這種水平的韓國,怎麼就混成了戰國七雄呢? 既然說到戰國七雄,就先來看看這個說法的來歷,根據《漢書》記載:「曩者王塗蕪穢,周失其御,侯伯方軌,戰國橫騖,於是七雄虓闞,分裂諸夏,龍戰而虎爭。」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三》
戰國七雄指的是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齊,楚,燕七國。秦在函谷關以西,其他六國都在函谷關以東,又稱為山東六國。魏文侯在位時任用西門豹,李悝,樂羊等人進行改革,整頓財政,發展生產,獎勵耕戰,使其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韓國主要在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南部和山西省東南部。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為相,實施改革,加強君主的專制,使韓國國富民強。申不害死後,韓國遭受各國的侵略,韓國成為了當時七國中最弱小的一個國家。
-
韓國在戰國中存在感偏低,為何能並列戰國七雄?它又為何會衰亡?
以至於,在戰國歷史上,韓國給人的感受都屬於存在感有點偏低那種。那它有何過人之處,能與秦、趙、齊、楚、魏、燕並列戰國七雄呢?這六卿之職一開始由十一個世家輪流執掌,後來由於各種原因,最終到公元前453年的時候,十一家便只剩下韓趙魏三家。當時的晉國國君晉出公不願束手就縛,還派人請求齊魯兩國幫助他一起討伐韓趙魏三卿,結果最後卻以晉出公慘敗,病死在逃亡路上收尾。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了韓、趙、魏三家的諸侯地位,周天子此舉無形中也暴露出自身對諸侯們的掌控力已經到了快要徹底消失的地步。
-
【文化教育】戰國七雄實力排名 戰國七雄地圖古今對照
戰國七雄國家地圖齊國有一個特產就是鹽,所以齊國比較富裕,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中心,人才濟濟。戰國七雄實力排名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大篩選,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僅僅是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戰國初期的時候,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是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和秦國。
-
六國之中最先被滅,戰力不如宋國,韓國為什麼被公認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正式宣告滅亡,成為山東六國中率先被秦滅亡的國家。韓國君主韓安請降之所以韓國率先被滅,是因為秦國在戰國後期堅定運用範雎的遠交近攻戰略,一步步吞併天下,而與秦國土地接壤便屬三晉。迅速被攻滅,幾無還手之力,若論戰力,的確難堪七雄之列!其實在戰國紛飛的年代,除秦齊楚燕趙魏韓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就宋國來說,無疑是戰國七雄之外的一個強國。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往往還講究一個名正言順。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戰爭則是更加殘酷和頻繁了。
-
戰國七雄並立,諸侯君主都充實後宮,為何少見宮鬥劇?不僅怕穿幫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卻很少發生宮鬥可是,這樣的故事在戰國時代則是極少發生,比較知名的除了我們上面說到的秦宣太后羋八子之外,可能也就只有齊國的鐘無豔了,那麼,戰國時代,諸侯國林立這是每一個君主都需要考慮的事情,總不能,他國家已經兵臨城下了,自身還沉浸在後宮女子的溫柔鄉裡吧!所以,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讓當時的國君無法沉迷在後宮之中。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春秋戰國時代歷時500年,造就了無數英雄人物,是一段頗有傳奇色彩的歷史。越王勾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越王勾踐可是當初春秋五霸之一,與齊桓公、秦穆公等齊名。越國地域遼闊,超過了當時燕國、韓國等戰國七雄之一。但是為何到了戰國時期,七雄之一卻沒有越國的一席之地?
-
深度解讀:春秋戰國戰爭頻發禮崩樂壞:人相賊,家相纂,國相攻
所謂的道德信任在那個時代都是不值一提的,邦交政策也不再正大光明,陰謀權術十分盛行,那麼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呢?為什麼會如此混亂的狀態呈現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到底存在著哪些問題?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如何並列七雄的?
戰國有七雄,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國是戰國時期最頂尖的存在,而其中的韓國爭議頗大,一是因為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滅國的,二是戰國時期韓國實在是沒有幹什麼事,存在感極低,如果不是列入戰國七雄之一,很少有人能記住這個國家。韓國的實力真的很低麼?韓國為何會被列入戰國七雄之一?
-
戰國時全程打醬油的韓國,根本不算強國,為何能夠並列戰國七雄?
論戰國七雄的實力,各有各的輝煌,各有各的鋒芒,只有韓國時時被打的喊娘!自趙魏韓三家分晉開始,掀開戰國的序幕,魏文侯變法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超級大國,所向無敵,還曾經吊打秦國。魏國衰弱之後,逐漸形成秦、齊、楚三國橫強的局面,在秦昭襄王十九年的時候,秦齊還並稱「東西二帝」。
-
戰國七雄都城是哪,是現在什麼地方,有一國居然前後有過八個都城
戰國七雄就是指戰國晚期華夏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韓國、趙國、魏國、燕國、楚國、齊國,這些諸侯國大多是跟隨周朝建立分封后開始存在的,只不過有些諸侯國分封建立得早,比如齊國、燕國,有些諸侯國分封建立得晚,比如秦國、楚國。 接下來聊一聊戰國七雄曾經的都城在哪裡?他們的都城是今天的什麼地方?
-
戰國七雄的王牌部隊,個個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可惜都擠在了一起
說到戰國七雄,各位都非常熟悉了,戰國時期是我國非常經典的一段歷史,這一時間也是我國紛爭最激烈的時間,每個國家都曾經佔領一方,在版圖上有著各自的鏖戰。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戰國七雄中,每個國家的王牌隊伍吧。 鐵鷹衛士—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