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春秋戰國戰爭頻發禮崩樂壞:人相賊,家相纂,國相攻

2020-11-28 騰訊網

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是一個非常混亂的狀態,各大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頻繁爆發,百姓的生活也是水深火熱,周王朝曾經賴以生存的禮樂制,無法再得到尊重,社會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艱難。

而我們縱觀整個古代歷史社會的發展,春秋戰國時代可以稱得上是最大的一個亂世,它持續的時間長,鬥爭的關係也複雜,而且在其中還夾雜著思想的碰撞以及文化的發展,是中國歷史發展最重要的一個階段,也是古代歷史的社會性質進行過渡的階段。

那麼為什麼春秋戰國時代,會呈現出如此混亂的狀態呢?其不僅戰爭頻繁的爆發,各大諸侯國之間的利害關係十分複雜,同時也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發展關係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國與國之間也是以利益關係為主。

所謂的道德信任在那個時代都是不值一提的,邦交政策也不再正大光明,陰謀權術十分盛行,那麼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呢?為什麼會如此混亂的狀態呈現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到底存在著哪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人相賊

什麼叫做人相賊呢?就是人際關係出現了問題,人與人之間相互殘害,沒有了信任,沒有了道德,或者說人們不再以道德作為約束自己行為的標準,也就是儒家所說的人心出了問題。其實人心的問題是社會環境所導致的,在春秋戰國時代,呈現給我們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鬥。

但問題在於,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鬥,說明了當時階級的不穩定,周王朝是在分封制度下建立的王朝,而分封制度和其所推行的禮樂制度,都是對於階級的明確,可是當諸侯國之間出現相互爭鬥的時候,標示著天子權力的降低,也表示著禮樂制度的不再適用。

可是禮樂制度本身就是讓人們來接受階級存在的一種行為方式,如果禮樂制度出現了問題,維護各個階層之間穩定的鏈條也就斷了,所以,不僅是諸侯在挑戰天子的權威,平民百姓其實也在挑戰貴族或者諸侯的權威,在這樣的基礎上,本身禮樂制度所尊崇的道德水準不再被人們信奉,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鬥爭也就接連不斷。

畢竟在那樣的一個時代裡,每一個國家都處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人的行為顯得相對來講不那麼重要,所以為了生存,又為了獲得更好的利益,人與人之間的陰謀權術則就在漸漸爆發。所以,戰國時代不僅使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出了問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有矛盾,相互之間的殘害以及利益掠奪讓整個社會都處在一種極端不穩定的環境中。

第二個問題:家「相」「篡」

這方面可能理解起來相對比較困難,因為戰國時代對於」家」這個概念的理解,與我們現在的」家」的定義是不同的,我們現在的」家」指的是社會學上的一種概念,也就是指的家庭,是由血緣關係組合而成的一種人際關係或者說社會關係,以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的關係為主。

但是在春秋戰國時代所指的」家」,並非是一個家庭,而是指的大夫的領地。大夫是在分封制度之下所形成的一種階層,它與秦漢之後的大夫也不是同一個概念,秦漢之後的大夫指的是官員,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沒有自治權,只有在皇帝賦予的權利之下維持地方的安定。

但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大夫並不是官員,可以理解成諸侯之下的諸侯,或者也可以理解成貴族,用領主這個詞來形容他們比較貼切;既然是領主,那就一定會有領地,而這個領主所擁有的領地,也就是春秋戰國時代所稱之的」家」。

所以說,春秋戰國時代的」家」是一個特殊的政治實體,而大夫則是這個政治實體的君主,有部分歷史學家們稱其為「家君」,對應的則就是諸侯被稱之的國君,他們對於家裡的領地有著獨立或者是半獨立的產權,也對家裡的人民有獨立或者半獨立的治權,也就是說,諸侯和大夫其實都是領主,他們也都有領地,只不過諸侯的領地叫做國,而大夫的領地則叫做家,諸侯和大夫也都是君主。

他們同樣也都有子民,只不過諸侯是國的君主,叫做國君,而大夫則是家的君主,叫做家君,但無論是諸侯也好還是大夫也好,對自己領地的土地和人民都有產權以及治權,國與家都是政治實體。

家相纂,其實是領地之爭

所以,我們這裡所說的「家相篡」,並不是家庭與家庭之間的鬥爭,而是指大夫與大夫之間的爭鬥。而春秋戰國時代所實施的,就是一種天子、諸侯、大夫三級分權的制度,也就是所謂的邦國制度。但春秋戰國時代本身就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諸侯的興起挑戰天子的權威,而大夫的崛起也同樣攪動諸侯國的風雲。

按照當時的情況,本身大夫只是諸侯治下的一種貴族,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一些大戶的資產越來越多,權力越來越大,有的竟然出現了比國君資產和權利還要重的情況。

比如說,孔子生活的魯國,當時國家的權利幾乎掌握在三家大戶手裡,在此其中,季孫氏是最大的一家,差不多佔有著整個國家一半的資源,包括權利、財富、土地、人口等等,而叔孫氏和孟孫氏差不多也是各佔1/4,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供魯國國君佔據的資源已經很少了,所以魯國的國君反而成為了整個國家權力和資源最少的人。

這就導致了一種情況,就是季孫氏代替魯國國君掌握實際的政權,魯國真正的國君只是一個傀儡;其實大夫雖然只是國家內部的一種小的家君,但他們與諸侯一樣都算是獨立自主而且是自負盈虧的一種政治實體,完全可能與諸侯一樣做大做強,往好一點說這叫自力更生,往不好的方向講就叫以權謀私。

家相纂,導致損公肥私,鯨吞國有財產

但社會的現實就是如此,因為大夫畢竟掌握著國家的部分權利,也是三級所有的政治制度當中的一家,他們在統治當中是不可能不做手腳的,所以這樣的情況也必定會發生。

因此,這就導致了兩種情況,第一是損公肥私,也就是不為國家謀取利益,只站在自己家族或者是勢力群體的立場上進行考慮,甚至有的通過損害國家利益來達到提升自己權利的目的,這必然會導致國家階層的崩潰。

第二點則是鯨吞國有財產。也就是把國君的土地、人民、軍隊設法變成自己的,就像我們上面所提到的魯國一樣,國內的三家大夫,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就是這麼幹的。同時他們還損人利己,掠奪他人的財產,吞掉其他大夫的勢力來壯大自身的權利。

三家分晉,成為韓國、魏國、趙國

而像魯國這樣的情況也有很多,比如說晉國,晉國原本有六家大夫,但在相互之間的戰爭過後,六家變成了三家,而這三家最終也瓜分了晉國成立了獨立國家,也就是後來的韓趙魏三大諸侯國。

所以說,當時不僅是諸侯與天子之間存在著矛盾,其實諸侯與國內大夫之間也存在著矛盾,而大夫與大夫也必定是相互攻伐的,如此就會淘汰一些實力比較弱小的,由此剩下的必定權力和資源都非常廣,如此一來,大夫也一定會影響君主的權利。

這也是,為什麼戰國時代的變法,基本上都立足在解決貴族權利對君主決策影響,因為大夫與大夫之間的兼併戰爭必然會導致「超級大夫」的存在,而「超級大夫」也很有可能代替國君,就像是齊國,齊國本身的統治者是姜氏家族,也就是姜太公的氏族,但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姜氏的政權被田氏篡奪,不就是因為田氏在大夫之間的兼併戰爭中獲得的利益最大嗎?所以隔出貴族的統治是戰國時代的一種主流。

正因如此,家相篡所導致的大夫之間的兼併戰,擾亂了一個國家的正常發展,而諸侯國如果全部混亂起來,周天子其實也就無力去整改了,因為當時的天子其實只是一個虛名,對於整個天下的作用更像是一種象徵,表面上他對諸侯國有控制權,但是如果諸侯真的都不聽他的,他也沒有辦法,所以漸漸地天下就走向了混亂。

第三個問題:國相攻

國相攻在戰國時代體現的最為明顯,也就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與大夫之間的兼併戰爭還不同,因為諸侯是一個政治實體,它並不像天子所掌控的天下一樣是虛的,諸侯是真正擁有資產和權利的,所以,大夫的兼併有目標,而諸侯在壯大自己實力的過程中其實沒有什麼上級的資產可以鯨吞。

國相攻的結果,產生超級大國

因此,諸侯之間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發動侵略戰爭掠奪其他國家的土地和人民,甚至吃掉其他的國家,以此來壯大自身的發展,所以,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變得越來越激烈,國家之間的戰爭也變得越來越頻繁,而國相攻的結果也必定是會產生超級大國。

所謂的,超級大國就是指實力強勁的諸侯霸主,或者說叫做稱霸天下的君主,在春秋時期,代表人物有齊桓公、晉文公等人,他們被稱為是春秋五霸,而到了戰國時代,小國都被大國吞併了,剩下的大國不到十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戰國七雄。

在這種時候,為了生存不得不進行各種各樣的國家改革,也不得不通過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來發展自身,所以利益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衝突也越來越多,戰爭的頻繁也是自然而然的。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天子也就被徹底地架空了,他無法去管理國家之間的戰爭,也管不了國家之間的戰爭。

所以,周天子只能淪落成小國的國君,最終被消滅;如此,最大的社會群體解散,下屬的諸侯國實力不斷強盛,但是諸侯國的強大無法避免國內大夫之間的戰爭,在當時那個時代,不僅有國際矛盾,也有國內衝突,而在國內衝突之下,人與人為了利害關係以及生存問題也在不斷地相互侵犯,如此社會能不混亂嗎?

結尾

綜上所述,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問題出現在各個階層,首先,是權利最小的平民階層,因為社會的動蕩以及時代的發展,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尋找落腳點,可是他們本身的權利比較小,能夠供他們進行爭奪的只有同階層的人,所以平民百姓之間也沒什麼信任可言。

其次,則是大夫之間的爭鬥,畢竟他們是諸侯國內部掌握著真正權利的政治實體,而諸侯國本身是有著一定程度的權力和財富的,這就為大夫之間的爭鬥提供了多種目標,要麼是大夫與大夫之間,相互發動兼併之戰,要麼是,大夫與國君之間,為了國家權力而進行爭鬥。

如此一個國家內部本身就是混亂的,最後在國家混亂的同時,國與國之間也在不斷的發動戰爭,目的是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和財富來發展自身,而在這種情況下,天子也就成功的被人忽略了,王朝所遺留下來的禮樂制、封建制度等的政策也都不再受到尊重。國與國之間沒有信任,人之間沒有依賴,社會充斥在利益的漩渦當中,自然會亂成一鍋粥。

但是混亂歸混亂,春秋戰國時代正是從這種混亂當中尋找秩序的,也就是在這種混亂當中產生了思想的碰撞,最終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多種選擇方式,也創造了中國古代歷史社會中最繁榮的思想盛世,所以春秋戰國時代的戰爭雖然殘酷,但是對於古代社會的貢獻也是不可估量的。

相關焦點

  • 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春秋時代,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多姿多彩的時代,王室衰微、王霸迭興,諸侯王竟敢問象徵王權的"鼎"之輕重,「禮崩樂壞」的局面標誌著奴隸制已到末日。這時期分封的諸侯國不再聽天子的命令,天子要依附強大的諸侯。各諸侯國不斷進行戰爭,強大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們的地位,成為「霸主」 。
  • 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到了什麼程度?私生活也很混亂
    他就是春秋時期陳國大夫夏御叔兒子夏徵舒(別稱夏徵舒),國君是陳國國君陳靈公,兩位大臣是陳國大夫孔寧、儀行父,討論的女人正是夏徵舒母親夏姬。原來,陳靈公和大夫孔寧、儀行父都和夏姬有私通,於是,就有了開頭那段恬不知恥的對話。
  • 「春秋」到「戰國」——會盟與背盟
    ——前476年),春秋時期晉國趙氏的領袖,原名趙鞅,亦稱趙孟。《趙氏孤兒》中的孤兒趙武之孫。晉昭公時,趙簡子官至大夫,主政國事,致力於改革,首開變法的先河。他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戰國時代趙國基業的開創者,郡縣制社會改革的積極推動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實踐者,對春秋戰國的歷史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與其子趙無恤(即趙襄子)並稱「簡襄之烈」。
  •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併戰,淺談作戰方式發生了哪些改變及原因
    在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大國爭霸,小國爭勝,狼煙四起,戰亂不休 。根據數據統計,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的戰爭多達635次之多。國與國之間大大小小的戰爭不斷頻發,再加當時生產力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因此導致戰爭方式不斷變化、更新及發展。
  • 禮崩樂壞看春秋禮制
    在古人看來,鹿是山林之中的一種高雅的動物,順性自然,見到美草,群鹿相呼同伴來分享,比喻國君所宴請的群臣嘉賓都是賢人,描繪出一幅君臣推心置腹、其樂融融的景象。鹿鳴宴君臣秩序春秋戰國,隨著社會發生劇烈的變革,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動搖,禮治的經濟基礎和血緣親屬基礎遭到嚴重削弱,二者的合力促成了「禮崩樂壞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後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至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主要有以下9位戰將:1、白起白起(?
  • 戰國風雲,韓國蕞爾小國,秦國卻攻蜀而不攻韓的背後有何戰略意義
    秦國在修魚之戰中斬首八萬韓國軍隊,一戰擊破五大諸侯國後,天下諸侯莫不驚恐懼怕,於是六國在短時間內都放棄了對秦國的大型軍事進攻;而這一場戰爭可謂在戰略意義上極大程度地改變了戰國進程,我們可以大致從失敗的五國和秦國兩個角度來解讀:五國伐秦失敗,合縱聯盟破裂對於失敗的五國而言,由於戰爭的失利
  • 幹將莫邪:春秋末期吳越偏居一隅,為何擁有當時最先進的鑄造工藝
    甚至毫不誇張的說,吳越地區為春秋戰國時期製造工藝的核心地區。對此,肯定會有不少人產生疑問,吳越明明偏居一隅,為何能夠擁有當時最為先進的鑄造工藝呢?春秋戰國之際,是中國歷史所處變革期,轉折點。封建禮法趨於崩潰,諸侯各國與周王室之間的宗法依附關係日益淡薄,周王室對於各諸侯國的牽制力,約束力也逐漸削弱。在這一禮崩樂壞的時代,各諸侯國開始抓住機會,精簡軍隊,提升實力,企圖能夠稱霸各國,社會局勢在該時代下變遷快速。
  • 春秋戰國簡史(14幅地圖)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歷史上一段最精彩的一段時間,在這數百年間,諸侯群雄紛爭、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展現出一幅幅激蕩人心的畫卷。 三家分晉春秋後期,晉國王室大權旁落,由趙、魏、韓、智、範、中行氏六卿掌權,彼此之間也互相攻伐,最終至公元前453
  • 春秋戰國範雎的肚量有多大?君子報仇,三年不晚!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形容做人要容人過錯,不能小事計較。但戰國時期的範雎雖然當上了秦國的國相,可他的肚子別說撐船,連只船釘都容不下,這是因為什麼呢?範雎是戰國時期魏國人,是春秋戰國時期幫助秦國打敗中原六國,加快統一步伐的重要策劃者,他採取的遠交近攻策略突破了六國合縱之圍,是戰國時期難得的一位政治家、謀略家。但他同時又是飽受爭議的一個人物,因他有仇必報,好記人之過,迫使魏相魏齊逃亡自殺,讒言害死白起而讓人詬病。象範雎這樣的一個人,如何從一個底層的門客一躍成為秦國國相,他的所言所行對後人又有哪些啟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生平所為。
  • 130個成語背後的春秋戰國史(上)
    慚愧的是我對此也只是囫圇吞棗略知一二,索性就借這個機會好好梳理一遍春秋戰國五百餘年的歷史。        「春秋五霸」在學術界也有好多種說法。目前常用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不過我六七歲時候接觸到的觀點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自前403年三家分晉始,至前221年嬴政「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全國止。春秋時期大大小小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經過無休止的兼併戰爭,到戰國時僅剩十數個。
  •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其中受封那些人就是最早一批的諸侯國君。諸侯國君的權力和財富是世襲的,他們擁有的財富包括受封土地與土地上的農民。 另一方面,周王室與諸侯國君雖然既是君臣又是親戚,但兩三代人之後,彼此間矛盾與爭鬥便佔據了上風。壯大後的諸侯國不再納貢,周王室的經濟便沒有了保障,沒有經濟保障,軍隊便不能維繫,其權力也就沒有支撐。所以,伴隨著諸侯國經濟的強大,周王室的衰落便是必然的趨勢。
  • 為什麼會「禮崩樂壞」?孔子是否看出了春秋時代力量博弈的本質
    周平王遷都洛陽之後,我國進入了春秋時期,這個時期周王室王權衰微,無力控制各位諸侯們,出現了所謂的「禮崩樂壞」的現象。其實這個時期並不是真的「禮崩樂壞」,禮樂依舊約束著上層貴族,只是天子能用得規制,諸侯們使用了,古人稱之為「僭越」,現在叫越級。天子權威下移,掀起了諸侯爭霸浪潮,春秋時期出現過五位霸主,但除去不合格的宋襄公,西邊的秦穆公,春秋末期東南崛起的吳、越兩國以外,整個春秋大部分時間內只有兩霸,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
  • 春秋時代究竟是不是孔子所講的「禮崩樂壞」的時代呢?
    大的諸侯國發動戰爭其根本目標是掠奪土地、財富和人民,兼併小國,擴張勢力範圍。而小的諸侯國為了自身安全,只能依附大國,聽從他們的差遣,還要為他們提供一定數額的貢賦。所以,春秋時代的戰爭與會盟,實際上也是大國對小國的掠奪。然而,在爭霸戰爭中苦難最深重的還廣大下層民眾。他們不僅要滿足本國貴族的各種貪慾,還要擔負霸主國對各小國家的各種掠奪與剝削。
  • 易中天:春秋戰國,就是我們輝煌的時代
    春秋戰國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改革,都對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深遠且持久的影響。在今天看來,「士」就相當於我們認知中的知識分子,可以說,春秋戰國是屬於他們的時代。 這些知識分子運用畢生所學,去探索和創造新的真理。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這樣評價春秋戰國:「東周時期是一個思想文化大變動、富有創造力的時期,它使人聯想起希臘的理性主義哲學家和印度的佛陀以及其他宗教改革者在類似情況下所取得的成就。」
  • 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
    今天推薦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大家一起來看看吧。1.《春秋我為王》,作者:七月新番簡介:重生春秋,成為卿族庶子,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三家分晉算什麼?且看我趙氏代晉!
  • 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春秋戰國(東周)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春秋戰國(東周),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 古玉界:春秋戰國紅鎬瑪瑙環鑑賞
    春秋戰國瑪瑙配飾在歷史的長河中雖屬曇花一現,但畢竟豐富了我國古代玉組佩的玉材種類,增添了當今收藏界的新門類。    進入東周時期,「禮崩樂壞」,用玉制度日漸鬆弛,對玉材的要求隨之放寬,玉組佩的主要構件中才出現了瑪瑙環。    五六年前,國內古玩市場上的春秋戰國瑪瑙環尚屬不被人看重的普通小玩意兒,亦無人熱衷於佩戴之。其價格通常在幾十元至上百元一枚,品相造型絕佳者也無非在二三百元。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春秋戰國知識點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春秋源於孔子編訂的《春秋》。墨家 墨子 戰國 《墨子》 兼愛、非攻、尚賢、節用 雜家 呂不韋 戰國 《呂氏春秋》 「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 兵家 孫武 孫臏 1.春秋 2.戰國 《孫子兵法》 《孫臏兵法》 《孫子兵法》: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兵書
  • 春秋與戰國的區別到底是啥?如果用一個字來總結那就是霸和暴
    接下來咱們就聊聊春秋於戰國的不同及劃分標準。這個話題涉及到一個社會發展階段問題,兩者的終極區別其實在於戰爭的出發點和徵伐模式的徹底改轉變。兩個時期雖然同樣對周天子輕視慢待,但相較於戰國,春秋諸侯們對於周王室還是有最起碼的尊重的,由於當時周禮還沒有徹底淪喪,人們大多還在從上至下的維護著這套夏商周三朝定型的社會秩序體系,從整個春秋時期來看,從來沒有人想要一腳踢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