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究竟是不是孔子所講的「禮崩樂壞」的時代呢?

2021-01-18 國學新知堂

有學者統計,在春秋時期二百四十二年之中,諸侯國間進行的大大小小的戰爭共有四百八十三次,朝聘會盟共有四百五十次。進入春秋後,周室衰落,不能節制諸侯,齊桓、晉文等實力強大的諸侯,充當霸主,號令諸侯。

春秋時期大國徵伐無度,而小國對於大國,尤其是霸主國,可以說「無歲不聘,無役不從」。大的諸侯國發動戰爭其根本目標是掠奪土地、財富和人民,兼併小國,擴張勢力範圍。而小的諸侯國為了自身安全,只能依附大國,聽從他們的差遣,還要為他們提供一定數額的貢賦。所以,春秋時代的戰爭與會盟,實際上也是大國對小國的掠奪。

然而,在爭霸戰爭中苦難最深重的還廣大下層民眾。他們不僅要滿足本國貴族的各種貪慾,還要擔負霸主國對各小國家的各種掠奪與剝削。他們終日勞動在田地裡,卻難得飽暖,還要服兵役及各種名目的徭役,財產與生命得不到任何保障。先進的知識分子同情廣大民眾的災難,設計各種施行仁義的政治構想。

春秋時代,不僅國際戰爭頻繁,各諸侯國內部的也不斷有亂事發生。進入春秋中末期,各國氏室日益強盛,公室的權力則日益衰落,大夫執政成為歷史潮流。氏室與氏室之間,則以兼併為務,常常處於動亂之中。

春秋初期,魯國由公族執政,私家勢力的代表是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公元前562年,三卿三分公室。公元前537年,他們再次瓜分公室。三家之中,以季氏最有權勢。公元前517年,魯昭公討伐季氏,卻被三家聯合起來趕出魯國,最後死在齊國。公元前468年,魯哀公又想利用越國助其除去三家,結果還是被三家逐出魯國。而季氏的權力又被其家臣陽虎篡奪,控制魯國達三年之久。

春秋初期,齊國執政的卿大夫主要出自國氏、高氏等世家大族,這些世家大族本是公族的一部分。春秋中期以後,異姓貴族田氏崛起,取代公族而執國政,最後奪取了齊國政權,變姜氏齊國為田氏齊國。

晉國的公族在春秋初期已退出政臺,晉獻公誅夷宗室,公族消滅殆盡。執政的卿大夫多是異姓貴族。春秋中後期以後,軍政大權逐漸轉移到這些異姓大夫手中。晉悼公時,韓、趙、魏、知、範、中行六氏,共掌國政。晉定公時,韓、趙、魏、知氏四家奉命討伐範、中行二家,四分範、中行之地,知氏所得最多,但仍不滿足。多次向韓、趙、魏三家要地,但趙氏不肯。知氏欲聯韓、魏伐趙,而韓、魏兩家卻聯合趙氏夾擊知氏,滅其族,三分其地。

晉幽公時,晉公室僅保有絳和曲沃兩地,其餘土地皆為韓、趙、魏三家所有。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升三家大夫為侯。公元前376年,三家又將晉室僅有兩地瓜分,自此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國,史稱三家分晉。此外,鄭國的國政被號稱七穆的七個卿大夫控制,宋國的政事則被 戴氏家庭控制。

大夫執政成為歷史的必然,是因為各國的執政大夫與民眾接近,能看到百姓的困苦,所以在政治上傾向民眾,注意爭取民心。孫武就認為,晉國六卿中韓、趙、魏三家的畝制大,租稅輕,能獲得窮苦百姓的支持。晏子說,齊國陳氏借給百姓糧食用大量器,收回時卻用小量器,所以能爭取到民心。

按照周禮卿大夫家中只能用十六人表演樂舞,而當卿大夫們的權勢超過公室而實掌國政時,他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六十四人的樂舞了。比如,魯國季氏權勢穩固後就享用六十四人的樂舞。孔子知道後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在孔子的眼中,春秋時代是「禮崩樂壞」的時代,私室篡逆公室是道德衰落的表現,所謂「世風不古,人心日下」。所以,孔子對於春秋時代的大變革作了如下評價:「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

雖然可以說,春秋無義戰,但春秋時代的爭霸和兼併戰爭客觀上加快了古代中國統一進程,加速了中原文化與蠻夷文化的融合腳步,逐步催生了以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官僚政治制度,產生了有利於社會進步的結果。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

相關焦點

  • 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春秋時代,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多姿多彩的時代,王室衰微、王霸迭興,諸侯王竟敢問象徵王權的"鼎"之輕重,「禮崩樂壞」的局面標誌著奴隸制已到末日。這時期分封的諸侯國不再聽天子的命令,天子要依附強大的諸侯。各諸侯國不斷進行戰爭,強大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們的地位,成為「霸主」 。
  • 管住嘴巴,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努力做一個仁者!孔子的處世之道
    孔子的行動:如何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做一個仁者!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動蕩的時代。他說的許多話,多是針對當時特定的歷史事件,特定的時代而說的。  我們在研讀《論語》的時候,這一點不能不明白。  《八佾》中說: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運用樂呢?」這是孔子針對季氏說的。孔子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春秋時代的孔子有多睿智?面對天下大亂,不妄談自由,卻這樣說
    孔子身處春秋亂世,在這個禮崩樂壞,諸侯交相徵伐的時代中,孔子盡心處理魯國政務,試圖利用魯國實現他的最高政治理想,也就是達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大同世界。可是魯國的繁榮發展對於其鄰近的齊國來說是一件睡不著覺的事情,齊國怎麼可能放任魯國壯大?
  • 為什麼會「禮崩樂壞」?孔子是否看出了春秋時代力量博弈的本質
    周平王遷都洛陽之後,我國進入了春秋時期,這個時期周王室王權衰微,無力控制各位諸侯們,出現了所謂的「禮崩樂壞」的現象。其實這個時期並不是真的「禮崩樂壞」,禮樂依舊約束著上層貴族,只是天子能用得規制,諸侯們使用了,古人稱之為「僭越」,現在叫越級。天子權威下移,掀起了諸侯爭霸浪潮,春秋時期出現過五位霸主,但除去不合格的宋襄公,西邊的秦穆公,春秋末期東南崛起的吳、越兩國以外,整個春秋大部分時間內只有兩霸,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
  • 張毅 | 《春秋》、《左傳》以及春秋時代
    《春秋》為甚麼要記這件事?史官為甚麼要用這樣的詞句來記這件事?偶爾還講:某年某時還發生了某事,《春秋》裡卻沒有記它,這是出於甚麼樣的原因。不講清以上這些問題,《春秋》那超級簡練的正文是沒法讀懂的。舉幾個簡短的例子來說吧:《春秋》記魯隱公二年冬天,「紀子帛、莒子盟於密」,這是件甚麼事呢?
  • 禮崩樂壞看春秋禮制
    《鹿鳴》是《詩經·小雅》的首篇,是西周中後期的周宣王時代,宴會群臣賓客時所作的一首樂歌。「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在古人看來,鹿是山林之中的一種高雅的動物,順性自然,見到美草,群鹿相呼同伴來分享,比喻國君所宴請的群臣嘉賓都是賢人,描繪出一幅君臣推心置腹、其樂融融的景象。
  • 春秋時代的主要特點
    已發表古文字學、考古學、文物學等領域的論文幾十篇,合作專著《春秋史》一部。現在為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員,復旦大學中日書道研究中心研究員。出版專著《陶瓷與中國文化》、《晉唐宋元書畫珍品選》、《三峽考古叢書之一》等多種。春秋時代是中國古代大轉變的時期,這是學術界一致公認的,但究竟生產力發展到何種程度?社會性質是什麼?上層建築起了哪些變化?中華民族是否已經形成等問題,各人看法分歧很大。
  • 禮崩樂壞時代的高官典型
    其實,與晚明相比,孔夫子的春秋時期雖然各國之間徵伐不斷,君主們大抵不問蒼生問鬼神,但中國文化童年時期的那種天真與爛漫還沒有消失。惟其如此,當孔夫子看到季氏在家裡排練國君才有資格欣賞的八侑之舞時,就會憤怒得出奇地指責這簡直就是孰可忍,孰不可忍的大逆不道之舉。
  • 孔子不姓孔,孟子不姓孟,春秋時代的「姓」和「氏」有何意義?
    不只周朝分成西周和東周,東周還能分成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而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一般認為是韓、趙、魏三家分晉。為什麼三家分晉這麼關鍵呢?春秋和戰國又有什麼不同呢?大家或許聽說過,春秋是個禮壞樂崩的時代,但事實上,戰國的崩壞程度比春秋嚴重許多。
  • 關羽秉燭讀《春秋》,「一本書」和「一個時代」的歷史魅力
    中國歷史上,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時代被稱作「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武聖人叫關羽,一手捋長鬚,一手執《春秋》,這一形象深入人心,不但彰顯了關羽文武雙全的形象,更讓《春秋》廣為人知。史書《春秋》與時代「春秋」是一回事嗎?關羽又為什麼喜歡讀《春秋》?
  • 春秋之初,晉國一場持續七十年的內戰,拉開禮崩樂壞的序幕
    所謂「春秋」,相傳魯國史官按年、季、月、日記錄列國大事,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於是就將這部編年史簡要概括為「春秋」,這一段歷史即為春秋時代。春秋晚期,孔子閱讀春秋史時痛心疾首,認為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導致百姓困苦不堪,於是理想化地認為只要恢復周禮,以仁義治國,就能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所以,春秋時代弒君行為的發生,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直接管理生產的卿大夫掌握土地越多,其勢力就越大,國內出現幾個這樣的卿大夫,就容易將王權架空。有作為的諸侯國君,要想站穩腳跟,就必須發展中央集權,任用賢達之士,組織官僚班子,組建強大的軍隊,加強自己的力量,同時設法削弱國內分封貴族的權力,搶奪他們的土地。這就是春秋戰國時代各國變法的主要目標。
  • 春秋時代經常出現違背禮法的不倫之戀,這其中原因何在?
    比如春秋時代人們的開放程度,甚至會超出現代人的想像,比如違背禮法、挑戰人倫的不倫之戀,在春秋時期居然十分盛行,而這背後,又有哪些原因?圖片:春秋時代的人們劇照一、不倫之戀所謂的不倫之戀,按照現代人類的倫理道德角度評判,因為不應該發生,或者認為是傷風敗俗的事情,在春秋時代,這樣的事情其實經常發生。
  • 易中天:春秋戰國,就是我們輝煌的時代
    東周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封國間的爭霸持續了五百多年,混亂而殘酷,但不可否認,這也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春秋戰國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改革,都對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深遠且持久的影響。
  • 禮崩樂壞說的就是這個
    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有這樣一段評價: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譎」:欺詐、詭計;晉文公和齊桓公同為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孔子對他們卻有著不同的評價呢?其實要了解這一點很簡單,只要知道孔子所說的「正」究竟有何含義就明白了,這裡面牽扯到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和「諸侯爭霸」的時代背景——譎而不正和正而不譎的解讀
  • 亂世求生:春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樣的
    那麼你可能有哪些結局呢?孔子周遊列國不過一切的前提,就是你是貴族,或者有機會接受貴族的教育。即使是在禮崩樂壞,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時代,出身貴族依舊意味著更好的長相,更高的身體素質,以及更多受教育的機會,上述提到的男色,女色,還有智力,體力優勢,其實都和你的所在階層直接掛鈎。當然每個硬幣都有兩面,以上的任何一項,可以讓你出人頭地,但也可能讓你死得更快。
  • 深度解讀:春秋戰國戰爭頻發禮崩樂壞:人相賊,家相纂,國相攻
    那麼為什麼春秋戰國時代,會呈現出如此混亂的狀態呢?其不僅戰爭頻繁的爆發,各大諸侯國之間的利害關係十分複雜,同時也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發展關係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國與國之間也是以利益關係為主。
  • 孔子著《春秋》?孔子和《春秋》有關係嗎?孔子表示自己很委屈
    即:《春秋》出自孔子之手,為孔子所著。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觀點呢?因為《孟子·滕文公下》裡面說了:世道衰敗,歪理邪說和各種暴行紛紛出現,有臣殺君的,有兒殺父的。孔子心中警懼,深以為憂,於是編著《春秋》,意欲匡救時弊。但編著《春秋》本是天子的職權,孔子這是在僭越職權。
  • 被稱為奸雄鼻祖的春秋霸主:他開啟了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鄭國成為中原最強諸侯國,鄭莊公成為春秋小霸。莊公敢以下犯上,既展現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又打破了周天子神聖不可侵犯的傳統觀念,為之後長期的禮崩樂壞春秋戰國亂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對外擴張對外,鄭莊公的戰略是聯齊、魯,抗宋,這是莊公不得已才執行的戰略。
  • 司馬遷說仲尼厄而作春秋,為何司馬遷認為孔子的春秋比論語有價值
    足以見得,在司馬遷眼中的春秋是與周易,孫子兵法,國語這些書相提並論的。但是在現代人看來,孔子的《論語》更比《春秋》有價值。但是司馬遷為何不這麼認為呢?孔子劇照在春秋時代,人們對於自己寫書這件事是抱有一種不認可的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