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個成語背後的春秋戰國史(上)

2021-02-23 劉囧寫字兒的地方

        寫這篇作文的初衷是為了幫助我媽看明白春秋戰國的歷史。這幾天《大秦帝國3》 在CCTV1黃金檔播出,老媽看了意猶未盡,又找了前兩部共100集來看,可看得卻是雲裡霧裡,只知羋月商鞅蘇秦,卻不知他們之間的聯繫。慚愧的是我對此也只是囫圇吞棗略知一二,索性就借這個機會好好梳理一遍春秋戰國五百餘年的歷史。

摘要

        春秋,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周朝國都從鎬京東遷雒(luo)邑始,其下限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出的周元王元年(前475年),理由是中國的社會性質完成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化;其二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提出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在這一年趙、韓、魏正式被周王冊為諸侯國,周天子自壞其禮,戰國七雄局面正式形成。本文採用第二種觀點。

        「春秋五霸」在學術界也有好多種說法。目前常用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不過我六七歲時候接觸到的觀點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自前403年三家分晉始,至前221年嬴政「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全國止。春秋時期大大小小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經過無休止的兼併戰爭,到戰國時僅剩十數個。

        戰國七雄,指秦、韓、趙、魏、楚、燕、齊,這七個在戰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 

 

引言

        這篇作文我準備從西周滅亡前七十年的國人暴動講起。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千年前的這件事情不僅改變了周厲王的人生,也深深影響了我。

        剛上初一的時候,得知我的歷史老師是從教二十餘年的老教師,我十分高興。沒想到歷史課上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從此改變了對老師的看法。

        歷史課上,我的歷史老師講道:「周幽王時候發生了國人暴動。」我馬上舉手糾正:「老師,是周厲王時候發生的國人暴動。」沒想到她的回答是:「周幽王周厲王都一樣,都是暴君。」然後就繼續講課,這件事情不了了之。直到臨近期末考試,班裡幾個學習好、認真聽講的同學拿著課本去問老師,這個謬誤才得到糾正。

       此後她還犯過一些常識性的錯誤,例如說西晉之後直到北魏才統一北方。我當時糾正西晉之後前秦也統一過北方,她不置可否,又沒有理我。自此我意興闌珊,再也不想認真聽歷史課。

        個別知識點的謬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此我對她傳授的內容總是充滿了懷疑,也沒有了考證的動力。例如講到扁鵲諱疾忌醫,我清楚地記得主人公是齊桓公,她一口咬定是蔡桓公,說這以前是一篇課文「扁鵲見蔡桓公」,肯定不會錯的,我也就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錯了。直到這幾天寫這篇作文的時候重新考證,才明白扁鵲見的,的確是齊桓公,只不過這個齊桓公是戰國時期田氏代齊後的齊桓公田午,遷都到了上蔡,因此又稱蔡桓公,和「梁惠王」是一個道理。

       面對學生的問題,不是第一時間考證,而是想盡辦法搪塞,以維護所謂教師的權威。毫不鼓勵認真聽講的學生糾正自己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反而將其視之為「挑刺兒」的挑釁行為,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面子。上初中之前我心目中的老師就是孔夫子一樣的聖人,一言一行都在為自己的學生做著榜樣;可這件事情之後我才發現,其實老師並非聖人,只是一個像醫生、公務員那樣的職業罷了。「老師」,這個曾經在我心目中塑造得高不可攀的崇高形象瞬間崩塌了。

        矯情的部分到此為止,首先自吹自擂一波:本文另闢蹊徑,用成語串聯起春秋戰國五百餘年的歷史,像這樣獨特的角度在本人二十年有限的閱讀量中還未曾見過。時間有限,如有疏漏之處,還望諸位看官多多斧正。

正文

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周厲王將山林湖澤規定由君主直接控制,不準民眾進入謀生。民眾多有怨言,周厲王又令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在周厲王的高壓政策下,國人不敢在公開場合議論朝政。人們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談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後匆匆地走開,這就是「道路以目」。召穆公勸諫周厲王道:「這是用強制的手段來堵住民眾的嘴啊!這樣堵住人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條河。河一旦決口,要造成滅頂之災;人們的嘴被堵住了,帶來的危害遠甚於河水!治水要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民要讓天下人暢所欲言。「周厲王對此卻置若罔聞。前842年,周都鎬京周圍的居民集中起來反抗周厲王的暴政,周厲王出逃彘地(今山西霍州)。《史記》載,前841年,周公、召公二相行政,和衷共濟,是為「共和」。但《竹書紀年》稱,「共伯和」行天子之政,即「共和」其實是指一個人:共伯和。公元前841年被稱為「共和元年」,是中國歷史有確切記年的開始。

千金一笑;烽火戲諸侯

國人暴動14年後,前828年,周厲王客死彘,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西周國力得到短暫恢復,史稱「宣王中興」。前782年,宣王會合諸侯在圃田打獵,被一裝扮成杜伯鬼的人射死,周幽王繼位。前780年,宗周王畿附近發生大地震,周太史預言,不出十年周朝將亡。前779年,周幽王在後宮發現美女褒姒,寵愛無比。為引褒姒一笑,幽王烽火戲諸侯。前774年,幽王廢申後立褒姒為皇后,廢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伯服為太子。前771年,申後之父申候聯合犬戎部落進攻鎬京,幽王和伯服被殺於驪山下,諸侯立原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前770年,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西周滅亡,東周開始。

掘地見母; 其樂融融

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賜以岐西被犬戎攻佔的西周故地,秦開始建國,馬夫的後代自此正式成為了一方諸侯。前743年,鄭莊公 寤生封其弟段於京,開始了兄弟間爭奪王位的激烈鬥爭。前722年,鄭伯克段於鄢,想到二十多年兄弟矛盾的導火索母親武姜,發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潁谷封人潁考叔獻計挖隧道以解莊公的思母之苦,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母子和好。前707年,周桓王率蔡、衛、陳等諸侯伐鄭,被鄭莊公擊敗,桓王中箭負傷,鄭國國力達到極盛。由此,王室衰敗,諸侯爭霸局面形成。前701年,莊公去世,太子突、公子忽爭位,內亂迭起,鄭國從此衰落。前375年,鄭為韓所滅。

大義滅親

衛國大夫石碏曾經勸諫衛莊公,希望教育好莊公之子州籲。莊公死,衛桓公即位,前719年,州籲與石碏之子石厚密謀殺害桓公篡位,為確保王位坐穩,派石厚去請教石碏。石碏恨兒子大逆不道,設計讓陳國陳桓公除掉了州籲與石厚。

管鮑之交

前685年,齊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此前的王位鬥爭中,莒(jv)國支持公子小白,魯國支持公子糾。管仲領兵阻擊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裝死逃過一劫,搶先回到齊國登上王位。桓公即位後,拜鮑叔牙為太宰,但鮑叔牙卻推薦管仲。齊桓公也不計前嫌地拜管仲為相,成就了一段霸業。

一鼓作氣

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魯莊公啟用曹劌,按兵不動,待齊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後出擊,大敗齊軍。

尊王攘夷

齊桓公藉助周天子的權威來震懾和威服諸侯,並幫助天子樹立威望打擊不臣服的四夷。孔子稱讚管仲尊王攘夷的功績:「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前679年,繼蔡、魯之後,宋、陳、衛、鄭等國與齊桓公會盟於鄄(juan),齊桓公第一次稱霸。

分溝禮燕;老馬識途

前664年秋,北方山戎入侵燕國,形勢危急。前663年,齊桓公,親率大軍北徵,和燕國軍隊密切配合,打敗了山戎。桓公、管仲等回來時迷失了方向,於是放馬領路,終於找到了歸路。齊桓公回國時,燕莊公戀戀不捨,送了一程又一程,不知不覺地走出了燕國的邊界,進入了齊國境內。齊桓公察覺後,就根據周王關於諸侯送諸侯不能出自己國境的規定,把齊國邊境幾十裡內的土地送給了燕國。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政策大獲成功。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前662年,魯莊公去世,公子斑繼位。莊公庶兄慶父殺公子斑,立公子開,為魯閔公。前660年,慶父殺閔公,懼誅出奔,季友奉公子申入繼,是為僖公,旋即逼慶父自殺。這是魯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禍亂。

玩物喪志;懿公好鶴

前668年,衛懿公即位。衛懿公特別喜歡鶴,整天與鶴為伴,如痴如迷,喪失了進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問民情。他還讓鶴乘高級豪華的車子,比國家大臣所乘的還要高級,為了養鶴,每年耗費大量資財,引起大臣不滿,百姓怨聲載道。北狄部落侵入國境,衛懿公命軍隊前去抵抗。將士們氣憤地說:「既然鶴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現在就讓它去打仗吧!」懿公沒辦法,只好親自帶兵出徵。前660年十二月,狄人陷朝歌,殺懿公,衛國亡。齊桓公出兵護送公子毀歸國重建衛國,衛國從此一蹶不振,成為小國。

唇亡齒寒;假道伐虢(guo)

前658年,晉荀息獻計借道虞國討伐虢國,攻虢國下陽(今山西平陸)。前655年,晉又一次提出要向虞借道伐虢,大夫宮之奇勸諫,虞、虢兩國唇齒相依,唇亡齒寒,虞公不聽。八月,晉滅虢。班師途中滅虞。

宋襄之仁;半渡而擊

前643年,管仲、鮑叔牙等人去世,齊桓公寵信奸佞小人易牙。同年,桓公病重,六子爭位,易牙、豎刁斷絕桓公飲食,桓公饑渴而死。齊桓公死後,無人料理,屍體腐爛,蛆蟲一直爬出窗外。前642年,宋襄公伐齊,打敗易牙、豎刁等人,擁立公子昭,是為齊孝公。宋襄公自認有重定乾坤的功勞, 妄圖稱霸。 前639年,宋襄公大會諸侯於孟,卻被楚成王拘留,幾近亡國。前638年,宋襄公與楚戰於泓水,坐失良機。《左傳》載: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前637年夏,襄公病發而死。

割股啖君

前672年,晉獻公攻伐驪戎,擄驪君女兒驪姬為妻。驪姬深得獻公寵愛,生子奚齊,說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的壞話。前656年,太子申生從曲沃向晉獻公獻上祭肉,驪姬派人在肉中投毒誣陷申生,並說重耳和夷吾參與了投毒陰謀。獻公決定殺死三個兒子,申生自殺,重耳、夷吾出逃。前651年,獻公去世,驪姬子奚齊繼位,不久被大夫裡克殺死,立公子卓子為君;旋即又殺卓子與大夫荀息(假道伐虢那位),串通秦國,立公子夷吾為君,是為晉惠公。晉惠公怕重耳與他爭位,派兵深入狄地追殺重耳,重耳逃向齊國。重耳路過衛國時,被衛文公奚落,一行人飢腸轆轆之際,忽見介子推端著一盆肉湯走來。重耳吃光後才知道肉湯是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的。重耳在外流亡19年,前636年,在秦、楚的支持下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此時他已62歲。晉國崛起。晉文公即位後,介子推攜母隱居於今山西介休綿山。為逼介子推出山,晉文公竟放火燒山,介子推母子懷抱枯樹被活活燒死。晉文公嚎啕大哭,下令於綿上立縣,取名介休。晉國百姓為紀念介子推,約定清明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天為寒食節,禁火禁菸。

退避三舍

前635年,晉文公發兵助周襄王平定王子帶之亂。前632年,楚傾國而出圍攻宋國,宋向晉求救。為實踐昔日答應楚王的承諾,晉楚交戰,晉軍主動退避三舍之地,在城濮駐紮。春秋時期最著名的一次戰爭:城濮之戰,就在晉軍退避三舍、楚軍步步緊逼之下發生了。晉文公令少量軍隊佯敗,楚將子玉中計,揮師急進,晉軍伏兵盡起,與齊、秦、宋軍四面合擊,楚軍大敗,子玉自殺。晉國霸權經此一戰奠定。同年,晉、齊、魯、宋等國盟於踐土,周襄王赴會,冊命晉文公為霸主。

        

秦晉之好

晉獻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齊桓公女兒齊姜。獻公繼位後,把庶母齊姜娶為夫人(貴圈真亂),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後來的秦晉政治聯姻中嫁給秦穆公為夫人。晉獻公之子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與秦國失和,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係修好。秦穆公為了籠絡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國滅亡,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跑回晉國。秦穆公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

東道主 

高中語文課本中《燭之武退秦師》的內容,出自《左傳·僖公三十年》。前630年,晉、秦聯軍圍攻鄭國,鄭文公派大臣燭之武遊說秦穆公,「若舎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秦穆公與鄭結盟。

弘高退軍

前628年,晉文公去世。秦大夫杞子掌管鄭國北門鎖鑰,暗約秦軍對鄭發動襲擊。秦穆公派孟明為大將,前去偷襲鄭國,行進到滑國時,鄭國商人弘高發現秦軍意圖,一面派人回國送信,一面假扮鄭國使者,帶上12頭牛犒勞秦軍。孟明以為鄭國早有防備,只好撤軍。

蹇叔哭師

前628年,晉文公去世,太子驩(huan)即位,是為晉襄公。晉國舉國為晉文公服喪時,秦穆公不聽蹇叔之言,派孟明、西乞術、白乙丙襲鄭。蹇叔哭著為兒子送行, 預言晉軍必在崤山二陵之間設伏,秦軍「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果不其然,前627年,秦軍回兵時,晉襄公穿上墨染的喪服率兵出徵,在崤山設伏,大敗秦軍,俘秦正副帥。秦國從此向西經營。前623年,秦穆公伐西戎,滅國十二,闢地千裡,開始稱霸西戎。

熊掌難熟

前626年,楚太子商臣殺楚成王自立,是為楚穆王。長子商臣和大臣潘崇圍攻王宮,持劍要殺楚成王。楚成王說,我已命人在燒制熊掌,俟其熟而食之,雖死不恨。潘崇厲聲說,熊掌難熟,說罷用束帶將楚成王勒死。

一鳴驚人;一飛沖天

前614年,楚穆王死,子莊王繼位。楚莊王剛剛即位時,由於形勢不明,只能暗中觀察,三年不聽政,沉湎酒色,日夜作樂。大臣伍舉入諫:「有鳥在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回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過數月,大夫蘇從冒死進諫,莊王這才聽從了大臣們的進諫,擺脫酒色,改革政治,任用了伍舉、蘇從等賢良。

桑下餓人

前607年九月,晉靈公設宴請趙盾喝酒,實際上卻埋伏下甲兵,要殺害趙盾。宮內總管示眯明保護趙盾走出宮殿,靈公放狗來咬它們,示眯明一劍把狗刺死,並奮不顧身擋住眾甲兵,救了趙盾一命,自己被甲士砍死。先前趙盾在首山桑陰下看到一個飢餓的人,就給他食物。這位相助救趙盾的示眯明對趙盾說:我就是當初桑陰下那個餓人,桑下餓人不忘報德。

問鼎中原

前606年春,楚莊王率軍討伐陸渾之戎,到達雒水,在周朝境內陳兵示威,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前往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問起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一番言語,讓楚莊王知道周天子在諸侯中還有相當影響,使其不敢輕率攻周。鼎是中國古代國家權力的象徵,楚莊王問鼎,有取代周室之意。

狼子野心

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費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越俶趁楚穆王死後作亂,掌權後即殺害了子文之子。前606年楚莊王問鼎中原,班師時越椒反叛,楚莊王平叛後誅若敖氏全族,僅留子文孫克黃一人。

染指之禍;食指大動

前605年,楚國人給鄭靈公送來一隻大鱉。鄭國大夫子公和子家去見鄭靈公,路上,子公的食指忽然跳動,子公說:「只要我的食指跳動,必然會吃到異味。」進宮後,果然看到靈公的廚師在殺鱉,兩人相視而笑。靈公問他們笑什麼,子家說出了實情。到品嘗鱉羹時,靈公只把子公叫到跟前,卻不給他鱉羹品嘗。子公十分氣憤,用手指在鼎中蘸了一遍,嘗了嘗鱉羹,衝了出去。靈公大怒,想殺死子公。同年夏,子公殺靈公。繼位的靈公弟襄公誅子公一族。

託孤救趙

前607年,桑下餓人的故事發生後,趙盾弟趙穿襲殺靈公於桃園,迎趙盾回都,擁立晉襄公胞弟黑臀為君,是為晉成公。七年後成公死,其子晉景公即位,不久趙盾死,晉景公寵屠岸賈。前597年,屠岸賈以趙盾弒君罪名誅趙氏全族。

趙家門客公孫杵臼與程嬰謀劃,程嬰抱趙氏真孤匿養山中,故意告發令諸將殺死公孫杵臼及程嬰子假冒的趙氏孤兒。同年楚莊王與晉戰於邲,晉軍慘敗,楚報了三十五年前城濮之戰戰敗的一箭之仇,中原各國均臣服於楚。前583年景公聽韓厥言,立趙氏後,誅屠岸賈,程嬰則自殺以報公孫杵臼。值得一提的是,公孫杵臼之墓在今山西忻州。更值得一提的是,陳凱歌拍的肥皂劇趙氏孤兒就是一坨屎。

疲於奔命

前595年,楚圍宋,大將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兩處地方封賞給自己,大臣申公巫臣極力反對,楚王沒有答應子重的要求。另一個大臣子反想娶美麗的夏姬,巫臣卻說夏姬命相不好,不能娶她,可是後來巫臣卻娶了夏姬,與她一起逃到了晉國。這樣,子重、子反都非常仇恨巫臣。前591年,莊王死,子重、子反殺巫臣全族。巫臣在晉國獲悉後,寫書信給他們:「餘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前584年,晉國採用巫臣的聯吳攻楚的計謀,派一隊戰車到吳國,教吳陣法,使吳襲擾楚國。為應對吳人襲擾,子重和子反「一歲七奔命」。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晉大勝,楚主將子反自殺。鄢陵之戰是晉楚爭霸戰爭中繼城濮之戰、邲之戰後第三次、也是兩國最後一次主力軍隊的會戰。鄢陵之戰標誌著楚國對中原的爭奪走向頹勢。晉國雖然藉此戰重整霸業(晉悼公復霸),但其對中原諸侯的控制力逐漸減弱。前570年,子重部下鄧廖率領的車兵三百、步兵三千被吳軍襲擊,只剩車八十、兵三百,子重遂遇心病而亡。

百步穿楊;百發百中;萬箭穿心

養由基,春秋時期楚國將領,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射手。相傳養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標記的柳葉,並曾一箭射穿七層鎧甲。《戰國策·西周策》中記載:「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狼子野心故事中的越椒反叛,最後被養由基射死。吳楚作戰,養由基不知吳軍已從晉國學到陸戰之術,輕敵冒進。被吳軍四面鐵葉車圍裹將來,把養由基困於垓心,乘車將士,皆江南射手,萬矢齊發,養由基死於亂箭之下。

高山流水

民間故事,以高山流水喻知音。晉國大夫伯牙善操琴,楚國人鍾子期善聽。後鍾子期死,伯牙自此不再撫琴。

    

師曠鼓琴

師曠(前572-前532)者,或雲出於晉靈之世。以主樂官,妙辯音律,撰兵書萬篇,時人莫知其原裔,出沒難詳也。晉平公時,以陰陽之學,顯於當世。晉平公使師曠奏清徵,師曠曰:"清徵不如清角也。"公曰:"清角可得聞乎?"師曠曰:"君德薄,不足聽之,聽之將恐敗。"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願遂聽之。"師曠不得已而鼓。一奏之,有雲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隨之。掣帷幕,破俎豆,墮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於廊室。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病。

陽春白雪;下裡巴人

陽春白雪相傳為晉國樂師師曠所作。後傳入楚國,在戰國時代成為楚國的藝術性較高,難度較大的歌曲。後來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與之相對的是楚國民間歌曲下裡巴人,通俗易懂。

三分公室;禮崩樂壞

前562年,魯國季孫、孟孫、叔孫三家三分公室,瓜分了魯國國君的土地與民口,作三軍,各得一軍。前537年,又四分公室,季孫得二。這與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一樣,被認為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具體體現。

上下其手

前547年,楚伐鄭。鄭戰敗,鄭將皇頡被楚將穿封戌俘虜。戰事結束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皇頡的功勞,說鄭皇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後來,他們便請伯州犁作公證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皇頡。於是命人帶了鄭皇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皇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十分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前546年,經宋大夫向戍建議,晉、楚、齊、魯等十四國會盟於宋,舉行弭兵大會。各小國共奉晉、楚為霸主,定期朝貢。史稱「向戍弭兵」。此後數十年戰事基本平息。

相關焦點

  • 常識積累 |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春秋戰國曆時500餘年,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相關考點。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
  • 技巧 | 必知常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3.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
  • 春秋時期的18個成語典故,你知道幾個?
    春秋時期,社會政治動蕩,戰爭兵戎不斷,但是由此也產生了很多風雲人物,軍事、外交、政治、管理上的謀略也是前所未有的被孕育,而成語典故就是那一時期的歷史文化結晶。今天為大家摘選了18個,一起來欣賞!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這18個成語典故就能體會到。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因此戰國有35年時間不屬於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只是個大體分法,現在一般把前770年至前476年,這295年時間稱為春秋。從前476年至前221年秦滅六國這255年時間稱為戰國。
  • 春秋戰國的30個典故
    8.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
    13朝秦暮楚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成語。 14圖窮匕見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
    13朝秦暮楚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成語。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為精誠上感天道。 18畢萬昌大 出自《左傳·閔公元年》:春秋時,晉獻公滅掉魏,把魏地賜給大臣畢萬。管佔卜的大夫卜偃說:「畢萬之後必大。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引用自《大爭之世》簡介> 主角穿越的人物為公子慶忌 推薦一看3.春秋小領主 作者:赤虎春秋時代,是中華文明的根源,因為中國一半以上的姓氏都在春秋形成,一半以上的成語形成於春秋時代,我們文化的始源也在春秋……因為有了這段歷史,才給我們留下了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遺產
  • 春秋戰國的30個典故,漲知識了
    8.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 春秋戰國時期的41個典故
    春秋戰國曆時500餘年,其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實際上晉大夫這番話,是與秦穆公約誓,希望他說了話要算數。「下風」的意思就是你的諾言不僅天地共鑑,我們在下這些做臣子的也都聽見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風」原是謙恭卑怯的舉止,後逐漸又演化成「甘拜下風」的成語,用為甘居下列的自謙詞。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你知道幾個?
    春秋戰國曆時500餘年,其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成語。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
  • 春秋戰國時期的41個典故(值得收藏)
    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春秋戰國的歷史舞臺:不管是出身尊貴還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門還是販夫走卒,不管是白髮蒼蒼還是稚齡童子,只要有才幹,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華。蘇秦、張儀、管仲、範雎都是平民出身,老的更有我們的百裡奚,少有天才甘羅十二歲拜相。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是怎麼劃分的!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 春秋戰國以來的25個經典典故,你不知道是正常的.
    8.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 春秋戰國的分水嶺——三家分晉
    此時正逢雨季,待到水位已滿,智伯瑤命令兵士在水壩上挖開了個豁口,決口放水攻城。於是洪水直灌晉陽。城內房屋被淹,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裡,人們不得不把鍋掛起來做飯。可是,晉陽城內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瑤,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 日本人超愛中國春秋戰國時代!
    我的朋友是個普通的日本上班族,既沒有去過中國,也沒學過中文。但在讀完《孟嘗君》之後,完全成為中國史愛好者。據她說,已經相繼讀完了同樣出自宮城谷之手的《樂毅》、《重耳》和《劉邦》等作品。       面對感嘆「中國史,真是太有趣了!」的朋友,我說你也看看電視劇吧,推薦了《琅琊榜》和《大秦帝國之崛起》。
  • 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
    今天推薦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大家一起來看看吧。1.《春秋我為王》,作者:七月新番簡介:重生春秋,成為卿族庶子,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三家分晉算什麼?且看我趙氏代晉!
  • 天下收藏-春秋戰國玉器
    中國古代玉器中,春秋戰國玉器一直深受廣大藏家們的喜愛。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工藝之精、造型之靈動也是歷代玉器之中的精品。紫色百合香與您暢談天下收藏故事,使您對春秋戰國玉器的特點更加有較為深刻的印象。一、春秋戰國-玉器概述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由於大量和田美玉進入了中原,所以雕琢出的玉器玉質尤為上乘,而且當時玉器數量之多,並且又創新了許多精美的器型,線條運用更加嫻熟流暢,刀工俊秀有力,風格瀟灑自如。雖然春秋戰國時期歷史較為短暫,大約只有五百年左右的時間,但是它給後人卻留下了無數值得深入研究的精品玉器。
  • 春秋戰國幕後的四大奇人 歷代帝王都不將國都設在南方是因為什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春秋戰國幕後的四大奇人 歷代帝王都不將國都設在南方是因為什麼? 說道奇人就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鬼谷子了,做為中國歷史上 神秘色彩的人物,被後世人譽為千古奇人。鬼谷子精通於縱橫之術,一生教育出500多位徒弟。
  • 《羋月傳》裡這些戰國名人創造的成語,你知道嗎?
    《羋月傳》的熱播帶來了戰國文化熱,這部劇對於戰國的還原,不僅是在服飾、器具、環境、語言上,還有那些穿越歷史、生生不息的成語故事。下面,就和淹城君一起細數那些與羋月有關的成語吧!在《羋月傳》中,黃歇與羋月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可是二人命運千迴百轉,也無法成為眷侶。只有下千古遺恨。